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內有幾種血小板
人體血小板不進行分類,只有一種。 一、血小板的生理與功能 血小板來源於骨髓巨核細胞,血小板進入血循環後,約有三分之一貯存在脾臟內。血小板半存活期為3.7~4.0天,衰老和消耗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臟內被清除。血小板膜含有多種糖蛋白和受體,受體與相應配體結合後,血小板被激活,形態發生變化,繼而發生聚集和顆粒釋放等一系列反應。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粘附、聚集、釋放。血小板亦參與凝血過程、血塊回縮和血管收縮反應。 二、機采血小板 使用血細胞分離機從單個獻血者採集的血小板,在20~24℃水平振搖保存5天。 機采血小板濃度高,臨床治療效果好,而且一個治療量來自單個獻血者,減少了同種免疫發生的機率和降低血小板輸注的無效性。每袋單采血小板(一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含量≥2.5×1011個,紅細胞混入量≤8.0×109,白細胞混入量≤5.0×108,在相同劑量下,機采血小板的紅細胞混入量和白細胞混入量均明顯低於手工分離的濃縮血小板。 適應症: 1、治療性血小板輸註:用於治療血小板生成障礙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和血小板稀釋性減少時,只有當血小板計數<50×109/L,並伴有出血傾向或手術時,可輸注血小板;用於治療血小板功能異常時,應根據出血時間延長程度和臨床症狀綜合判斷。 2、預防性血小板輸註:血小板<20×109/L,有發熱或感染應輸注。血小板<5×109/L應緊急輸注,預防性血小板輸注僅限於出血危險性大的患者。 3、已產生同種免疫患者,應選擇HLA及血小板血型相配合的機采血小板。 三、濃縮血小板 將新鮮採集的全血通過兩次不同離心力的離心過程,將血小板分離出來。每單位血小板(200ml全血制備)血小板計數≥2.0×1010,紅細胞混入量≤1.0×109,白細胞混入量≤2.5×1010。濃縮血小板在20~24℃水平振搖保存24小時。 適應症:同機采血小板。 注意事項:無論機采血小板,還是濃縮血小板,均應以患者能夠耐受的最快速度輸注,一般不加用白細胞濾器。血小板因故未能及時輸注時,應在室溫下放置,不可放入冰箱。 四、凍存血小板 在新鮮採集的機采血小板內加冰凍保護劑後,置於-80℃下凍結並可保存一年,使用前放入38~42℃水浴中融化,在融化後1小時內輸注。 適應症:凍存血小板止血效果優於新鮮血小板,特別適用於臨床大出血的緊急止血治療,但一般不用於預防性輸注。小兒、孕婦、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五、輻照血小板 使用25~30Gy劑量的γ射線照射機采血小板或濃縮血小板,以殺死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但又不損害血小板的功能,從而預防TA-GVHD的發生。在血小板的有效期內進行輻照,輻照後的血小板一般要求盡快輸注。 適應症:由於所有接受輸血的患者都有可能發生TA-GVHD的危險,因此受血者均可接受輻照血小板,目前主要用於免疫功能低下及移植後病人的輸注、與獻血者有血緣關系受血者血小板的輸.
2、骨髓是成人生成紅細胞的唯一場所,那髓外造血怎麼解釋
病情分析:
人的血液在哪裡製造在哪裡生成,這是讓許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問題.其實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時期就已逐步形成,隨著人體的發育和成長造血器官又在不斷變化.?
(一)血細胞的生成
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幹細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況下尚能從骨髓造血組織中遷出,隨著血流到達髓外組織形成造血細胞小結,稱為集落形成單位.每一個小結由許多同類型分化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是由一個幹細胞分裂分化而來.幹細胞雖有自身復制和分化為各種血細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處於增殖狀態,而是處於休止的G? 0 期.?
原始幹細胞可分化為兩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單位細胞(CFU—C),又稱骨髓幹細胞,它是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細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幹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細胞主要來源於骨髓,在發育為紅細胞,粒細胞與巨核細胞之前,要經過各系的定向幹細胞階段.另一支為淋巴樣幹細胞,又稱淋巴幹細胞,是高等動物免疫系統的發源地,其分化和發育過程與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關.淋巴幹細胞亦是多能幹細胞,可分化為兩種不同的定向幹細胞,一為胸腺衍生的T淋巴細胞或稱T細胞,一為骨髓依賴的B淋巴細胞或稱B細胞,這兩種細胞經過相應抗原的再刺激分別轉化為原淋細胞和原漿細胞,然後逐步發育成熟,分別稱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總之,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首先由多能幹細胞分化為集落形成單位細胞(骨髓幹細胞)與淋巴樣幹細胞,再由骨髓幹細胞分化為各系的定向幹細胞,經過原始,幼稚等階段,發育,增殖最後成熟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及血小板.淋巴樣幹細胞則經過原始,幼稚二階段,發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別轉化原淋細胞和原漿細胞,並增殖,成熟為具有免疫活性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血細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進行的,但只有幼稚細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發育成熟到一定階段後,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細胞分裂的形式有兩種:?
