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恐龍骨髓珠

恐龍骨髓珠

發布時間:2020-08-21 12:46:05

1、描寫恐龍骨骼的句子

在雲南楚雄的祿豐恐龍谷,我看到了200多具「昔日地球霸主、今朝世界奇觀」的恐龍骨骼化石。

經60多年的調查發掘,考古專家們發現了祿豐川街恐龍山3000平方米的剖面上裸露及掩埋著距今1.6億年前的上百具恐龍化石,場面壯觀而神秘,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侏羅紀晚期恐龍大墓地。同時,還發現了祿豐恐龍種屬分類之多居世界第一;祿豐恐龍個體之大居世界第一;祿豐恐龍年代之早居亞洲第一,等若干個第一。

目前,隨著考古專家的進一步深入,發現了楚雄元謀、牟定、雙柏、武定等各縣均有恐龍化石及古老的魚類、兩棲類、鱷型類、蜥蜴等類較完整的動物群,發現這些古老的動物將為中國動物學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人們為此而震驚。」

相關連接

祿豐恐龍留下五大千古之謎

恐龍密集之謎:祿豐出土的恐龍化石居世界之最,祿豐能生存如此眾多的恐龍,是什麼原因使這么多的恐龍集中到祿豐盆地?

頭向東方之謎:迄今為止,所有在祿豐發掘的恐龍化石其頭部都朝向東方,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集體滅絕之秘:恐龍以絕對力量雄霸地球2億年之後,於6500萬年前忽然神秘失蹤,集體滅絕,誰是罪魁禍首?

有龍無蛋之謎:祿豐發現了種類如此繁多、數量如此巨大的恐龍化石,但至今仍然沒有發現一枚恐龍蛋化石,為什麼沒有恐龍蛋化石?

跨越時空之謎:在川街阿納同一地區,同一剖面的山坡里,竟然埋藏著「三疊紀、侏羅紀」3000萬年前不等的植食龍和肉食龍,包括早、中、晚」期8具恐龍化石和5具射頸鬼化石,這么多完整的恐龍化石怎樣保存下來?為什麼不同時期的恐龍化石在同一地區.

2、復活恐龍需要的DNA為什麼一定要從胚胎中提取,怎麼就不能從骨骼中提取呢?

胚胎細胞都是未分化或者未完全分化的,裡面DNA含有恐龍全部整體組織特徵的遺傳信息,而骨骼細胞已經分化了,只有部分組織特徵的遺傳信息可供提取,其他的遺傳信息很難被提取出來或者說沒有顯現出來。

3、尋找一部早期關於恐龍題材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麼來滿足那麼大的食量呢?大概它們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頭馬門溪龍23個小時要吃下多少樹葉呀,還有成千上萬其它的馬門溪龍呢,還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腳類恐龍呢。看來,那時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環境非常地優越,才使得這么多的龐然大物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地球上。

現在,我們在陸地上再也見不到如此龐大的動物,能夠與它們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藍鯨了。雌性藍鯨可以長到30多米,體重可以達到200噸重。

4、世界上為什麼有恐龍的骨髓呢?

以前的恐龍之所以這么高大,是因為他有著長而粗壯的骨髓。後來恐龍滅絕,肉身全毀,只留下了堅固的骨髓,被深深埋住。經科學家一番挖掘,在土中自然就會出現恐龍化石了。

5、恐龍的骨頭有營養價值么

1.我國特有魚類: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胭脂魚--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又名一帆風順,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體色有所差異,胭脂魚最大個體體重可達40千克,體長超過1米,胭脂魚肉質鮮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為重要的經濟魚類。

淡水蘇眉--屬隆頭魚科,學名稱為波紋魚,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其體色隨棲息環境呈艷麗色彩,蘇眉魚既是一種高級觀賞魚,也是一種高級食用魚。

江仔桂--學名鱖魚,又名鱸桂,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在魚類分類學上屬鱸形目。

鮰魚--亦稱江團、白吉,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鮰魚體修長,吻呈錐形,顯著前突。前部扁平,腹圓,後部漸細,大者可達1米以上,背灰腹白,體表無鱗,魚膘肥厚,可做上等魚肚,是長江四鮮之一。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是長江三鮮之一。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

2.我國特有兩棲動物:
大鯢,又稱娃娃魚,是我國特有的珍惜兩棲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鯢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迴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它不善於追捕,只是隱蔽在灘口的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後很難逃掉。它的牙齒不能咀嚼,只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魚有很強的耐飢本領,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會餓死。它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卵充飢。 喜食魚、蟹、蝦、蛙和蛇等水生動物。

