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頭部骨髓炎

頭部骨髓炎

發布時間:2020-08-18 03:27:01

1、什麼是額頭炎

額竇炎是鼻竇炎的一種類型,作CT等檢查可以明確,主要表現額部疼痛。

病因學
1.急性額竇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使粘膜嚴重破壞,失去正常功能,而變為慢性炎症。
2.變態反應性額竇炎、鼻額管粘膜水腫、纖毛輸送功能降低,使急性炎症時的引流受阻,而變為慢性炎症。
3.鼻中隔高位彎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道竇口復合體引流受阻。
4.氣壓性損傷,如航空速降、游泳跳水、潛水作業,均可引起額竇慢性感染。
5.全身因素,如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
編輯本段
病理改變
病理變化與慢性上頜竇炎大致相似,有粘膜增厚、纖毛消失、竇腔蓄膿,變態反應性炎症者有粘膜水腫,有息肉性變。所不同者,慢性額竇炎因引流不暢,易發生骨炎及骨髓炎,可在其前壁和底部產生瘺管,不斷排膿,瘺孔多在眶的內上壁,於上眼瞼處可見瘢痕形成。
編輯本段
臨床表現
前額部悶脹,患側較明顯。若額竇引流受阻,可出現頭痛,可有三叉神經分布區反射性頭痛,鼻塞明顯,常在上午較重,也可有持續性患側鼻塞。鼻分泌物為粘膿性或膿性,以上午較多,常與頭位引流有關。嗅覺減退。若有額骨骨髓炎,可形成額部流膿瘺管,多位於額竇前壁及其底部,該處骨壁中含有骨髓。額竇炎頭痛症狀,開始為全頭痛,以後逐漸局限在患側眼眶內上角和前額部。疼痛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每天晨起後發作,漸加重,中午最重,午後逐漸緩解,至晚上頭痛消失,次日重復發作。觸壓眼眶內上角有明顯壓痛。
編輯本段
檢查
(一)前鼻鏡檢查
可見粘膜充血,中鼻道前上方有膿性分泌物。上頜竇炎的膿液多在中鼻道的後下方,篩竇炎可見中鼻道與嗅裂存有膿性分泌物,可資鑒別。
(二)頭位試驗
前鼻鏡檢查未見膿性分泌物時,可用1%麻黃素收縮中鼻甲和中鼻道粘膜,然後保持頭正中位5分鍾,再次檢查鼻腔,看中鼻道有無膿液出現。伴有上頜竇炎時,可先行上頜竇穿刺沖洗,將膿液清除,然後再行頭位性引流,以判斷額竇炎的存在。
(三)額竇X線攝片
取鼻額位和側位,比較雙側額竇透光度,判斷其中病變。雙側額竇大小不對稱屬正常情況,與診斷額竇炎無關。發育良好的額竇可有骨隔,亦屬正常現象。
(四)CT掃描
採用冠狀面和軸位掃描,可顯示額竇大小及范圍、前後骨壁情況和竇腔內粘膜內無增厚。
編輯本段
治療
(一)非手術療法
包括用鼻粘膜血管收縮劑和抗生素滴鼻、置換術、理療等,僅對早期輕症可能有效。
(二)鼻內手術
包括矯正鼻中隔高位彎曲、鼻息肉切除術、中鼻甲部分切除術等。此種手術適用於慢性化膿性額竇炎經過非手術治療無效者,但有額竇外傷史、額竇炎並發症史者不宜採用。此種手術也稱為輔助性手術。
(三)額竇鼻內手術
患者仰卧,鼻內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鼻外側壁鼻根處行「V」形切口,剝離粘膜,切除鉤突,開放前組篩竇。若中鼻甲肥大,應先行中鼻甲骨折移位,或做中鼻甲部分切除,鑿去上頜突後緣,擴大鼻額管。手術中應注意鼻額管內後側的篩板,術後復位粘膜瓣,額竇可用6mm的硅膠管引流,6日後進行沖洗。此手術操作比較簡單。粘膜損傷較少,比較安全,不易造成鼻額管狹窄,而且額部不遺留瘢痕,不必要做更為復雜的鼻內額篩竇手術。若效果不佳,可行額竇鼻外手術。
(四)鼻外手術(額竇根治術)
1.Lynch手術
(1)適應症
①鼻內手術及額竇鼻內手術無效者;
②慢性額竇炎並發骨髓炎或瘺管者;
③慢性額竇炎有眶內或顱內並發症者;
④黴菌性額竇炎;
⑤額竇內異物,額竇骨折。
(2)手術操作 患者仰卧,面部用酒精消毒,鼻腔粘膜行表面麻醉,內眥部及眉弓用1%普羅卡因或利多卡因加數滴0.1%腎上腺素行浸潤麻醉,不剃眉毛,不用手術巾鋪蓋患側眼球,以便術中隨時觀察力和眼部情況。
沿眉毛切開,其內側端轉向上頜骨額突內眥平面稍下,剝離骨膜時勿傷及眶壁,仔細剝開淚囊及眶內上角約0.5cm深的上斜肌滑車,並將其移向內側,蓋一小塊紗布條保護之。處理妥當後,向內暴露淚骨和篩骨紙板,結扎篩前動脈。鑿去額竇底部,進入額竇,剝離並去除病變粘膜,鑿上額骨額突、淚骨和篩骨紙板,完成篩竇開放術。必要時可再鑿開蝶竇前壁以利蝶竇引流,治療其中的炎症。最後的插入0.6cm粗的硅膠引流管,皮膚和皮下組織分兩層用絲線縫合,在縫合切口之前需注意將上斜肌滑車恢復原位,以免術後復視(圖1)。
2.額竇前壁骨瓣進路填塞術該手術最早由Schonborn(1894)和 Breiger(1895)報道,他們將額竇前壁骨瓣翻起,用移植脂肪閉塞竇腔,稱之為額竇骨成形術。 1904年Beck、Winker和Hoffmann將其加以改良,但因當時不易檢測感染,未能推廣。1981年Gibso、Kergera和Itoiz 報道應用此法成功的經驗,1954年Macbeth又報道採用骨瓣進路治療額竇炎症、囊腫和骨瘤病例,1972年Bosley和Session又報道了 100餘例額竇骨瓣成形和脂肪填塞,取得滿意效果,國內駱兆平(1956)、王天鋒(1964)、顧之平(1980)也有報道,但例數不多,可能與本病發率不高有一定關系。
(1)適應症
①慢性額竇炎屢次發作,久治不愈者;
②慢性額竇炎已在前壁形成瘺孔者;
③鼻內額竇手術或Lynch手術失敗者;
④額竇囊腫、骨瘤或前壁骨折外傷。
(2)禁忌症
①多發性鼻竇炎,應先治療其他鼻竇疾患;
②術中若發現病變侵犯額竇後壁骨質,病變粘膜與硬腦膜有粘連,則不宜行脂肪填充術。
(3)術前准備
