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知道什麼是易筋經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2、可否把洗髓經原文全部翻譯一下?謝謝
第五章全文翻譯(我這里的還只是部分)
翻譯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舉足低且饅,踏實方更進。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走的功夫:邁步,腳跟(翹)——腳掌——腳尖(按)走,走T形台步。人是非常仰賴眼睛與耳朵的生物,要讓一個正常人去假裝盲人聽起來似乎是猜想,但是實際作起來就會知道基中的功效。盲人看不到路,行走時倚靠一根盲杖導引已經很有困難,這里不但要我們學盲,還要把盲杖拿掉,如此走來,非得全神貫注不可。平時行走,除了要有那種盲人手中沒有導盲杖可以的感覺之外,還要心裡時時觀照存想著「性分」,「性分」,就是諸法差別的自性,也就是每件事、物的分別以及其深層動作原理。這內觀照性分是一種禪修功夫。平常走路時要用心思維,不是把腦袋放空傻傻的走。每一步要慢而低,踏穩了再走下一步,不要走快,走快會有什麼錯呢?就是會影響你心中作的功夫。)
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
事物任紛紛,見在皆究竟。(走的功夫:這是練習讓心念停止的功法,可以和走的行動一起練,也要單獨練。人的心念隨時生出,很難刻意停止,而且刻意停止也是一個念,所以不能說是停止。這里講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讓學人體會,現代人可以用騎機車或開車時踩煞車停止這感覺來比擬。實際試試看就會發現,當我們在快速進行中忽然停止時,心念也會跟著一起停止,走著走著,忽然停住,耳朵與眼睛隨著延長這「住」而靜止不用,知道什麼叫做「住」然後再想辦法延長這個「住」。要注意,心念停止但不是茫然無知,也不是把身體功能關掉了,所有事物必須還是如同明鏡止水般清清楚楚,身體功能想起用啟用,要走要看要聽皆如意自在,但心裡念頭完全不動。注意練習時不要有外務干擾,脊椎必須端正,才不會因為身體氣血停滯沮礙練習。)
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坐的功夫:坐要端正如同一座山一樣的穩重,不要刻意挺胸挺腰,也不要萎靡駝背,否則坐不久便腰酸背痛了。坐時口常閉著不開,舌頭稍往後卷,只用鼻孔呼吸,心裡要留意把每一次吸氣都吸進身體底部然後遍滿全身,久而久之身體能量便能充足遍布骨髓,慢慢的身體就會健康昂然。等到要起來時,心念要先定住不動才能出神應物辦事。)
卧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睾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醒來方伸腳,仰面亦不拘。夢覺渾不異,九載征實際。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諦。(卧的姿勢要像畚箕一樣的曲身側躺,也可以說像蝦子縮著向左或向右側躺都可以。兩腳縮著,兩手一捧小腹一搓睾丸,手與腳都可以隨時交換或伸縮。修行人睡中也需保持一程度的清醒,身體睡了心不睡。醒了便伸展手腳動一動再起床。睡功最難練的便是醒夢一如,首先要作到夢中不迷,然後在醒時也覺得一切好像都在夢幻中一般。以上這行住坐卧的功夫好好練,九年下來便能有好的成就,就要以真的體會到「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的真諦。)
3、易筋經博大精深,為何只有四人練成?
