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懂的幫忙看下骨髓片檢查報告
我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骨髓片中的 巨核細胞,正常情況是全片可見7-35個巨核細胞,你這個是增生明顯活躍了。但是巨核細胞形態特點描述不完整,不太好說,但是有數量問題的。
血片中問題 有成熟粒細胞增多為主。
綜合骨髓片和血片所有已知特點,排除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和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初步估計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個人淺見,僅僅供參考!
2、骨髓增生極度活躍,粒紅巨三系細胞增生,紅系比例增高是什麼意思?
您的骨髓學系統檢查顯示三系增生,就是說粒細胞紅細胞以及巨噬細胞,都是處於增生狀態。其中紅細胞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目前出現血小板嚴重降低的情況。是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
3、整場骨髓塗片中巨核細胞系以哪一個為主
目前使用的骨髓塗片中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與臨床實際出入大,而且血小板數無參考值,為此研究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以便指導臨床工作。方法收集24例正常骨髓塗片,觀察1.5cm×3.0cm的血膜上巨核細胞總數、分類100個巨核細胞,並計數50個油鏡視野中血小板數量。結果1.5cm×3.0cm的血膜中巨核細胞數為13~333個,平均為127個,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50個油鏡視野中血小板總數為170~588個,平均為332個。結論目前使用的正常成人巨核細胞參考值普遍偏低,本次結果為臨床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者提供了很實用的數據,並首次提出了我國正常成人骨髓塗片中血小板的參考值。
4、紅系,粒系,和巨核系細胞有哪些細胞
正常骨髓象概述(骨髓,巨核細胞,有核細胞,紅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細胞比例為3:1~4:1. 2.粒細胞系統:約佔有核細胞的50%~60%.其中原粒細胞小於2%,早幼粒細胞小於5%,中、晚幼粒細胞均小於l5%,成熟粒細胞中桿狀核多於分葉核。嗜酸性粒細胞小於5%,嗜鹼性粒細胞小於1%。
3.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約佔有核細胞的20%,其中原紅細胞小於l%,早幼紅細胞小於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平均各約10%。
4.淋巴細胞系統:約佔20%,小兒偏高,可達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細胞極罕見。
5.單核細胞和漿細胞系統:一般均小於4%,均系成熟階段的細胞。
6.巨核細胞系統: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見巨核細胞7~35個,其中原巨核細胞0,幼巨核細胞0~5%,顆粒巨核細胞10%~27%,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44%~60%,裸核8%~30%。
7.其他細胞:可見到極少量網狀細胞、內皮細胞、組織嗜鹼細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見到核分裂象,不見異常細胞和寄生蟲。成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正常。
5、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片鏡下觀察有哪些特徵
巨幼細胞貧血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三系細胞出現巨幼變為特徵
①紅細胞系統:紅系明顯增生伴顯著巨幼樣變,粒紅比值降低或倒置。
正常形態的幼紅細胞減少或不見,各階段的巨幼紅細胞出現,其比例常大於10%。可見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紅細胞。由於發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紅細胞和早巨幼紅細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紅細胞的比例可高達50%。和分裂象和豪焦小體易見,胞核的形態和「核幼質老」的改變是識別巨幼樣變的兩大特點;
②粒細胞系統: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細胞比例相對降低。中性粒細胞自中幼階段以後可見巨幼變,以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細胞多見,可見巨多核葉中性粒細胞;
③巨核細胞系統:數量正常或減少,可見巨核細胞胞體過大,分葉過多(正常在5葉以下)與核碎裂;胞質內顆粒減少。
骨髓形態學檢查對MgA的診斷起決定性作用,特別是發現粒系細胞巨幼變對疾病早期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6、整場骨髓塗片中巨核細胞系以哪一個別單位除外
目前使用的骨髓塗片中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與臨床實際出入大,而且血小板數無參考值,為此研究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以便指導臨床工作。
方法收集24例正常骨髓塗片,觀察1.5cm×3.0cm的血膜上巨核細胞總數、分類100個巨核細胞,並計數50個油鏡視野中血小板
7、骨髓檢查粒:紅=0.77:1全片共見8個巨核細胞是啥意思?
粒紅比值是指在顯微鏡下計數骨髓塗片粒細胞與有核紅細胞的比值。粒紅比例正常值:(3~4):1。你因該是粒細胞減少!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根據各種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如下3個方面:
1.作用於骨髓(1)骨髓損傷:①葯物:包括細胞毒和非細胞毒葯物;②放射線;③化學物質: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鉍、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如Kostmann綜合征、伴先天性白細胞缺乏的網狀發育不全、伴粒細胞生成異常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等;⑤免疫性疾患: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⑥感染:細菌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布魯菌病、粟粒性結核;病毒感染,如肝炎、艾滋病等;⑦血液病:如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淋巴瘤、白細胞減少的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等。
(2)成熟障礙:①獲得性:如葉酸缺乏、維生素B12缺乏、惡性貧血、嚴重的缺鐵性貧血等;②惡性和其他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
2.作用於外周血(1)中性粒細胞外循環池轉換至邊緣池(即假性中性粒細胞減少):①遺傳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②獲得性:如嚴重的細菌感染,惡性營養不良病,瘧疾等。
(2)血管內扣留:如由補體介導的白細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內扣留、脾功能亢進所致的脾內扣留等。
3.作用於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嚴重的細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體感染、過敏性疾患等。
(2)破壞增多:如脾功能亢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