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血偏白

骨髓血偏白

發布時間:2020-09-02 16:09:57

1、骨頭里的骨髓有紅的有白的請問什麼樣的才是最好的啊

紅色的是造血用的,白的其實是黃的,是脂肪,本來也是紅的,隨著生長發育就有一部分脂肪沉積,變成了黃色

2、我的血項檢查各項指標都很低.而且骨髓檢查也有問題,能是白血病嗎?

您好,見兩次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明顯偏低,且持續走低;對於男性而言,紅細胞計數也有所偏低,且同樣有走低趨勢;血小板計數在正常范圍,但伴隨較為明顯的降低趨勢;血紅蛋白明顯低於正常值,且小於110g/L,提示有貧血症狀。
診斷意見:見全血細胞有明顯的降低走向,考慮可能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前期、白血病、粒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等疾病;屬於異常較為明顯的血象,建議您將骨髓檢查的結果補充一下,以便確切診斷。其次,提醒您一定要重視這樣的病情,不可以耽誤治療。
我會隨時關注您的發問。

補充:
骨髓流式細胞檢查一般對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徵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利用流式細胞的分析儀器進行三色免疫熒游標記技術檢測,可以根據抗體體積分系統進行分型,而且能夠確診一些特殊類型的白血病,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治療都有幫助.

3、骨髓什麼顏色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

其它動物也有骨髓的.
研究人員在青蛙化石中找到黃色的脂肪骨髓和製造紅血球的紅色骨髓
照此推算,豬和雞的骨髓和人應該相近或相同.

4、白血細胞偏高會引發哪些症狀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製造被明顯抑制,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還有許多因素如放射、化學毒物(苯等)或葯物、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回顧調查,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細胞的惡性增生,可進入血循環、並浸潤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中,臨床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
其特徵為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呈惡性、無限制地增生,浸潤全身各組織和臟器,產生不同症狀;周圍血液血細胞有量和質的變化。每天骨髓能產生上百億個新的血細胞,大多數為紅細胞。而患有白血病的人體內產出的白細胞比實際需要的多,且多數的白細胞是不成熟的,為幼稚細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況下長。盡管這種白細胞數量很大,然而卻不能像正常白細胞那樣抗感染。體內這種白細胞的增多,會直接影響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響正常健康血細胞的產量。由於腫瘤細胞惡性增生,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止血的產生,甚至沒有足夠的正常白細胞抗感染,很容易受傷、出血、感染。

白血病的臨床症狀
1、 起病白血病起病急驟或緩慢,兒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類病人多以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後心慌氣短,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為首發症狀。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症狀起病。
2、 發熱和感染
A、發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發生再疾病的不同階段並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感染嚴重者還可發生敗血症、膿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體以細菌多見,在發病初期,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病毒感染雖較少見但常較凶險,巨細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並發肺炎,須注意。
C、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並可是首發症狀。
D、 貧血 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難治性貧血,以後在發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等症狀。貧血可見於各類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見老年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貧血為首發症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症狀:
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症狀,患者可以很長時間內都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多因健康檢查或因其它疾病就醫時才發現血象異常或脾腫大,才被確診。
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的表現。由於脾腫大而感左上腹墜脹、食後飽脹等症狀。
檢查時可發現患者面色、甲床、口唇蒼白,最為突出的是脾腫大,往往就醫時已達臍平面。胸骨下部常有壓痛。晚期患者的皮膚、粘膜可出現出血點。眼眶、頭顱、乳房等組織可出現無痛性腫塊。
病情可穩定1-4年,之後進入加速期,迅速出現貧血及更多症狀。過後便轉變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白血病十大症狀
●起病突然 白血病起病多急驟,病程短暫,尤以兒童和青年為多。
●發熱急性白血病的首發症狀多為發熱,可表現為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體溫在37.5~40℃或更高。時有冷感,但不寒戰。
●出血 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齦、皮下、眼底常見,也可有顱內、內耳及內臟出血。
●貧血 早期即可發生貧血,表現為面色 白、頭暈、心悸等。
●肝脾腫大 有性騷擾的白血病病人會出現肝脾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腫大最為顯著。
●淋巴結 全身廣泛的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為多見,但急淋不如慢淋顯著。淺表淋巴結在頸、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深部淋巴結在縱隔及內臟附近。腫大的淋巴結一般質地軟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無壓痛、無粘連。
●皮膚及黏膜病變 伴隨白血病的皮膚損害表現為結節、腫塊、斑丘疹等。黏膜損傷表現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處發生腫脹和潰瘍等。
●神經系統炎症 蛛網膜、腦膜等處可以發生白細胞浸潤,表現頗似腦瘤、腦膜炎等,患者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膜刺激、肢體癱瘓等症狀。
●骨骼及關節病變 病變浸潤骨骼及關節後,常發生骨骼及關節疼痛,表現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髖、膝關節等處出現隱痛、酸痛,偶有劇痛。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出現骨及關節壓痛。
●其他 白血病細胞可浸潤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以及眼眶、淚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現肺部彌散性或結節性改變,同時伴有胸腔積液、消化功能紊亂、蛋白尿、血尿、閉經或月經量過多、眼球突出、視力減輕。

