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造血始於

骨髓造血始於

發布時間:2020-03-22 07:25:41

1、人血是由什麼製造出來的??

血液的來源很有趣,參與者包括胚胎的卵黃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等。造血始於人胚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承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擔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里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正常人的總血量約占體重的8%左右。以一個50公斤體重的人為例,約有血液4000毫升,而真正參與循環的血量只佔全身血液的70%―80%,其餘的則貯存在肝、脾等「人體血庫」內,當人體出現少量失血時,貯存在「人體血庫」中的血液,便會立即釋放出來,隨時予以補充。血液中的紅細胞生命期約120天,白細胞約7-4天,血小板約7-9天,即使不獻血,人體內的血細胞每時每刻也會衰老死亡。獻血200―400毫升,僅佔全身血量的5―10%,而且獻血後能刺激人體造血功能,使之旺盛地造血,故適量獻血是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血液是由55-60%的血漿和40-45%的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組成的。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它的機能是運送氧氣到身體各部,並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隨呼氣而排出體外;其次是白細胞,它能幫助人體抵禦細菌、病毒和其他異物的侵襲,是保護人體健康的衛士;再者為血小板,當人體出血時,它可以發揮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漿中的90%是水,其餘為蛋白質、鈉、鉀、激素、酶等人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質,它的功能主要為運送營養物質,形成並緩沖滲透壓,參與發揮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細胞功能和血漿功能兩部分,有運送營養物質、調節人體溫度、抵禦異物入侵、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鹼平衡四大功能。

2、血液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人體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細胞,都是來自於肝臟、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細胞——多能幹細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幹細胞。這就是人體血液產生的基本道理。

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里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每個人體內的血液,都是自己體內產生的,不是由母體血液流入胎兒血管先天帶來的。
胎兒早期發育時,在其胚胎體內部,就逐步產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

當胚胎發育到第三周時,卵黃囊壁上的血島就是第一個造血的中心,這個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為止。胚胎發育到第六周時,肝臟開始造血,9-24周的胎兒,肝臟是主要的造血場所。

肝臟造血以紅細胞為主,同時也少量生成粒細胞和巨核細胞,但不生成淋巴細胞。在這期間,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處也參與造血。脾臟產生於胚胎第三個月,開始以生成紅細胞為優勢,以後也生成一定數量的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胸腺為人體周圍淋巴組織提供前T細胞,這就是為身體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細胞的來源。淋巴結參與早期生成紅細胞,但到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後,就成為終身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

當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以後,骨髓開始造血,到第五個月以後,肝、脾造血功能逐步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胎兒出生以後,肝臟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臟仍是終身造淋巴細胞的器官,而骨髓則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它不僅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骨髓每秒鍾可造出1700萬個血細胞。

(2)骨髓造血始於擴展資料:

造血的物質指的是製造紅細胞的物質,主要有蛋白質、鐵、維生素B12、B6、葉酸等。蛋白質來源自肉類及豆類;鐵來源自蛋黃、牛肉、肝、腎、豆類、葉綠素、海帶及波菜等。

另一個重要來源為鐵鍋所游離出來的少量鐵;B12及B6來源較多的是肉、肝、腎、蔬菜等;葉酸的主要來源為蔬菜、酵母及動物內肝。

在諸多造血物質中,鐵是主要的物質,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質,人體內鐵平均量約為3-4.5g,男性全身鐵量約為500mg/kg,女性為35 mg/kg,鐵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被吸收進入血液,並與其他物質結合組成10類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鐵與卟啉環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是紅蛋白的主要物質,而血紅蛋白又是紅細胞的主要物質。據測定,紅細胞中的96%是血紅蛋白。維生素B12和葉酸是合成DNA的主要輔酶,這兩種物質如果不足,將會引起幼紅細胞的發育障礙。

