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後期有什麼症狀
,患者會出現肝、脾、淋巴結腫大,另外到了晚期患者往往是以貧血為主,會發展成急性白血病。表現為各種感染出血傾向,出血明顯加重,包括內臟出血、咯血、嘔血、黑便、尿血甚至有可能會突發顱內出血,造成偏癱、意識不清,直到昏迷,有可能會引起出血性休克、循環衰竭引起死亡。所以說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到了晚期一般都是嚴重的感染跟出血性疾病,對於這種情況,有生命危險。一般情況下對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目前考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及自體幹細胞移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再就是對症治療貧血、感染以及出血性疾病,主要就是補充替代治療,還有治療各種感染並發症,應用抗生素來積極對抗感染,要糾正貧血,糾正血小板減少,避免發生病發症。
2、白血症晚期能治好的可能大嗎?
中葯治療白血病 紅豆杉在我國醫學中早有記載:《本草綱目》就記有紅豆杉治療霍亂、傷寒、排毒等療效;在現代《中葯大辭典》、《東北葯植志》、《吉林中草葯》、《本草推陳》等醫葯書中還有進一步的記載。紅豆杉草葯一般一療程(二十八天)可見效。癌症手術病人,術後10至15天開始服用效果最佳;放、化療病人接受治療同時可以服用,具有增效減毒功效。一般患者,4至6個療程後,各項檢驗指標都正常,可在醫生指導下改服小劑量維持,以防止擴散及轉移;嚴重患者,根據病情在主治醫生指導下增加服用療程;直腸癌患者如服用後出現腹瀉症狀,應先服用小劑量,症狀消失後繼續服用。 用法用量:取紅豆杉枝葉5到10克,置砂鍋中。加一升(約2斤)水煮沸,用文火煎煮十至十五分鍾,飯後服用,一天內服完。 注意事項:忌空腹、禁辣、禁酒;保持情緒平穩,避免上火。有些患者服用後排便次數增加,屬正常症狀,一般一周內恢復;有些癌症患者服用後出現腿酸、乏力等狀況,屬病情起效果跡象;有個別患者服用後,感覺胃有不適,可適當減量。對於病危、臨近死亡的人不建議服用本品。 急性白血病 發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細胞,若不治療病人常於半年內死亡。根據白血病細胞的類型,臨床上又分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 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NLL)兩大類,每類又有幾型。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型如下: ①ANLL分為7型 ,即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 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早幼粒細胞型(M3)、粒-單核細胞型(M4)、單核細胞型(M5)、紅白血病(M6)、巨核細胞型(M7); ②ALL分為L1 、L2和L3型,近年來又根據細胞的免疫學特點分為T、 B、前B、普通型和未分化型。病人常突然發生貧血、感染和出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胸骨壓痛,血常規和骨髓檢查可確定診斷。近年來療效有較大提高,有些病人已治癒,除輸血和抗感染等對症支持治療外,聯合化療是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由於新的有效化療葯物的不斷涌現和聯合用葯方法的改進,完全緩解率已達80%以上;另外分化誘導劑維甲酸等可使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分化誘導成熟,療效顯著,是近年來的重要發現;骨髓移植可獲痊癒,但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慢性白血病 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症狀,常在看其他疾病驗血時無意中發現,根據細胞類型又分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兩大類 。CML常有明顯脾腫大,白細胞計數常高達 100~200×109/升(L),骨髓粒細胞極度增生,以成熟和中、晚幼粒細胞為主,90% 以上有特徵性的費城(ph1)染色體。治療可用羥基脲和馬利蘭,近來發現干擾素 α-2b有較好療效,還能消除ph1染色體,骨髓移植可望治癒。CML 晚期可急性變,治療同急性白血病,但預後更差。CLL 常有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多為15~50×109/L,骨髓淋巴細胞極度增生,主要是成熟淋巴細胞,早期常不需要治療,而有明顯淋巴結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者可用瘤可寧,也可放療,近年來發現干擾素亦有一定療效。