白血病患者的營養指導
1、高蛋白
白血病是血細胞發生了病理改變所致,這類病人機體內蛋白質的消耗量遠遠大於正常人,只有補充量多質優的蛋白質,才能維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蛋白質另一功能是構成抗體,具有保護機體免受細菌和病毒的侵害,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所以,白血病患者應攝人高蛋白飲食,特別是多選用一些質量好、消化與吸收率高的植物性蛋白和豆類蛋白質,如、豆腐、豆腐腦、豆腐於、腐竹、豆漿等。以補充身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人體蛋白質有調節人體酸鹼平衡的作用,若人體的蛋白質缺乏,就會使人體體液酸鹼失衡,使人體的弱鹼性環境變為酸性,導致人體各種內源性疾病的產生,包括癌症的發生。
2、多進食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臨床資料證明,惡性腫瘤患者中約有70~90%的人體內有不同程度的維生素缺乏。國外醫學研究證明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與水果,能阻止癌細胞生成擴散。攝人大量維生素C,還能增強機體的局部基質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控制和治療癌症的目的。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油菜、雪裡蕻、西紅柿、小白萊、韭萊、薺萊、山楂、柑桔、鮮棗、獼猴桃、沙棘及檸檬等。
維生素A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調動機體抗癌的積極性、抵抗致病物侵人機體。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胡蘿卜、南瓜、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萊等。
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的,水溶性的維生素有VitC和B族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有A、 D、E、K,水溶性的維生素人體容易吸收也容易從體液里流失,若不及時補充會造成維生素缺乏症。脂溶性的維生素,容易儲存在脂肪組織和肝臟,從膽汁緩慢排出體外,所以過量會導致中毒。人體維生素要合理搭配補充,不能多也不能少,適量補充。維生素的缺乏也會使酸性的形成,人體要從植物中去補充所需維生素。
3、多攝入含鐵質豐富的食物
白血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貧血,所以在葯物治療的同時,鼓勵病人經常食用一些富含鐵的食物,如動豌豆、黑豆、綠色蔬菜、大棗、紅糖、黑木耳、芝麻醬、蛋黃等。
4、少食多餐,容易消化
白血病患者,尤其在治療過程中,消化系統往往會出現諸多反應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此時可採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體積小、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品,如糕點、巧克力、麵包、獼猴桃、鮮蔬汁等。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病人要多攝入鹼性食物,以減輕消化道的不適,
5、根據病情對症調理飲食
病人如有食納不佳、消化不良時,可供給半流質或軟飯,如二米粥、蒸蛋羹、酸奶、豆腐腦、小籠包子等,同時可佐以山楂、蘿卜等消導性食物。
總之,白血病患者由於機體代謝亢進,免疫力低下,需給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而易消化的飲食,以補充體內熱量及各種營養物質的消耗。尤其是進行化療期間患者常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應注意菜餚的色、香、味、型,以引起患者的食慾。白血病的病人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一系列不良反應都是因為體液偏酸造成的,對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都造成了破壞,改變體液的酸化,恢復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