揚子鱷或稱作鼉,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游歐洲,名揚世界。

3.裸子植物:蘇鐵、南洋杉;
雙子葉植物:玉蘭、爬山虎、夾竹桃;
單子葉植物:佛肚竹。
屬於藤本類的有:爬山虎。

參考資料整理如下:

蘇鐵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裸子植物門、蘇鐵綱、蘇鐵目植物。

佛肚竹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鴨跖草亞綱、莎草目、禾本科。

玉蘭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科、木蘭屬。

爬山虎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葡萄科、爬山虎屬。

夾竹桃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夾竹桃科、夾竹桃屬。

南洋杉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裸子植物門、松柏綱、松柏目、南洋杉科、南洋杉屬。

6、如果把恐龍骨頭接入人體會怎麼樣

會疼。會感染。會有排斥反應。

7、生病恐龍化石如何發現?

恐龍和所有的動物(包括人在內)一樣,都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經歷。

但是,恐龍生病,那是幾千萬上億年前的事,人們是怎麼知道恐龍生過病,而哪些恐龍又是死於疾病呢?當然也是從恐龍的化石中得知這一情況的。

古生物學家發現,在他們所研究的恐龍骨骼化石上,常有疾病和外傷的痕跡。

我國成都地質學院的兩位學者在研究四川自貢恐龍大批死亡的原因時發現,這批恐龍死於砷中毒。

他們分析了恐龍骨骼化石中的微量元素,發現砷的含量相當高,比正常有機體中的平均含量高出二至三個數量級,因此,他們推斷,這群恐龍死於砷中毒。

在成都理工學院博物館的大廳里,陳列著一具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的化石骨架。它就是產於我國四川省的合川馬門溪龍。

專家發現,這條恐龍的頸椎,脊椎和尾椎上等不同部位的骨頭上,長了很多瘤狀物和結核。這些骨質多餘物附著在它的身上。可見,這條恐龍活著的時候是多麼痛苦,最後,很可能是被這些瘤子、結核奪去了生命。

美國一位醫生說,他發現在一塊長30厘米的恐龍肱骨化石的一端,長有一塊像我們拳頭般大小的菜花狀的骨質增生物,這種異常增生可能是軟骨肉瘤。

陳列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鴨嘴龍化石骨架上,左肱骨曾骨折而引起過骨膜炎,而且有骨質增生現象。在該館的巨型恐龍——雷龍的尾椎骨上,能看到它生前患過化膿性骨髓炎的痕跡。

至於那種由於爭食物、地盤等引起的恐龍與恐龍之間的打架留下的傷疤,掛的彩,在上億年過去之後,化石們還是忠實地記錄了這些。

加拿大博物館中一具鴨嘴龍骨骼上的肋骨顯示出它曾被誰打得斷裂,只是幸好斷裂後,肋骨裂處又癒合了,可骨頭上卻留下了痕跡。由於這種情況相當普遍,因此估計這種損傷不大可能是偶然事故造成的,這些肋骨傷可能是雄性鴨嘴龍之間格鬥留下的標記。為了爭奪配偶和「領導權」,雄鴨嘴龍之間會用後腳跟互相猛踢對方。

許多恐龍的骨骼化石「告訴」我們,它們可能患過關節炎。一些專家對恐龍的親戚——一種巨大的水生蜥蜴——滄龍的病情進行了診斷,發現它們的脊椎有的得過炎症,有的得過減壓綜合症。得炎症的那個滄龍的脊椎骨,在切片檢查時發現了一枚鯊魚的牙齒,從牙齒上可以想像它那「鯊口餘生」的驚險經歷;得減壓綜合症的那個滄龍的脊椎骨經切片檢查證明是由深海潛水引起的。

為恐龍檢查身體,除古生物學家以外,還得靠現代醫學的幫助。

恐龍的病,只有骨科病才能留下化石「病歷」。

8、早在19世紀,我國科學家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髓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是錯的,為什麼?

早在19世紀5個科學家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的骨骼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是的。