①攝鼻額位和側位X線額竇片,以確認額竇腔的范圍,在鼻額位片上剪下雙側額竇形狀,下齊眶上緣,經消毒液消毒後備用。
②剃眉毛及腹部備皮。
③常規術前檢查,包括血尿常規及心肝腎功能及青黴素過敏試驗。
(4)麻醉及體位 因手術時間較長,多採用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為減少術中出血,切口處用1%普魯卡因或賽羅卡因加數滴0.1%腎上腺素做局部浸潤。患者取仰卧位,頭稍抬高,使前額位於水平位。
(5)手術操作
①切口將術前剪好的額竇鼻額位X線片蓋於額部,在皮膚上用龍膽紫液描繪額竇界限。自內眥上 1cm,向外達額竇外緣,做弧形切口。若為雙側額竇手術,可將切口向對側延長,在鼻根做橫切口。若額竇很大且系雙側手術,可採用發際切口,將皮瓣下翻,以使局部不留瘢痕並充分暴露,注意不要切透骨衣。
②分離皮片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肌層,分離皮片,充分暴露全部額竇並稍向外剝離。
③骨膜切口 將已消毒的額竇外形膠片置於骨膜相應部位,標明額竇位置和形狀,沿額竇輪廓做骨膜切口,保留眶上緣骨膜,用剝離器將切口處骨膜稍加分離約0.5cm。
④翻轉骨瓣於骨膜切口處,用小圓鑽頭鑽一排小孔,孔間距離約0.5cm。每鑽開一孔,即用探針探查竇腔范圍,然後繼續向兩側鑽孔,直至眶上緣。注意鑽孔勿超過額竇范圍,以免誤入顱內。用小平鑿或線鋸斷開各孔間的骨質,注意用鑿方向要向竇腔中央傾斜,以使骨瓣邊緣呈斜面,有利於骨瓣復位後的接合,並可防止骨瓣下陷。眶上緣骨質較厚,鑿斷時需稍加用力。然後把骨膜剝離器或平鑿伸入額竇腔內,將骨瓣輕輕撬起並翻轉向下。額竇底部骨壁甚薄,在翻轉骨瓣時即可發生整齊的線狀骨折,使額竇腔完全暴露。
⑤清除竇內粘膜用剝離器和紗布去除竇內全部粘膜,包括骨瓣上的粘膜。對鼻額管處的粘膜,需做筒狀剝離,並將其向下翻轉,推向鼻腔側,使二者粘連閉合。用磨光鑽頭輕磨竇內骨皮質表面,以去除殘留粘膜,使成粗糙骨面,可增加移植脂肪的血液供應。用手術顯微鏡觀察有無殘余粘膜,若仍有粘膜存在,需在鏡下予以徹底清除,以免手術後發生額竇粘液囊腫。
⑥填充脂肪 自左下腹取皮下脂肪,混以40萬U青黴素粉劑(術前皮試陰性者),填充於竇腔內。
⑦將骨瓣復位。
⑧骨膜、皮下、皮膚,分別以腸線和絲線逐層間斷縫合,不置引流,前額加壓包紮。
(6)術後處理 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10~14天,5~7天拆線,並解除壓迫綳帶。
3.鼻竇內窺鏡下進路 本法是近20年來開展的新技術,其原理是使各鼻竇開口保持充分的通氣和引流,竇內粘膜炎症可以逐漸消退。治療慢性額竇炎時,必須清除前組和中組篩竇病變。
(1)術前准備 病人准備和手術器械准備,均與纖維鼻內窺鏡鼻竇手術(Fess)相同。
(2)體位與麻醉
①體位 取仰卧位。
②麻醉 先用2%地卡因15ml,加0.1%腎上腺素2ml,分兩次對中鼻道、嗅裂及整個鼻腔行表面麻醉,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術中出血。然後用1%利多卡因加少許腎上腺素在中鼻甲和鼻丘處行粘膜下浸潤麻醉。
(3)手術操作
①切口 在中鼻甲前端根部沿鼻腔外側壁做縱行切口或「L」形切口,分離粘膜,暴露篩泡骨質。
②清除前組篩房 用鼻中隔剝離器輕輕壓迫篩泡,在0度窺鏡引導下用篩竇鉗打開篩泡,換70度內窺鏡和70度篩竇鉗清除前上組篩房,並向上尋找額竇開口,如果額竇開口被息肉或腫脹的組織掩蓋,可用探針尋找。
③開放額竇 找到新竇開口後,用刮匙開放竇的底部,額竇底位於前上組篩房的頂部,為額竇各壁中的最薄處,較易開放,但應注意不要向後開放過多,以免損傷前顱底。術中需吸凈額竇內的分泌物,插入70度內窺鏡進行觀察。術後額竇腔不另填塞,以利於引流。
4.額竇顱骨化消除術(craniumlization) 是1982年由Donald首創應用的新技術,適用於顱竇後壁骨折,有預防顱內感染和保持額部外觀凹陷的優點。
(1)體位和麻醉方法同上。
(2)做額部冠狀切口,將皮瓣翻下。
(3)將額竇前壁骨板完全鑽開取下,清洗後浸於Betadine含碘液中保存。
(4)用骨鉗去除額竇後壁,剝去前後壁的粘膜,並以電鑽頭磨凈殘余的粘膜。
(5)鼻額管的粘膜剝離充分後,向鼻腔內翻轉,再用勁肌填塞管內,使鼻額管與鼻腔完全隔絕。
(6)將額竇前壁從浸泡液中取出,用鹽水沖洗,以不銹鋼絲固定於前壁缺損處,最後縫合額竇冠狀切口的皮膚。手術後額部硬腦膜向前臌隆,與額竇前壁接觸,這樣額竇前壁就變為顱骨了。
編輯本段
預防護理
[1] 1、平時注意鼻腔衛生,養成早晚洗鼻的良好衛生習慣。
2、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後交替而擤。 鼻涕過濃時以鹽水洗鼻,避免傷及鼻粘膜。
3、游泳時姿勢要正確,盡量做到頭部露出水面。
4、有牙病者,要徹底治療。
5、急性發作時,多加休息。卧室應明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風及陽光直射。
6、遵醫囑及時用葯。
7、慢性鼻竇炎者,治療要有信心與恆心,注意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
8、嚴禁煙、酒、辛辣食品。
9、保持性情開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時注意不要過勞。
10、平時可常做鼻部按摩。
11、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臉,可以有效增強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

