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穿刺分為哪幾個步驟
骨髓穿刺術(bone marrow puncture)是採取骨髓液的一種常用診斷技術,其檢查內容包括細胞學、原蟲和細菌學等幾個方面。
一)適應證
1.各種血液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隨訪。
2.不明原因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增多或減少及形態學異常。
3.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可作骨髓培養,骨髓塗片找寄生蟲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選擇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後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此處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前後上棘:位於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處骨髓含量豐富,當上述部位穿刺失敗時,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處骨質較薄,其後有心房及大血管,嚴防穿透發生危險,較少選用;④腰椎棘突:位於腰椎棘突突出處,極少選用。
2.體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時取仰卧位。髂後上棘穿刺時應取側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卧位。
3.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直至骨膜。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肥胖者可適當放長,胸骨柄穿刺約1.0cm),以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於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柄穿刺,穿刺針與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當穿刺針接觸到骨質後則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5.用乾燥的20ml注射器,將內栓退出1cm,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用適當力度緩慢抽吸,可見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內,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為宜,取下注射器,將骨髓液推於玻片上,由助手迅速製作塗片5~6張,送檢細胞形態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6.如需作骨髓培養,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養液內。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針腔被皮膚、皮下組織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進針太深或太淺,針尖未在髓腔內,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鑽入少許或再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上帶有血跡,再行抽吸可望獲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插入針芯,輕微轉動拔出穿刺針,隨將消毒紗布蓋在針孔上,稍加按壓,用膠布加壓固定。
(三)注意事項
1.穿刺針進入骨質後避免擺動過大,以免折斷。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進針,不可用力過猛,以防穿透內側骨板。
3.抽吸骨髓液時,逐漸加大負壓,作細胞形態學檢查時,抽吸量不宜過多,否則使骨髓液稀釋,但也不宜過少。
4.骨髓液抽取後應立即塗片。
5.多次干抽時應進行骨髓活檢。
(四)禁忌證
血友病患者禁作骨髓穿刺。
2、急求骨髓塗片鐵染色法技術流程
1)4%的鹽酸溶液.:40ml(38%濃鹽酸)+340ml蒸餾水
2)40g/L亞鐵氰化鉀液
3)鹼性復紅:1g復紅+10ml無水乙醇+90ml(5%石碳酸溶液),用時取3ml加100ML水.
4)37%甲醛
3、骨髓檢查是怎麼做的
首先告訴你,有點痛,在局部麻醉作用下能忍受,沉的感覺高於痛的感覺。骨髓穿刺術 的
1,目的
觀察骨髓內細胞形態及分類,以協助診斷血液系統疾病;敗血症或某些傳染病需骨髓細菌培養及塗片檢查某些寄生蟲病;惡性腫瘤疑骨髓轉移;用於骨髓移植等。
2.適應證
2.1 各類血液病的診斷。
2.2 敗血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需行骨髓細菌培養或塗片尋找瘧原蟲及黑熱病原蟲者。
2.3 網狀內皮系統疾病的診斷。
2.4 惡性腫瘤疑骨髓轉移者。
3.禁忌證
血友病及穿刺部位有感染及皮膚病時不宜做穿刺。
4.用物
清潔盤,骨髓穿刺包,2%碘酒和75%酒精,5ml和20ml滅菌注射器,無菌手套,2%普魯卡因,清潔乾燥玻片,推片,如做骨髓培養,另需20ml滅菌注射器、含培養基的細菌培養瓶,酒精燈,火柴。
5. 病人准備
5.1 患者需洗澡,更換清潔衣服。
5.2 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配合。
5.3 使患者樹立信心,消除其恐懼、緊張心理。
6.方法
6.1 髂前上棘穿刺術