9、恐龍化石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石化和掩埋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 恐龍化石
松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石化過程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回歸地表
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岩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逃過這些劫難後,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岩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
編輯本段類別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 恐龍變成化石過程
,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編輯本段埋藏地點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中國山東諸城等。
索倫候芬
德國的索倫候芬採石場在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個熱帶淺海,當時還有島嶼散布。索倫候芬的細致石灰岩層中保存有美頜龍屬的化石,另外還有魚類的纖細遺骸,以及早期鳥類始祖鳥等島棲動物的遺骸。
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科摩斷崖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斷崖發現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這里挖掘,目前已發現數百件標本。
月谷
月谷是一個位於阿根廷西部的荒蕪的峽谷,人們從這里發現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龍的存在。從月谷發現的化石包括三疊紀晚期的喙龍類群和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早期的獸足類恐龍始盜龍屬和埃雷拉龍屬。這個偏遠地點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人們才知道這兒的化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祿豐
恐龍化石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編輯本段發現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研究恐龍最關鍵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積岩中,並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在尋找化石時,需要先對各種沉積岩以及它們的地質年代有所了解。新技術的採用在發現恐龍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恐龍化石的保存
許多化石都保存在沉積岩中,除此之外,冷卻的溶岩表面的化石足跡也有可能保存下來。而永遠凍結在地面,例如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也可以很好的保存化石。
沉積岩
沉積岩是一種由沉積在河、海、盆地或陸地上的沉積物經固結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和物質成分可分為礫岩、砂岩、泥岩等。因為組成沉積岩的砂土微粒十分細膩,可以很好地保存化石,所以在沉積岩中也包含了圓形的石塊,稱為結核。結核是化學變化所生成,形成原因是因為有化石的存在。
化石的出露
水、風或人類的活動都會導致蘊藏化石的岩石出露。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因人類活動而使化石露出的地點,通常包括採石場、路邊和營建工地。
發現恐龍化石的工具
尋找有可能蘊藏化石的埋藏什麼是恐龍地點時經常會用到地質圖。地質圖可以顯示露出地表的不同類型或不同單元的岩石類型。航空攝像和衛星攝像也可以配合地質圖一起使用,以便確定出露岩石的精確位置。
編輯本段挖掘
在發現恐龍化石的埋藏地點後,考古人員就要把化石挖掘出來。起出那些零星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一個人花上幾分鍾的時間,但如果是要將大塊化石從堅硬的岩石中起出,就需要大批人員費時數星期或數月,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動用各種機械工具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測量並記錄作業細節也同樣重要。
挖掘的地點
探尋恐龍的最佳地點是在中生代沉積岩層露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山路旁、採石場、海岸、懸崖、河岸甚至煤礦都可能是挖掘的地點。然而佔地最廣、恐龍蘊藏量最多又露出地表的地區多半位於崎嶇的不毛之地或遙遠的沙漠之中。
挖掘的方法
在恐龍化石的挖掘中,工作人員會根據挖掘地點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區,工作人員只要把上面的沙子清除,就能整理出骨骼來。但要挖掘埋藏在硬岩石里的大骨架,就必須使用炸葯、開路機或強有力的鑽孔機。