2、八年前腦部受傷,後時不時受傷部位起包,整個右腦有輕微脹痛,有時會有類似沿著一根筋似的陣痛。

請回答我的提問
1 是否休息睡眠好久沒有你說的情況發生,或者只有用腦過度才會出現你敘述的情況?
2 是否在你敘述的部位有液體滲出?

3、頭部撞到腫了後穿孔流膿不止

是不是有慢性顱骨骨髓炎了呢?及時拍x片排除。

4、腦震盪後遺症??

5、腦部受傷後遺症應該怎麼治療

顱腦外傷後為什麼會發生頭痛?
顱腦外傷是指頭顱和腦受到暴力撞擊後所遭受的外傷。
一般說損傷包括三個方面:
(1) 顱骨和腦組織的直接損傷,如顱骨骨折、腦挫裂傷等等。
(2) 腦組織的繼發性損害,如顱內血腫、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增高等。
(3) 臨近組織器官的損害,如頸椎、頸髓、頸部肌肉的損傷。頭痛是顱腦外傷患者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同其他原因所致頭痛一樣,顱腦外傷引起的頭痛同樣是由於頭部及其附近組織受到傷害性刺激引起。
這些傷害性刺激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顱內痛覺敏感結構受壓、受激惹。顱內敏感結構包括:顱內較大的動脈、靜脈、靜脈竇、硬腦膜以及某些顱神經,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等。
(2)顱外組織如頭皮、頭皮血管、神經、顱骨骨膜受損。
(3)頸項部肌肉所走行的神經及頭面部五官的受損。
上述組織在物理的或化學的傷害性刺激作用下,釋放出鉀離子(K+)、氫離子(H+)、組胺、緩激肽、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PGI2,PGE2)、白介素、白三烯、乙醯膽鹼和P物質等致痛物質作用於痛覺感受器。由於痛覺感受器是一種表面僅有一層細胞漿包裹的游離神經末梢,可以與組織液進行直接接觸,容易接受上述致痛的化學物質,產生痛覺信號。通過頭面部痛覺的傳導通路,經三叉丘系、丘腦後側核、內囊傳入大腦皮層的中央後回皮質感覺中樞的1/3處,產生痛覺。當然,痛覺的調整與整合還需要腦干中的一些核群、丘腦、隔區、海馬、扣帶回的參與。

頭皮損傷後出現頭痛的處理原則是什麼?
由於頭皮中富含豐富的痛覺感受器,當頭皮軟組織受到外力作用引起損傷時,多損及分布於頭皮上的血管、神經,引起血管神經的直接受損及繼發性損害。例如血管繼發性痙攣,血管收縮擴張功能障礙,神經的斷裂,局部皮膚的損壞,局部的水腫,炎症的刺激等等,上述因素均可導致頭痛的發生。這種頭痛呈劇烈的刺痛和灼痛性質,持續時間很長,如不處理可持續一天到數天。定位相對明確,以受傷部位最明顯,受傷部位及其周圍區域有明顯的壓痛,相應的局部皮膚也有潮紅、水腫等炎性反應。頭痛有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往往伴有煩躁、苦惱、焦慮等情緒反應,當劇烈頭痛讓患者難以忍受,出現坐卧不安,甚至掙扎、叫喊時,我們可以給予鎮痛治療。措施包括非嗎啡類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嗎啡類鎮痛葯物如杜冷丁、安依痛;鎮靜催眠劑如苯巴比妥、氯丙嗪;抗焦慮葯物如安定;抗抑鬱葯物如阿米替林等。隨著傷口的癒合,頭皮損傷所造成的頭痛會逐漸緩解以致消失。頭皮血管豐富,皮膚及皮下組織緻密,裂傷後不易自行止血,常常因為出血嚴重而發生休克。且頭皮皮下組織內有導靜脈與顱骨板障靜脈和顱內靜脈竇相通,頭皮損傷後一旦發生感染容易向深部蔓延而引起腦膜炎、顱骨骨髓炎、硬腦膜外膿腫、腦膿腫等並發症。所以相對來說,頭皮傷口的處理比頭痛的處理更為重要,是不容忽視的。頭皮損傷的處理原則是清創、止血、包紮,必要時植皮。

顱骨骨折時發生頭痛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處理?
一般來說,正常成人顱骨能夠承受280公斤的靜體重量,超過這一重量時可造成骨折。骨折時有骨膜破損,在骨膜表面分布的是多型痛覺感受器,對機械、溫度、化學物質等多種刺激都能起反應,分布在骨膜處負責向中樞神經系統傳導痛覺沖動的纖維是AS纖維和C類纖維,以C類纖維佔多數,AS纖維只佔少數。C類纖維是所有纖維中最細的無髓的纖維,傳導速度較慢,一般僅為1~2m/s,多傳導灼痛和鈍痛。AS類纖維是一種有髓纖維,傳導速度為15~30m/s。一般認為刺痛是由AS類纖維傳導。所以當顱骨骨折時,患者可以開始感受到劇烈的刺痛,而後逐漸轉變為定位比較模糊的鈍痛,當然會同時合並骨折局部的頭皮腫脹和壓痛。另外,顱神經和血管都從顱底骨孔通過,當神經和血管受損時,頭痛會更劇烈。
在處理顱骨骨折時首先要明確診斷患者有無骨折及顱骨骨折的類型。在當今現代化診斷儀器普遍應用的情況下,對顱骨骨折的診斷是不難的。通過拍X片或CT掃描可使顱骨骨折的確診率達95%~100%。
顱骨骨折要及時到醫院請專科醫生復位或手術取出骨折片,注意防止出現大出血、感染等並發症。
對顱骨骨折所引起的頭痛的治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尋找正確的葯物。
(2)控制疼痛及病人的焦慮、抑鬱等精神改變,糾正病人的失眠。
(3)避免葯物成癮及對葯物產生依賴性。患者應該遵照醫囑,充分配合,不可擅自服葯。

腦外傷後神經衰弱綜合征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頭痛是腦外傷後神經衰弱綜合征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有各種各樣表現,多數為脹痛、鈍痛、緊縮感或搏動性疼痛。有些病人可發生外傷後偏頭痛,甚至不能堅持正常工作,頭痛部位多數為全頭痛,少數局部疼痛,因思維、閱讀、過勞、震動、特殊氣味、污濁空氣、人多嘈雜、精神因素而使頭痛加重,頭痛的同時大多伴有高級神經活動減弱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頭痛通常在外傷後即已存在,至恢復期仍不能完全消失,遷延數月數年。少數病例可能在傷後相隔一段時間由於某種因素誘發而出現。
腦外傷後神經衰弱綜合征的治療首先應該從思想上解除病人的精神負擔,認清疾病是功能性的,可逆的,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病人的工作和生活,飲食起居規律化,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文體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適當投給鎮靜、安神、止痛類葯物。

腦震盪所致的頭痛有什麼特點,如何治療?
腦震盪是指頭部受傷後立即發生的,經過較短時間可自行恢復的短暫的腦功能障礙,是損傷程度最輕的一種顱腦損傷。
臨床有以下三個特徵:
1 一過性意識障礙。
2 清醒後不能回憶受傷時的情形。
3 神經系統體檢無陽性發現。
4 某些輔助檢查有異常:腦電圖檢查可見波幅降低,節律性差,可出現廣泛的波與波,腦干誘發電位檢查發現半數以上的患者所描記出來的圖形波幅及潛伏期有改變。
腦震盪造成的頭痛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數人認為是由於受傷時腦在顱腔內的運動較為劇烈,腦膜和血管受到牽拉伸張所致。腦震盪患者清醒後,約半數以上的病人可出現頭痛的症狀,頭痛的部位和性質多種多樣,臨床以額部的隱痛、壓榨樣疼痛為多見,休息後好轉,勞累後加重,常伴有頭昏、頭暈、耳鳴、惡心、嘔吐、乏力、視物模糊以及心悸、失眠、煩躁、怕吵鬧、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力低下等症狀。頭痛一般可持續數日到數周,以後可逐漸消失,有的病人頭痛症狀消失較慢,要持續到數月至數年。
腦震盪引起慢性頭痛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患者所受的外傷較重,腦內腦乾等重要結構受損較明顯,皮質及皮質下結構功能的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
(2)病人的恐懼心理起作用。一部分病人對腦震盪認識不清,認為腦震盪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醫治起來較困難,後遺症多,過度的思慮可能會造成慢性頭痛。
頭痛的症狀僅僅是腦震盪患者的一個臨床表現,所以腦震盪所引起的頭痛的治療原則也就是腦震盪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傷後在一定時間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對於確診為腦震盪的病人,要求住院治療觀察1~2周,以免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時來不及救治,延誤治療時機。觀察內容包括病人意識狀態的情況,有無惡心、嘔吐等症狀,瞳孔的變化,肢體運動功能的變化等等。
(2)急性期要安靜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7~14天,避免喧嘩吵鬧。應給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溫濕度適宜的休息場所,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以防顱內壓波動較大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3)使患者減少腦力勞動,盡量少思考問題,不要看電視,不要閱讀長篇文章,閑暇時可以欣賞旋律優美平和的音樂,使思維得到放鬆。
(4)止痛治療。一般頭痛可選擇阿斯匹林、顱痛定等止痛劑。對混有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的頭痛可選用調節血管運動功能的葯物,如尼莫地平、麥角胺、咖啡因、地巴唑等葯物。對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者可以應用谷維素、胞二磷膽鹼等協助治療。
(5)心理治療。使病人消除恐懼、焦慮的心理,有助於頭痛的治癒。在對腦震盪患者做了詳細檢查,必要時進行CT掃描、磁共振成像等檢查,在排除腦部器質性病變後,就需要向病人做耐心的解釋工作,說明腦震盪引起的頭痛的恢復時間可有長短之分,但最終是可以治癒的,不會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患者需要減輕心理負擔,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治療。