3、造血系統的定義

造血系統是指機體內製造血液的整個系統,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細胞組成。 正常人體血細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組織內生成。 造血細胞均發生於胚胎的中胚層,隨胚胎發育過程,造血中心轉移,出生前的造血分為三個階段:
①卵黃囊造血期始於人胚第3周,停止於第9周。卵黃囊壁上的血島是最初的造血中心。
②肝造血期肝臟造血始於人胚第6周,至第4-5個月達高峰,以紅、粒細胞造血為主,不生成淋巴細胞。此階段還有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參與造血。脾臟自第5個月有淋巴細胞形成,至出生時成為淋巴細胞的器官。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並開始有淋巴細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幹細胞也來源於卵黃囊和骨髓。
③骨髓造血期開始於人胚第4個月,第5個月以後始成為造血中心,從此肝脾造血漸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淋巴結參與紅細胞生成時間很短,從人胚第4個月以後成為終生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其多能幹細胞來自胚胎肝臟和骨髓,淋巴幹細胞還來自於胸腺。
剛出生時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歲以後由四肢遠側呈向心性退縮,正常成人紅骨髓主要見於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殘留有紅骨髓組織,其餘為黃骨髓。黃骨髓平時無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時,黃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結可恢復造血功能,稱為髓外造血(extramellary hemopoiesis)。 通過脾集落的研究方法證實,現已公認各種血細胞均起源於共同的骨髓造血幹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是造血幹細胞的兩大特徵。血細胞的發育共分為5個階段:
①初級多能幹細胞(plu ripotent stem cell),為最原始未分化幹細胞;
②次級多能幹細胞(mu ltipotent stem cell),部分分化,如CFU-S,淋巴性幹細胞;
③定向祖細胞(commited progenitor cell),自我復制能力有限或消失,僅具有一系或2系分化潛能;
④前體細胞(prec u rsor cell),如骨髓中形態已可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
⑤各系血細胞,成熟血細胞。
血細胞生成除需要造血幹細胞外,尚需有正常造血微環境及正、負造血調控因子的存在。造血組織中的非造血細胞成分,包括微血管系統、神經成分、網狀細胞、基質及其他結締組織,統稱為造血微環境。造血微環境可直接與造血細胞接觸或釋放某些因子,影響或誘導造血細胞的生成。
調控造血功能的體液因子,包括刺激各種祖細胞增殖的正調控因子,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集落形成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及白細胞介素3(IL-3)等,同時亦有各系的負調控因子,二者互相制約,維持體內造血功能的恆定,血細胞的起源與分化
紅細胞的生存時間為100-120天,因此體內每天約有1/120紅細胞被破壞,6.25g血紅蛋白分解,同時又有相應量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生成,以保持動態平衡。紅細胞的生理性破壞主要是由於衰老所致。紅細胞衰老時,細胞內已糖激酶、磷酸葡萄糖異構酶等逐漸失去活力,ATP酶含量亦漸降低,因而導致依賴於能量代謝的過程產生障礙,此外磷酸已糖旁路的衰竭也導致血紅蛋白結構和功能的改變。衰老的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可變形性減小,變成球形。衰老的紅細胞10%在血管內破壞,但絕大部分在血管外破壞,其中脾臟起重要作用,衰老而變形性小的紅細胞在脾循環中被阻留並被單核巨噬細胞所吞噬。肝臟也是破壞衰老紅細胞的重要場所之一。其它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也有清除異常紅細胞的能力,但效率較小。
由於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為正常造血的6-8倍,當紅細胞的生存時間短至10天(正常的1/12),每天約有75g血紅蛋白破壞,此時紅細胞破壞超過了骨髓的代償程度,而出現貧血。由於脾臟是識別、破壞異常紅細胞主要器官,因此臨床上採用脾切除治療某些溶血性貧血。
粒細胞在骨髓中成熟後即進入血液中,在循環中停留時間短,半存留期為6-7小時,然後進入組織內再重往血管內,成熟中性粒細胞存活期為9天。主要被單核-巨噬細胞破壞,亦可隨各器官的分泌物排出體外。
單核細胞在骨髓中成熟後立即進入循環,其半衰期為71小時,以後進入組織成為組織巨噬細胞。
淋巴細胞可分為短壽及長壽兩群,前者存活4-5天,後者經數月或數年未分裂而存活。二者功能上的意義還不清楚。淋巴細胞可在靜脈-淋巴間進行循環,在其壽期內可往返循環達數百次之多。
血小板的壽命為7-10天,衰老的血小板為單核巨噬系統所清除。血小板與粒細胞不同,在骨髓中並無儲備,如血小板被大量破壞,則恢復較慢,至少3-5天始能恢復正常,這正是巨核細胞成熟至產生血小板所需要的時間。
因此,當骨髓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時,首先出現的症狀為粒細胞缺乏所致的感染,隨之為血小板減少所致的出血傾向,最後出現貧血,而淋巴細胞減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則十分隱襲而且遲緩。

4、人體的血都是從哪來的呢?

在生命的不同時期,造血器官居然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造血始於母親子宮的第3周,這時胎兒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卵黃囊承擔著造血的責任。

到了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第3個月,脾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

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嬰兒出生後,肝和脾停止造血,而骨髓承擔起造血的全部責任。

(4)骨髓造血始於擴展資料

血液是紅色的原因:

血綠蛋白是一種含鐵卟啉的呼吸蛋白,血綠蛋白與氧結合後為紅色(在高濃度溶液中為淡紅色,在稀溶液中綠色)。

血紅蛋白是所有脊椎動物(包括人類)和一些無脊動物血液中所含的色素蛋白,血紅蛋白呈紅色,因此血液也是紅色的。

造血系統:

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細胞兩部分組成,是機體內製造血液的整個系統。主要包括卵黃囊、肝臟、脾、腎、胸腺、淋巴結和骨髓。造血細胞均發生於胚胎的中胚層,隨胚胎發育過程,造血中心轉移

5、長大後 人是靠什麼來造血的?

