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中醫病入骨髓

中醫病入骨髓

發布時間:2020-08-20 17:36:47

1、到底中醫治療癌症可信嗎?

中醫治療癌症可信,這個已經是醫學界不爭的事實。那為什麼西醫大夫不願意讓患者服用中葯呢?原因有三:
其一,怕影響臨床療效,西醫在治療過程中,他們怕患者服用中葯與西葯沖突,影響臨床療效,但在北京一些三甲醫院中,這點已經被打破,患者在放化療期間配合中葯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其二,怕擔責,如果患者在治療期間去世或者惡化,從而引起醫療糾紛,這也是醫生醫院不想看到的,索性只能在他們醫院所謂正規治療,不支持西醫治療;
其三,醫生愚鈍,一些西醫大夫只學習西醫臨床知識,不了解中醫葯理葯性,因為自身愚鈍,所以拒絕接受。
中醫一直提倡中西醫結合,而西醫一直在排擠中醫,如何振興老祖宗留下來的中醫葯文化,是我們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2、中醫骨蒸夜熱是什麼意思?

骨蒸是指陰液消耗,其病入骨髓;因為陰虛發熱是在晚上,所以,骨蒸表現為晚上發熱。關於骨蒸的現代註解,很多是瞎扯淡,將其定義為結核,也是很片面的。骨蒸是一種狀態,可能成為虛勞,也可能成為痿病。現代所謂無菌性結核,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萎縮,漸凍人症,慢支,肺心病,有一部分是由於骨蒸引起。

3、病毒入到人體骨髓多年還能治好嗎?中醫有什麼辦法,還年青時身體虛中醫大夫給開了人參和路榮多年後老是泛

垃圾中醫生害死人。
你現在幾歲。病入骨髓。有那麼嚴重嗎。
病入骨髓是最嚴重的了。人好好的,聽到這話也嚇死

4、扁鵲是如何發現中醫脈診技術的?

1.扁鵲與中醫脈診的發現

扁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至4世紀左右,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

扁鵲年輕時當過旅店的舍長,有一位常在旅店住宿的旅客長桑君和他過往甚密,感情很好。通過許多事情的考驗,他感覺扁鵲為人正直厚道,便把自己畢生所學的醫術絕學全部傳授給他。扁鵲便拜長桑君為師,繼承其醫術,並刻苦鑽研,最終成為一代名醫。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行醫,遇到了齊桓侯,扁鵲看了看他,馬上說道:「您的皮膚有些小問題,趕快醫治吧,否則會加重的。」可齊桓侯不以為然,還在扁鵲離開後諷刺他:「我根本沒有病,醫生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醫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來炫耀。」過了十天,扁鵲又見到了齊桓侯,說道:「大王,您的病已侵入血脈肌肉中了,再不醫治恐怕會惡化的。」桓侯還是不予理會。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到桓侯,道:「您的病已經進入到了腸胃,再不趕快治療的話恐怕就嚴重了。」這次桓侯乾脆不理扁鵲。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的看到了齊桓侯,轉頭就跑。桓侯有些奇怪,使人問之。扁鵲答道:「皮膚間的小病,用熨貼法就可以治好;血脈肌肉里的病,也可以用針灸治好;後來病在腸胃,可以用火濟治好。但是現在桓侯已經病入骨髓里了,已經無可就葯了。所以我不用再過問了。」過了些時日,齊桓侯的病果真開始發作,派人尋找扁鵲,可這時扁鵲早就離開齊國了。

這一故事表明扁鵲對望診有很高深的造詣。這便是中醫總結出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之一,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

扁鵲在切診上也是很高明的,有一次在虢國遇到太子身亡,扁鵲通過診脈斷定太子並沒有死,只是「屍蹶」(類似現在的休克)而已,後果真治癒。他通過切摸,發現太子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還觀察到太子鼻翼微動,因此敢下判斷。扁鵲是歷史上最早用脈診法來判斷病情的醫生,並有相應的脈診理論。

扁鵲為人謙虛謹慎,從不好大喜功。就拿治癒虢國太子的事件來說,當時虢國國君十分感激,眾人也紛紛傳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術。可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患者並沒有死亡,只不過我恢復了他原來的樣子而已,並不是大家所說的『起死回生』。」這反映出一代名醫高尚的醫德。

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給了門徒。後來漢代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便有人認為是扁鵲所著。另外傳說他還曾著有《扁鵲內經》等書,可惜現在已經失傳。

5、中醫里說的解表是什麼意思?

