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外鐵是什麼
骨髓外鐵:骨髓小粒中有含鐵血黃素稱細胞外鐵;細胞內也含有鐵稱細胞內鐵,其中三價鐵離子與分子中蛋白質結合不牢,經處理後游離,可在酸性亞鐵氰化鉀溶液中產生普魯士藍反應而染色。
鐵染色正常值:細胞外鐵為「+」-「++」;細胞內鐵為計數100個幼紅細胞,鐵粒幼細胞為19-44個。
(1)骨髓細胞內鐵的意義擴展資料:
一、注意事項:
1、玻片一定要清潔無污,需經無鐵處理。處理方法:新片經清潔液浸泡24h,沖洗後浸入95%乙醇中24h,晾乾後再浸在5% HCl中24h,蒸餾水反復浸洗玻片,取出烤乾備用。
2、酸性亞鐵氰化鉀必須現用現酸。
3、最好用盛骨髓那張塗片染色做細胞外鐵觀察,因這張塗片含骨髓小粒較多。
二、黃骨髓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即骨髓的基質細胞大量變為脂肪細胞,僅有少量幼稚細胞團,其造血功能微弱。
(1)成年人的紅骨髓能產生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以及部分淋巴細胞。
(2)許多因素參與骨髓造血機能的調節:血液內氧的減少,刺激紅細胞的形成;同樣高空生活使紅細胞增加;失血使骨髓內細胞的有絲分裂增強;食物中的蛋白質對紅細胞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在紅細胞形成的正常過程中必須有維生素B2。
(3)在成年人高度貧血和失血時黃骨髓能轉變為紅骨髓。
2、什麼叫細胞外鐵
細胞外鐵:為骨髓小粒中的的鐵顆粒,既骨髓細胞外鐵,是含鐵血黃素和鐵蛋白在機體內的主要貯存形式。
細胞外鐵經骨髓細胞鐵染色後,染成藍色顆粒狀物質,為陽性,無色則為陰性。根據陽性強度由低到高分為:±,+,++,+++,++++。
細胞外鐵(+):說明骨髓鐵染色陽性,人體不缺鐵。排除缺鐵性貧血。
3、什麼叫細胞內鐵
應該是說細胞內部的鐵元素含量,不包括血液,淋巴液等體液中鐵元素含量。
4、什麼是骨髓?它有什麼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血液是由血漿(血液中的液體部分)和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淋病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等)組成的紅色、不透明並帶粘性的液體。正常成人的總血量約為體重的8%。血液在血管內流動不息,是人體內運輸營養物質、攜帶代謝產物、調節內環境平衡及行使防禦功能的條條「河流」。人們對血液的認識是逐漸加深的。1900年紅細胞ABO血型發現之前,許多人因血型不符的輸血而發生嚴重的溶血反應甚至死亡。1929年發明了骨髓穿刺針,從此骨髓細胞才成為血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
正常人體的血細胞維持數量和功能相對恆定。這種恆定是新陳代謝的動態平衡,即衰老、死亡的細胞經常不斷地被新生的細胞所取代。例如人類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為120天,血小板的壽命約7-10天。一個正常成年人每天約有10個紅細胞衰老死亡;同樣也有相近數量的紅細胞新生
成年人的造血器官主要局限在骨髓、脾臟以及淋巴結中。但脾臟及全身淋巴結在出生後主要作用是促使淋病細胞的第二次增殖,即淋病細胞在接觸抗原後繁殖的免疫反應。所以骨髓造血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出生後,骨髓在正常情況下是唯一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的場所,骨髓也產生淋病細胞和單核細胞.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近30年來,血細胞生成的研究發展很快,現已證明人類骨髓中存在造血多能幹細胞,數量不到骨髓總細胞數的百分之一,它們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且能分化為各血細胞系統的祖細胞(如淋巴系幹細胞、粒系幹細胞),在大量分化,增殖為各種原始和成熟血細胞,最後,這些成熟的血細胞通過骨髓進入血液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人體造血幹細胞由於存在的部位不同,產生不同效能。一部分存在於幹細胞池,是人體造血細胞再生的儲備庫,以適應和滿足各種狀態下造血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在於增殖池,這些細胞不斷增殖更新,以彌補因細胞衰老或丟失所致的血細胞不足,維持人體血流平衡.
