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骨髓正常
單獨血小板偏低,問題不至於太大,只要服用一些升血小板的葯物即可緩解。但是血小板和白細胞同時偏低? 建議血液系統全面檢查,不要馬虎了!!!!!!
2、骨髓里脂肪含量太多會引起全血細胞減少嗎?
我們可以根據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的含量,來進行疾病的判斷以及分析,如果中性粒細胞升高證明了可能有感染,如果全部的細胞出現了減少,那麼可能患有了血液系統方面的疾病。全血液中的細胞主要分為了五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及中性桿葉、嗜鹼粒細胞、單核細胞,這五類就叫做了前線細胞計數+五分類。
3、骨髓巨核細胞減少是什麼原因
病情分析: 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及其他骨髓浸潤或破壞的疾病,以及急性感染,化學物或葯物中毒,放射病等均有可能引起骨髓里的巨核細胞減少
4、骨髓報告:骨髓成熟巨核細胞減少。是什麼病。是ITP嗎?求解答。
血小板數值是多少?
巨核細胞成熟障礙常被認為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骨髓檢查的典型改變,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結締組織病、脾功能亢進、巨幼細胞性貧血等疾病也可以表現為外周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成熟受阻。
可以把血常規和骨髓穿刺報告傳上來,幫著分析看一下。
確診後建議積極治療,祝早日康復
5、孩子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少是什麼病
首先,小孩的骨髓巨核細胞明顯減少血小板過低的這種情況是白血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僅僅是血小板減少要注意看看是不是脾功能亢進或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另外現在也不少病人血小板減少原因不明,只能依靠激素維持治療。
事實上,不同的貧血情況,骨髓巨核細胞也會有所表現。例如:缺鐵性貧血: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各期的幼紅細胞體積均較小,胞漿量少,染色偏藍。骨髓鐵染色示骨髓小粒可染鐵(稱細胞外鐵)減少或消失,鐵粒幼紅細胞(稱細胞內鐵)大多消失。
另外,引起血小板減少可有多種原因,例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部分患者可首先表現為血小板減少,而後出現其他血細胞的減少,骨髓塗片和骨髓活檢具有一定鑒別意義。
6、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中plt減少什麼意思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簡稱:PL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體積小,無細胞核,呈雙面微凸的圓盤狀,(100~300)×10^9個/L,直徑為2-3微米。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恆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板數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癒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於哺乳動物血液中。沒有細胞核結構,即沒有染色體。
7、什麼病全血細胞減少
多著呢
全血細胞減少症(pancytopenia,PCP)是指多次外周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計數(WBC)、血紅蛋白(Hb)及血小板計數(PLT)均低於正常值的下限。其不是疾病的診斷,而是引起血液有形成分減少的疾病的共同臨床表現,了解全血細胞減少症的病因對正確的診斷、治療疾病和評估疾病的預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全血細胞減少症的病因分為兩大類:造血系統疾病及非造血系統疾病。
一、 造血系統疾病
1、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
目前許多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 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原因常為造血系統疾病,且以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最多見,尤其在青中年男性患者中更為明顯。
2.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
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種造血幹細胞克隆性疾病,以外周血細胞減少,骨髓出現病態造血為特點。這些表現可漸進發展,導致細胞減少加劇,部分病例可轉化為急性白血病,多見於中老年患者。
4. 骨髓纖維化(myelofibrosis,MF)
骨髓纖維化(MF)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骨髓彌漫性纖維組織增生症,常伴有髓外造血(或髓外化生)。 骨髓基質異常,使幹細胞不能增殖分化,導致骨髓低增生和全血細胞減少是其主要發病機制。
5.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
急性白血病(AL)是累及造血幹細胞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其是血液腫瘤中最多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其具體發病機制不是很清楚,考慮與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診斷和鑒別診斷不難, 診斷主要依靠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出現較多的白血病細胞, 骨髓原始細胞> 30% (非紅系)即可診斷。
6.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惡性組織細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和惡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ophoma,ML)
此類疾病是由於異常細胞克隆增殖抑制了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從而導致正常血細胞生長受抑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其發病機制相似,但其臨床表現上各有特點。
惡性淋巴瘤的發生與免疫應答反應中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的各種免疫細胞有關,是起源於淋巴結和結外淋巴組織的免疫系統的惡性腫瘤。其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其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是無痛性進行性的淋巴結腫大。組織病理學上將其分為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ophoma,NHL).