什麼是腦挫裂傷,腦挫裂傷發生頭痛的原因是什麼?
腦挫裂傷是顱腦外傷中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暴力打擊頭部所造成的顱內腦組織的器質性損傷。因為所受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部位各不相同,腦挫裂傷的程度就有輕重之分,腦實質受損傷的部位亦有所不同,相同的病理變化是都存在著腦組織的水腫、出血、軟化、壞死。
頭痛是腦挫裂傷患者的常見的臨床症狀,除頭痛外,腦挫裂傷患者還有以下的表現:
(1)發生持續性昏迷,持續時間較長,一般大於0.5小時。
(2)有生命體征的改變:如發熱,脈博呼吸的加快,血壓正常或偏高,有時甚至合並休克。
(3)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受損的體征,如偏癱、失語、偏身感覺減退、偏盲、肢體抽搐等。
腦挫裂傷時腦膜受損斷裂,使分布於腦膜上的痛覺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就會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多呈隱痛性質,持續時間較長,隨著腦膜的修復頭痛會逐漸緩解。當腦挫裂傷合並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蛛網膜下腔中過多的紅細胞及其破壞後形成的膽紅素造成化學刺激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常常伴有頸項僵硬、惡心、嘔吐,醫生體檢時常會發現腦膜刺激征,蛛網膜下腔出血容易繼發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威脅人生命的疾病,影響患者的健康。所以這種頭痛是一個嚴重的警惕信號,需要引起醫者和病者的高度重視。最後,嚴重的腦挫傷常常會引起明顯的腦水腫,造成顱內壓力曾高而引起頭痛,頭痛呈彌漫性鈍痛,程度劇烈,往往伴有噴射性嘔吐,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等,均可使頭痛加重。這時必須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否則有發生腦疝導致死亡的危險。

硬膜外血腫引起的頭痛的預後如何?
我們把暴力打擊頭部時引起顱內出血而逐漸形成的一定體積的位於硬膜外的血腫稱為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外血腫一般發生在著力點及其附近。當頭部兩側骨折時,可能會傷及腦膜中動脈或腦膜中靜脈,引起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腫。當前額損傷或顱前窩骨折時,損傷篩前動脈及其分支—腦膜前動脈,可產生額前或額底部硬腦膜外血腫。當枕部骨折損傷橫竇時,可發生顱內窩硬膜外血腫。另外,少數病例頭部損傷後並無骨折,外力使顱骨與硬腦膜分開,以致硬腦膜表面的小血管撕裂,形成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外血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是以15~30歲的青少年比較多見。硬腦膜外血腫所引起的頭痛也多是由於血腫的形成造成顱內壓力的增高,造成顱內痛覺敏感結構受到壓迫、牽拉所致。病人在清醒期間往往感受到劇烈頭痛,難以忍受,常常伴有惡心、嘔吐、血壓的升高或降低、心慌、胸悶等症狀。硬腦膜外血腫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即開顱手術清除血腫,以解除腦組織受壓的情況。硬腦膜外血腫的預後多屬良好,只要及時診斷治療,血腫得以徹底清除,患者可完全康復,頭痛也能逐漸減輕,直至消失。患者不必過度焦慮擔心,否則會增加精神負擔,加重頭痛症狀,延緩病人康復的進程。

外傷所致的硬膜下積液為什麼會引起頭痛?
我們把頭顱外傷後發生於硬腦膜下腔的積液稱為外傷所致的硬膜下積液。它的發病率一般不高,硬膜下積液的具體形成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多數人同意下面的解釋:即頭部在遭受暴力的打擊下,腦組織在顱腔內運動,使覆蓋在腦實質表面的腦蛛網膜撕裂,撕裂口處的蛛網膜形成活瓣,腦脊液經過此活瓣進入硬腦膜下腔,由於活瓣的作用,腦脊液只能流進不能流出,經過一段時間後,硬腦膜下腔內就有大量液體的積聚,壓迫額葉、頂葉或者葉的凸面,引起顱腦內壓力的增高和佔位效應,導致顱腔內的痛覺敏感結構受到壓迫、牽拉而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呈持續性,程度輕重不一,多呈隱痛、鈍痛或壓榨痛,頭痛的部位與硬膜下積液的部位有一定的關系。由於壓迫的位置不同,除頭痛外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其他臨床症狀亦不同,可以伴有肢體的無力、抽搐、麻木甚至癱瘓,患者可以有吞咽困難、飲水發嗆、說話費力等症狀,個別患者還可以發生智力下降甚至痴呆。由於現代診斷技術的迅猛發展,硬膜下積液能夠很快確診。例如CT掃描檢查看到腦表面處有新月形低密度影即可確診。硬膜下積液應該早日爭取手術治療,爭取盡早去除積液,使腦組織復位,保持腦脊液循環通暢。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後,大多數可以完全康復,不會留下後遺症。當然,個別病人由於受傷較重而病情危急,在傷後幾小時或幾天內就出現因硬膜下積液而發生的壓迫症狀,引起腦疝而帶來生命危險,若搶救不及時會發生死亡。

什麼是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
顱腦外傷後由於顱壓過低使腦組織受到牽引以及動靜脈擴張所致的頭痛稱為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顱壓的測定採用腰椎穿刺測量腦脊液壓力的方法測定,若側卧位時腰穿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小於0.58kPa時,就符合了低顱壓的診斷標准。
外傷造成低顱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外傷使脈絡叢的功能受到抑制。脈絡叢位於蛛網膜下腔各腦池、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中,主管腦脊液的生成與回收,脈絡叢的功能低下,直接導致了腦脊液生成減少而致顱壓降低。
(2)蛛網膜在外力的作用下破損,腦脊液從破損處流出,造成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的量的減少,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動脈血壓力過低。
顱內壓力的產生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的聯合作用:腦脊液產生的壓力、腦組織對顱腔壁產生的壓力又包括兩個方面——液體的靜水壓力以及血液流動時產生的壓力也隨之減少,造成低顱壓。
頭痛是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多出現在傷後1~2小時或傷後2~3天,大部分位於額部和枕部,有時波及舌頭並向頸背部放射。頭痛與體位有明確關系,坐位和站立時加重,平卧時減輕或消失。患者應保持水平卧位,大量飲水對緩解這種頭痛有作用。再就是要有意識調整呼吸節律,使吸氣時間延長,呼氣時間短,因為這樣可以使顱內壓力增高。當然醫生還可以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先用手術修補裂縫,靜滴生理鹽水促進腦脊液分泌等不同方法治療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