主要死亡原因是骨髓衰竭和感染,骨髓衰竭是疾病終末期的表現,難以治療,但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會延長壽命。 概述 1847年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嘯首次識別了白血病。白血病的病源是由於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的變異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組織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幹細胞(stem cell)每天可以製造成千上萬的紅血球和白血球。白血病病人過分生產不成熟的白血球,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這使得骨髓生產其它血細胞的功能降低。白血病可以擴散到淋巴結、脾、肝、中樞神經系統和其它器官。 病因 對白血病病因的精確原因還在研究中。一般骨髓幹細胞內的DNA變異導致它們的惡化。其原因可以是暴露在放射線中、接觸致癌物質和其它細胞內遺傳物質的變異。病毒也可能導致白血病。 1990年代初英國和德國有關於在核電廠周圍兒童經常發生白血病的報導。其原因和究竟這些白血病發生與核電廠是否有關至今沒有完全定論。 類型 白血病有多種類型,白血病的類型主要由血液內不正常的血細胞的類型來區分,此外臨床分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 慢性骨髓細胞性白血病(CML) 年輕型骨髓單核細胞性白血病(JML) 成人T細胞淋巴性白血病(ATL) 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是AML和CML,兒童中比較常見的是ALL。 急性白血病的特徵是不成熟白血球劇增,這些不成熟的白血球一般在骨髓中約佔5%以下。這種不成熟白血球劇增的現象使得骨髓無法製造健康的血細胞,而由不成熟的白血球取代。急性白血病在青少年和兒童中比較普遍。由於惡性細胞的劇增和擴散急性白血病必須立即治療。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病人在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 慢性白血病的特點是過多地製造成熟的但依然不正常的血細胞,這些細胞(白血球佔多數)因此過多地存在在血液中。慢性白血病一般出現在成年人,少見於兒童。醫生首先確立慢性白血病的診斷與分類,再依照診斷與分類決定治療的方針。 症狀 白血病的症狀,主要跟骨髓內造血功能的破壞有關。由於,白血球有穿滲進入組織的作用,部分症狀也跟此種特性有關。(白血病的症狀繁多,仍有本文未能涵蓋者。由於大部分白血病的症狀,沒有特殊性,擁有這里列舉症狀的人,不一定是得到白血病。得到白血病的病人,也不一定會擁有這描述的所有症狀) 骨髓造血功能破壞引起的症狀 容易發生青腫,點狀出血:導因於製造血小板的巨核細胞減少,以致血小板缺乏。 貧血:製造紅血球的母細胞減少,導致紅血球的缺乏。容易在走動,或運動時發生氣喘和暈眩。 持續發燒,感染經久不愈:大部分的白血球都是血癌細胞,無正常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血癌細胞穿滲組織引起的症狀 淋巴結腫大 骨痛或關節痛:血癌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增生造成。輕敲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胸骨,常會引起劇烈疼痛。 牙齦腫脹 肝脾腫大 頭痛和嘔吐:血癌細胞穿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表現。 皮膚出現硬塊:因為為看起來呈微綠色,又稱「綠色瘤」 心包膜或是肋膜腔積水 各類白血病的特殊表現 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彌漫性出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病人血小板數目上升,脾臟腫大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很少發生在中國人身上,好發的年紀主要是在中年以後,尤其是老年人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是導致胸中膈淋巴腺腫大,往往壓迫氣管,導致「呼吸急促」咳嗽 成人T細胞淋巴性白血病:因為血中鈣離子過高,導致脫水,意識不清,昏迷。 診斷 白血病是骨髓的病變,因此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檢查以及骨髓切片檢查,才能夠確定診斷。為了進一步確認白血病的種類,還需要額外的特殊檢查,才能精確將白血病予以分類並給予最適當的治療。