7.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症(immune related pancytopenia, IRP)
免疫相關性血細胞減少症(IRP)是由於機體T淋巴細胞調控失衡導致B 淋巴細胞數量、亞群、功能異常, 進而產生抗骨髓未成熟造血細胞自身抗體並破壞或抑制之, 最後導致外周血細胞減少的一類疾病[ 3,4 ]。
8.各種類型的貧血(如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以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二、非造血系統疾病
目前眾多研究資料表明,除造血系統疾病外,能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有五大類,即急慢性肝病、結締組織疾病、惡性腫瘤、某些感染及其它疾病。
1.病毒性肝炎能引起一系列血液系統的改變,這種血液學變化可以是多系列血細胞的損害,也可以是單系列的血細胞的損害,骨髓的功能損害程度可不一,大多數病例血細胞的減少在病情好轉後即能恢復正常,急慢性肝炎合並全血細胞減少的機理不清,可能與肝炎病毒直接抑制骨髓、破壞造血微環境、毒素破壞外周血細胞及病毒觸發免疫反應等有關。
2. 結締組織疾病
結締組織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機理復雜,有非免疫因素及免疫因素參與。非免疫因素與蛋白代謝異常、失血及鐵代謝異常有關。此外,SLE 的腎病、感染或治療葯物可使紅細胞少。免疫因素有如抗紅細胞抗體與對應抗原的存在,引起紅細胞減少;SLE 引起的粒細胞減少可由於白細胞在周圍破壞,或附於血管壁引起;發生血小板減少的原理主要是抗血小板抗體的存在,使血小板破壞加劇;另外,復雜的免疫復合物附著在血小板表面,繼而破壞血小板,也是血小板減少的因素。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Felty 綜合征者有脾大和全血細胞的減少。脾功能亢進及免疫破壞是血細胞減少的可能原因。
3. 惡性腫瘤的全血細胞減少的原因有:①腫瘤骨轉移影響正常造血組織;②腫瘤細胞攝取過多營養物質引起營養性造血障礙;③腫瘤引起免疫功能紊亂影響血細胞代謝,縮短其生命;④有些腫瘤引起機體失血是造成貧血的原因之一。
4. 感染性疾病如傷寒,敗血症和結核病等。
5. 其它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脾功能亢進、腎功能衰竭等。
綜上所述,PCP的病因復雜,病種繁多,其中以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造血系統疾病最為常見,其次是急慢性肝病、結締組織疾病等非造血系統疾病。各類疾病通過復雜的發病機制引起PCP,但免疫機制在各類發病中有著重要地位。掌握PCP的病因尤其是各類疾病的免疫發病機制,鐜提高臨床醫生對全血細胞減少症的病因診斷、治療及避免漏診和誤診有著重要意義。
8、生什麼病骨髓越來越少
我想應該是白血病和骨髓癌吧..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驟或緩慢,兒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類病人多以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後心慌氣短,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為首發症狀。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齒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症狀起病。
2、 發熱和感染
A、 發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發生再疾病的不同階段並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感染嚴重者還可發生敗血症、膿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體以細菌多見,在發病初期,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病毒感染雖較少見但常較凶險,巨細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並發肺炎,須注意。
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並可是首發症狀。AML的M3和M5亞型出血更嚴重,尤其是M3病人易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顱內出血而死亡。
4、 貧血 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難治性貧血,以後在發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等症狀。貧血可見於各類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見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貧血為首發症狀。
5、 白血病細胞浸潤體征
A、 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
B、 神經系統:主要病變為出血和白血病浸潤
C、 骨與關節:骨與關節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狀之一,ALL多見。
D、 皮膚;可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皮膚損害二種,前者表現為斑丘疹、膿皰、腫塊、結節、紅皮病、剝脫性皮炎等,多見於成人單核細胞白血病,後者則多表現為皮膚瘀斑、斑點等。
E、 口腔:齒齦腫脹、出血、白血病浸潤多見於AML-M5,嚴重者整個齒齦可極度增生,腫脹如海綿樣、表面破潰易出血。
F、 心臟:大多數表現為心肌白血病浸潤,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積液等。
G、 腎臟:白血病有腎臟病變者高達40%以上。
H、 胃腸系統: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慾缺乏、腹脹、腹瀉等。
I、 肺及胸膜:主要浸潤肺泡壁和肺間隙,也可浸潤支氣管、胸膜、血管壁等。
J、 其他:子宮、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細胞浸潤。女性病人常有陰道出血和月經周期紊亂。男性病人可有性慾減退。
【診斷標准】
1、 臨床症狀 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或顯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2、 體征 皮膚出血斑點,胸骨壓痛,淋巴結、肝脾腫大。
3、 實驗室:
A、血象 白細胞總是明顯增多(或減少),可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紅細胞佔全部有核細胞50%以下,原始細胞≥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紅細胞≥50%,原始細胞占非紅系細胞的比例≥30%,可診斷為急性紅白血病。
鑒別診斷:
A、再生障礙性貧血;
B、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C、惡性組織細胞病;
D、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白血病十大症狀
●起病突然 白血病起病多急驟,病程短暫,尤以兒童和青年為多。
●發熱 急性白血病的首發症狀多為發熱,可表現為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體溫在37.5~40℃或更高。時有冷感,但不寒戰。
●出血 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齦、皮下、眼底常見,也可有顱內、內耳及內臟出血。
●貧血 早期即可發生貧血,表現為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