寰椎損傷造成頭痛有什麼特點,頸項部受傷時如何引起頭痛?
頸項部外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重物猛擊頭部,高處跌落時頭部著地,坐車時車體的顛振,運動鍛煉時過度地活動頸項部以及長期的伏案工作等等都是造成頸部外傷的原因。頸項部外傷包括肌肉和韌帶的拉傷,頸椎的脫位、半脫位、骨折,頸髓的出血和腫脹。外傷後枕部、頸項部疼痛主要與這一區域的神經受損有關。這一組神經包括頸神經根,頸叢及其分支。枕小神經由頸2~3發出,分布於枕外側部乳突及耳殼後側面的上部分皮膚。耳大神經由頸2~3分出,在枕小神經的下方出胸鎖乳突肌後緣,達皮下後轉而向上,分布於下部分耳廓前後側、乳突及腮腺區皮膚。枕大神經由頸上部分出,通過頸1~2椎之間沿寰椎關節的後外側出椎管,繼之沿經頭下余肌外緣並上穿過斜方肌及其腱膜到達皮下,最後分布於枕部和項部的皮膚。所以由於外傷使關節活動異常、頸肌損害等都會使上述神經遭受刺激或壓迫,造成後枕部疼痛。這種頭痛呈針刺樣或刀割樣,主要位於後枕部,可向頂部、前額放射,甚則波及到前額和眼眶區,疼痛與頭位關系密切,某種頭位可誘發或加重疼痛,而另一種頭位使疼痛減輕。所以病人在進行各種體力活動時往往應十分謹慎小心,盡量保持頭部不動或少動,頭部的活動或咳嗽、噴嚏等都會加劇頭痛。醫生檢查時可以發現頸肌緊張乃至強直失位,頸項部軟組織腫脹,壓痛明顯,當頸椎骨折或脫位時,頸椎壓痛、叩擊痛明顯,若骨髓受到損傷,還可以出現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甚則呼吸困難,大小便障礙等不同的情況。
寰椎是指第一頸椎,樞椎是指第二頸椎。由於存在著年齡、頸椎退變程度、受傷部位及外力大小、作用方向的不同,發生在寰樞椎的外傷性質也不同。其中,樞椎齒狀突骨折,寰椎脫位或者寰樞椎脫位時往往合並嚴重的上頸髓損傷,診斷往往比較容易,但某些不伴有明顯神經症狀的單純性寰樞椎損傷往往被忽視,造成嚴重的後果。寰樞關節扭傷或半脫位時由於關節囊或韌帶撕裂、出血及腫脹,使枕大神經根受壓,從而出現劇烈的頸部、後頭部局限性或彌漫性疼痛,頭頸部活動受限,頸肌痙攣,產生強迫體位,局部出現輕度腫脹或壓痛,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經出口處更為明顯。頸椎X線正側位攝片檢查多無改變,改用張口位或可能范圍內的過屈、過伸攝片,有時可以顯示寰樞椎半脫位。另外當患者從高處跌落頭頂觸地或者在站立時高處重物墜落擊中頭頂時,有可能會發生寰椎前、後弓骨折,這種骨折往往無明顯的神經根痛症狀,僅僅表現為持續性枕後疼痛、頸部僵硬和活動受限,頸椎側位片時一般無骨折發現,張口位頸椎攝片時可發現左、右寰樞側塊有外方移位(2~4毫米),而樞椎齒狀突居中。在前後位頸椎CT時,偶爾可看見側塊內緣有小的撕脫骨折碎片。本病的治療可採用頭、頸、胸石膏固定,頸托固定和自身懸吊牽引。

顱腦外傷後遺症如何發生頭痛?
顱腦外傷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在臨床醫生所說的度過恢復期後,仍暫時或長久地留有某些症狀,我們把這些症狀稱為顱腦外傷後遺症,或稱為顱腦外傷後綜合症。一般分為器質性顱腦外傷綜合症(神經型)和功能性顱腦外傷綜合症(精神性)兩種。通常將顱內存在著某些病理變化的稱為器質性顱腦外傷後遺症,這些器質性病理變化主要包括:顱內未清除的血腫、神經纖維的裂傷、腦缺血、腦室塌陷、靜脈竇及靜脈內血栓形成、顱骨缺損、頭皮、腦膜、腦組織粘連、頸部肌肉、筋膜、椎體、神經叢、神經根和周圍神經的損傷、損傷處疤痕組織的形成、顱內外動脈的栓塞、擴張和炎症等等。這類患者大都是急性損傷時損傷程度比較嚴重者;頭痛是主要的臨床症狀,因為上述病理變化均能導致頭痛,頭痛的性質隨著腦內殘留損傷的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可呈發作性,也可呈持續性,可為劇烈的針刺樣壓榨樣頭痛,也可為隱痛、悶痛;體檢患者時可發現神經系統的陽性體征;腦電圖、X線攝片、CT掃描、腦脊液檢查等化驗室檢查常有異常發現。而功能性顱腦外傷後遺症患者傷情多輕微,有的甚至在症狀發生後才想起原有一次當時未加註意的頭頸部外傷史;患者多為青壯年,自感所受痛苦頗多,包括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眼花、心慌、胸悶等等;但經過各種檢查卻都不能發現器質性病變。
顱腦外傷後遺症所致頭痛的治療仍然是鎮痛為主的對症治療,精神性顱腦外傷後遺症的患者容易見到成效,但容易復發,器質性顱腦外傷後遺症的治療效果則差得多。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護理如何?
顱腦外傷後頭痛是指由於外傷所致的顱腦病變,如血腫、骨折、腦挫傷、腦疝引起的顱內壓增高而導致的頭痛,少數見於血管神經性頭痛。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症狀多以早晨及晚間出現較多,部位多在額部及顳部,也可位於枕下,向前放射至眼眶部,可隨顱內壓的增高而加重,頭痛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及嘔吐。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護理主要歸納如下:
(1)向患者簡要介紹病情,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頭痛劇烈時可送就近醫院就診。
(2)病人一般應留院觀察,密切注意病人的意識、瞳孔、血壓、呼吸、脈搏及體溫的變化,必要時可做顱內壓監測,根據監測中所獲得壓力信息指導治療。
(3)卧床休息,保持環境的清潔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探視,以免造成不良刺激。注意防護,以免因頭痛發生墜床或意外損傷。
(4)觀察頭痛的性質及程度,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常為急性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應警惕腦疝的發生,必要時應用鎮靜葯。