這些特殊檢查包括:細胞生化特殊染色,流式細胞儀檢查,染色體檢查 治療 主要治療有下列幾類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部分高危險性病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 近10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遺傳學的進展,對白血病的病因病理認識更加深入,同時新療法、新葯物的發現以及中葯的使用,使白血病預後得到極大的改觀。\"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過去。正規、系統地治療可以使大多數白血病患者長期無病生存,甚至痊癒。以我科近年來收治的白血病為例,只要能堅持正規系統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緩解率在90%以上,3年以上生存率在80%以上;粒細胞白血病M3的3年無病生存幾乎100%,其他類型白血病的生存率也大大提高,我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無病生存最長已近10年,在臨床上可以視為治癒。因此,我們講\"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過去,白血病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存活率 在過去30年中,存活率提高了一倍,但其絕對數值依然相當低。1970年的存活率是22%,1990年代的存活率是43%。部分種類的白血病,由於發現創新的治療方式,存活率達高於此。譬如,自1970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量使用全反式維甲酸或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重大的成就。此種創新的治療,亦獲得全世界血液科醫師的一致肯定,成為標準的治療方式。不但大幅度提高該型白血病的治癒率,而且大大地減少因為出血引起的並發症,使得可高達80%以上病人獲救。而針對BCR-ABL基因的標靶治療-Imatinib (商品名:Glivec 或 Gleevec),可以有效控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情,並且達到完全緩解。 白血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其特徵為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呈惡性、無限制地增生,浸潤全身各組織和臟器,產生不同症狀;周圍血液血細胞有量和質的變化。每天骨髓能產生上百億個新的血細胞,大多數為紅細胞。而患有白血病的人體內產出的白細胞比實際需要的多,且多數的白細胞是不成熟的,為幼稚細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況下長。盡管這種白細胞數量很大,然而卻不能像正常白細胞那樣抗感染。體內這種白細胞的增多,會直接影響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響正常健康血細胞的產量。由於腫瘤細胞惡性增生,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止血的產生,甚至沒有足夠的正常白細胞抗感染,很容易受擦傷、出血、感染。 白血病有急性與慢性之分。急性白血病的癌細胞在其未成熟時就已經開始繁殖了。慢性白血病發展相對緩慢。根據 細胞的類型,白血病還可進行更深層次的劃分。顯微鏡下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兩種不同的白細胞:髓系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前者包含細小的顆粒和微粒,而後者則沒有。 從白血病細胞類型,可分為粒細胞性、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等。 (一)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細胞彌溫地浸潤各種組織臟器,是引起臨床表現的主要病理基礎,骨髓受到侵犯,導致造血生長不良。急性淋巴球或淋巴母細胞白血症(ALL)在嬰幼兒中最為常見,所以有時也叫嬰幼兒白血病;成人中最為常見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LL)。急性白血病若不加以治療,幾個月內就有致命的危險。 患者常突感畏寒、發熱、頭痛、乏力、衰竭、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常有皮膚、鼻、口腔、齒齦出血,嚴重者可有嘔血、便血、尿血、眼底及顱內出血等,並出現進行性貧血,發展極為迅速。 療效根據類型和發現的時期不同而不同。患者越年輕緩愈率也就越高。這里的緩愈指的是患者體內不再有癌細胞,骨髓表現正常。 自50年代起,由於化學療法取得了重大進展,更多的人存活時間更長了。