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人體胚胎骨髓

人體胚胎骨髓

發布時間:2020-03-23 09:39:17

1、骨髓是終身造血器官,胎兒開始造血始於什麼時間

病情分析:
造血器官指生成血細胞的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結、肝臟以脾臟。
人體處於不同的時期,其造血器官有所不同。
l一2個月的胎兒,其造血細胞來源於卵黃囊,故卵黃囊為其造血器官。
2—5個月的胎兒,肝臟、脾臟、淋巴結開始造血,產生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取代了卵黃囊的造血作用。
胎兒從第5個月開始出現骨髓造血,胎兒後期出現胸腺造血。
嬰兒出生後主要是骨髓造血,它能製造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各種血細胞;
脾臟、淋巴結及淋巴組織也造血,但只產生少量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
成人的造血器官就是骨髓。骨髓是一種海綿樣、膠狀的性組織,封閉在堅硬的骨髓腔內,骨髓造血在開始時分布在全身骨路,以後逐漸局限於顱骨、肋骨、胸骨、脊柱、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一部分,其他部位逐漸由黃髓所替代,黃髓不能造血。
指導意見:
你這里想問的是成人體內的造血器官吧,那就是骨髓了,既不是肝臟也不脾臟啊。

2、人體胚胎一共發育的時間是()。 A.40周 B.30周 C.10周 D。20周

A40周

3、誰能提供下有關骨髓免疫細胞的資料啊?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4、骨髓是什麼

5、人體胚胎的胚胎發育

受精卵是在輸卵管內形成的,受精卵一經形成,就開始進行細胞分裂,受精卵在經過輸卵管進入子宮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形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子宮中,埋入子宮內膜.胚泡中的細胞繼續分裂和分化,逐漸發育成胚胎,並於懷孕後8周左右發育成胎兒,胎兒生活在子宮中,一般來說,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

6、骨髓的分類及作用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身體的許多骨骼內,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規則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質骨間網眼中的一種海綿狀的組織.
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細胞,呈黃色,且不能產生血細胞,稱為黃骨髓。人出生時,全身骨髓腔內充滿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松質骨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轉變為紅骨髓,重新恢復造血的能力。

7、骨髓是什麼?

8、人體內具有多能性的細胞是造血幹細胞嗎?