6、公務員體檢--對頭部的檢查:請教有公務員體檢經驗的親們,公務員體檢對頭部的檢查具體細節是怎樣的?謝謝

只要不是明顯裸露的話 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條 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克山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臟病不需手術者或經手術治癒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排除心臟病理性改變,合格:
(一)心臟聽診有生理性雜音;
(二)每分鍾少於6次的偶發期前收縮(有心肌炎史者從嚴掌握);
(三)心率每分鍾50-60次或100-110次;
(四)心電圖有異常的其他情況。
第二條 血壓在下列范圍內,合格:
收縮壓90mmHg-140mmHg(12.00-18.66Kpa);
舒張壓60mmHg-90mmHg (8.00-12.00Kpa)。
第三條 血液病,不合格。單純性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男性高於90g/L、女性高於80g/L,合格。
第四條 結核病不合格。但下列情況合格:
(一)原發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臨床治癒後穩定1年無變化者;
(二)肺外結核病:腎結核、骨結核、腹膜結核、淋巴結核等,臨床治癒後2年無復發,經專科醫院檢查無變化者。
第五條 慢性支氣管炎伴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不合格。
第六條 嚴重慢性胃、腸疾病,不合格。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已癒合,1年內無出血史,1年以上無症狀者,合格;胃次全切除術後無嚴重並發症者,合格。
第七條 各種急慢性肝炎,不合格。
第八條 各種惡性腫瘤和肝硬化,不合格。乙肝病原攜帶者,經檢查排除肝炎的,合格。
第九條 急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腎功能不全,不合格。
第十條 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不合格。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癒後1年無症狀和體征者,合格。
第十一條 有癲癇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遊症、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經常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明顯下降等),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依賴者,不合格。
第十二條 紅斑狼瘡、皮肌炎和/或多發性肌炎、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各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大動脈炎,不合格。
第十三條 晚期血吸蟲病,晚期血絲蟲病兼有橡皮腫或有乳糜尿,不合格。
第十四條 顱骨缺損、顱內異物存留、顱腦畸形、腦外傷後綜合征,不合格。
第十五條 嚴重的慢性骨髓炎,不合格。
第十六條 三度單純性甲狀腺腫,不合格。
第十七條 有梗阻的膽結石或泌尿系結石,不合格。
第十八條 淋病、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艾滋病,不合格。
第十九條 雙眼矯正視力均低於0.8(標准對數視力4.9)或有明顯視功能損害眼病者,不合格。
第二十條 雙耳均有聽力障礙,在佩戴助聽器情況下,雙耳在3米以內耳語仍聽不見者,不合格。
第二十一條 未納入體檢標准,影響正常履行職責的其他嚴重疾病,不合格。

7、頭部重傷至殘生活不能自理應屬幾級工傷

1.首先要到當地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這是所有問題的前提,不申請工傷認定,就無法通過工傷獲得賠償,如果單位不申請的話,職工個人就必須在受傷之日起一年內申請;
2.如受傷被認定為因工受傷,拿到有勞動部門出具的工傷認定決定書後,醫葯費由用人單位全額墊付,停工留薪期內(工傷治療、康復期間)工資按原待遇發放。停工留薪期內需要護理的由單位負責、住院期間伙食補助費按你們當地標准發放;
3.等傷情穩定後可以申請勞動能力鑒定,鑒定工傷等級,然後按照傷殘等級向用人單位索要傷殘賠償;
4.如果用人單位不履行上述的義務,你們可以到當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直接去勞動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申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8、腦部以前流過血

顱腦外傷是指頭顱和腦受到暴力撞擊後所遭受的外傷。
一般說損傷包括三個方面:
(1) 顱骨和腦組織的直接損傷,如顱骨骨折、腦挫裂傷等等。
(2) 腦組織的繼發性損害,如顱內血腫、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增高等。
(3) 臨近組織器官的損害,如頸椎、頸髓、頸部肌肉的損傷。頭痛是顱腦外傷患者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同其他原因所致頭痛一樣,顱腦外傷引起的頭痛同樣是由於頭部及其附近組織受到傷害性刺激引起。
這些傷害性刺激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顱內痛覺敏感結構受壓、受激惹。顱內敏感結構包括:顱內較大的動脈、靜脈、靜脈竇、硬腦膜以及某些顱神經,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等。
(2)顱外組織如頭皮、頭皮血管、神經、顱骨骨膜受損。
(3)頸項部肌肉所走行的神經及頭面部五官的受損。
上述組織在物理的或化學的傷害性刺激作用下,釋放出鉀離子(K+)、氫離子(H+)、組胺、緩激肽、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PGI2,PGE2)、白介素、白三烯、乙醯膽鹼和P物質等致痛物質作用於痛覺感受器。由於痛覺感受器是一種表面僅有一層細胞漿包裹的游離神經末梢,可以與組織液進行直接接觸,容易接受上述致痛的化學物質,產生痛覺信號。通過頭面部痛覺的傳導通路,經三叉丘系、丘腦後側核、內囊傳入大腦皮層的中央後回皮質感覺中樞的1/3處,產生痛覺。當然,痛覺的調整與整合還需要腦干中的一些核群、丘腦、隔區、海馬、扣帶回的參與。

頭皮損傷後出現頭痛的處理原則是什麼?
由於頭皮中富含豐富的痛覺感受器,當頭皮軟組織受到外力作用引起損傷時,多損及分布於頭皮上的血管、神經,引起血管神經的直接受損及繼發性損害。例如血管繼發性痙攣,血管收縮擴張功能障礙,神經的斷裂,局部皮膚的損壞,局部的水腫,炎症的刺激等等,上述因素均可導致頭痛的發生。這種頭痛呈劇烈的刺痛和灼痛性質,持續時間很長,如不處理可持續一天到數天。定位相對明確,以受傷部位最明顯,受傷部位及其周圍區域有明顯的壓痛,相應的局部皮膚也有潮紅、水腫等炎性反應。頭痛有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往往伴有煩躁、苦惱、焦慮等情緒反應,當劇烈頭痛讓患者難以忍受,出現坐卧不安,甚至掙扎、叫喊時,我們可以給予鎮痛治療。措施包括非嗎啡類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嗎啡類鎮痛葯物如杜冷丁、安依痛;鎮靜催眠劑如苯巴比妥、氯丙嗪;抗焦慮葯物如安定;抗抑鬱葯物如阿米替林等。隨著傷口的癒合,頭皮損傷所造成的頭痛會逐漸緩解以致消失。頭皮血管豐富,皮膚及皮下組織緻密,裂傷後不易自行止血,常常因為出血嚴重而發生休克。且頭皮皮下組織內有導靜脈與顱骨板障靜脈和顱內靜脈竇相通,頭皮損傷後一旦發生感染容易向深部蔓延而引起腦膜炎、顱骨骨髓炎、硬腦膜外膿腫、腦膿腫等並發症。所以相對來說,頭皮傷口的處理比頭痛的處理更為重要,是不容忽視的。頭皮損傷的處理原則是清創、止血、包紮,必要時植皮。
腦震盪是指頭部受傷後立即發生的,經過較短時間可自行恢復的短暫的腦功能障礙,是損傷程度最輕的一種顱腦損傷。
臨床有以下三個特徵:
1 一過性意識障礙。
2 清醒後不能回憶受傷時的情形。
3 神經系統體檢無陽性發現。
4 某些輔助檢查有異常:腦電圖檢查可見波幅降低,節律性差,可出現廣泛的波與波,腦干誘發電位檢查發現半數以上的患者所描記出來的圖形波幅及潛伏期有改變。
腦震盪造成的頭痛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數人認為是由於受傷時腦在顱腔內的運動較為劇烈,腦膜和血管受到牽拉伸張所致。腦震盪患者清醒後,約半數以上的病人可出現頭痛的症狀,頭痛的部位和性質多種多樣,臨床以額部的隱痛、壓榨樣疼痛為多見,休息後好轉,勞累後加重,常伴有頭昏、頭暈、耳鳴、惡心、嘔吐、乏力、視物模糊以及心悸、失眠、煩躁、怕吵鬧、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力低下等症狀。頭痛一般可持續數日到數周,以後可逐漸消失,有的病人頭痛症狀消失較慢,要持續到數月至數年。
腦震盪引起慢性頭痛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患者所受的外傷較重,腦內腦乾等重要結構受損較明顯,皮質及皮質下結構功能的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
(2)病人的恐懼心理起作用。一部分病人對腦震盪認識不清,認為腦震盪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醫治起來較困難,後遺症多,過度的思慮可能會造成慢性頭痛。
頭痛的症狀僅僅是腦震盪患者的一個臨床表現,所以腦震盪所引起的頭痛的治療原則也就是腦震盪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傷後在一定時間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對於確診為腦震盪的病人,要求住院治療觀察1~2周,以免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時來不及救治,延誤治療時機。觀察內容包括病人意識狀態的情況,有無惡心、嘔吐等症狀,瞳孔的變化,肢體運動功能的變化等等。
(2)急性期要安靜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7~14天,避免喧嘩吵鬧。應給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溫濕度適宜的休息場所,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以防顱內壓波動較大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3)使患者減少腦力勞動,盡量少思考問題,不要看電視,不要閱讀長篇文章,閑暇時可以欣賞旋律優美平和的音樂,使思維得到放鬆。
(4)止痛治療。一般頭痛可選擇阿斯匹林、顱痛定等止痛劑。對混有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的頭痛可選用調節血管運動功能的葯物,如尼莫地平、麥角胺、咖啡因、地巴唑等葯物。對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者可以應用谷維素、胞二磷膽鹼等協助治療。
(5)心理治療。使病人消除恐懼、焦慮的心理,有助於頭痛的治癒。在對腦震盪患者做了詳細檢查,必要時進行CT掃描、磁共振成像等檢查,在排除腦部器質性病變後,就需要向病人做耐心的解釋工作,說明腦震盪引起的頭痛的恢復時間可有長短之分,但最終是可以治癒的,不會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患者需要減輕心理負擔,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治療。