6.1.1 患者仰卧,取髂前上棘向後1~1.5cm的一段較寬鎔緣為穿刺點,局部常規消毒後鋪洞巾,局部麻醉應達骨膜。
6.1.2 術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別在髂前上棘內外因定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垂直刺入達骨膜後再進1cm即達骨髓腔。
6.1.3 刺人骨髓腔時有落空感,當即抽出針芯,接上20ml無菌乾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約0.2ml左右作塗片檢查;如作培養,取3~5ml骨髓。
6.1.4 術畢即插回針芯,拔出針頭,局部敷以無菌紗布,用膠布固定。
6.2 鎔後上棘穿刺術
6.2.1 患者側卧或俯卧,髂後上棘一般均突出於臀部之上,能骨的兩側;或取骸骨上緣下6~8cm與脊柱旁開2~4cm之交點為穿刺點。
6.2.2 穿刺針的方向幾乎與背部垂直,稍向外側傾斜。
6.3 胸骨柄穿刺術
6.3.1 患者仰卧治療台上,肩背部墊枕使頭盡量後仰,並轉向左側,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跡。
6.3.2 術者立於患者頭側,先用左手揭指摸清胸骨上切跡,並緊貼胸骨柄上緣將皮膚向下壓緊,右手持針由切跡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進針,慢慢旋轉刺入,達胸骨柄上緣骨板之正中深度約0.5~1.0cm。
6.4 脊椎棘突穿刺術
6.4.1 患者側卧或反向坐於椅子上,兩臂置於椅背,頭枕臂上。
6.4.2 以上部腰椎棘突為穿刺點,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預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膚,右手持針由棘突之側方或中央垂直刺入。
6.5 脛骨穿刺術(僅適用2歲以內的患兒)
6.5.1 患兒仰卧治療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選脛骨結節平面下約1cm(或腸骨上中l/3交界處)之前內側面腸骨為穿刺點。
6.5.2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膚,右手持針,在骨面正中部與之成垂直方向刺入。
7.注意事項
7.1 術前應向患者說明檢查目的與方法,以取得配合。
7.2 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感染。
7.3 物品准備齊全。
7.4 穿刺針經皮膚達骨膜後,針應與骨面垂直,緩慢旋轉進針,持針須穩妥,切忌用力過猛或針頭在骨面上滑動。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時針頭應固定不動。
7.5 抽取骨髓塗片檢查時,應緩慢增加負壓,當注射器內見血後應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釋。同時要作塗片及培養者,應先抽骨髓少許塗片,再抽骨髓培養,不可並做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時,應迅速插回針芯,以防骨髓外溢。
7.6 胸骨柄穿刺時,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與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針尖滑脫或刺穿胸骨柄後壁皮質。
8.護理
8.1 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脈搏、呼吸。
8.2 拔針時用力按壓穿刺點,至不出血為止。
8.3 術後24小時內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血腫、出血及感染徵象。
8.4 穿刺處換葯1次/日。
8.5 囑患者三日內勿洗浴。
4、骨髓檢查的方法
骨髓檢查需要抽取骨髓標本,這聽起來令人緊張,但大可不必害怕。骨髓穿刺一般是由有經驗的醫生和護士執行的特殊穿刺檢查,穿刺前會為病人進行認真的消毒處理,並嚴格按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操作。術前會給病人注射麻葯做局部麻醉,以減輕痛苦。骨髓穿刺一般在病人的髂骨上進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胯骨。病人需要側身卧床,醫生會在髂後上棘或髂前上棘選取適當的部位進行穿刺,一般只抽取極少量的骨髓。這不會使得病人的骨髓量有明顯減少,也不會影響病人的骨髓造血功能。抽取的骨髓標本一般需要立即做塗片處理或抗凝處理,以便進行各種化驗檢查。在患某些血液病或懷疑有骨髓轉移的惡性腫瘤時,骨髓檢查可能要多次檢查,用於判斷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此時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骨髓檢查。
5、人血塗片的製作方法
血塗片-實驗材料、試劑
3.1實驗材料:醫用采血針、酒精棉球、載玻片、血推片、消毒牙簽
3.2實驗試劑:瑞氏染液、抗B血清、抗A血清、生理鹽水、蒸餾水
3.3儀器設備:Motic光學顯微鏡
血塗片-實驗步驟 聽語音
4.1ABO血型鑒定
4.1.1取一塊清潔玻片,用記號筆標上記號。
4.1.2用小滴管吸A型標准血清(抗B)一滴加入左側,用另一小滴管吸B型標准血清(抗A)一滴加入右側
4.1.3以穿刺法自左手無名指指尖取血,在玻片的每側各放入一小滴血,用牙簽攪拌,使每側抗血清和血液混和。每邊用一支牙簽,切勿混用。
4.1.4靜置室溫下10—15min後,觀察有無凝集現象,並據此判斷血型。
4.2血塗片的製作及血細胞觀察
4.2.1取末捎血一滴置於玻片的一端,左手持載玻片,右手以邊緣平滑的推片的一端從血滴前方後移接觸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開。然後便推片與載片夾角保持30-45度平穩地向前移動,載片上保留下一薄層血膜
4.2.2血塗片製成後可手持玻片在空氣中揮動,使血膜迅速乾燥,以免血細胞皺縮.