一是有絲分裂(間接分裂)
在細胞分裂時,有特殊的絲體出現,故稱為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是血細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環血中不出現有絲分裂細胞.有絲分裂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的數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狀態.分裂過程可分為4期,主要表現在核的變化上.?
(1)前期(又稱單絲球期):細胞開始分裂時,胞體變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質聚集成單個柱狀的染色體,核膜及核小體消失,形如絲球.細胞漿染色變淺,細胞器及包涵物暫時隱匿,中心體顯示.?
(2)中期(又稱單星狀期):中心體開始分裂,逐漸向兩極,其間連有絲狀體,形為紡錘,稱紡錘體.細胞核染色體排列似星狀或菊花狀,在紡錘中部的平面一赤道板上.?
(3)後期(又稱雙星狀期):每染色體均勻分裂為二,絲狀體收縮,使分裂後的染色體隨中心體趨向細胞兩端,分別排列為兩個星狀.細胞漿開始收縮.?
(4)末期(又稱絲球期):趨於細胞兩端的染色體開始聚集為絲球狀,進而分散為染色質,構成兩個新核的小細胞核,此時胞漿可形成啞鈴狀,最後胞漿分開,細胞分裂為二.?
二是無絲分裂(直接分裂)
該分裂過程的表現形式較簡單,通常是細胞的核小體首先開始分開,然後胞核表面出現收縮,隨之逐漸加深而分解為二,繼之胞漿分開,從而直接形成2個子細胞.?
(二)造血器官
血細胞生成於造血器官,在胚胎期及出生後的不同發育時期,其主要的造血器官並不相同.?
一是胚胎期的造血器官
(1)中胚葉造血期:發生於胚胎的1—2個月.卵黃囊是最先出現的造血地點.卵黃囊壁上的中胚層間質細胞是造血系統的始基,最初血細胞產生於卵黃囊的血島,血島外周的細胞分化發育成原始血細胞,原始血細胞進一步分化為胞漿內具有血紅蛋白的初級原始紅細胞,即胚胎的血細胞.?
(2)肝臟造血期:發生於胚胎的2—5個月.卵黃囊萎縮退化,由肝臟取代其造血功能.它不但能分化初級的原始紅細胞,而且能分化為次級原始紅細胞,這些細胞逐漸發育成熟為紅細胞,經血竇進入血液.此時,肝臟的造血活動甚為活躍.脾臟在胎兒第3個月左右,亦參與造血,主要生成紅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至第5個月,脾臟造血機能逐漸減退,僅製造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而這一造血活動則維持終生.?
(3)骨髓造血期:此期始於胚胎的第4個月.胎兒開始出現骨髓造血組織,最初僅製造粒細胞,繼之還製造紅細胞和巨核細胞.在骨髓造血的同時,胸腺及淋巴結亦開始造血活動.胸腺生成淋巴細胞,至出生後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結則主要生成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早期也參與製造紅細胞.?
以上3個階段,彼此相互交錯,實際上很難截然分開.?
指導意見:
二是出生後的造血器官
(1)骨髓:骨髓是人體出生後唯一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造血器官,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從新生兒到4歲的幼兒,全身骨髓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5—7歲時,在管狀骨的造血細胞之間開始出現脂肪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管狀骨中紅髓的范圍逐漸減少,脂肪組織逐漸增多,骨髓變黃色,稱為黃骨髓.黃髓中雖已不再造血,但仍保留有潛在的造血功能.大約在18—20歲左右,紅髓僅局限於顱骨,胸骨,脊椎,髂骨等扁平骨以及肱骨與股骨的近端.紅髓約占骨髓總量的一半.以後紅髓的造血活動持續終身,但其活躍程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稍有減少.?
肉眼觀察骨髓是一種海綿狀,膠狀或脂肪性的組織,封閉在堅硬的骨髓腔內.分為紅髓(造血細胞)和黃髓(脂肪細胞)兩部分,正常成人骨髓重量為1600克—3700克,約合體重的3.4%—5.9%,其中紅髓的重量約1000克.?
骨髓有復雜和豐富的血管系統.人的骨髓中主要靠營養動脈供應整個骨髓腔的毛細血管.骨髓的全部動脈都有神經束伴行,神經纖維來源於脊神經,和動脈共同自營養孔進入骨髓腔,與營養動脈平行分布於骨髓腔,並終止於動脈壁的平滑肌纖維.骨髓的血竇之間充滿實質細胞,即造血細胞,骨髓造血多能幹細胞向紅系,粒系及巨核系的分化和造血微環境有關,造血微環境應可能由血管,巨噬細胞,神經及基質等組成.若從其功能考慮,造血微環境應包括影響造血作用的全部因素,其中血管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為各種造血物質及其刺激物質都要通過血管進入骨髓,才能造血.造血部位和血液循環之間存在屏障,即骨髓血液屏障,它具有控制血細胞進出骨髓的作用.?
