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腔內注射

骨髓腔內注射

發布時間:2020-08-16 13:53:09

1、骨髓移植真的是在骨頭上打個洞,把骨髓取出來嗎?

准確來說,骨髓捐獻中採集的並非骨髓,而是造血幹細胞。之所以會使用「骨髓捐獻」的說法,是因為在醫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骨髓移植用的是老辦法——通過抽取骨髓獲得造血幹細胞。

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在血液中。

由於抽取骨髓時骨髓腔內的血液也會被抽取出來,且捐獻者需要處在麻醉狀態下,所以捐獻者會有較強的不適感。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直接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幹細胞的做法已經被淘汰,刺骨穿髓的可怕場面也只是人們的無稽想像。

這是因為造血幹細胞作用很強大,可以被應用在臨床的許多疾病治療上。

血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也可以說它是一切血細胞的原始細胞。造血幹細胞很活躍,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為各種血細胞和免疫活性細胞的能力。因此造血幹細胞不僅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還能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所以,近年來造血幹細胞更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隨著技術的突破,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在各類疾病上得到了應用,比如白血病、重症地中海貧血、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嚴重的疾病。

前面提到,目前採集造血幹細胞主要是通過使用動員劑增加外周血中造血幹細胞的比例,從而在外周血中採集,而不再是從骨髓中獲取。

具體來說,醫生會採用肌肉注射動員劑的方法將骨髓血中的造血幹細胞「誘導」到外周血中,動員劑就像糖果,造血幹細胞就像小孩子,而外周血的環境就像是更適合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的范圍。當外周血液中造血幹細胞的密度,達到了理想狀態時就可以開始從捐獻者手臂靜脈採集全血。一般來說,是在注射造血幹細胞動員劑的第五天。

而採集造血幹細胞的過程,就像獻血時一樣,在捐獻者的手臂肘部靜脈血管上穿刺,然後對在血管中流動的血液進行分離,從中提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大約需要被採集50—200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然後醫護人員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到捐獻者體內。

2、骨內注射技術的發展歷史

盡管在成年急診個體中通過骨髓腔內(intraosseous,IO)途徑給葯或補液在現代急診醫療設備系統中仍是一種新的技術,但是IO輸注卻有過一段長期的豐富的歷史。未經證實的觀點認為IO技術最早起源於十九世紀晚期,但是第一次科學地研究並記錄IO技術卻是在1922年,當時哈佛大學的Drinker博士在研究胸骨板循環時發現並提出骨內腔隙充滿一種非萎縮性靜脈,他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灌注到骨髓腔中的物質能夠很快被中樞循環系統所吸收。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關於IO技術的研究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
1940年,費城的Tocantins醫生和他的同事O』Neill通過臨床實驗一同證實了長骨和胸骨的骨髓腔也可以被用來作為血管輸注的通路,他們還證實了注射到兔脛骨腔內的紅色染料在注射後10秒鍾就出現在心臟中。此外,Tocantins還發表了一些研究IO輸注的案例報告,開發了一些用於臨床IO輸注的實用技術並設計了一些IO輸注專用的特殊針頭。1942年Papper博士證實了通過IO或靜脈通路給予輸液基本具有完全相似的循環時間,1944年,英國內科醫生Hamilton Bailey博士評論在戰時的倫敦使用IO輸注時提到IO針頭具有意外刺穿胸骨從而損傷心臟的潛在風險,為此Bailey設計了一種特殊的IO套管針用以保護心臟。
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IO輸注技術已成為一種用於成年或兒童給予葯物或輸血的流行方案,這種技術也因此經常出現在醫學期刊中,這段時期主要使用的是手動穿刺針用於進行IO輸注操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IO輸注技術被戰地醫療救治機構廣泛使用,並挽救了4000餘名身受重傷的士兵性命,而在沒有使用IO輸注技術之前,許多失血性休克的士兵因不能建立靜脈輸液循環而導致死亡,因此,美國軍方認為IO輸注技術是一種救治嚴重受傷士兵的標准措施。遺憾的是,二戰以後至1968年由David Boyd博士等在芝加哥創建第一家EMS機構期間,IO輸注技術的成功經驗並未能從部隊轉移到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靜脈輸液用塑料導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以及EMS是由地方的創傷中心發展而來而不是誕生於軍隊之中。因此,很多創傷外科醫生並不了解IO技術,只要那些醫護人員能夠開展靜脈輸注他們就很滿足了。直至1984年,James Orlowski博士在參觀霍亂流行的印度時發現,IO輸注技術被用來輸液和給葯並挽救了許多可能死於霍亂的患者的生命,在他回國後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的靜脈路線王國」的社論,其中他倡導在小兒科中使用IO技術。這篇社論重新喚起了對IO輸注技術的關注和興趣,並很快被兒科治療機構採納並被列入PALS(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兒童生命支持)准則之中,1986年,美國心臟協會(AHA)正式批准將IO輸注技術列入兒科的急救復甦程序當中。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開展了許多關於在不同動物模型中通過IO輸注方式給予葯物並進行葯代動力學的研究。其中,在1990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關於IO輸注的文獻綜述指出,任何可以利用靜脈進行給葯的操作也都可以通過IO途徑進行給葯,並且能夠被中樞循環系統快速吸收利用。2003年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心臟生命支持)准則中推薦IO作為成年個體有價值的選擇方案,2005年美國FDA批准了三種用於成人IO輸液的新設備,分別為F.A.S.T.1;B.I.G.和EZ-IO。伴隨著IO技術的復興和流行,理應進一步深入觀察IO技術在成人個體輸注中的應用,以及它是如何改變醫護人員、護士和醫生在靜脈輸液困難情況下解決問題方案的。

3、人體的骨髓主要分布在骨髓腔內以及什麼的網眼中

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即網眼中),分為紅骨髓,黃骨髓,你知道的,紅骨髓造血

4、日本骨髓注射增高案例

骨髓幹細胞注射就是提取人身體組織培植,然後注射在骨縫之中。長高周期為半年到一年。打一針好像是幾萬元錢。不分年紀。打針之前醫院需要檢測你體質還能不能長高。如果檢測你不能通過打針骨髓幹細胞長高了。就用另外一種增高方法,就勢把骨頭切斷把幹細胞打在斷裂的骨縫中間,讓骨頭生長恢復的更快,斷骨不像中國需要分3次手術一年才能行走,日本不需要帶架子和骨髓鋼針。日本只需要一次手術。據說3個月就恢復了行走了。這是我最近打聽和研究的結論。

X

中國增高是把骨頭打斷了,然後在體外裝「延長架」,歐洲是體內裝「延長架」,裝延伸架就會導致時間長,傷筋斷骨一百天,一半骨折恢復就是3個月,但是如果裝了延伸架,就要考慮延伸時間,所以恢復期是6-12個月。。。而日本的是,只切斷,但不裝延伸架,切斷後,在縫隙處注入自身骨髓細胞,這樣的手術就只是一次骨折,因為沒有考「外力延伸的機械「,所以恢復時間是3個月,這是我個人的分析日本手術方案。

5、髓腔具有( )骨髓的作用。

骨髓腔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

6、成年人骨髓腔中的什麼是什麼色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9357

7、骨髓腔位於哪?

骨髓分為黃骨髓和紅骨髓相信你問的是紅骨髓這就要看年齡的小孩子是:長骨骨髓腔內,扁骨骨板內,椎骨內也有通常骨髓穿刺選擇髂骨和胸骨成人長骨骨髓腔內絕大部分已經變為黃骨髓,

與骨髓腔內注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