少林易筋經乃上乘武學,只不過歷代高僧,極少有人練成。這套武功屬於內功心法,久練之下,可謂益處頗多。想要練成易筋經,也絕非易事,不然少林之中,自然不乏絕頂高手。首先練成這套武功的人無名無姓,是一位少林瘋僧,他的師父執著修煉,圓寂之時,也毫無起色。這位瘋僧卻無意練成易筋經,讓人疑惑不解,臨終之前,自己也不明其理。既然是絕頂武學,當然須領悟妙處,瘋僧練成此套功法,也是偶然間,絕非刻意修煉。而易筋經的法門正在此處,倘若醉心練武,就會適得其反,即便花費千辛萬苦,也難以神功大成。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眾多少林高僧,竟然無人知曉。當然遠不止這么簡單,速度只是其中之一,練功之時,要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同時還要堪破人相和我相,難以達到這個境界,就會功敗垂成。想要從頭練起,亦是千難萬難,瘋僧心中無物,既無牽絆,也無求成之心,久而久之,已然武功大成。練功之人,自己也是不明所以,這就是所謂的至高境界,天龍時期的鳩摩智,也曾強練易筋經,然而急於求成,外加戾氣太重,致使走火入魔,發作起來痛入骨髓,實在毫無人生樂趣。易筋經切記用強,不可強練,不可強念。恰巧鳩摩智是一個武痴,不懂其中玄妙之處,只顧潛心修煉,最後險些喪命。相比之下,游坦之幸運許多,修煉易筋經之時,只是一時貪玩而已,不知不覺配合天山冰蠶,已經練成絕頂內功。同時他性格單純,對於練武之事,從來不執著,講求隨意而至,當年的瘋僧也是如此,游坦之練成易筋經,與瘋僧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倘若苦心鑽研,勢必會背道而馳,以他的武功修為,還會走火入魔,不然以鳩摩智的武功,早已練成,為何偏偏走上岔路。其中的緣由,眾人皆是不解,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練武之人深陷其中,恐難抽身,只有局外高手,方才領悟其中的妙處。若論武功修為,自然鳩摩智高明許多,身兼七十二絕技,以及小無相功,唯獨易筋經難以練成。游坦之與瘋僧,都是無意之間練成,堪破其中的至深境界,進而將易筋經演繹的出神入化。我認為天龍時期,最有可能練成易筋經的,便是少林方丈玄慈,然而過分執意於大金剛掌,花費太多的精力,始終未有斬獲。
易筋經是至高無上的武學。的確不假,然而妙處在於不能有意為之,一切隨緣之後,就會練至絕頂。除了瘋僧和游坦之,少林方證和令狐沖,也練成這套武功。許多人會有疑問,玄慈也是方丈,為何方證能神功大成呢?其實對於佛法的領悟,明顯方證更勝一籌。若玄慈佛法高深,也不會破戒,掃地僧直言高手練就武功,會參破武學障,不屑殺人的法門。方證大師兩者皆以具備,自然會水到渠成,精修佛法之後,更是極好的輔助,作為佛門中人,早已堪破人相和我相。
對於易筋經的修煉,方證沒有執著,也無急於求成,顯得更加隨緣。既然想要練成易筋經,須有慈悲之心,游坦之雖然是紈絝子弟,其實心腸不壞,瘋僧更是如此,至於方證,渡世渡人,絲毫不弱於此前兩位。令狐沖練成易筋經,也算是無意,首先他以為這是風清揚的內功心法,畢竟任盈盈也未告知此事,其次令狐沖生性灑脫,練武之時,當然大有裨益。而且還有一點至關重要,好比天龍時期的游坦之,令狐沖練此神功之時,也是為了化解體內的異種真氣,全然不去理會能否練成。
游坦之身中劇毒,易筋經可以盡數化解,令狐沖二人,都是為了保命,至於蓋世神功,早就拋之腦後。如此一來,就會事半功倍,四人練成易筋經,都有共同點,除了方證大師之外,都是無意練成。而方證有意之中,又夾藏無意,此等境界,令人欽佩不已。倘若眾人強練,不僅神功難成,還會深受其害,鳩摩智便是如此。少林之中,也不乏高手,然而沒能練成易筋經,讓人感覺匪夷所思。其實練武之時,過分追求速成,忘記武功的真諦,就會停滯不前。一旦忘掉執念,潛心修煉之後,不計較得失,就會終有所成。四人之中,幾乎都是因緣際會,無意之間練成,若刻意為之,極容易走火入魔。故而修煉此套武功,須達到這四個人的境界,否則難以成事。一旦強練,會有性命之憂,畢竟當初令狐沖修煉的時候,也感覺易筋經絕非凡品,稍有不慎,就會武功盡失。
4、易筋洗髓功怎麼回事?