測繪挖掘現場
人們在恐龍挖掘現場移除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先用網路分區,在不同的分區內找到的化石都要標示清楚,經過攝影並精確繪測現場圖,這樣到最後就會得到一張精密完整的現場繪圖。這個處理過程幾乎和化石本身一樣重要。記錄挖掘現場的精確位置和彼此的相對位置,有助於揭示標本恐龍當時的致死原因以及為何保存下來。
化石的搬運
化石在移動前要先進行穩定處理。有時只需要用膠水或樹脂塗刷暴露部分,有時則必須以粗麻布浸泡熱石膏液做成的綳帶來包裹。小塊化石可以用紙張包起來,或收藏在樣品袋中以免受損。大塊化石或用石膏包裹,或在最脆弱的部位用聚胺甲酸酯泡沫來保護。有些較大的內藏化石的石塊則必須先劈開再運輸。
編輯本段重建和復原
恐龍化石
尋找、挖掘作業只是認識恐龍化石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將化石骨骼一塊塊地拼湊起來,重新構建一副骨架。而復原工作則是在骨架上添加筋肉,使之重現生前的模樣。所以有時古生物學家花在實驗室里的時間比花在野外的時間還長。
清理化石
在實驗室里取出恐龍化石時需要特別小心。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細部構造需要謹慎處理,也相當費時。可視需要移除的岩石多寡來決定使用的工具。在去除化石周圍的岩石後,需要在化石上塗膠水和樹脂來加以保護。
酸劑預備作業
稀釋後的乙酸或甲酸可以用來溶蝕化石周圍的岩石,而不會傷及化石本身。但整個作業過程必須謹慎監看,因為有時酸劑會由內部將化石分解。並且有些酸劑相當危險,可能會灼傷皮膚,因此使用者必須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及防護服。
學術描述與命名
等化石完全准備妥當,古生物學家就可以描述化石的構造,並與相關或類似的恐龍做比較。如果有可能是新的屬或種類,就要為這個化石恐龍起個新學名。拿新化石的特徵和其他化石做比較,就可以把新化石納入種系發生關系中。
圖解描繪
圖解描繪的過程是描述恐龍實際長相的關鍵。圖解的方式很多,有的精確素描岩石中埋藏的化石,有的是結構完整、標示清楚的重建復原骨骼圖。為求精確,科學家通常會使用攝像描繪器。雖然素描作品不如照片精確,但還是很有用。因為藉由素描可以將可能同時出現在單件化石上的特徵結合呈現。
原稿審閱和論文發表
完成化石研究後就可以把研究結果寫成論文公布發表。論文內容可能是新恐龍的描述,或是重新評估某種早已認識的恐龍種類。可以用圖表、照片來輔助說明。因為所有論文在正式發表之前都需要經過同行審閱,所以多半相當可靠。
重組
在弄清楚了某種恐龍骨骼的結構之後,就會盡可能地重組該副骨架。失落的骨架用玻璃纖維製作的模型來代替。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大部分大型的展示骨架也都是用質量較輕的玻璃纖維模型來代替,並將細金屬條隱藏其中,以便支撐架構。
重塑
重組的骨架是重塑某種恐龍生前模樣的基本依據。現存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也可以用來參考。它們有助於指出恐龍內部器官的大小、外形、位置和構成腹部的肌肉情況。皮膚的構造則參照化石上的皮膚印痕。
恐龍皮膚的顏色
恐龍的體型、生活形態等我們可以通過發現的化石而進行復原和推斷,但對恐龍的皮膚的顏色我們無法找到化石的依據,所以只能根據我們對現有動物的認識來推測。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型恐龍可能會有斑紋或斑點作為保護色,顏色也會更鮮艷一些。交配期間,雄性恐龍的頭部與皮膚的部分區域可能會像現代鳥類一樣顯現出艷麗的色彩,這樣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
庫存的寶藏
我們在博物館里能夠看到的恐龍其實只是庫存化石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猶他州普羅伏楊百翰大學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就貯藏了近100噸尚未剝除石膏外殼的化石。許多博物館地下室的架子或抽屜里塞滿了貼有標簽的恐龍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會原封不動地擺上好幾年,等待科學家來研究。有些古生物學家會從一兩根百年前出土沒人研究或鑒定錯誤的骨骼中,鑒定出全新的恐龍品種。
編輯本段相關研究
對恐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於已經發現的化石。如今,古生物學家已經能夠通過先進儀器不用破壞化石就可以看到其內部,而且也可以看到過去不可能檢視的內部細微構造。這可以讓我們了解恐龍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長和行動方式等,並且得知恐龍的進化譜系。
恐龍化石解剖學
恐龍化石解剖學可以讓我們提供化石恐龍本身可能的生活方式或構造的信息,還能提供該恐龍所屬的類群進化的相關信息。古生物學家還可以拿某種動物的骨頭來與相似類型的骨頭做比較,從而闡述物種間的進化譜系關系。雖然化石恐龍的肌肉、器官等柔軟組織是不可能變成化石保存下來的,但也可以用現代動物的解剖構造來與化石恐龍比較對照並推斷出來。
恐龍的控制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一起協調恐龍身體的功能。絕大多數蜥腳類恐龍的腦部都很小,有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的腦部卻比較大並且比較復雜。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暴龍具有一個專門控制四肢運動、處理視覺與嗅覺訊息而設計的腦部,但它的大腦卻非常小。