白血病的治療
主要治療有下列幾類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中葯治療。部分高危險性病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近10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遺傳學的進展,對白血病的病因病理認識更加深入,同時新療法、新葯物的發現以及中葯的使用,使白血病預後得到極大的改觀。「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過去。正規、系統地治療可以使大多數白血病患者長期無病生存,甚至痊癒。
9.1如何選擇化療、移植、靶向治療 急性和慢性治療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首先都要選擇化療,不管你是哪一型的,髓性還是非髓性,是急性也好,慢性也好,首選都是化療。只是化療的葯物種類不同,急性白血病用的化療都是靜脈的化療,葯物用軟化劑等等一系列。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在病程的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三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除了化療、移植、靶向治療,是否還有一種免疫治療。干擾素是免疫治療的一部分。免疫治療一個是免疫細胞的治療,還有一個是葯物的治療,免疫細胞的治療是指把病人的細胞從血裡面分離出來,在體外用一些細胞因子,使它變成一種殺傷細胞,再回輸到血液中去,這種殺傷細胞可以識別腫瘤細胞進行殺傷。
還有一種給病人直接用一些免疫制劑,像干擾素還有白介素Ⅱ等等,都叫免疫治療。
關於免疫治療,我們用它治療去殺傷殘留的白血病細胞。化療是大部隊作戰,去殺傷大量的白血病細胞,免疫治療有點像游擊隊似的,去抓殘留的細胞。靶向治療是專門針對你的靶點,對正常細胞的損傷理論上很小。如上海灘中醫名家的「抗癌先鋒網 」www.88vv.com.cn推出了抗癌特殊免疫物質「幾丁聚糖」就可以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增強細胞免疫、活化淋巴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即殺手細胞、白細胞)的特別功效!可以使人的體液PH值升高,從而創造了鹼性環境,增強了淋巴細胞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提升殺傷癌細胞的功能!在抗腫瘤研究中,發現並證實了幾丁聚糖對癌細胞有相當強的抑製作用。
9.2化療的優缺點 化療不同於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在於它對人體的治療中的整體性,通過口服及靜脈給葯在全身起作用。而癌症,正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對病人的最大的威脅是擴散和轉移。化學治療對於消滅某種癌症的遠處轉移或防止復發,有其獨到之處,是癌症治療方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化療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現已證明,至少有 10 種腫瘤單用化療有獲得治癒的可能,如絨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睾丸精原細胞瘤、部分惡性淋巴瘤等; 約有 20 余種腫瘤單用化療可以得到緩解,尤其對於一些全身性腫瘤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已經轉移擴散的腫瘤,化療可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法。在全部癌腫患者中,超過半數的人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需要用化療; 化療與其他治療方法相配合,大大提高了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並有效地控制了癌腫的擴散和轉移。
化療是近年來在腫瘤治療中進步最快的治療方法。 但是化療葯物常「是非不清」、「敵我不分」,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傷了人體正常細胞。因此,化療可能出現如下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
1 、靜脈注射化療葯物時,操作不慎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和栓塞性靜脈炎。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十分仔細,認真加以預防;
2 、抑制骨髓造血系統,主要是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在每次化療前,都應該做血象檢查,如果白細胞的數目若低於( 2.5 ~ 3 )× 109/ 升、血小板( 50 ~ 80 )× 109/ 升,應該暫時停止化療,遵照醫生的醫囑使用升高血細胞葯。除原有的鯊肝醇、利血生、核苷酸和維生素 B6 以及益氣補血的中葯治療外,近年來由基因重組工程生產的一些集落刺激因子,具有明顯的促進血細胞增生的功能。只在在化療後及時用上這些葯物,白細胞就不會明顯下降;
3 、可不同程度的損害肝臟細胞,出現谷丙轉氨酶增高、膽紅素上升、肝腫大、肝區疼痛、黃疸等,嚴重的會引起肝硬化、凝血機制障礙等,所以在用葯前和用葯過程中,要檢查肝功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必要時停止化療;
4 、有些化療葯物對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嚴重的可發生心力衰竭。所以用葯前及用葯中應檢查心電圖,發現異常立即停葯,及時治療。對有心臟病變的病人,應避免使用對心臟有毒性作用的化療葯物。
5 、對呼吸系統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的化療葯物可引起急性化學性肺炎和慢性肺纖維化,甚至出現呼吸衰竭。因此用肺毒性葯物(即對呼吸系統有毒性的化療葯物),如爭光黴素等,應在用葯期間定期檢查肺部情況,停葯後還要注意隨訪。發現肺部毒性反應,立即停止化療並用激素治療;
6 、泌尿系統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表現有蛋白尿,少尿或無尿,有的發生血尿。為了能夠清楚了解腎臟功能,在用葯前和用葯過程中均要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在治療在要多飲綠茶水及服利尿通淋的中草葯,使每天尿量在 2000 ~ 3000 毫升。經驗證明,這樣可減少泌尿系統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
7 、某些葯物可影響生育,導致畸胎。在化療期間,男性病人應節育,女性病人如有妊娠應中止或避免化療一般停葯後生育功能可恢復;
8 、脫發和皮膚反應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會出現,即使出現也不必過分擔憂,因為一般病人停葯後,脫掉的頭發會重新長出,皮膚的紅斑、皮疹和色素沉著也會好轉或消失;
9 、在化療的全身反應中,要數消化系統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最令患者煩惱,如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痛、腹瀉,以及口腔黏膜潰瘍、咽喉炎等。
9.3骨髓移植的弊端
配型困難
骨髓移植還有一個重要缺陷,就是適用於移植的骨髓類型供源極少,因為要找到白細胞抗原(HLA)配型相同的骨髓供應者十分困難。 據統計,在廣大群眾中僅占萬分之一左右。
費用巨大
一般來說,前期+移植艙內+移植後,總共需要60萬左右費用,是一般患者難以接受的

