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抑制血常規提示

骨髓抑制血常規提示

發布時間:2020-03-23 09:48:53

1、化療後多久復查血常規。以後如何預防復發,要做哪些檢查?

化療結束後的1--2周內是骨髓抑制期,血常規三系都較低,為貫徹血常規變化,一般3--5天就需檢查血常規異常,以便做出相應的處理,預防復發的關鍵還是定期化療;

2、血常規檢查值是多少是出現了骨髓抑制現象?

這個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

3、血常規驗血報告怎麼看?

有時間你自己可以對照一下就知道了!
血常規正常值:血紅蛋白(Hb):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
紅細胞(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白細胞(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至2歲 (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網織紅細胞計數: 0.5%-1.5%
白細胞分類計數
百分率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 0.005~0.05(0.5%~5%)
嗜鹼性粒細胞 0~0.001(0%~1%)
淋巴細胞 0.20~0.40(20%~40%)
單核細胞 0.03~0.08(3%~8%)
絕對值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04~0.5)×10*9/L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2.0~7.0)×10*9/L
嗜酸性粒細胞 (0.02~0.5)×10*9/L
嗜鹼性粒細胞 (0~0.1)×10*9/L
淋巴細胞(0.8~4.0)×10*9/L
單核細胞 (0.12~0.8)×10*9/L
血細胞比容(Hct):
微量法 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
溫氏法 男性:0.40~0.50L/L(40~50容積%),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積%),平均0.40L/L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2~92fl
血細胞分析儀法 80~100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27~31pg
血細胞分析儀法 27~34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320~360g/L(32%~36%)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DW-CV 11.5%~14.5%

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參考值在化驗單的右側都有註明,查出來的結果,除有數字外,還有符號「↑」和「↓」表示比正常參考值高了或是降低。血常規報告內容較多,各項含義不同,看報告時可分為三大塊,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系統:紅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功能是攜帶氧。如果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都標有「↓」號,提示有貧血存在,組織可能有缺氧表現。如果「↑」顯示體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細胞系統:白細胞在血常規中顯示「↑」或「↓」都不正常。它的總數是局限在「正常范圍」內的,如剛出生正常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隨年齡增長,正常值會逐漸降低,如6月到6歲的幼兒為(6~15)×109/L,平均為10×109/L;7~12歲為(4.5~13.5)×109/L,平均為8×109/L。超過高值則疑有炎症存在,多為細菌感染,少於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細胞總數而言,還應進一步了解白細胞是由五種白細胞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佔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細胞(代表符號為N),約佔50%~70%(年齡不同,百分比有變化),主要起吞噬殺滅細菌作用。 第二種是淋巴細胞(代表符號為L),約佔20%~40%,產生細胞因子破壞細菌結構,使細菌不能生存。第三種細胞是單核細胞(代表符號為M),約佔1%~8%,產生抗體。第四種細胞是嗜酸性粒細胞(符號E),約佔0.5%~5%,機體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時可增加比例數。末位是嗜鹼性粒細胞(符號B),約佔0~0.75%,各種比例如不協調,預示可能有某種病。 血小板系統:血小板(PL)約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於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傾向。
紅細胞(RBC)
正常情況:男性: (4-5) *1012/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血紅蛋白(Hg)
正常情況:男性: (120-150) 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白細胞(WBC)
正常情況:(4-10)*109/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中性粒細胞
正常情況:(50-70)% 增高: 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細胞
正常情況:(0-00。75)%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淋巴細胞
正常情況:(20-30)%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單核細胞
正常情況:(3-8)%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血沉
正常情況:男性: (0-15) mm/h; 增快: 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網織紅細胞計數
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4、血常規各項指標代表什麼如何分析

1.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b.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於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症、葯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於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於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四是嗜鹼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5、血常規檢查的常識

三系化驗報告 正常值范圍 語言描述
白細胞WBC 計數 4--10 4千----1萬
血紅蛋白HGB 110--160 11克---16克
血小板PLT計數 100---300 10萬----30萬 一切正常身體好的
一個人一天的不同時間 血常規數值都可能有不同, 同一時間不同的醫院不在同一設備檢驗也有差異, 主要看三系 其他微低高沒什麼意義.過一段可以在查一下. 每次檢查報告單留存好,作為自己的身體檢查檔案,好作對比.

6、血常規異常是什麼意思?

血常規異常大多情況為血常規單項異常。血常規異常的常見問題解答如下:不同疾病血常規的也有不同的表現,一般的血常規異常表明是什麼情況呢?下面介紹一些血常規異常的臨床意義。 白細胞計數(WBC) 4.0~11.0 ×109/L 臨床意義 升高: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淋巴細胞百分率(LYMPH%) 20~40 % 臨床意義 增高: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單核細胞百分率(MONO%) 3.0~8.0 % 臨床意義 增高: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中性粒細胞百分率(NEUT%) 50~70 % 臨床意義 增高: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細胞百分率(EO%) 1.0~5.0 % 臨床意義 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減低: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燒傷、大手術後,患大葉性肺炎、傷寒、猩紅熱等疾病嚴重 嗜鹼性細胞百分率(BASO%) 0.0~2.0 % 臨床意義 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何傑金氏病、癌轉移、鉛鉍中毒。 血常規異常所反映的疾病 許多全身性疾病都是從血常規的檢查中發現: (1) 全身各部位感染性疾病,可以使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數值發生變化,大多是增高; (2) 白細胞降低:多見於病毒感染、建議復查,長期明顯減少可見於葯物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放射線的影響,使白細胞總數降低及造血功能障礙所致疾病,建議客人可短期復查; (3) 紅細胞、血紅蛋白、紅血球壓積三者同時降低時,提示貧血,根據細胞的大小及染色分為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惡性貧血,建議客人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4) 血小板減低可見於某些生理狀態,如女性月經期。長期明顯減低可見於全身性出血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白血病等。

7、該怎麼診治我的疾病?【巨球蛋白血症

您的情況可以考慮應用硼替唑米(萬珂)或者CD20單克隆抗體治療,當時必須在有經驗的大夫指導下應用上述葯物。

(常英軍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常英軍 http://changyingjun.haodf.com/

8、血常規檢查的目的,請分條概括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血常規檢查在全身體檢中是基本的體檢項目,它的意義在於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會使白細胞的數值和分類發生變化;貧血時血紅蛋白或紅細胞的檢驗值會降低;而血小板的減少會導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後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會增多血栓發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腫瘤、變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規檢查部分數值的變化。
1、判斷是否有其他細菌感染。如果乙肝患者為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應注意是否合並細菌感染。
2、判斷有無脾功能亢進。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進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明顯降低,應考慮存在脾功能亢進症,應注意檢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3、判斷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目前的抗病毒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製作用,其中干擾素對骨髓的抑製作用尤為明顯,因此在進行抗病毒治療前及抗病毒治療中,應定期檢查血常規。
一般來說,當外周血白細胞總數<2.5*10的9次方/L、血小板<5*10的9次方/L時,不要選用或停用干擾素,可選用核苷(酸)類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進行抗病毒葯物。我院目前是採用抗病毒免疫療法結合這些葯物綜合使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4、判斷是否存在再生障礙性貧血。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現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應考慮是否存在再生障礙性貧血。

9、骨髓抑制患者採取保護性隔離的血象檢查結果是

相關方面的檢查結果可能會出現白細胞增高,這是一種身體的應激狀態和免疫變化的表現,但這種情況一般都是短期內出現的,不會出現明顯的改變。

與骨髓抑制血常規提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