恐龍的心肺系統
獸腳類恐龍或許擁有高效率的心臟,以保持較高的體溫。蜥腳類的恐龍龐大的身軀可以貯存足夠的太陽熱能,使它們在整個夜晚都保持溫暖。恐龍的心肺系統在執行功能上,可能類似人類的溫血系統或爬行類的冷血系統。
恐龍的柔軟組織
恐龍化石
恐龍身上的柔軟組織主要包括肌肉、消化系統等。其骨骼之間以韌帶相連,成對而相抗衡的肌肉通常是由筋腱附著在骨骼上,以收縮和放鬆的方式使四肢來回移動。恐龍的消化系統由盤旋的腸子所組成。肉食性恐龍擁有相當短而簡單的消化道,草食性恐龍則需要長而復雜的腸子,以便分解植物纖維、身體的廢物等。精子和卵也都經由泄殖腔排出體外。
恐龍的骨架
恐龍骨架的功能主要在於支撐用來運動的肌肉,並保護大腦、心臟和肺部器官,以及安置製造血液的骨髓。不同類群的恐龍會有特化的骨骼,如獸腳類恐龍大頭顱里巨大的顳孔,可以減輕不必要的重量。
顱骨和牙齒
通過觀察恐龍化石的眼球、鼻組織和耳部就可以了解恐龍的感覺器官。牙齒顯示出化石恐龍的生活方式,例如肉食性恐龍的牙齒通常有銳利的邊緣或具有圓錐形牙齒,植食性恐龍的牙齒則有葉狀或扁平的咀嚼齒。不同恐龍口中的齒列形態也可以提供恐龍覓食方式的信息。
古病理學
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的研究發現,埃德蒙托龍會像人一樣癌症。研究古代疾病和傷害的學問稱為古病理學,這種研究主要是通過保存下來的骨頭進行的。比如說,如果化石動物的骨頭出現病變或特殊的增長,就代表這個動物生前可能曾經患病或受傷。如果某個化石物種有許多個體經常性地出現某些特徵,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某一方面的生活。
電腦斷層攝影
電腦斷層攝影不需要破壞標本就可以看到化石顱骨的內部構造。平常需要剖開化石才能檢視的細部構造,現在用電腦斷層攝影就能輕易做到。傳統的X射線會把物體壓縮成單一平面,而電腦斷層攝影可以產生立體的電腦模型,在多唯空間里操控。
顯微鏡的運用
古生物學家使用顯微鏡來觀察化石,已經有辦法研究各種化石微生物。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功能強大的工具,可以放大物體攝影達百萬倍,可以看到遠比過去更加細膩的化石骨頭細部。這類儀器首次揭露了化石化的微生物構造,協助古生物學家更深入地了解恐龍的生活環境。
編輯本段修理
修理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毫無損傷地從圍岩中把沒有外露的化石鑿刻出來,把斷裂的化石粘補完整,這樣才能恢復恐龍骨骼的真面目,便於專家進行研究。從事修理工作的人員,應該掌握一定的恐龍骨 恐龍化石
骼學的知識,至少能辯認外露的骨頭是恐龍軀體中哪一部分的骨骼,如頭骨、脊椎骨、四肢骨等。 修理的第一步是開箱。開箱要按照裝箱清冊逐次打開,開箱多少應按修理人員的多少而定。開箱後便要登記。從標本架上按化石產地及編號將標本取下,先把化石產地、編號登記在修理工作日記上。一般地說,化石的修理有以下兩種方法: (1)機械修理法。雖然近年來修理工具已相當進步,但最多使用的還是錘子和鑿子。使用這些工具時一定要把化石放在沙盤內,有的需用大小不一的沙枕墊在不同的部位,以保持穩定。修理時,一錘一鑿都要有目的地進行,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把化石損壞。如果遇到圍岩很硬,可用電動雕刻機或牙科大夫用鑽牙或補牙的直機或高速磨牙機。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氣動式雕刻機或鋼筆型氣動鑽。 (2)化學處理法。在發掘時,為了使糟圬的化石硬化,常常滴入硝酸纖維漆液,把化石周圍的泥土凝固於化石的表面,如有這種情況,在修理前要滴入稀料(即香蕉水),以使其溶解。如果化石已經出現裂縫,當裂寬度不超過1毫米時,可直接滴入固化膠;當裂口很大時,則要在裂口處加填充物,並清洗斷裂口,然後再使用固化膠或粘接劑。一般使用的固化膠為硝基清漆,可用丙酮作為稀釋劑。市面上常見的快乾膠(俗稱505,即氰基丙烯酸)和聚酯樹酯也可作為粘接劑。為了把化石從圍岩中完整地取出,20世紀初國際上已開始使用酸處理法。最常用的是乙酸(醋酸)。化石圍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恐龍骨骼化石的成分是磷酸鈣,乙酸能溶解圍岩,卻不能溶解恐龍骨骼化石,這樣就將骨骼從圍岩中分離了出來。骨骼化石分離出來後應立刻取出,用清水沖洗和浸泡,其時間至少要與乙酸浸泡的時間相同,以便盡可能地除出酸性物質。清洗後,可將化石放在600C的烘箱內烘乾。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10、關於恐龍化石的資料

恐龍死後,屍體腐爛,只剩下骨骼,因種種原因沉入地下,經過地質岩層的變化,骨骼漸漸石化,成為化石。再次因地質變遷而浮到地面表層。最終被發掘。中國的化石產量較多,被譽為恐龍之鄉。永川龍、小盜龍、馬門溪龍的化石最為著名。

恐龍化石的類別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10)恐龍骨髓珠擴展資料: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致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中國山東諸城等。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堊紀晚期的動物化石,包括原角龍、竊蛋龍和迅掠龍等。從20世紀20年代發現火焰崖蘊藏著化石以來,人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恐龍標本。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與恐龍骨髓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