對於成人的淋巴性白血病(ALL),其緩愈率在80%-90%之間,若完全治癒的話,有40%的患者還可再多存活5年;對於骨髓性白血病(AML),其緩愈率在60%-70%之間,若完全治癒,有20%的患者至少還可存活3年。 對於該病患者,最緊要的是先控制住病情。患者必須住院進行化學治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注意口腔衛生,加強護理,進行無菌隔離,定期處理以防感染。因為白血病患者的健康血細胞數量很少,通常要進行血液和血小板輸送,以增強自然免疫功能和止血能力。患者還要接受輸一些其他葯品以防化學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等。 ALL型患者在醫院進行幾個星期的治療便可等到滿意的緩愈。要控制病情,患者還要繼續接受1個月或更多時間的低劑量的化學治療和輻射治療,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最好的辦法是延長其緩愈朗,能否痊癒取決於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骨髓移植必須組織類型相容,遺傳特點近似,通常選其家庭成員作為骨髓捐獻者。 骨髓移植分三個時期:准備期、手術期、恢復期。首先控制患者的癌變白細胞,通常採取化學療法,有可能的話用機械方式把癌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出來。手術期內,通過化學方式把骨髓清洗干凈,以避免與新注人的骨髓相排斥,然後接受捐獻者大約一湯匙的骨髓。恢復期是最為危險的時期,新植入的骨髓還沒有開始生產白細胞,病人隨時都有可能因感染而致死。直至2-6個星期之後,新骨髓才開始有效地生產血細胞。骨髓移植非常昂貴並且危險性極大,但它給AML型患者以及ALL型復發患者一個很好的生存機遇。 (二)慢性白血病 成年人較多患有慢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球白血病(CLL)是最為良性,屬緩慢發展型,通過用葯可有效得到控制,如果早期發現甚至無需用葯治療。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較為棘手的一種,因為此病一旦發展無法控制,一般僅能存活4年。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進程緩慢且通常為老年人患有,一般的治療趨向於保守治療。隨著症狀消失,該種病也就無需治療了。如果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出現腫脹,可通過一些口服化學性葯品加以控制,所有CLL型患者都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在沒有發展為急性血癌之前,口服葯可有效地控制。 CML型患者的症狀達好幾年,CML型患者若攝取干擾素,還可把生命延長的更長。但不管如何治療,所有的CML型白血病最終都要發展為急性白血病,所以大夫一般建議患者進行骨髓移植。化療對於白血病患者是基本的治療,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都經歷了副作用的不適。許多放鬆療法--包括針灸、按摩、瑜珈、氣功、葯物或程序肌肉鬆弛都可幫助減輕化療引起的疼痛及惡心。同時注意攝取一些能增強免疫能力的維生素、營養物質和其他中葯。 以上4種還可繼續細分,其他一些很少見的包括:多毛細胞、巨核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細胞白血病以及嗜曙紅細胞白血病等。 染色體變異與白血病有著直接的關系。環境因素對白血病的發展亦有影響。 調查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更容易患有某種白血病。研究表明,長時間置身於輻射、多種化學氣味以及低頻電磁場中都可能導致白血病。 由於多種白血病在早期都沒有明顯的症狀,大多在進行內科檢查或例行的血液檢查中無意發現的。如果患者淋巴結增大,消瘦,低熱,出血傾向,乏力,虛弱,牙床腫大,胸骨壓痛,肝臟和脾臟增大,易擦傷或出現皮疹就應懷疑是否患有白血病。血液檢查中發現不正常的白細胞就應進行進一步診斷。為確診,還需用從骨盆處取樣對骨髓進行活檢,以確定癌細胞類型。 白血病患者如何選擇化療、移植、靶向治療 白血病是一類常見的造血系統惡性疾病。特點為白細胞及其前身幼稚細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中彌漫性地異常增生,進而浸潤人體組織器官,產生各種症狀。 白血病分兩大類,一類是急性的,一類是慢性,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發作,起病的時候有很多症狀、體征。比如出血包括黏膜的出血、皮膚的出血。這些症狀有了以後,很少有人不去看病,因為這些症狀很重,很難說有潛伏期。 慢性白血病起病很隱密,很多人是到了有嚴重的症狀才去看病。前段時間不是潛伏期,而是症狀不明顯,讓你沒有覺察到。如果每年有體檢的機會,可能比較早期就能發現。