造血幹細胞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之為「萬用細胞」。 具有細胞全能性人體幹細胞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全功能幹細胞,可直接克隆人體;另一種是多功能幹細胞,可直接復制各種臟器和修復組織。人類寄希望於利用於細胞的分離和體外培養,在體外繁育出組織或器官,並最終通過組織或器官移植,實現對臨床疾病的治療。「原位培植皮膚幹細胞再生新皮膚技術」不僅實現了利用於細胞復制皮膚器官,而且做到了人體原位皮膚器官的復制,從而使人類從幹細胞體外培植組織成器官移植治療,直接跨入了人體原位幹細胞復制器官。科學家普遍認為:幹細胞的研究將為臨床醫學提供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幹細胞具有經培養不定期地分化並產生特化細胞的能力。在正常的人體發育環境中,它們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人體發育起始於卵子的受精,產生一個能發育為完整有機體潛能的單細胞,即全能性的受精卵。受精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受精卵分裂為一些完全相同的全能細胞。這意味著如果把這些細胞的任何一個放入女性子宮內,均有可能發育成胎兒。實際上,當兩個全能細胞分別發育為單獨遺傳基因型的人時,即出現了各方面都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大約在受精後四天,經過幾個循環的細胞分裂之後,這些全能細胞開始特異化,形成一個中空環形的細胞群結構,稱之為胚囊,胚囊由外層細胞和位於中空球形內的細胞簇(稱為內細胞群)所構成。外層細胞繼續發展,形成胎盤以及胎兒在子宮內發育所需的其它支持組織。內細胞群細胞亦繼續發育,形成人體所須的全部組織。盡管內細胞群可形成人體內的所有組織,但它們不能發育為一個單獨的生物體,因為它們不能形成胎盤以及子宮內發育所需的支持組織。這些內細胞群細胞是多能性的----它們能產生許多種類型的細胞,但並非胎兒發育所需的全部細胞類型。因為它們不是全能性的,不是胚胎,沒有完全的發育潛能。如果內細胞群被放入女性子宮,它不會發育成胎兒。多能性幹細胞經歷進一步的特異分化,發展為參與生成特殊功能細胞的幹細胞。如造血幹細胞,它能產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又如皮膚幹細胞,它能產生各種類型的皮膚細胞。這些更專門化的幹細胞被稱為專能幹細胞。幹細胞對早期人體的發育特別重要,在兒童和成年人中也可發現專能幹細胞。舉我們所最熟知的幹細胞之一,造血幹細胞為例,造血幹細胞存在於每個兒童和成年人的骨髓之中,也存在於循環血液中,但數量非常少。在我們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造血幹細胞在不斷地向人體補充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過程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造血幹細胞,我們就無法存活。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它包括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幹細胞的發育受多種內在機制和微環境因素的影響。目前人類胚胎幹細胞已成功地在體外培養。最新研究發現,成體幹細胞可以橫向分化為其它類型的細胞和組織,為幹細胞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在胚胎的發生發育中,單個受精卵可以分裂發育為多細胞組織或器官。在成年動物中,正常的勝生理代謝或病理損傷也會引起組織或器官的修復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年組織的再生是幹細胞進一步分化的結果。胚胎幹細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為幾乎全部組織和器官的能力。而成年組織或器官內的幹細胞一般認為具有組織特異性,只能分化特定的細胞或組織。然而,這個觀點目前受到了挑戰。最新的研究表明,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同樣具有分化成其它細胞或組織的潛能,這為幹細胞的應用開創了更廣泛的空間。按分化潛能的大小,幹細胞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全能性幹細胞,它具有形成完整個體的分化潛能。如胚胎幹細胞,它是從早期胚胎內的細胞團分離出來的一種高度未分化的細胞系,具有與早期胚胎細胞相似的形態特徵和很強的分化能力,它可以無限增殖並分化成為全身200多種細胞類型,進一步形成機體的所有組織、器官。另一類是多能性幹細胞,這種幹細胞具有分化出多種細胞組織的潛能,但卻失去了發育成完整個體的能力,發育潛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幹細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一中血細胞,但不分化出造血系統以外的其他細胞。還有一類幹細胞為單能幹細胞(也稱專能、偏能幹細胞),這類幹細胞只能向一種類型或密切相關的兩種類型的細胞分化,如上皮組織基底層的幹細胞、肌肉中的成肌細胞。總之,凡需要不斷產生新的分化細胞以及分化細胞本身不能再分裂的細胞或組織,都要通過幹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來維持肌體細胞的數量,可以這樣說,生命是通過幹細胞的分裂來實現細胞的更新及保證持續生長。隨著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細胞工程等各種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按照一定的目的,在體外人工分離、培養幹細胞已成為可能,利用幹細胞構建各種細胞、組織、器官作為移植器官的來源,這將成為幹細胞應用的主要方向。

9、人體有哪些造血功能?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把健康的骨髓移植到患者體內,使造血幹細胞在患者的骨髓腔內生長繁殖,從而替代患者異常骨髓的一種醫療方法。骨髓移植適用於治療造血幹細胞異常所引起的各種疾病,是由20年代50年代開始興起的,7Q年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

按骨髓的不同來源,骨髓移植可分為同基因骨髓移植、異基因骨髓移植和自身骨髓移植三種。同基因骨髓移植指供髓者和受髓者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基本相同,人類只有同卵雙胎的骨髓是這樣的骨髓,所以這種骨髓的來源機會極少;異基因骨髓移植指供、受者雙方系同一種族,兩者基因雖不完全相同,但主要的組織相容抗原一致;自身骨髓移植指從患者本身抽取骨髓後再回輸給患者本身,這種骨髓移植一般適用於骨髓中無惡性細胞侵犯的腫瘤患者。

適於骨髓移植治療的疾病有:①造血功能低下的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骨髓發育不良症、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或粒細胞缺乏症等);②急性或慢性白血病;③腫瘤(對化療、放療敏感的惡性腫瘤,於化療、放療後作骨髓移植);④急性放射病;⑤免疫缺陷病等。

在骨髓移植之前,首先要選擇供髓者。異基因骨髓移植需要選擇健康的合適供髓者,選擇對象常常是組織相容抗原一致的同胞,並以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一致的同胞最為理想,即使供、受者之間ABO血型不合,也不絕對禁忌。自身骨髓移植取髓於患者自身,在決定作骨髓移植之前需要了解本身骨髓中有無腫瘤細胞侵犯,如有侵犯便不宜作自身骨髓移植。白血病患者作自身骨髓移植時,應在病情緩解期採取骨髓細胞,在體外對其中殘留白血病細胞進行適當的凈化處理後保存,再給予患者根治劑量的化學葯物和全身放射治療,盡可能地殺死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然後通過靜脈回輸移植給患者本人,從而使骨髓恢復其造血功能,達到治癒白血病的目的。

採集骨髓時,供髓者於脊髓硬膜外麻醉下,在骼前上棘、髂後上棘及胸骨被多點穿刺,每個穿刺點采髓不超過20毫升,直到抽出的細胞數達到要求的數量為止(受者每公斤體重要求采骨髓有核細胞的數量為3億個)。