骨髓的造血能力極強,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達到正常造血情況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獻對人體沒有什麼影響。人體的造血組織有很強的代償功能,當抽取部分骨髓後,造血幹細胞會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內完全恢復原來的水平。因此,捐獻者不僅不會影響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統得到了鍛煉,更具備了生命的活力。
5、骨髓鐵染色細胞內鐵和細胞外鐵是怎麼回事?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是一組鐵利用障礙性疾病。骨髓小粒中有含鐵血黃素稱細胞外鐵;細胞內也含有鐵稱細胞內鐵,其中三價鐵離子與分子中蛋白質結合不牢,經處理後游離,可在酸性亞鐵氰化鉀溶液中產生普魯士藍反應而染色。
6、鐵在身體內有什麼作用?
鐵對人體的作用
人生命的本身也離不開鐵,如果說血是人的生命,那麼鐵就是血。鐵在體內約4.5克左右,女性比男性略少,它是人體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
鐵在人體內的分布極為普遍,幾乎所有組織中都有,其中以肝、脾中含量為最高,其次是肺。鐵在人體內的存在形式可為兩大類:血紅素類和非血紅素類。血紅素類主要有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及酶類;非血紅素類主要有運鐵蛋白、乳鐵蛋白、鐵蛋白、含鐵血紅黃素及一些酶類。人體內60%~70%的鐵存在於血紅蛋白內,15%左右構成各種細胞色素,20%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於肝、脾、骨髓及腸黏膜中,5%左右構成肌紅蛋白。
食物中的有機鐵隨食物一同進入胃中,在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溶解,成為無機鐵,然後進入腸被各種還原劑(如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谷胱甘肽等)還原成二價鐵(Fe2+),為腸所吸收。這兩種變化都有利於鐵的吸收,因為無機鐵比有機鐵容易吸收,二價鐵比三價鐵(Fe+』)容易吸收。鐵在整個胃腸道均被吸收。
鐵對人體的功能表現在許多方面,鐵參與氧的運輸和儲存。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是運輸氧氣的載體;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與氧結合,運輸到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供人們呼吸氧化,以提供能量,消化食物,獲得營養;人體內的肌紅蛋白存在於肌肉之中,含有亞鐵血紅素,也結合著氧,是肌肉中的「氧庫」。當運動時肌紅蛋白中的氧釋放出來,隨時供應肌肉活動所需的氧。
鐵與某些金屬酶的合成與活動密切相關,酶是生命運動的催化劑。鐵參與細胞色素、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的合成,擔負電子傳遞和氧化還原過程,解除組織代謝產生的毒物。現已知鐵與乙醯輔酶A、琥珀酸脫氫酶、黃嘌呤氧化酶、細胞色素C還原酶等的活性密切相關。這些酶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鐵與體內的能量釋放密切相關。心、肝、腎這些具有高度生理活動能力和生化功能的細胞線粒體內,儲存的鐵特別多,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鐵直接參與能量的釋放
7、鐵的作用是什麼?
鐵的作用:
1、於制葯、農葯、粉末冶金、熱氫發生器、凝膠推進劑、燃燒活性劑、催化劑、水清潔吸附劑、燒結活性劑、粉末冶金製品、各種機械零部件製品、硬質合金材料製品等。
2、純鐵用於制發電機和電動機的鐵芯,還原鐵粉用於粉末冶金,鋼鐵用於製造機器和工具。此外,鐵及其化合物還用於制磁鐵、葯物、墨水、顏料、磨料等。
3、用作還原劑。用於鐵鹽制備。還用於制備電子元器件。
4、用作營養增補劑(鐵質強化劑)。
5、在膠黏劑中用作環氧膠黏劑的填料,配製鑄件修補膠。常作為還原劑使用。
成人體內鐵的總量約為4~5g,其中72%以血紅蛋白、3%以肌紅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餘則為儲備鐵,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於肝臟、脾臟和骨髓的網狀內皮系統中,約占總鐵量的25%。
食物中的鐵主要以Fe(OH)₃絡合物的形式存在,在胃酸作用下,還原成亞鐵離子,再與腸內容物中的維生素C、某些糖及氨基酸形成絡合物,在十二指腸及空腸吸收。
鐵在體內代謝中可反復被身體利用。一般情況下,除腸道分泌和皮膚、消化道及尿道上皮脫落可損失一定數量外,幾乎不存在其它途徑損失。
膳食中存在的磷酸鹽、碳酸鹽、植酸、草酸、鞣酸等可與非血紅素鐵形成不溶性的鐵鹽而阻止鐵的吸收。胃酸分泌減少也影響鐵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