在白血病方面沒有潛伏期的概念,只是說症狀是不是明顯,是否能夠早期發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病程的早期無自覺症狀,僅有淋巴結腫大。可有疲倦、食慾不振、體重下降、活動後氣急及因脾大所致的腹脹感。病情進展時,病人可出現面色蒼白和牙齦出血。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早期可有疲乏、無力、納差、體重下降、發熱或盜汗。病情加重時,出現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病人產生面色蒼白、牙齦腫脹及出血。 往往有了明顯症狀體征以後病人去看病,作為血液科醫生會做檢查,最常做的是血象判斷。對於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血象可顯示白細胞異常增高,達5萬~100萬個/ul(正常人低於11000個)。再通過顯微鏡觀察,做一個分類,看看分類里在外圍血里存在的血細胞比例上有什麼變化,細胞形態有沒有變化,是否有未成熟的白細胞(一般這種未成熟的細胞只在骨髓中能見到)。如果醫生覺得有必要的話,可以做骨穿,看看骨髓里的細胞,從數量上,從比例上,從細胞形態上,有什麼變化。至於剛才那位網友問的問題,經常出鼻血,而且很容易感冒,他可以查查血象,看看血小板是不是比較少,如果血象很正常,血小板也沒有減少,看看其他因子減少,當然也可以看其他的問題。如果經常容易感冒的話,看看自己是不是免疫力低下。總之,通過血象的檢查,還是比較容易確診的。 白血病分急性和慢性的,急性的和慢性細胞生物學行為上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說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幹細胞惡變了,惡變了以後,這些細胞有兩個特徵,一個特徵是不斷地增殖,使這些細胞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就是倍增。壞的腫瘤細胞佔到主導地位。還有一個特點是分化,正常人可以從早期的,越來越成熟,從早期細胞到了中間階段再到成熟階段,是一個發育的過程,而白血病的細胞都在早期階段,不往下發育,不往下分化,所以它的特點第一個是增殖,還有粒細胞的過度增殖,第二不往下分化,不能變成成熟細胞,這是急性的特點。 慢性白血病增殖仍然是過度的,但是可以往下分化,就是可以從早期的細胞分化成一個中末期細胞是一個成熟的細胞,從這個生物學行為上,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是不一樣的。 表現在臨床上病程上不一樣,比如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疾病,慢性白血病發病往往比較緩慢,整個病程比較長。病程從臨床上來看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除了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以外,還可以分成髓性的和淋巴性的,這是細胞的來源不同。一部分細胞是髓性的細胞,還有非髓性的細胞就是淋巴細胞,又分成兩大類,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和慢性治療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首先都要選擇化療,不管你是哪一型的,髓性還是非髓性,是急性也好,慢性也好,首選都是化療。只是化療的葯物種類不同,急性白血病用的化療都是靜脈的化療,葯物用軟化劑等等一系列。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在病程的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三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除了化療、移植、靶向治療,是否還有一種免疫治療。干擾素是免疫治療的一部分。免疫治療一個是免疫細胞的治療,還有一個是葯物的治療,免疫細胞的治療是指把病人的細胞從血裡面分離出來,在體外用一些細胞因子,使它變成一種殺傷細胞,再回輸到血液中去,這種殺傷細胞可以識別腫瘤細胞進行殺傷。 還有一種給病人直接用一些免疫制劑,像干擾素還有白介素Ⅱ等等,都叫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適合於哪種白血病的治療。 關於免疫治療,我們用它治療去殺傷殘留的白血病細胞。化療是大部隊作戰,去殺傷大量的白血病細胞,免疫治療有點像游擊隊似的,去抓殘留的細胞。靶向治療是專門針對你的靶點,對正常細胞的損傷理論上很小。 目前國際通用的原則是,一個病人如果不完全具備很好的移植條件,首選治療應該是靶向治療,目前應用的靶向治療葯物是格列衛。治療3個月、6個月,12個月,分別來看他的治療效果看他好不好,如果好,繼續用葯,如果不好就考慮他去做移植或者做其他的治療。如果對格列衛耐葯,就可以用下一代產品比如達沙替尼或者其
3、白血病患者沒有得到合適的骨髓最多可以活多久?