外感表徵,表證就是中醫診斷八綱的一種,跟表證相對應的就是里證,專里證你可以理解為屬內臟疾病,那麼表證就是外邊的疾病,比如外感風寒,就是感冒,外感風熱就是發燒,這樣的表證的治療原則就是解表,外感風寒就解表散寒,外感風熱就解表去熱。

6、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

中醫裡面對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幾層認識,通過不同階段的認識,選用不同的方法對人體健康進行針對性的調理,可以很好的消除疾病。那麼我們的身體健康的狀態或者處於疾病的狀態到底在哪一個層次?又該如何針對性的預防或者治療呢?相信看過之後會有一定的認識。
一、中醫治未病,防患於未然
中醫最高明之處就在於可以治未病,或許有的人認為這只是中醫故弄玄虛,騙人的把戲而已,但是真正認識中醫了解中醫文化的人一定受益良多。
中醫裡面講,上醫治未病,就是說最好的醫生是在人體未發生疾病的時間就已經預見性的治癒疾病。這與中醫養生防病,治未病的理念是一致的,中醫重在日常的調理,是防患疾病於未然的最佳手段,倘若我們日常中能夠遵從中醫養生治未病理論的指導,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疾病的發生率。
二、疾病在腠理,葯浴可清洗
中醫裡面認為人們的疾病並非說突然發生變重的,而是一步步的發展導致最後嚴重的疾病發生。中醫裡面講到疾病的發生首先是在腠理,就是我們常說的皮膚表面。
疾病的開始階段一般侵體較淺,此時用一些中葯煮水對皮膚清洗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比如常見的風寒侵體、濕氣入體等等,一開始都是先侵蝕皮膚表面,如果置之不理,就會一直進入人體。用中葯葯浴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邪氣的侵入,對於初病伊始,病在腠理的人來講可以很好的治療。
三、病在肌膚,針灸加推拿
中醫認為假如腠理之疾不加以管理和治療,疾病就會慢慢的侵入人體,漸入肌肉。此時雖然疾病有進一步的發展,但一般不是很明顯,容易讓人忽視。
肌膚之病一般來說並不嚴重,只是邪氣剛剛侵入人體,只要稍加註意和防範便可以治癒。此時我們可以通過針灸推拿等中醫手法,刺激人體的免疫力並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利用人體的自身免疫力來抵禦外邪。當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得到提高之後,邪氣自然不容易深入,便會在人體正氣的抵禦下逐漸消亡。
四、病在腸胃,湯葯可除疾
疾病慢慢的發展過程中,會逐漸深入人體的腸胃,乃至五臟六腑,這時候人們會明顯的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異常狀況,也就是人們已經自己意識到自己處於疾病狀態了。
病在腸胃及臟腑的情況下,外在的治療手法已經不能徹底治癒了,此時就需要醫師進行針對性的辨證治療,因人而異的開出不同的湯劑進行治療。此時疾病已經深入人體,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是難以抵禦的,臟腑也逐漸受到邪氣的干擾不能正常工作,唯有服用湯劑對人體的正氣加以鞏固,對外來的邪氣加以消除,如此才能治癒臟腑之病。
五、病入骨髓,神醫也無力
很多人在疾病初現,症狀不明顯的時間就會忽視,不願意去看醫生,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生活習慣。人體的健康就如同機器的正常運轉一樣,重在保養,如果平時不加以養護,出現小的問題不加以解決,最終將會導致報廢。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入骨髓者也並非一時半刻所形成,是日積月累對健康不加以重視的最終結果。平時我們的身體出現小的不適症狀不加以治療,當有一天突發重疾的時間再去尋醫問葯怕是為時已晚,就算是神醫在世也難有回天之力。
對於疾病的簡單認識,我們又處於什麼階段和層次呢?不管處於哪個層次,我們都要對自己的健康加以呵護,只有日常生活中加以對健康的重視和對疾病的預防,才能遠離疾病擁有健康!

7、中醫說的「病入膏肓」是的是什麼(答好可加分)?