少林易筋洗髓功是怎麼一回事呢?少林,即河南嵩山少林寺,這個很多人都知曉不再多說。易筋洗髓功,是一套功法,其作用是易筋和洗髓。
它是由少林寺的《易筋經》和《洗髓經》兩部經書結合而創編的,至於兩部經書的真正來歷不再陳述,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眾多說法傳說都無法考究。既然流傳這么久,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還是不可估量的。那我們就把注意力放在它這件東西上面,接下來就分別說一下…
《易筋經》講述的是「易筋」,易,即是改變,改換,蛻變之意;筋,指的是人體內的筋骨、筋膜。經,即是指南與法典之意。對於修煉者說,《易筋經》可以改變筋骨,使虛弱、萎靡的筋骨得以舒展和強健,抻(chen)筋拔骨,疏通經絡,進而增強氣力,強壯身體。主要錘煉身體的筋骨,增加肢體的活動角度和力度,提高肢體靈活性和協調能力。
《易筋經》主要是練外,那《洗髓經》就是修內。洗,是清理,清除之意。髓,指體內之精髓,臟腑、骨髓、腦髓以及思想意念。古本原文如是說:洗髓,謂人之生感於情慾,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雜穢所染,必洗滌凈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洗髓經》的主要作用就是洗除體內深處的污濁雜氣,洗經伐髓,修身養性。
既然最初創編兩部經書,為何把兩部經書匯編成少林易筋洗髓功是怎麼回事?《易筋經》僅能增力則成外壯,主要是練外,是行功夫之基礎,由此衍生了少林功夫。而《洗髓經》僅能養心,單行則成枯禪。兩者一外一內,一動一靜,一陽一陰,只有錯綜變易而兼行之,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謂之全功也。
在修煉上面,易筋主要強身,是練習武術的基礎;洗髓主要是修內,其主要作用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因此,易筋洗髓兩者運中有定,定中有運,一動一靜互為根,一陰一陽互為道,陰陽相摩,二者渾然一體矣。
髓友匯根據少林易筋洗髓功而創編一系列的教案課程,以適合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更符合現在人們的生活習慣。在古代易筋洗髓功僅能上層貴人所能觸及,而現在已經進入高級社會文明時代,這套功法更應該被大眾所知,去修煉,去傳承,以福報於社會。髓友匯也以此為使命,服務於社會。
5、易筋洗髓功的書籍有?
易筋洗髓功是由《易筋經》和《洗髓經》兩部經書演化而來。所謂「易筋」指改變筋骨,「洗髓」指清除,清洗骨髓,精髓和神髓。
《易筋經》可以改變虛弱、萎縮的筋骨,舒展筋骨,鍛煉命功。具有「增長氣力,內壯神勇」武術技擊的效果;
《洗髓經》可以清洗體內深處的污濁,排除體內雜質,修心養性,鍛煉性功。具有「疏通經絡,洗經伐髓」的養生功效及功能。
1、簡便易學
髓友匯·易筋洗髓功,優化了傳統功法繁復和不易把握的成分,保留了吐納,站樁,拍打,拉筋打坐等核心內容。除前期進階時,需要每天半小時左右習練外,後續每周一至兩次的間隔習練,也能保證效果並持續提升,易學易練;
2、效果全面
髓友匯·易筋洗髓功,因同時解決了經絡,骨髓,氣血等導致體質虛弱的本源問題。因此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能恢復人體年輕態。
當然它也有缺點,
1、需要長期堅持修煉。病是一天一天積累的,當然練功也要一天一天的積累。
2、功法是否正宗,是否系統。易筋洗髓功是一整套系統的功法,不能片面的只修一項。在這方面 髓友匯 做的很不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會制定一套合理的修行方案。還有少林寺師傅親自指導如何修行。
6、練習易筋洗髓功的好處和壞處有哪些?
易筋洗髓功是由《易筋經》和《洗髓經》兩部來經書演化而來。所謂「易筋」指改變筋骨,「洗髓」指清除,清洗骨髓,精髓和神髓。
《易筋經》可以改變虛弱、萎縮的筋骨,舒展筋骨,鍛煉命功。具有「增長氣力,內壯神勇」武術技擊的效果;
《洗髓經》可以清洗體內深處的污濁,自排除體內雜質,修心養性,鍛煉性功。具有「疏通經絡,洗經伐髓」的養生功效及功能。
1、簡便易學
髓友匯·易筋洗髓功,優化了傳統功百法繁復和不易把握的成分,保留了吐納,站樁,拍打,拉筋打坐等核心內容。除前期進階時,需要每天半小時左右習練外,後續每周一至兩次的間隔習練,也能度保證效果並持續提升,易學易練;
2、效果全面
髓友匯·易筋洗髓功,因同時解決了經絡,骨髓,氣血等導致體質虛弱的本源問題。因此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能恢復人體年輕態。
當然它也有缺點,
1、需要長期堅持修煉。病是一天一天積累的,當然練功也要一天一天的積累。
2、功法是否問正宗,是否系統。易筋洗髓功是一整套系統的功法,不能片面的只修一項。在這方面 髓友匯 做的很不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會制定一套合理的修行方案。答還有少林寺師傅親自指導如何修行。
7、什麼是易筋經?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簡介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8、易筋經怎麼練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簡介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 全文
【達摩易筋經】
『達摩易筋經』相傳是由少林寺『達摩大師』所創,為中國武術界中最負盛名的內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則源之於千百年來達摩易筋經向來只傳內門弟子,而坊間雖然僅憑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練,卻已然能進藝無窮,而流傳開來,使得『達摩易筋經』的功效備受肯定。長久以來各方為求『達摩易筋經』古本,均不遺餘力。故事也一個個發生小說家的豐富題材於斯而生,雖不如小說筆下的神力無窮,卻亦已是相去不遠。
以發揚國術為宗旨的『中國武術名拳錄』教學錄影帶,發行以來承蒙各界的關懷與愛護,對本產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勁』尋『氣』為盛。然『氣』之導引與調息,『勁』之剛、柔、收、發、非專章無以明述。有監於此,本公司不惜鉅資特別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門』,第六代忠字輩掌門周寶富老師,公布向來不予外傳的內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達摩易經』,以利各方同好之練功與修行。