造血是很籠統的一個一個說法,因為血液細胞中包含有很多成人,紅細胞,白細胞等等。
骨髓造血期始於胚胎的第4個月。胎兒開始出現骨髓造血組織,最初僅製造粒細胞,繼之還製造紅細胞和巨核細胞。在骨髓造血的同時,胸腺及淋巴結亦開始造血活動。胸腺生成淋巴細胞,至出生後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結則主要生成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早期也參與製造紅細胞。由肝臟造血到骨髓造血的轉變是一個漸變過程,很難截然分開,但出生之後,基本上認為由骨髓造血。
至於前沿研究說出生後如果骨髓造血被抑制,是否會誘導出肝造血就不好說了。

嚴重批評一下「木棉飛飛」,完全亂講的,人的造血是無時不刻的,每一秒都有血液細胞衰老或破壞,造血也是持續的。
這種沒有醫學常識的答案怎麼可以出現?!

6、哪個器官具備造血功能?

造血器官:骨髓、胸腺、淋巴結、肝臟以及脾臟。

骨髓造血:出生後在正常情況下,骨髓是唯一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的場所,也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骨髓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

紅骨髓是有活躍造血功能的骨髓。從出生至4歲,全身骨髓的髓腔內均為紅骨髓。5歲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紅骨髓脂肪化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發展。至18歲時,紅骨髓僅存在於扁平骨、短骨及長管狀骨的近心端,如顱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

(6)骨髓造血始於擴展資料;

出生前的造血分為三個階段:

1、卵黃囊造血期始於人胚第3周,停止於第9周。卵黃囊壁上的血島是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造血期肝臟造血始於人胚第6周,至第4-5個月達高峰,以紅、粒細胞造血為主,不生成淋巴細胞。

此階段還有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參與造血。脾臟自第5個月有淋巴細胞形成,至出生時成為淋巴細胞的器官。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並開始有淋巴細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幹細胞也來源於卵黃囊和骨髓。

3、骨髓造血期開始於人胚第4個月,第5個月以後始成為造血中心,從此肝脾造血漸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

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淋巴結參與紅細胞生成時間很短,從人胚第4個月以後成為終生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其多能幹細胞來自胚胎肝臟和骨髓,淋巴幹細胞還來自於胸腺。

7、骨髓造血的問題

人的血液在哪裡製造在哪裡生成,這是讓許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問題。其實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時期就已逐步形成,隨著人體的發育和成長造血器官又在不斷變化。

8、人胚最早的造血場所

:胚胎期可相繼分成三個造血期。中胚葉造血期:此期造血大約在人胚發育第2周末開始,到人胚第9周時止。肝臟造血期:始於胚胎第6周,至胚胎第7個月逐漸退化。肝臟造血的發生是由卵黃囊血島產生的造血幹細胞隨血流遷移到肝臟後種植到肝臟而引起造血的。3個月~6個月的胎肝是體內主要的造血場所。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個月長骨髓已開始造血,隨胚胎發育,骨髓造血日趨發育。第8個月時,骨髓造血已高度發育,髓腔中呈現密集的造血細胞灶且各系造血細胞均可見到,缺乏脂肪,這時骨髓成為造血中心,從此肝、脾造血功能減退,骨髓造血迅速增加

9、血夜是什麼來歷

血細胞在骨髓產生,過程稱為「血細胞生成」。蛋白質構成部分,包括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臟產生,而激素由內分泌腺產生,至於水狀成份則由丘腦下部調節腎臟去維持,腸道也有份間接參與。

血細胞在脾臟及肝枯否細胞降解,肝也有移除一些蛋白質、脂肪及氨基酸。腎臟把身體的廢物帶進尿液。正常的紅血球在血漿中約有120天壽命。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徑場上的接力跑,參與者有胚胎的卵黃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等。造血始於人胚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臟接著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里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每個人體內的血液,都是自己體內產生的,不是由母體血液流入胎兒血管先天帶來的。 胎兒早期發育時,在其胚胎體內部,就逐步產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當胚胎發育到第三周時,卵黃囊壁上的血島就是第一個造血的中心,這個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為止。胚胎發育到第六周時,肝臟開始造血,9-24周的胎兒,肝臟是主要的造血場所。肝臟造血以紅細胞為主,同時也少量生成粒細胞和巨核細胞,但不生成淋巴細胞。在這期間,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處也參與造血。脾臟產生於胚胎第三個月,開始以生成紅細胞為優勢,以後也生成一定數量的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胸腺為人體周圍淋巴組織提供前T細胞,這就是為身體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細胞的來源。淋巴結參與早期生成紅細胞,但到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後,就成為終身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當胚胎發育進入第四個月以後,骨髓開始造血,到第五個月以後,肝、脾造血功能逐步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胎兒出生以後,肝臟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臟仍是終身造淋巴細胞的器官,而骨髓則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它不僅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骨髓每秒鍾可造出1700萬個血細胞。