4.2.3用蠟筆在血膜兩側劃線,以防染液溢出,然後將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2-3滴,使覆蓋整個血膜,固定0.5-1.0分鍾.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鮮蒸餾水,與染料混勻染色5-10分鍾.
4.2.4用清水沖去染液,待自然乾燥後或用吸水紙吸干,即可置血塗片於顯微鏡下進行鏡檢。
4.2.5白細胞分類計數。
選擇塗片的體尾交界處染色良好的區域,在油鏡下計數100個紅細胞,按其形態特徵進行分類計數,求出各類細胞所佔比值。
6、怎麼製作血塗片?
血常規是醫院常作的檢查項目,但是由於大部分的醫院用的都是三分類的血球儀(五分類血球儀價格太高),在分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血塗片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補償,使得三分類的血球儀也能起到五分類的效果。而且血塗片的作用還不僅於此,它還能更直觀的放映細胞的形態,以及血液的一種狀態。現在就血塗片的製作和應用做一個介紹。
血塗片的製作:
血塗片的製作方法很多,但需要的材料也都是一樣的,載玻片和(或)蓋玻片。現在介紹一種我們醫院常用的塗片方法:
1、首先左手持一載玻片,將採到的血(做血常規剩下的血)滴一滴到載玻片一端:
血塗片
2、右手持一蓋玻片作為推片,成30-45度角於血滴前方靠近血滴
血塗片
3、右手移動蓋玻片使其一端與血液接觸
血塗片
4、右手持蓋玻片往前推動,速度不能太慢,保證血液均勻的被推開
血塗片
5、做好的血塗片
血塗片
5、血塗片做好後需要風干,之後就可以進行染色,盡管每個醫院所用染色液可能不一樣,但基本的方法都一致,也可以根據染色液的說明進行具體操作,我們醫院用的是diff-quick染液。
染好的片子就需要在顯微鏡下觀察,一般我們會從低倍鏡開始觀察,再逐次轉換為高倍鏡甚至油鏡。
。
細胞分類計數器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在顯微鏡下找到一個合適的視野開始計數,按照一定的方向順序來數白細胞,而這個視野的選著會很重要,在做血塗片的時候血塗片上通常會有三條帶,中間的那一條帶就是我們觀察的區域,鏡下會顯示細胞既不重疊也不太稀疏。然後我們會把數的100個白細胞記錄下來並分類,並分別記下各類細胞所佔的比例。
細胞分類計數器
(細胞分類計數器)
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得到白細胞下各個種類的比例,結合血常規的白細胞數目就可以得到一個五分類的項目,這對於分析動物的身體狀況更加的全面和科學。如上圖的結果是: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0%(分葉:57%,桿狀:13%);淋巴性細胞百分比:25%;單核細胞百分比:3%;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2%;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0。
再簡單舉例說一下血塗片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是結合血常規的分析。如下圖為一隻犬的血常規結果:
從結果上看,RBC(紅細胞)下降,HGB(血紅蛋白)下降,HCT(紅細胞壓積)下降。很明顯的可以判定為貧血。但是貧血也分很多種的,到底是否為再生性,又或者是否是出血或溶血造成的。然後根據血塗片可以知道:
從該血塗片我們可以看到,紅細胞中間淡然區明顯擴大,說明了這是正紅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也就是由於缺鐵性貧血,需要補充鐵元素,增強營養。一方面我們知道動物的具體情況,可以針對性的幫助解決問題。
