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怎麼抽出來?
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有兩種方法:一是醫生在供者的髂骨部位穿刺採集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術後一兩天內有些疼痛,一周內就可完全恢復。二是用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動員骨髓和其他部位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外周血液中去,從供者的手臂靜脈中採集,並通過機器將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剩餘的血液回輸到供者體內。 第一種: 疼 。第二種:不疼(跟獻血一樣) 。
2、骨髓中未見巨核細胞和腫瘤細胞,所有細胞均為成熟型,能確定不是白血病嗎?
①當真是未見巨核細胞么?②骨髓是造血組織,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全是成熟細胞,除了成熟細胞,應有相當數量的原始/幼稚細胞。
所以不得不問一句,你的描述准確么?
如果准確,分析如下:
血小板來源於巨核細胞,未見巨核細胞相當於巨核細胞減少,主要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後、骨髓轉移癌等。
1、未見腫瘤細胞,不支持骨髓轉移癌。
2、如果全是成內熟型的細胞而無原始/幼稚細胞,說明造血功能異常,需要考慮再生障礙性貧血,至少不能排除再障。
3、骨髓中全是成熟細胞,急性白血病可以排除;慢性中性粒細胞白容血病不能完全排除,但本病頗罕見,且雖然以成熟的中性粒細胞為主,但並不是沒有原始/幼稚細胞
3、什麼叫骨髓結核?
請確定疾病名稱是否無誤 骨髓結核是指全身血行播散型結核在復骨髓的病變,臨床上很罕見。是血行播散型結核的一部分,除了骨髓外通常在肺臟、肝臟、脾臟、淋巴結或其他部位尚存在結制核病變。由於有關骨髓結核的報道極少,,臨床表現又無特異性,故對該病的認識不足且無統一的診斷標准,因而使本病易出現漏診或百誤診,導致病情的耽誤和病死率高。 治療方案應考慮3種或3種以上聯合量、強力抗結核治療(如HRES/HREZ方案)。治療主張根據菌株鑒定結果及耐葯情況選擇葯物聯合治療,至少12個月,可選擇常用的抗癆葯物和新的利福類葯物(如利福噴丁、利福布丁)、喹諾酮類、新大環內酯類、四度環素類、復方磺胺類葯物,注意支持治療及免疫調節治療。
4、骨髓中有核細胞少見什麼意思
骨髓有核細胞總數
在正常情況下,血細胞從原始到成熟階段的整個發育演變過程有一定的規律性。 ①胞體大小隨著血細胞的發育成熟,胞體逐漸由大變小(巨核細胞相反),發育越成熟,胞體越大。 ②胞核從大到小,成熟紅細胞無核,核形從圓形到不規則,粒系最後為分葉,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系變化不大,染色質從細致疏鬆到粗糙密集,核膜從不明顯到明顯,核仁從有到無。 ③胞質量由少到多,淋巴細胞變化不明顯,瑞氏染色和姬姆薩染色示胞質由深藍到淺藍,成熟粒細胞和紅細胞可轉為粉紅和淡紅色,顆粒由無到有。 ④胞核與胞質體積之比從大到小。在病理情況下,以上演變規律可發生紊亂。
正常值
(10~180)×109/L(1~18萬/mm3)。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2)減少示造血組織功能減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需要檢查的人群發病早期有突發性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症狀的兒童或青少年;發病緩慢的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後心慌氣短,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症狀的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有貧血症狀的人群等。
5、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6、血小板很低,做了個骨髓穿刺,結果出來了,各位看看有什麼問題?
發這個報告的人實在沒水平.不妥之處頗多.尢其是用辭,
諸如"正常" "無核紅細胞"這些說法,沒有給出巨核細胞成熟障礙,或"血小板減少紫癜"建意,,,如果是執業資格那就打"?"
骨髓結果是一般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沒啥別的大問題.
7、骨髓是什麼
8、骨髓象出現核老質幼的貧血是?
缺鐵性貧血,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缺鐵會導致血紅蛋白合成不良,血紅蛋白是胞漿的成分,所以表現為胞漿發育不良
其骨髓象: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粒系、巨核系無明顯異常;紅系中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其體積小、核染色質緻密、胞漿少、邊緣不整齊,有血紅蛋白形成不良表現(「核老漿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