(2)胸腺:出生後至老年,胸腺經歷了一定的變化.到青春期後造血活動逐漸消失,為脂肪組織所代替.?
胸腺不但是胚胎時期的重要造血器官之一,而且出生後仍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特別在出生後兩年內,腺體組織的生長較為迅速,造血活動也很旺盛.胸腺被結締組織分隔成許多不完全的小葉.小葉的周圍部分稱皮質,中央部分稱髓質.皮質充滿密集的淋巴細胞,最淺層為較原始的淋巴細胞,中層為中等大小的淋巴細胞,深層為小淋巴細胞,從淺層到深層呈幹細胞增殖分化成為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細胞)的過程.成年胸腺雖然萎縮,但由於T細胞已在周圍淋巴組織中定居,自己能夠繁殖.胸腺除向周圍淋巴組織輸送T淋巴細胞外,還由上皮性網狀分泌胸腺素,幹細胞在胸腺激素的作用下,被誘導分化成熟為免疫活性T淋巴細胞.?
(3)脾臟: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其實質分為紅髓和白髓兩部分.白髓包括中央動脈周圍淋巴鞘與脾小結.在中央動脈周圍的是脾臟的胸腺依賴區,區內主要是T淋巴細胞.而脾小結即脾內的淋巴小結,小結內有生發中心,主要是B淋巴細胞.脾臟除能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以外,尚具有貯血和破壞衰老紅細胞的功能.?
(4)闌尾及回腸的淋巴集結,骨髓的幹細胞在此集結,能誘導增殖的幹細胞分化為骨髓依賴淋巴細胞(B細胞),並播散於周圍淋巴器官中.?
(5)淋巴結:分為周圍部分的皮質和中央部分的髓質.皮質淺層淋巴濾泡的中央為B細胞增殖的場所,稱為生發中心或反應中心;皮質深層主要是由胸腺遷來的T細胞構成,稱胸腺依賴區;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細胞可以增殖,產生大量致敏的小淋巴細胞,經血流直接作用於抗原.髓質主要由髓索(淋巴索)和淋巴竇構成.髓索的主要成分是B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巨噬細胞等.?
以上(2),(3),(4),(5)部位屬淋巴器官造血.淋巴器官,分為中樞淋巴器官和周圍淋巴器官.胸腺及骨髓中的淋巴組織屬中樞淋巴器官,為淋巴系定向幹細胞聚焦的場所;淋巴結,脾臟及其它淋巴組織為周圍淋巴器官,是分化了的T細胞及B細胞所在的場所.?
(6)網狀內皮系統(RES):包括脾臟和淋巴結的網狀細胞,覆蓋在肝臟,骨髓,腎上腺皮質,腦垂體前葉的竇狀隙上的內皮細胞以及其它器官內的游離組織細胞.其主要細胞成分為網狀細胞,網狀細胞能分化為吞噬性網狀細胞.血中單核細胞,自髓生成後進入網狀組織,則為組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具吞噬功能的游離吞噬細胞,形成所謂的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
在正常情況下,出生2個月後的嬰兒絕不會有骨髓外造血.在病理狀態下,骨髓以外的組織官如脾,肝,淋巴結等都可出現造血灶,此即髓外造血,這是由於這些部位保留具有造血能力的間質細胞,恢復其胚胎時期的造血功能.?