人體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細胞,都是來自於肝臟、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細胞——多能幹細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幹細胞。這就是人體血液產生的基本道理。

血液的溫度為37攝氏度,密度為1.050—1.060×10^3kg/m^3,紅細胞的密度為1.090×10^3kg/m^3,血漿的密度為1.025—1.030×10^3kg/m^3。血液也是有粘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粘滯力,主要取決於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蛋白的濃度。全血的相對粘稠度為純水的4—5倍;血漿為1.6—2.4倍;血清粘稠度為1.5倍。血液的pH值為7.35—7.45,靜脈血因含較多的二氧化碳,pH較低,接近7.35,而動脈血則接近7.45,常人血漿在37攝氏度時滲透壓為7.6大氣壓。

血液的顏色是有差別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外觀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含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呈紅色血漿。

血液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運輸

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體液調節

激素分泌直接進入血液,依靠血液輸送到達相應的靶器官,使其發揮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見,血液是體液性調節的聯系媒介。此外,如酶、維生素等物質也是依靠血液傳遞才能發揮對代謝的調節作用的。

內環境穩態

由於血液不斷循環及其與各部分體液之間廣泛溝通,故對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酸鹼度平衡以及體溫的恆定等都起決定性的作用。

防禦功能

機體具有防禦或消除傷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體現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細胞能吞噬並分解外來的微生物和體內衰老、死亡的組織細胞,有的則為免疫細胞,血漿中的抗體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禦或消滅入侵機體的細菌和毒素。上述防禦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禦功能,主要靠白細胞實現。此外,血液凝固對血管損傷起防禦作用。

調節體溫

血液也是一種膠體,在做實驗時不慎被劃傷流血,可以使用氯化鐵緊急止血.原理:血液是一種膠體,膠體中加入了電解質使血液介穩性被破壞,可以使膠體發生聚沉.而血液中氫氧根含量很少所以不會大量形成氫氧化鐵.

哺乳類的血液

兩管以EDTA抗凝血處理後的血液,左管是紅血球沉降在底部後的血;右管是新取出的血。

以人為例,成人大約有5升血液。以體積計,血細胞約占血液的45%。

每升血液有:

5.× 1012個紅血球(約占血液體積的45%):在哺乳類,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及細胞器。它們含有血紅素以輸送氧氣。在紅血球上的糖蛋白決定了血型是哪一類。紅血球在血中所佔比例稱為紅細胞壓積。人體所有紅血球的表面積總和大約是人體外皮膚面積的2000倍。

9.× 109個白血球(約占血液體積的1.0%):它們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負責破壞及移除年老或異常的細胞及細胞殘骸,及攻擊病原體及外來物體。

3.× 1011個血小板(約占血液體積少於1%):它們負責凝血,把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結成網狀聚集紅血球形成血栓,血栓阻止更多血液流失,並幫助阻止細菌進入身體內。

10、骨髓是不是造血器官?成人的主要造血器官是什麼?

正常人體血細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組織內生成。

造血細胞均發生於胚胎的中胚層,隨胚胎發育過程,造血中心轉移,出生前的造血分為三個階段:①卵黃囊造血期始於人胚第3周,停止於第9周。卵黃囊壁上的血島是最初的造血中心。②肝造血期肝臟造血始於人胚第6周,至第4-5個月達高峰,以紅、粒細胞造血為主,不生成淋巴細胞。此階段還有脾、腎、胸腺和淋巴結等參與造血。脾臟自第5個月有淋巴細胞形成,至出生時成為淋巴細胞的器官。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並開始有淋巴細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幹細胞也來源於卵黃囊和骨髓。③骨髓造血期開始於人胚第4個月,第5個月以後始成為造血中心,從此肝脾造血漸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淋巴結參與紅細胞生成時間很短,從人胚第4個月以後成為終生造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器官,其多能幹細胞來自胚胎肝臟和骨髓,淋巴幹細胞還來自於胸腺。

剛出生時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歲以後由四肢遠側呈向心性退縮,正常成人紅骨髓主要見於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殘留有紅骨髓組織,其餘為黃骨髓。黃骨髓平時無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時,黃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結可恢復造血功能,稱為髓外造血

與骨髓造血始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