白血病的幾種護理方法
1.使用化療葯物時應注意
(1)掌握化療方案、給葯途徑、密切觀察化療葯物的毒性反應。鞘內注射時,葯物濃度不宜過大,葯液量不宜過多,應緩慢推入,術後需平卧4~6小時以減少不良反應。
(2)熟練穿刺技術。化療葯物多為靜脈途徑給葯。且有較強的刺激性。葯物滲漏會引起局部疼痛、紅腫及組織壞死。注射時需確認靜脈通暢後方能注入。光照可因起某些葯物分解。如甲氨蝶呤靜脈滴注時需用黑紙包裹避光,以免葯物分解。操作時最好戴一次性手套保護,以免葯液污染操作者。
2.輸血的護理骨髓暫時再生低下是有效化療的必然結果。白血病在治療過程中往往需輸血液成分或輸血進行支持治療。輸注時應嚴格輸血制度。一般先慢速滴注觀察15分鍾,若無不良反應,再按患兒年齡、心肺功能、急慢性貧血及貧血程度調整滴速。輸血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輸血引起的不良反應。
3.增加營養,注意飲食衛生 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鼓勵患兒進食。食品食具應消毒,水果應洗凈、去皮。

5、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6、骨髓化驗是不是懷疑白血病啊?貧血嚴重白細胞和紅細胞都很低,醫生說白細胞正常人一半都沒有,醫生說要做

你好,在有母親出現的身體的瘙癢時候,考慮屬於急性的過敏引起。需要對症的抗過敏止癢為宜。可服用鹽酸西替利嗪治療為宜。出現的白細胞少可能是粒細胞缺乏症建議注意衛生,積極抗過敏為宜。可以在數日後復查血常規的。

7、骨髓是血嗎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狀柔軟的富於血管的造血組織,隸屬於結締組織。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及各種骨骨松質的的網眼中。
在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於含有豐富的血液,肉眼觀呈紅色,故名紅骨髓。約從六歲起,長骨骨髓腔內的骨髓逐漸為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為黃紅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僅存於骨松質的網眼內。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嚴重貧血時,黃骨髓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約占體重的4%-6%,是人體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兒及嬰幼兒時期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長骨乾的骨髓腔內出現脂肪組織,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即為黃骨髓。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紅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骺端的骨松質中,造血功能活躍。黃骨髓內僅有少量的幼稚血細胞,故仍保持著造血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
1.造血組織 主要由網狀結締組織和造血細胞組成。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構成造血組織的網架,網孔中充滿不同發育階段的各種血細胞,以及少量造血幹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
目前認為,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育的內環境也就是造血誘導微環境(hemopoietic inctive microenvironment)極為重要。骨髓造血誘導微環境包括骨髓神經成分、微血管系統及纖維、基質以及各類基質細胞組成的結締組織成分。基質細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環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等。一般認為,骨髓基質細胞不僅起支持作用,並且分泌體液因子,調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發育中的各種血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幼稚紅細胞常位於血竇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細胞表面,構成幼紅細胞島(erythroblastic islet)(圖5-9);隨著細胞的發育成熟而貼近並穿過血竇內皮,脫去胞核成為網織紅細胞。幼稚粒細胞多遠離血竇,當發育至晚幼粒細胞具有運動能力時,則借其變形運動接近並穿入血竇。巨核細胞常常緊靠血竇內皮間隙,將胞質突起伸入竇腔,脫落形成血小板。這種分布狀況表明造血組織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環境造血誘導作用。
2.血竇 由動脈毛細血管分支而成。血竇腔大而迂曲,最終匯入骨髓的中央縱行靜脈。血竇形狀不規則。竇壁襯貼有孔內皮,內皮基膜不完整,呈斷續狀。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細胞覆蓋,當造血功能活躍,血細胞頻繁穿過內皮時,覆蓋面減小。血竇壁周圍和血竇腔內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異物、細菌和衰老死亡血細胞的功能。

與骨髓血偏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