3、血細胞的生成
血細胞是如何生成的
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幹細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況下尚能從骨髓造血組織中遷出,隨著血流到達髓外組織形成造血細胞小結,稱為集落形成單位。每一個小結由許多同類型分化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是由一個幹細胞分裂分化而來。幹細胞雖有自身復制和分化為各種血細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處於增殖狀態,而是處於休止的G0期。
原始幹細胞可分化為兩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單位細胞(CFU-C),又稱骨髓幹細胞,它是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幹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細胞主要來源於骨髓,在發育為紅細胞、粒細胞與巨核細胞之前,要經過各系的定向幹細胞階段。另一支為淋巴樣幹細胞,又稱淋巴幹細胞,是高等動物免疫系統的發源地.其分化和發育過程與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關,淋巴幹細胞亦是多能幹細胞,可分化為兩種不同的定向幹細胞.一為胸腺衍生的T淋巴細胞或稱T細胞,一為骨髓依賴的B淋巴細胞或稱B細胞,這兩種細胞經過相應抗原的再刺激分別轉化為原淋細胞和原漿細咆,然後逐步發育成熟,分別稱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總之,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首先由多能幹細胞分化為集落形成單位細胞(骨髓幹細胞)與淋巴樣干細咆,再由骨髓幹細胞分化為各系的定向幹細胞,經過原始、幼稚等階段,發育、增殖最後成熟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及血小板。淋巴樣幹細胞則經過原始、幼稚二階段,發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別轉化為原淋細胞和原漿細胞,並增殖、成熟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血細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進行的,但只有幼稚細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發育成熟到一定階段後.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細胞分裂的形式有兩種:
(1)有絲分裂(間接分裂)在細胞分裂時,有特殊的絲體出現,故稱為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是血細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環血中不出現有絲分裂細胞。有絲分裂細胞在
造血組織中的數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狀態。分裂過程可分為4期,主要表現在核的變化上。①前期(又稱單絲球期):細胞開始分裂時.胞體變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質聚集成
單個柱狀的染色體,核膜及核小體消失,形如絲球。細胞質染色變淺,細胞器及包涵物暫時隱匿,中心體顯示。②中期(又稱單星狀期):中心體開始分裂,逐漸向兩極,其間連有絲狀
體,形如紡錘,稱紡錘體。細胞核染色體排列在紡錘中部,似星狀或菊花狀。③後期(又稱雙星狀期):每個染色體均勻分裂為二,絲狀體收縮,使分裂後的染色體隨中心體趨向細胞兩
端,分別排列為兩個星狀。細胞質開始收縮。④末期(又稱絲球期):趨於細胞兩端的染色體開始聚集為絲球狀,進而分散為染色質,構成兩個新核的小細胞核,此時胞質可形成啞鈴
狀,最後胞質分開,細胞分裂為二。
(2)無絲分裂(直接分裂)該分裂過程的表現形式較簡單,通常是細胞的核小體首先開始分開,然後胞核表面出現收縮,隨之逐漸加深而分解為二,繼之胞質分開,從而直接形成2個子細胞。
4、下列血細胞除哪一種外均發源於骨髓並在骨髓中成熟A.紅細胞 B.血小板 C.單核細D淋巴細胞
D
5、血小板破裂是怎麼回事
血小板來源於骨髓巨核細胞,人體平均每天有巨核細胞胞質分裂產生,約10^11。在人體血常規檢驗報告中,血小板正常數值在100-300×10^9/L。血小板主要功能為止血,包括形成血栓、血塊。任何原因導致的巨核細胞成熟障礙、血小板生成不足或破壞過多、消耗過多,皆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從而導致出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出血點,呈針尖樣,碰撞後易出現青塊,經常性鼻出血、牙齦出血等。
6、血小板具有那五大功能
7、5.血小板來源於骨髓中的 a.漿細胞 b.單核細胞 c.巨核細胞 d.巨噬細胞 e.組
【答案】C
【解析】血小板來源於骨髓巨核細胞,血小板進入血循環後,約有三分之一貯存在脾臟內。血小板半存活期為3.7~4.0天,衰老和消耗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臟內被清除。
8、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粒系細胞、紅系細胞、單核系、淋巴系及巨核系,是由造血幹細胞向各系祖細胞分化增殖而來。
粒系及紅系細胞都依次經過原始細胞階段,早幼階段、中幼階段、晚幼階段和成熟階段。淋巴系、巨核系和單核系細胞依次經過原始階段、幼稚階段和成熟階段。
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 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佔1/2。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
(8)血小板來源於骨髓中的擴展資料
骨髓分布於骨髓腔內,哈佛氏管內也含有少量,它主要是由血竇和造血組織構成。血竇是進入紅骨髓的動脈毛細血管分支後形成的竇狀腔隙,形狀不規則,管徑大小不一。竇壁襯著內皮細胞,外面有基膜和周細胞附著。
造血組織位於血竇之間,它的基質是網狀纖維和網狀細胞,它們構成網架,網孔中充滿各種游離細胞,如不同發育階段的各類血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
初生時期,骨內充滿的全部是紅骨髓,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成年後,紅骨髓主要存在於一些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的骨骺內,以椎骨、胸骨和髂骨處最為豐富,造血功能也最為活躍。
除造血功能之外,紅骨髓還有防禦、免疫和創傷修復等多種功能。其創傷修復功能主要緣於其中的幼稚間充質細胞,它們保留著向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分化的潛能。
一些學者利用紅骨髓培養的骨髓基質細胞植入骨折及骨缺損處,證實它們可促進骨組織形成,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和缺損的修復。
9、骨髓抑制是什麼意思
成年人造血細胞在骨髓,骨髓受到抑制,就是指造血細胞受到抑制,從而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整個血系數量下降。分原發性和外源性抑制。外源性多見於葯品不良反應,比如甲亢葯甲硫咪唑,就特容易引起骨髓抑制,造成整個血細胞減少。原發性多見於造血系統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