當然,血塗片在臨床上的作用不僅僅如此,我們不僅可以用來來計數分類白細胞,還可以觀察紅細胞的形態來判斷如果出現異性紅細胞的原因,白細胞形態異常的原因,還可以看到血液寄生蟲如:巴貝斯焦蟲,血吸蟲的微絲蚴。而且對於血常規儀器還可以起到一種驗證的作用,就是說如果血常規的結果與你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結果出入較大的時候,如果你保證你血塗片的製作和觀察都沒問題的話,就要懷疑機器的判讀有問題了。比喻抽血過程比較慢,導致血凝的出現而使得機器讀書的血小板極低,以及由於貓的血小板和紅細胞體積較近而出現的判讀等都可以用血塗片來糾正和驗證。
7、骨髓穿刺怎麼個做法
【操作方法】
1.選好部位:選擇穿刺部位骼前上棘、髂後上棘、胸骨、腰椎棘突穿刺點。
2.消毒麻醉: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孔巾,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皮膚、皮下及骨膜麻醉。
3.進行穿刺:穿刺抽吸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一定長度,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當針尖接觸骨質後則將穿刺針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穿刺針進入骨髓腔後,拔出針芯,接上乾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吸骨髓液0.1~0.2ml滴於載玻片上,如需作骨髓液細菌檢查,再抽取1~2ml。
4.拔針抽吸完畢,重新插入針芯,用無菌紗布置於針孔處,拔出穿刺針,按壓1~2分鍾後,膠布固定紗布。
【護理要點】
1.術前注意:(1)化驗及葯物過敏試驗:查出血及凝血時間。若用普魯卡因作局部麻醉,病人需做皮試。(2)體位準備:根據穿刺部位協助病人採取適宜的體位,若於胸骨、骼前上棘作穿刺者取仰卧位,前者還需用枕頭墊於背後,以使胸部稍突出;若於髂後上棘穿刺者取側卧位或俯卧位;棘突穿刺點則取坐位,盡量彎腰,頭俯屈於胸前使棘突暴露。
2.術後注意:(1)觀察:注意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如果有滲血,立即換無菌紗塊,壓迫傷口直至無滲血為止。(2)保護穿刺處:指導病人48~72小時內不要弄濕穿刺處,多卧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防止傷口感染。
8、什麼是血塗片?如何製作血塗片?
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材料用具: 脫脂棉、已消毒過的針和載玻片,體積分數為
75%的酒精。
方法步驟: 1、用蘸有何種分數為75%的酒精的脫脂棉,
(邊講解邊演示)
對將要取血的部位(如指尖)進行消毒;
2、用已消毒的針尖刺破指尖的皮膚;
3、擠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載玻片上;
4、另取一片載玻片作推片,將推片自血滴左
側向右移動;
5、當血滴均勻地附著在兩片之間後,再將推
片向左平穩地推移(兩片成30~45度夾角);
6、推出均勻的血膜。
9、如何才能製作一張好的手工血塗片
將血標本均勻地塗抹在清潔乾燥的載玻片上,經染色後
在顯微鏡下檢查,這是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的基本方法,臨床
應用很廣,特別是對各種血液病的形態學診斷很有價值。但
是,如果血徐片制備不良,染色不佳,常使血細胞的形態學
鑒別和診斷發生困難,甚至導致錯誤的結論。如血膜過厚,
細胞重疊縮小;血膜太薄,白細胞多集中於邊緣。因此,制
備厚薄適宜、分布均勻的血塗片是血液學檢驗的基本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