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是什麼病,是骨髓膨出嗎?能治嗎?怎麼治
脊索瘤或脊膜膨出不排除,必須照個腰骶椎CT。
早手術就行,切除腫瘤或修補脊膜漏洞。
2、腰椎盤突出是骨髓流出造成的嗎
這點需要解釋一下,一般腰椎病中有約70%的患者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病變時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第一:