修行『達摩易筋經』,能使人神清氣明,通身舒暢,經由『導引』更能強化人體細胞組織之新陳代謝,對於『精、氣、神』的強化以及美 容養顏均有助益。『達摩易筋經』為中國 武術界最有效的練氣內功,每日運行,日久自然於運勁上揮 霍自如。長時間較技時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難。同時,於拳術 演練上更能增進動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勁道亦能相對增強,實乃習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練 功心法。『達摩易筋經』向有傳內不傳外之規,此即是內門弟 子不同於外門弟子之所在,時 值今日工商社會科技先進。國人運動量相形減少體能日漸虛 弱,有感於此,特破舊規嘉惠大眾,期藉『達摩易筋經』之公開,延眾之精,強眾之氣,增眾之 神,進體魄之強健於無 形。
『達摩易筋經』可改善骨骼的結構,對於發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術。青少年每日修習『達摩易筋經』持續半年後,會讓人有虎虎生風之感;兒童持續修習『達摩易筋經』,對虛弱的體質會大為改善;中年人修行『達摩易筋經』後,平時常見之倦怠頓行消失,一般常見之憂郁緊張漸行消退,體質因值改善而體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動不便以及痼疾纏身之人,練習『達摩易筋經』對於改善虛弱的體質,及身體的健康與復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練習『達摩易筋經』因呼吸的調息促進體內氧氣的供給,而使精神煥發,體態均勻恢復青春,更因行功時能燃燒大量脂肪,實為美容、養顏、瘦身之最佳運動。
『達摩易筋經』之運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牽引,導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門之氣,每門各分為『九節』行功,每節十二式,共計 為一0八式。練習『達摩易筋經』是以『天門一0八式』為先行,『天門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氣為主,故名曰為:『先天導行氣功』。先天之氣與生俱來隨孕而生,然因歲月增長日漸疏遠,徒有先天之氣卻未能使用,天門功是藉由肢體之運行廣納先天之氣,以強身健魄。所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動以養生、健身、病順生節欲、取利去害』,牽引『天門之功』導引『先天之息』則獲益無窮。初學『達摩易筋經』之時會有內急排便之現象,此乃排除體內污濁廢氣之正常現象,又每次修習之時以不超過三節,三十二式為宜,實因『達摩易筋經』動 作看似簡單,然演練起來功效非凡切忌貪功。
『中國武術名拳錄』教學帶的製作一向嚴謹,以期對中國武術之傳承能盡棉薄之力,盡量保留原貌,此次製作之,正宗古本天門一0八式『達摩易筋經』先天導行氣功。仍一本初衷,以讓修習者易學易懂為目標,現今已經拍攝完成,正式推出共計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帶內容前段以教學為主,講解每一式之動作與調息之方法,後段為帶領修習只要跟著影帶練習輕松易學,隨處可練不限空間,老少咸宜。
養身口訣
『動以養生、健身、順生節欲、取利去害』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
『春三月』,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氣得泄。
『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溫。
『導引之息』,以鼻納氣,以口吐氣,納者一息,吐者六氣,吹呼唏呵噓泗。
『吹之去熱,呼之去風,唏之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泗以解極』
『達摩易筋經』據傳是由少林寺『達摩大師』所創,為中國武術界最負盛名的內功心法,『達摩易筋經』之運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牽引,導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門之氣,每門各分『九節』行功,每節十二式,共計為108式,
練習『達摩易筋經』是以『天門108式』為先行,『天門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氣為主,故名為『先天導行氣功』,先天之氣,與生俱來,隨孕而生。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各位可從下面所轉載的練法中仔細體會。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 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卧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 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御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易筋經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較高,因此,全套運動只適宜於體質較好的青壯年慢性病患者。體質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選擇地操練其中幾勢或減少每勢操練次數。心腦血管和哮喘病發作期間忌用。
9、洗髓功是少林寺的還是道家的?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創編了兩卷秘經《易筋經》和《洗髓經》。而洗髓功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在修煉兩部經書時,慢慢整合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