什麼是腦挫裂傷,腦挫裂傷發生頭痛的原因是什麼?
腦挫裂傷是顱腦外傷中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暴力打擊頭部所造成的顱內腦組織的器質性損傷。因為所受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部位各不相同,腦挫裂傷的程度就有輕重之分,腦實質受損傷的部位亦有所不同,相同的病理變化是都存在著腦組織的水腫、出血、軟化、壞死。
頭痛是腦挫裂傷患者的常見的臨床症狀,除頭痛外,腦挫裂傷患者還有以下的表現:
(1)發生持續性昏迷,持續時間較長,一般大於0.5小時。
(2)有生命體征的改變:如發熱,脈博呼吸的加快,血壓正常或偏高,有時甚至合並休克。
(3)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受損的體征,如偏癱、失語、偏身感覺減退、偏盲、肢體抽搐等。
腦挫裂傷時腦膜受損斷裂,使分布於腦膜上的痛覺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就會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多呈隱痛性質,持續時間較長,隨著腦膜的修復頭痛會逐漸緩解。當腦挫裂傷合並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蛛網膜下腔中過多的紅細胞及其破壞後形成的膽紅素造成化學刺激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常常伴有頸項僵硬、惡心、嘔吐,醫生體檢時常會發現腦膜刺激征,蛛網膜下腔出血容易繼發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威脅人生命的疾病,影響患者的健康。所以這種頭痛是一個嚴重的警惕信號,需要引起醫者和病者的高度重視。最後,嚴重的腦挫傷常常會引起明顯的腦水腫,造成顱內壓力曾高而引起頭痛,頭痛呈彌漫性鈍痛,程度劇烈,往往伴有噴射性嘔吐,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等,均可使頭痛加重。這時必須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否則有發生腦疝導致死亡的危險。

硬膜外血腫引起的頭痛的預後如何?
我們把暴力打擊頭部時引起顱內出血而逐漸形成的一定體積的位於硬膜外的血腫稱為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外血腫一般發生在著力點及其附近。當頭部兩側骨折時,可能會傷及腦膜中動脈或腦膜中靜脈,引起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腫。當前額損傷或顱前窩骨折時,損傷篩前動脈及其分支—腦膜前動脈,可產生額前或額底部硬腦膜外血腫。當枕部骨折損傷橫竇時,可發生顱內窩硬膜外血腫。另外,少數病例頭部損傷後並無骨折,外力使顱骨與硬腦膜分開,以致硬腦膜表面的小血管撕裂,形成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外血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是以15~30歲的青少年比較多見。硬腦膜外血腫所引起的頭痛也多是由於血腫的形成造成顱內壓力的增高,造成顱內痛覺敏感結構受到壓迫、牽拉所致。病人在清醒期間往往感受到劇烈頭痛,難以忍受,常常伴有惡心、嘔吐、血壓的升高或降低、心慌、胸悶等症狀。硬腦膜外血腫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即開顱手術清除血腫,以解除腦組織受壓的情況。硬腦膜外血腫的預後多屬良好,只要及時診斷治療,血腫得以徹底清除,患者可完全康復,頭痛也能逐漸減輕,直至消失。患者不必過度焦慮擔心,否則會增加精神負擔,加重頭痛症狀,延緩病人康復的進程。

外傷所致的硬膜下積液為什麼會引起頭痛?
我們把頭顱外傷後發生於硬腦膜下腔的積液稱為外傷所致的硬膜下積液。它的發病率一般不高,硬膜下積液的具體形成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多數人同意下面的解釋:即頭部在遭受暴力的打擊下,腦組織在顱腔內運動,使覆蓋在腦實質表面的腦蛛網膜撕裂,撕裂口處的蛛網膜形成活瓣,腦脊液經過此活瓣進入硬腦膜下腔,由於活瓣的作用,腦脊液只能流進不能流出,經過一段時間後,硬腦膜下腔內就有大量液體的積聚,壓迫額葉、頂葉或者葉的凸面,引起顱腦內壓力的增高和佔位效應,導致顱腔內的痛覺敏感結構受到壓迫、牽拉而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呈持續性,程度輕重不一,多呈隱痛、鈍痛或壓榨痛,頭痛的部位與硬膜下積液的部位有一定的關系。由於壓迫的位置不同,除頭痛外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其他臨床症狀亦不同,可以伴有肢體的無力、抽搐、麻木甚至癱瘓,患者可以有吞咽困難、飲水發嗆、說話費力等症狀,個別患者還可以發生智力下降甚至痴呆。由於現代診斷技術的迅猛發展,硬膜下積液能夠很快確診。例如CT掃描檢查看到腦表面處有新月形低密度影即可確診。硬膜下積液應該早日爭取手術治療,爭取盡早去除積液,使腦組織復位,保持腦脊液循環通暢。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後,大多數可以完全康復,不會留下後遺症。當然,個別病人由於受傷較重而病情危急,在傷後幾小時或幾天內就出現因硬膜下積液而發生的壓迫症狀,引起腦疝而帶來生命危險,若搶救不及時會發生死亡。

