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增生症狀

骨髓增生症狀

發布時間:2020-08-16 07:56:01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怔有什麼症狀

海文琪專家說到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的症狀包括以下幾點:

1、體征

部分患者肝、脾、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可同時出現,也可單獨出現,因程度不顯著而被易忽略。少數骨髓增生患者可有胸骨壓痛、肋骨或四肢關節痛。

2、感染

因粒細胞減少和功能異常導致感染發生,病情初期較穩定,多無嚴重的感染與發熱,後期較易合並感染。由於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潛在性膿瘍以及化膿性關節炎、結核、綠膿桿菌性結膜炎、壞疽等不常見的感染。黴菌感染在後期較普遍,敗血症常為疾病終末期的合並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3、貧血

除個別病人外,絕大多數患者以不同程度貧血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如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活動後心悸氣短等。

4、出血

半數以上的患者有出血,但早期的出血症狀較輕,多為皮膚粘膜出血,牙齦出血或鼻衄,因不嚴重,很少需特別處理,女性患者也很少出現月經過多。但隨疾病發展到晚期,出血趨勢加重,腦出血成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有什症狀?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的症狀有可能會導致病人出現感染性出血的現象,也有可能會導致貧血的現象發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免疫調節的葯物來進行治療,平時要多注意休息,盡量不要做劇烈運動,以免導致病情加重,而且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3、骨髓增生象是什麼意思啊?

骨髓增生程度意義按增生程度分5級: 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於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 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級:增生活躍,見於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於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Ⅳ級:增生減低,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釋。 Ⅴ級:增生極度減低,見於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請提問者結合臨床症狀或者化驗單。

4、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後期有什麼症狀

,患者會出現肝、脾、淋巴結腫大,另外到了晚期患者往往是以貧血為主,會發展成急性白血病。表現為各種感染出血傾向,出血明顯加重,包括內臟出血、咯血、嘔血、黑便、尿血甚至有可能會突發顱內出血,造成偏癱、意識不清,直到昏迷,有可能會引起出血性休克、循環衰竭引起死亡。所以說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到了晚期一般都是嚴重的感染跟出血性疾病,對於這種情況,有生命危險。一般情況下對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目前考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及自體幹細胞移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再就是對症治療貧血、感染以及出血性疾病,主要就是補充替代治療,還有治療各種感染並發症,應用抗生素來積極對抗感染,要糾正貧血,糾正血小板減少,避免發生病發症。

5、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有哪些症狀呢?會不會發展成白血病?

您好!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簡稱MDS)又稱白血病前期,是指某些因素損傷骨髓造血幹細胞所引起的一組以骨髓病態造血、外周血中一系或數系血細胞減少及形態異常和免疫功能、止血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血液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某些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腫瘤放化療後、接觸苯、有機磷、放射線及一些細胞毒類葯物有關。
MDS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兒童少見,不過近年小兒病例報告也逐漸增多,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骨髓衰竭,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貧血、感染、出血及淋巴網狀系統浸潤增生表現,如肝脾、淋巴結腫大。如果病情不能及時控制,有很大的幾率發展為 白血病。

6、白血病前期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有什麼症狀?

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之前,臨床醫生在收治一些患者時發現,他們的臨床症狀與白血病患者有多少不一的相似之處,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伴有難以確定性質的血液學異常,但又達不到白血病的診斷標准。隨著病情的發展,在2~3月或1~2年之後,這些患者演變為急性白血病,因此學者們把這種病命名為「白血病前期」。

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於血液學專家通過病因、臨床患者轉歸、骨髓形態、病理等的分析總結,發現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骨髓象亦不盡然相同,且並非均轉為白血病,顯然「白血病前期」這一診斷並不全面和科學。因此,學者們將這種疾病重新命名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分為5種不同類型(表1.3)。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系起源於造血髓系定向幹細胞或多能幹細胞的異質性克隆性疾患,其中有部分(RAEB、RAEB-T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轉化為白血病,這可能就是以前所謂的「白血病前期」,而其他患者的病情可能遷延較長,隨著治療,有些患者能好轉或治癒,有些則逐漸發展為RAEB或RAEB-T,最終又轉為白血病。臨床表現可能就是單純的貧血,也可能同時表現有發熱或出血等異常;血常規化驗可見全血細胞減少或任1~2系細胞減少,鏡檢有巨大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紅細胞等病態造血現象;骨髓中三系血細胞或任兩系血細胞表現出病態造血,其中原始細胞比例可增高。

7、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有哪些症狀

1982年fab協作組首先倡導mds這一概念並江mds分為五型:難治性貧血(refracrory
aremia,ra);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幼粒細胞增多(ra
with
ring
sideroblst
,ras);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
with
an
excess
of
blast,
raeb);轉變中的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慢性粒-單核細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
,目前,mds分型已由fab標准過度到who標准,按照此標准將mds分為以下八型:難治性貧血(ra);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幼粒細胞增多(rars);難治性血細胞減少症伴幼多系發育異常(rcmd);難治性血細胞減少症伴有多系發育異常和環狀鐵幼粒細胞(rcmd-rs);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1(raeb-1);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2(raeb-2);mds,不能分類(mds-u);mds伴單純del(5q);.who關於mds的分類標准對於規范和同意mds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who
分型標准面世,不久,目前尚未得到與fab分型同樣的認可與應用。
(轉)

8、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的症狀有哪些?嚴重者會發展成白血病嗎?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目前認為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細胞有形態異常即病態造血。部分患者在經歷一定時期的MDS後轉化成為急性白血病,尤其是RSEB類型,轉白的幾率很大;部分因感染、出血或其他原因死亡,病程中始終不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MDS的臨床表現
1、貧血:除個別病人外,絕大多數患者以不同程度貧血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如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活動後心悸氣短等。
2、出血:半數以上的患者有出血,但早期的出血症狀較輕,多為皮膚粘膜出血,牙齦出血或鼻衄,因不嚴重,很少需特別處理,女性患者也很少出現月經過多;但隨疾病發展到晚期,出血趨勢加重,腦出血成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感染:因粒細胞減少和功能異常導致感染發生,病情初期(難治性貧血,RA)較穩定,多無嚴重的感染與發熱,後期(RAEB或RAEBt)較易合並感染。由於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潛在性膿瘍以及化膿性關節炎、結核、綠膿桿菌性結膜炎、壞疽等不常見的感染。黴菌感染在後期較普遍,敗血症常為疾病終末期的合並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4、體征:部分患者肝、脾、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可同時出現,也可單獨出現,因程度不顯著而被易忽略。少數患者可有胸骨壓痛、肋骨或四肢關節痛。

MDS的初發症狀缺乏特異性,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自覺症狀。大多數患者有頭昏、乏力、上腹不適和骨關節痛。多數以貧血起病,可做為就診的首發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約20%~60%病例病程中伴出血傾向,程度輕重不一,表現有皮膚瘀點.牙齦出血、鼻衄。重者可有消化道或腦出血。出血與血小板減低有關,一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亦有缺陷。約半數患者在病程中有發熱,發熱與感染相關,熱型不定,呼吸道感染最多,其餘有敗血症、肛周、會陰部感染。在未轉化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中,感染和/或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肝、脾可有中或輕度腫大,1/3病例有淋巴結腫大,為無痛性。個別患者有胸骨壓痛。

與骨髓增生症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