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特點

骨髓特點

發布時間:2020-08-29 22:57:03

1、人體的骨頭有什麼特點?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100公斤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公斤。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

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塊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

腿部的股骨、脛骨和腓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它們和外面的骨膜、裡面的骨髓以及肌肉、神經等組織組成了人體的重要支柱,隨著年齡的增長,肌纖維逐漸萎縮。例如30歲的男子,肌肉占體重的43%,而老年後則僅佔25%。骨骼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在骨骼的化學成分方面,青年人骨骼中的無機物佔50%,中年人佔66%,而老年人則可佔到80%。無機物含量越高,骨骼的彈性、韌性則越低,也越容易發生骨折。同時,進入老年後,關節組織也變得比較粗糙,肉芽組織長大,關節軟骨可發生退行性變化甚至變形。一個人的膝關節一般只經得起四五十年的使用,在這以後,隨著骨關節間的韌帶鬆弛,支撐關節的功能下降行動也可受到限制。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

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的,具有產生聽覺和平衡的功能。提起耳朵,大多數人立刻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長在頭部兩側的外耳。其實耳廓是耳朵中相對簡單,與聽功能關系不大的一部分。外耳的另一部分叫外耳道,長約3厘米,與鼓膜相連,其間長有大量毳毛和耳垢腺,這里是耳垢的出處,也是游泳時耳道容易進水的地方。不過,人耳中最重要的結構還是中耳和內耳,這才是使我們能聽得見、聽得清的基本結構,也正是鐙骨的「居所」。

鐙骨很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但它在我們的聽覺生理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注意保護它。如果三塊聽骨中的任意一塊發生病變,或者砧鐙關節被破壞,就會造成聲音傳導障礙,嚴重時會引起傳導性耳聾。

2、骨頭有哪些特點?

人體中最重要的組織之一是骨髓。骨髓充滿骨內腔隙的柔軟組織,分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由網狀組織構成支架,在網眼中含有各種不同發育階段的血細胞,是造血器官之一。這些血細胞成熟後即進入血液循環,以補充血液中血細胞的損耗。紅骨髓在成人分布於扁骨內和長骨兩端。黃骨髓存在於長骨的中部,主要由脂肪細胞所構成,正常時沒有造血功能。骨髓是人體造血的「工廠」。無論是紅細胞、白細胞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但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骨髓製造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功能也自然衰退。然而,人們可以從體外攝取類粘朊使骨髓生產血細胞的能力加強,從而達到減緩老化的目的。

3、骨髓是什麼

4、歸納總結正常骨髓六種原始細胞特點?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5、骨髓移植技術有哪些特點?

骨髓移植是近代醫學進步的成果之一。骨髓移植技術復雜,設備較多,耗資大,並發症亦較多,是一種危險性較大的治療方法。一般只在生命受到極大威脅的病人身上試用。如何解決骨髓移植中的各種問題,擴大骨髓移植的治療范圍,是醫學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20世紀60~70年代中期,異體骨髓移植技術發展較快,自體骨髓移植的進展相對緩慢。到20世紀80年代,對自體骨髓移植的興趣日益增長,並取得了不少進步。異體骨髓移植仍在不斷前進。至今,骨髓移植已成為治療某些致命性造血系統疾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6、骨髓分為幾種?

7、簡述mcl-3的骨髓特點

從組織學特點、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方面,可證明它是一種獨立的臨床病理單元,來自於淋巴結內或繼發於淋巴結帽帶區的B細胞。
(1)組織學 呈彌漫性,約30%有結節樣或帽帶結構,細胞學是多樣性的。結構及細胞均表現為異質性。典型MCL的淋巴細胞為眾多非典型性小或中的淋巴細胞,核型不規則,呈小核裂細胞樣;但有20%~30%的淋巴母細胞分化,這時細胞核大、核染色質稀疏、分裂象多、常見於結節/帽帶結構轉變或彌漫性結構。有帽帶結構預後好,有母細胞分化預後差,因而病理報告應註明。
(2)免疫表型常見SIgM、SIgD和CD5(+)、入(十)多於K(+),(:D10和CD23(-),CD43(+)。
(3)細胞遺傳學MCL特點是t(1l:14)(q13:q32)佔95%。PKAD基因過度表達(1lq,13),cyclinDl常(+)。另外,抑癌基因p53、p16和p2l的突變或缺失常在MCL母細胞型中見到。
(4)臨床特點 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較多,常廣泛累及全身淋巴結(9%)、脾(6%)、肝(3%),也可累及骨髓、外周血,尤其是魏氏環或胃腸道。在結腸常表現為多發性淋巴息肉,早期為小淋巴細胞,患者一般狀態好,無臨床症狀;之後可淋巴結腫大,肝、脾受累,呈進行性,預後差。歐洲有學者分析500例MCL主要根據小淋巴細胞與母細胞的數量將其分為低度、中度和高度惡性,胃腸道20%表現為息肉。

與骨髓特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