什麼是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
顱腦外傷後由於顱壓過低使腦組織受到牽引以及動靜脈擴張所致的頭痛稱為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顱壓的測定採用腰椎穿刺測量腦脊液壓力的方法測定,若側卧位時腰穿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小於0.58kPa時,就符合了低顱壓的診斷標准。
外傷造成低顱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外傷使脈絡叢的功能受到抑制。脈絡叢位於蛛網膜下腔各腦池、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中,主管腦脊液的生成與回收,脈絡叢的功能低下,直接導致了腦脊液生成減少而致顱壓降低。
(2)蛛網膜在外力的作用下破損,腦脊液從破損處流出,造成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的量的減少,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動脈血壓力過低。
顱內壓力的產生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的聯合作用:腦脊液產生的壓力、腦組織對顱腔壁產生的壓力又包括兩個方面——液體的靜水壓力以及血液流動時產生的壓力也隨之減少,造成低顱壓。
頭痛是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多出現在傷後1~2小時或傷後2~3天,大部分位於額部和枕部,有時波及舌頭並向頸背部放射。頭痛與體位有明確關系,坐位和站立時加重,平卧時減輕或消失。患者應保持水平卧位,大量飲水對緩解這種頭痛有作用。再就是要有意識調整呼吸節律,使吸氣時間延長,呼氣時間短,因為這樣可以使顱內壓力增高。當然醫生還可以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先用手術修補裂縫,靜滴生理鹽水促進腦脊液分泌等不同方法治療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

寰椎損傷造成頭痛有什麼特點,頸項部受傷時如何引起頭痛?
頸項部外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重物猛擊頭部,高處跌落時頭部著地,坐車時車體的顛振,運動鍛煉時過度地活動頸項部以及長期的伏案工作等等都是造成頸部外傷的原因。頸項部外傷包括肌肉和韌帶的拉傷,頸椎的脫位、半脫位、骨折,頸髓的出血和腫脹。外傷後枕部、頸項部疼痛主要與這一區域的神經受損有關。這一組神經包括頸神經根,頸叢及其分支。枕小神經由頸2~3發出,分布於枕外側部乳突及耳殼後側面的上部分皮膚。耳大神經由頸2~3分出,在枕小神經的下方出胸鎖乳突肌後緣,達皮下後轉而向上,分布於下部分耳廓前後側、乳突及腮腺區皮膚。枕大神經由頸上部分出,通過頸1~2椎之間沿寰椎關節的後外側出椎管,繼之沿經頭下余肌外緣並上穿過斜方肌及其腱膜到達皮下,最後分布於枕部和項部的皮膚。所以由於外傷使關節活動異常、頸肌損害等都會使上述神經遭受刺激或壓迫,造成後枕部疼痛。這種頭痛呈針刺樣或刀割樣,主要位於後枕部,可向頂部、前額放射,甚則波及到前額和眼眶區,疼痛與頭位關系密切,某種頭位可誘發或加重疼痛,而另一種頭位使疼痛減輕。所以病人在進行各種體力活動時往往應十分謹慎小心,盡量保持頭部不動或少動,頭部的活動或咳嗽、噴嚏等都會加劇頭痛。醫生檢查時可以發現頸肌緊張乃至強直失位,頸項部軟組織腫脹,壓痛明顯,當頸椎骨折或脫位時,頸椎壓痛、叩擊痛明顯,若骨髓受到損傷,還可以出現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甚則呼吸困難,大小便障礙等不同的情況。
寰椎是指第一頸椎,樞椎是指第二頸椎。由於存在著年齡、頸椎退變程度、受傷部位及外力大小、作用方向的不同,發生在寰樞椎的外傷性質也不同。其中,樞椎齒狀突骨折,寰椎脫位或者寰樞椎脫位時往往合並嚴重的上頸髓損傷,診斷往往比較容易,但某些不伴有明顯神經症狀的單純性寰樞椎損傷往往被忽視,造成嚴重的後果。寰樞關節扭傷或半脫位時由於關節囊或韌帶撕裂、出血及腫脹,使枕大神經根受壓,從而出現劇烈的頸部、後頭部局限性或彌漫性疼痛,頭頸部活動受限,頸肌痙攣,產生強迫體位,局部出現輕度腫脹或壓痛,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經出口處更為明顯。頸椎X線正側位攝片檢查多無改變,改用張口位或可能范圍內的過屈、過伸攝片,有時可以顯示寰樞椎半脫位。另外當患者從高處跌落頭頂觸地或者在站立時高處重物墜落擊中頭頂時,有可能會發生寰椎前、後弓骨折,這種骨折往往無明顯的神經根痛症狀,僅僅表現為持續性枕後疼痛、頸部僵硬和活動受限,頸椎側位片時一般無骨折發現,張口位頸椎攝片時可發現左、右寰樞側塊有外方移位(2~4毫米),而樞椎齒狀突居中。在前後位頸椎CT時,偶爾可看見側塊內緣有小的撕脫骨折碎片。本病的治療可採用頭、頸、胸石膏固定,頸托固定和自身懸吊牽引。

顱腦外傷後遺症如何發生頭痛?
顱腦外傷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在臨床醫生所說的度過恢復期後,仍暫時或長久地留有某些症狀,我們把這些症狀稱為顱腦外傷後遺症,或稱為顱腦外傷後綜合症。一般分為器質性顱腦外傷綜合症(神經型)和功能性顱腦外傷綜合症(精神性)兩種。通常將顱內存在著某些病理變化的稱為器質性顱腦外傷後遺症,這些器質性病理變化主要包括:顱內未清除的血腫、神經纖維的裂傷、腦缺血、腦室塌陷、靜脈竇及靜脈內血栓形成、顱骨缺損、頭皮、腦膜、腦組織粘連、頸部肌肉、筋膜、椎體、神經叢、神經根和周圍神經的損傷、損傷處疤痕組織的形成、顱內外動脈的栓塞、擴張和炎症等等。這類患者大都是急性損傷時損傷程度比較嚴重者;頭痛是主要的臨床症狀,因為上述病理變化均能導致頭痛,頭痛的性質隨著腦內殘留損傷的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可呈發作性,也可呈持續性,可為劇烈的針刺樣壓榨樣頭痛,也可為隱痛、悶痛;體檢患者時可發現神經系統的陽性體征;腦電圖、X線攝片、CT掃描、腦脊液檢查等化驗室檢查常有異常發現。而功能性顱腦外傷後遺症患者傷情多輕微,有的甚至在症狀發生後才想起原有一次當時未加註意的頭頸部外傷史;患者多為青壯年,自感所受痛苦頗多,包括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眼花、心慌、胸悶等等;但經過各種檢查卻都不能發現器質性病變。
顱腦外傷後遺症所致頭痛的治療仍然是鎮痛為主的對症治療,精神性顱腦外傷後遺症的患者容易見到成效,但容易復發,器質性顱腦外傷後遺症的治療效果則差得多。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護理如何?
顱腦外傷後頭痛是指由於外傷所致的顱腦病變,如血腫、骨折、腦挫傷、腦疝引起的顱內壓增高而導致的頭痛,少數見於血管神經性頭痛。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症狀多以早晨及晚間出現較多,部位多在額部及顳部,也可位於枕下,向前放射至眼眶部,可隨顱內壓的增高而加重,頭痛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及嘔吐。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護理主要歸納如下:
(1)向患者簡要介紹病情,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頭痛劇烈時可送就近醫院就診。
(2)病人一般應留院觀察,密切注意病人的意識、瞳孔、血壓、呼吸、脈搏及體溫的變化,必要時可做顱內壓監測,根據監測中所獲得壓力信息指導治療。
(3)卧床休息,保持環境的清潔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探視,以免造成不良刺激。注意防護,以免因頭痛發生墜床或意外損傷。
(4)觀察頭痛的性質及程度,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常為急性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應警惕腦疝的發生,必要時應用鎮靜葯。

相信這里 會有稍微幫助你的地方!

與頭部骨髓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