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

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

發布時間:2020-08-26 04:47:03

1、ISO 10993-3微核試驗的原理和方法分別是什麼呢

微核是在細胞的有絲分裂後期染色體有規律地進入子細胞形成細胞核時,仍然留在細胞質中的染色單體或染色體的無著絲粒片段或環。它在末期以後,單獨形成一個或幾個規則的次核,被包含在細胞的胞質內而形成,由於比核小得多,故稱微核。
ISO 10993-3微核試驗的方法:
1. 動物體內細胞微核:主要有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試驗。
2. 細胞培養微核試驗;
3. 蠶豆根尖微核試驗:實驗所用的蠶豆為松滋青皮豆,通過浸種、催芽、染毒、恢復培養、固定、孚爾根染色等步驟後,進行鏡檢。

2、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 翻譯

Micronucleus Test of Mice Bone Marrow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3、微核實驗的目的原理步驟及結果是什麼?

微核試驗是檢測染色體或有絲分裂器損傷的一種遺傳毒性試驗方法。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

目的:化學物質遺傳毒性評價。

原理:通過染色體丟失或斷片形成而出現的微核檢測染色體異常。

步驟與結果: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如果與對照組比較,處理組PCE微核率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並有劑量-反應關系,則可認為該受試物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的致突變物。

希望能幫到你!

4、微核實驗的目的原理步驟及結果

微核試驗是檢測染色體或有絲分裂器損傷的一種遺傳毒性試驗方法。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

目的:化學物質遺傳毒性評價。

原理:通過染色體丟失或斷片形成而出現的微核檢測染色體異常。

步驟與結果: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如果與對照組比較,處理組PCE微核率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並有劑量-反應關系,則可認為該受試物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的致突變物。

希望能幫到你!

5、在植物細胞的微核檢測實驗中,為什麼要進行24h的恢復培養

真核生物細胞經各種理化因子作用後引起染色體畸變,在間期細胞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游離於主核之外,大小應在主核三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用一定濃度的待測物培養液來培養蠶豆根尖,另外以蒸餾水培養蠶豆根尖做對照。然後用根尖分生區分別做裝片,觀察各裝片的細胞,計算微核率微核率(MCN‰)=某測試樣點(或對照組)觀察到的MCN數/某測試樣點(或對照組)觀察到的細胞數×1000‰。

(5)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擴展資料:

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

細胞壁為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具有保護原生質體、維持細胞一定形狀的作用。細胞壁可分為胞間層、初生壁和次生壁。胞間層為相鄰的細胞所共有;初生壁位於胞間層的內側,是細胞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次生壁在細胞停止增大後而形成,附於初生壁的內方,有些細胞不具次生壁。

次生壁形成過程中,未增厚的部分成為紋孔。紋孔分為單紋孔和具緣紋孔兩種類型。高等植物細胞之間有許多細胞質絲通過細胞壁,形成胞間連絲,使相鄰細胞原生質體連成統一的整體,在細胞間起著運輸物質與傳遞刺激的作用。

6、微核試驗的介紹

微核試驗是檢測染色體或有絲分裂器損傷的一種遺傳毒性試驗方法。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如果與對照組比較,處理組PCE微核率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並有劑量-反應關系,則可認為該受試物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的致突變物。人外周淋巴細胞微核試驗,可用於接觸環境致突變物的人群的監測和危險性評價

7、識別嗜多染紅細胞中微核的主要標准

首先在細胞內,其光澤,顏色等其他物理性質應該與細胞核一致,大小在細胞核1/3左右,並且觀察時應該清晰可見,位置較為在細胞核與細胞膜直接,一般不與兩者連接,如果視野模糊的一般不是。

與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