三種骨髓移植各有其優缺點,同基因骨髓移植固然最好,但骨髓的來源機會極少。異基因骨髓移植的是正常骨髓細胞,但異體骨髓移植存在一定的嚴重並發症,即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易使移植失敗。為了消除這一並發症,必須找到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相同者,而這個機會只有2/10萬左右,兄弟姐妹之間這種機會為25%。自身骨髓移植主要優點是不受骨髓來源限制,但其缺點是體內可能殘留有原骨髓內的白血病細胞,疾病復發率較高。

骨髓移植要從患者本身或者他人體內抽取骨髓,抽取骨髓對人體有無害處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有人認為供出骨髓會損害人體精髓,傷及元氣,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移植時所採集的骨髓是血液與骨髓的混合液,其中主要是血液,而所採的真正的骨髓細胞不足10克,何況骨髓造血細胞是不斷增殖的,供出的少量造血細胞很快就能得到補充。供骨髓者在采髓時機體可能受點損傷,但供者並不感到什麼痛苦,也絕對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

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是產生血細胞的根本源泉,除了紅骨髓中蘊藏著豐富的造血幹細胞以外,近年來還發現在臍帶血、胎兒肝臟以及人體外周血中,都有造血幹細胞的存在。這些發現為造血幹細胞移植、重建造血功能,開辟了新的天地。

我們先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2001年6月19日,上海母親唐錚的造血幹細胞被順利移植到白血病患者、沈陽女孩郭娜的體內。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郭娜未出現嚴重的排斥反應,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有關檢驗報告顯示,郭娜的白細胞已由0迅速攀升至8000,供體唐錚的造血幹細胞在郭娜體內種植成活,並迅速生長。

目前,幹細胞成了科技新聞的熱門話題。但卻有許多人並不知道幹細胞是怎麼回事。甚至有人猜想細胞晾乾後大概就是幹細胞吧。

所謂千細胞,意思是主幹或起源,類似一棵樹干可以長出樹權、樹葉、開花、結果。嚴格地說,幹細胞是尚未分化發育,能生成各種組織器官的起源細胞。

幹細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胚胎幹細胞、組織幹細胞和專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又稱全能幹細胞,是從哺乳動物。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分離培養出來的。它的一大特點是具有發育的全能性,可以參加整個生物體的發育,構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受精卵便是一個最初始的全能幹細胞。

胚胎幹細胞在進一步的分化中,可形成各種組織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種細胞組織的潛能,但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如血液組織幹細胞、神經組織幹細胞和皮膚組織幹細胞等,多能幹細胞進一步分化,可形成專能幹細胞;專能幹細胞只能分化成某一類型的細胞,如神經組織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類神經細胞,血液組織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紅細胞、白細胞等各類血細胞。

幹細胞主要來源於胚胎,而且可以分化出很多種類,根據它們的種類可以加以利用,為人類服務。

由於幹細胞是未成熟細胞,尚未開始分化,但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能,因此,人們寄希望於利用幹細胞在體外繁育出代替病變的組織或器官。

在現有技術下,研究人員已經能在體外鑒定、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人體胚胎幹細胞和各種組織幹細胞。可以說,如果採用培養人體自身幹細胞的方法,就可以治療人的各種疾病,比如在器官移植上,提取病人自己的細胞,尤其是能從胚胎中找到幹細胞在人體外進行培養,就可以生成各種器官,以供患者移植使用,而且這樣的器官可以不會受到排斥,就像蠑螈的斷肢再生一樣。

此外,幹細胞在治療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皮膚燒傷等等人類許多頑症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如帕金森氏綜合症患者主要是神經細胞在功能上出現紊亂,如果能給患者注入健康的神經細胞,就會有治療效應;如果能從胚胎中鑒別和提取到能生成黑色素細胞的幹細胞,就可以用這樣的幹細胞很容易地分化培養出大量黑色素細胞,以治療白癜風。