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患者發病急,病程短,臨床表現四大症狀:出血、貧血、感染(發熱)、浸潤(白血病細胞在各組織中沉積所致,如肝脾、淋巴結大,骨痛等)。若不經過治療,存活期一般不超過半年。甚至有的病例從診斷到死亡,只不過一周左右的時間,死亡主要原因是出血和感染。慢性患者起病隱匿,一般無特徵性症狀,常因體格檢查發現脾大或因其它疾病而行血常規檢查異常時才被發現。病程超過半年者,經過適當治療其生存期一般為39—47個月,5年生存率在25%—50%。有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可生存10—20年,死亡原因是急性變和骨髓衰竭。目前對白血病的治療主要手段是化學療法(簡稱化療)。隨著化療方案和葯物不斷更新,其生存期已經明顯延長。 骨髓移植,是指在大劑量化療和全身照射大量破壞患者的白血病細胞後,把健康人或自身已緩解的骨髓移植給患者,使其中造血幹細胞持久地在患者骨髓腔分化增殖,從而恢復其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過程。它能最大限度殺傷白血病細胞,又可挽救大劑量化療放療對正常造血細胞的損害。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最先進的方法。有的病人一發現白血病,便急著要行骨髓移植,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它只能在經積極治療完全緩解後(臨床上無白血病所致的症狀和體征,血象正常、骨髓中白血病細胞≤5%)才能進行。它可分為自體(身)和同種異體移植,後者又分為同基因(同卵雙胞胎)、同種異基因(HLA部分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或父母或子女),其具體適應條件是:年齡:自體<55歲,異體<45歲,白血病完全緩解後;無感染灶,無其它嚴重的疾病;作異體骨髓移植前,需作組織配型和有關實驗,以選擇供者。 自體骨髓移植後,由於骨髓中仍可能有白血病細胞,尚需間斷化療和定期復查以防復發。骨髓移植中對供者的身體無何影響,隨著骨髓移植手段不斷改進,白血病者長期生存有待實現。異體移植由於存在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危險性較高,但一旦成功其效果較自體移植好。因此白血病完全緩解後,應盡早行移植。 ..
4、白血病晚期?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晚期會累及全身器官,侵犯骨髓、淋巴結、全身組織器官,有以下幾種表現:
1、全身症狀:低熱、盜汗、體重減輕、極度乏力;
2、肝脾腫大:約40%患者發生脾臟腫大, 20%患者出現肝臟腫大;
3、貧血:多由骨髓造血功能減低、溶血引起;
4、出血:表現為皮膚瘀斑、瘀點、大面積出血;
5、感染:輕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出現肺部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
6、白血病細胞廣泛浸潤,引起全身系統症狀,如骨骼疼痛、少尿、血尿、咳嗽、咳痰、皮疹、結節樣病變等。
5、骨髓纖維化能活多久
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種,是造血幹細胞克隆性腫瘤性疾病。骨髓纖維化在早期,可以出現外周血中血細胞數量的增高,同時伴有脾臟的腫大,在後期就會出現骨髓衰竭的情況,表現為外周血三系減少。目前骨髓纖維化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辦法,可以服用沙利度胺等葯物維持治療,一般病人的存活期在4年左右的時間。如果病人有條件做了骨髓移植,有治癒的可能。如果骨髓移植成功以後治癒了,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得到明顯的延長,有的甚至與常人的壽命存活無異。所以,出現了骨髓纖維化,要積極的尋找骨髓配型,如果有合適的骨髓配型,要盡早做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6、骨髓癌初期,中期,晚期各有什麼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徐緩,早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誤診。MM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有貧血、骨痛、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經症狀、高鈣血症、澱粉樣變等。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細胞,使骨質溶解、破壞,骨骼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於瘤細胞對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處骨折同時存在。
2.貧血和出血
貧血較常見,為首發症狀,早期貧血輕,後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症狀。皮膚黏膜出血較多見,嚴重者可見內臟及顱內出血。
3.肝、脾、淋巴結和腎臟病變
肝、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骨髓瘤腎。器官腫大或者異常腫物需要考慮髓外漿細胞瘤或者澱粉樣變。
4.神經系統症狀
神經系統髓外漿細胞瘤可出現肢體癱瘓、嗜睡、昏迷、復視、失明、視力減退。
5.多發性骨髓瘤多見細菌感染
亦可見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見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病毒性帶狀庖疹也容易發生,尤其是治療後免疫低下的患者。
6.腎功能損害
50%~70%病人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結石。
7.高黏滯綜合征
可發生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並可突發暈厥、意識障礙。
8.澱粉樣變
常發生於舌、皮膚、心臟、胃腸道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