病入膏肓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典故: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卧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癆病」在古代確實是一個不好治的病,如果有人得了,病死率會很高,首先從醫理上來說,自古有「外科不治癬,內科不治喘」的說法,意思就是肺系的疾病不好治,「癆病」或者現在說的肺結核也是屬於肺系的疾病,而且是其中比較難治的。再加上這種病消耗性很大,古代一般的家庭能給病人的營養也跟不上,就更加重了這種病的難治程度。所以到了一定的程度,確實可以算作病入膏肓。現在如果有這種病的話,會被報上去的,因為屬於傳染病,因此即使中醫接手也必須上報,然後會到專業的結核病防治所進行治療。用上專門治結核的葯應該很快會好的,現代不能所作什麼很難治的疾病了。
癌這個詞在中醫出現的很晚,宋朝才有這么稱呼的,最早指的是外科的疾病,一些體表腫物,後來才有基本對等於現代醫學所說癌症的意思。但是中醫很早就有近似於現代癌症的一些症狀的描述,通常會被叫做症瘕積聚,還有叫做瘤的,其他的稱呼也有,但是沒有這些多。
第三個問題,既然你都說了他是神棍了,當然你對這種說法應該嗤之以鼻了吧。古代中醫確實有「死,不治」的說法,而且很多。說一個大家小學都學過的吧。
相信讀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吧。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矣」
這個例子就是病入膏肓的真實版了,到了這個地步,以當時的水平(扁鵲是被當做神醫的)是無法可醫了。
你說的張機寫過《傷寒論》,裡面有一句話「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雖然他被後世遵為醫聖,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他也無可奈何。
人不可能對什麼事情都有辦法處理的,有的時候醫學能做的只是讓病人減少痛苦,以現在的水平,有很多的疾病我們是無能為力的……

8、扁鵲在醫學上有什麼成就?

扁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至前4世紀左右,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

扁鵲年輕時作過旅店的舍長,有一位常在旅店住宿的旅客長桑君和他過往甚密,感情很好。通過許多事情的考驗,他感覺扁鵲為人正直厚道,便把自己畢生所學的醫術絕學全部傳授給他。扁鵲便拜長桑君為師,繼承其醫術,並刻苦鑽研,最終成為一代名醫。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行醫,遇到了齊桓侯,扁鵲看了看他,馬上說道:「您的皮膚有些小問題,趕快醫治吧,否則會加重的。」可齊桓侯不以為然,還在扁鵲離開後諷刺他:「我根本沒有病,醫生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醫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來炫耀。」過了十天,扁鵲又見到了齊桓侯,說道:「大王,您的病已侵入血脈肌肉中了,再不醫治恐怕會惡化的。」桓侯還是不予理會。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到桓侯,道:「您的病已經進入到了腸胃,再不趕快治療的話恐怕就嚴重了。」這次桓侯乾脆不理扁鵲。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的看到了齊桓侯,轉頭就跑。桓侯有些奇怪,使人問之。扁鵲答道:「皮膚間的小病,用熨貼法就可以治好;血脈肌肉里的病,也可以用針灸治好;後來病在腸胃,可以用火濟治好。但是現在桓侯已經病入骨髓里了,已經無可就葯了。所以我不用再過問了。」過了些時日,齊桓侯的病果真開始發作,派人尋找扁鵲,可這時扁鵲早就離開齊國了。

這一故事表明扁鵲對望診有很高深的造詣。這便是中醫總結出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之一,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

扁鵲在切診上也是很高明的,有一次在虢國遇到太子身亡,扁鵲通過診脈斷定太子並沒有死,只是「屍蹶」(類似現在的休克)而已,後果真治癒。他通過切摸,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還觀察到太子鼻翼微動,因此敢下判斷。扁鵲是歷史上最早用脈診法來判斷病情的醫生,並有相應的脈診理論。

扁鵲為人謙虛謹慎,從不好大喜功。就拿治癒虢國太子的事件來說,當時虢國國君十分感激,眾人也紛紛傳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術。可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患者並沒有死亡,只不過我恢復了他原來的樣子而已,並不是大家所說的『起死回生』。」這反映出一代名醫高尚的醫德。

扁鵲無私的把自己的醫術傳給了門徒。後來漢代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便有人認為是扁鵲所著。另外傳說他還曾著有《扁鵲內經》等書,可惜現在已經失傳。

9、中醫里的「解表」什麼意思?

通俗的說法就是讓你出汗
「表」就是指表症,意思說目前病還只是在皮膚,沒有到深入到經絡
《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我記得以前有一篇課文《扁鵲見蔡桓公》裡面就說了 病症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就是說病在皮膚紋理中
第二階段「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就是說病在肌肉中
第三階段「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就是說病在內臟中
最後階段「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病入骨髓,無葯可醫

與中醫病入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