最新的研究發現,幹細胞不但能再生某些組織,而且可以衍生成與其來源不同的細胞類型。如把血液幹細胞放到腦組織中,在大腦環境中,血液幹細胞有可能分化成神經細胞。反過來,如果將分離出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骨髓里,它還可以變成血液細胞。正是由於人的胚胎幹細胞培養成功和組織幹細胞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價值,因而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幹細胞研究熱。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臍血中也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臍血是為胎兒輸送養料的運輸部隊,胎兒在臍血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長。過去,當胎兒離開母體後,臍血就被認為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棄之無用了。而現在人們的看法隨著醫學研究的飛速進展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原來,新生兒出生後,其臍帶血里殘存有較豐富的造血幹細胞,且在臍帶血中所佔的比例並不亞於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臍血中的幹細胞比成人骨髓中的幹細胞更原始,有利於重建永久的造血功能,而且發生排斥反應的機會少,對組織配型的要求也不那麼嚴格。而且臍血中的幹細胞含量非常豐富,比骨髓中的幹細胞含量要多10倍,般只需50毫升就能夠滿足手術的需要。一份臍血就能挽救一個生命。臍帶血的來源比骨髓的來源容易獲得,而且是不含白血病細胞的正常血,它的移植不但能克服了異體骨髓移植中骨髓來源不易的困難,並且能避免自體骨髓移植後的疾病復發問題。因此,採用來源於臍帶血的造血幹細胞取代骨髓造血幹細胞進行的移植方法,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重視。臍帶血移植是新開展的一項白血病治療手段,目前應用於兒童白血病的治療上,已有令人滿意的療效,現正在探索應用於成人的白血病治療上。

1981年1月,我國醫學工作者首次對一例重症乙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實施臍血移植手術。臍血被一滴滴輸入患者靜脈。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患者平穩地度過了危險期。經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供者的臍血幹細胞已植入患者體內並生長、繁殖,代替了患者原有的造血功能,手術獲得了成功。

近年來,骨髓移植一直是許多患者的惟一希望,他們期待著有人能慷慨地捐獻骨髓,來迎接生命的回歸。但是由於配型困難而使許多患者失去了最後的希望。現在臍血移植為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從理論上說,凡需要骨髓移植的疾病都可由臍血移植來代替。由於臍血移植成功率高,收集方便,在同樣的條件下,應首先選擇臍血移植來治療疾病。

後來居上的臍血移植,它必將燃起更多的生命之火。

除了臍帶血外,3~6個月的胎兒肝臟也含有豐富的、造血功能活躍的造血幹細胞。近年採用胎兒肝臟懸液輸注方法,在治療血液病上已取得一定效果。這種方法是用具有造血功能的3~6個月胎兒的肝臟,經研磨後製成單個核細胞的懸液,輸注給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或輸注給經化療後的白血病人,使病人正常造血功能得以重建。此外還可以用胎兒肝臟製成無細胞懸液進行輸注。因為3~6個月胎兒的肝臟內不僅具有造血幹細胞,並且還含有刺激造血的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既能刺激白細胞系生長,又能刺激紅細胞系生長,所以將這些活性物質輸注給血細胞缺乏的病人,能使患者的造血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近來,外周血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也開始應用於臨床。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取材方便,並且避免了骨髓取材對病人造成創傷。但是周圍血中提取和分離幹細胞的手續很復雜,影響了普遍使用。

血液是身體上各種器官組織所不可缺少的,隨著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的發展,相信會出現適合於人類需要的多種功能的血液製品,並且制備出高質量的血液代用品,從而造福於人類。

親權鑒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某人長得極像他的父親,或者說某人長得極像他的母親,也有時說某人的眼睛和他父親的一模一樣,某人的鼻子和他母親的沒有差別,等等。不錯,由於遺傳的關系,一個人身體形態有時頗像他的父母,甚至常從外貌形態上可以認出他是誰的兒子或女兒。但是,要想真正繼定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僅靠外貌形態是不行的,只有通過鑒定血型的辦法,才能判斷有否可能是親子關系。

由於血型是由遺傳來的,所以鑒定血型可以判斷父母與子女是否親生關系,這在法醫學上稱為親權鑒定。在懷疑醫院產房抱錯新生兒以及發生幼兒拐騙、失散等情況下,常需要解決是否親生關系問題,親權鑒定主要根據遺傳規律,按照遺傳特徵鑒定,以確定有否可能是親生關系。當發現親子間與遺傳覿律有矛盾時,便可加以否定,這就是俗說的「滴血認親」。

例如,父母雙方的血型均為O型者,其子女也只能是O型,若親代與子代的血型與此法則有矛盾,便可否定其親生關系。當然,子女為O型者,還不能完全肯定就是這一對男女的親生子,因為男女同為A型者,如上表所示也有可能生出O型的子女。由此可見,依靠ABO血型鑒定親權關系只能否定什麼,而不能肯定什麼。

至於身體形態的特徵,雖然也受著遺傳控制,但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而且各個發育階段也有差異。形態特徵受年齡和環境影響較少的有鼻、口、耳的形態,眼的位置以及眉毛生長情況等,但這只能作為親權鑒定時的參考。某些顯性遺傳疾病,如多指(趾)症、短指(趾)底、狐臭、家庭性息肉等,也只能是當做輔助性的鑒定。

與人體胚胎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