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中華骨髓庫登記要交多少錢?
全免費
年齡在18-45周歲、身體健康的公民志願捐獻造血幹細胞,可與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華骨髓庫省級分庫聯系,在當地獻血點填寫《志願捐獻者同意書》並採集約8毫升血樣,即可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
志願捐獻者的血樣經HLA分型檢驗,相關信息及志願捐獻者基本資料會被錄入到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資料庫中,等待患者查詢。
志願捐獻者需要承擔什麼費用嗎?
國家財政支持中華骨髓庫對每一份入庫志願捐獻者的血樣進行HLA分型檢測,志願捐獻者無需繳納任何費用。
2、骨髓庫是什麼
骨髓庫也叫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骨髓庫並不是把供者的骨髓或造血幹細胞存到庫里。骨髓庫里保存的只是志願捐獻造血幹細胞人們的名字、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詳細地址、HLA基因檢查結果等。如果有一個白血病患者需要做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的HLA基因與所有志願者的HLA基因進行配對,配對相合,便通知該志願者捐獻造血幹細胞。因此骨髓庫參加的志願者越多,庫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捐獻者的機會就越多。 世界各國有各自的骨髓庫,國際上目前已有40個國家的54個骨髓庫和21個國家的37個臍血庫,登記的資料約1000萬。 亞洲地區有設於中國香港地區的香港骨髓捐獻者登記處、中國台灣省的台灣慈濟骨髓捐獻者登記處、新加坡骨髓捐獻者登記處、日本骨髓捐獻庫和韓國骨髓捐獻者庫。由於人種遺傳的差異,中國人的HLA型別與白種、黑種等人群差別較大,中國白血病患者尋找HLA相合捐獻者的最大希望是在中國人群中,在其他人種中很困難。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一旦患病,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時,能求助於「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大陸的患者也可以求助於中國香港地區的香港骨髓捐獻者登記處、中國台灣省的台灣慈濟骨髓捐獻者登記處、新加坡骨髓捐獻者登記處。
3、加入了中華骨髓庫,自己被配型成功的概率大嗎?
概率這個東西真沒准,有可能一輩子你都捐不上。不過這是個公益事業,沒有配型也是一種貢獻嘛。捐獻的路費等的費用應該是受捐者出具,而捐獻者完全是無償的。
4、今年18歲了,想加入中華骨髓庫,問一下被配型的概率是多大?
據河北青年報報道,全國骨髓庫已登記入庫捐贈者信息148萬份,位居世界第四位。此外,中國紅十字會正積極聯系和斡旋,計劃盡快加入到世界骨髓庫之中(目前共有2000多萬捐贈者)。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找配型的造血幹細胞。
理論上說只要你身體已經恢復了,就可以再捐但是本身配型的概率據說就在百萬分之一左右,兩次配型成功的概率就更低了。另外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最佳年齡為18-55歲,捐獻者登記入庫後到尋找到相合患者需要一定時間。
你可以上中華骨髓庫官網查一下更多詳細的信息。那裡的信息權威。
5、目前,世界各國骨髓庫概況是怎樣的
目前,全球有3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8個骨髓庫。 美國是登記資料最多的國家,共有460萬份庫容。 歐洲有370 萬份庫容。 中國台灣地區有23萬份庫容,是目前最大的華人骨髓庫。 中國大陸有5萬多份庫容。中國有13億人口,完全具備建成全球最大華人骨髓庫的條件。現在中華骨髓庫及分庫建設已經全面展開,已有10多萬人報名捐獻骨髓,檢測入庫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中國計劃用7年時間建成有50萬份資料的骨髓庫,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華人骨髓庫,屆時大多數需要骨髓移植的華人都能在庫中找到合適的配型。根據衛生部的規劃,第一期目標在2004年底前建成庫容10萬份的資料庫;第二期目標到2009年庫容達到50萬份。 同時,中華骨髓庫宣布,截至2006年,該庫收集,可供血液病患者檢索、配型、移植的造血幹細胞資料,已突破50萬人份,並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
6、在骨髓庫拿全相合骨髓需要多少錢
需要在骨髓庫中進行檢索尋找合適的供者,有沒有全相合的志願者,要看患者的類型是不是特殊了。費用有三個部分,總計5萬元左右。
–高分辨檢測費(2份,每份3100元)
–中華骨髓庫代收2萬元用於捐獻前體檢費、誤工費、捐獻期間交通食宿費、造血幹細胞運送費、捐獻者採集後半年體檢費等,多退少補。
–患者需要向志願者採集醫院匯志願者住院採集費用:一般需匯款2-3萬元,不同醫院、不同的採集過程費用也不相同,志願者出院後患者與醫院結算。
7、中華骨髓庫有多少份骨髓
確切點來說是有多少份志願捐獻者血樣,以下是中華骨髓庫官方網站的數據。
截至 2012年08月31日
●中華骨髓庫庫容:
總計 1496160人
●捐獻造血幹細胞人數:
總計 2983例
●患者申請查詢人數:
總計 26835人
8、青年文摘關於「中華骨髓庫有多大」我要全文
1992年,中華骨髓庫由中國紅十字會創建,實際上是骨髓捐獻志願者的資料信息庫。
「捐骨髓怎麼捐?」「捐骨髓和獻血一樣嗎?」「捐骨髓就是抽脊髓嗎?」在大多數人眼裡,骨髓移植依然陌生而遙遠。
實際上,造血幹細胞移植有3種: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臍帶造血幹細胞移植。這是因為人體內有三個部位產生和存儲造血幹細胞,分別是骨髓、外周血(骨髓之外的周圍靜脈血)和新生兒的臍帶血。目前主要採取外周血採集,這種方法是不會給供者帶來痛苦和任何不良影響的。
外周血採集的過程很簡單。採集前,注射動員劑。目的是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游離到血液中去,使供者血液中有效造血幹細胞數量增多,這樣採集更加快捷。動員劑對人體沒什麼傷害,不過可能會出現肌肉酸疼等症狀,但停葯後會自行消失。
採集時,供者的左右手臂都插上一根輸血管,輸血管與細胞分離機相連。血液從供者的右臂抽出,經過血液分離機分離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再把剩下的血液通過輸血管由左臂送回體內。這個時候,供者的外周血並不與採集器直接接觸,而是在從美國進口的一次性輸血管中循環,完全保證了供者的安全。
至於採集量,要根據供者的體重來確定,一般情況下採集的造血幹細胞約為50毫升,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3%。由於造血幹細胞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供者捐獻後一兩周內就能恢復到原有數量,手術後不需要任何的額外休息和調養。
人是如此的巧妙,幾克重的骨髓,就能讓另一個人開始他新的生命。在新浪同關於「您是否願意捐獻骨髓給白血病患者」的調查中,72%的調查者表示願意捐贈。
不過,這樣的現實也不容忽視:中華骨髓庫的志願者超過了60萬,但我國的總人口是13億,也就是說志願者只佔到總人口的萬分之四。而在美國,截止到2004年8月,美國國家骨髓庫就已經有550萬志願者,相合率高達80%。平均每年移植2000例,增加志願者30萬人。
那麼,我們要做的也只是到正規的獻血車上,伸出手臂,6-8毫升的血樣,就能讓等待的生命看到更多生的光明!
不知道符不符合您的要求...還請你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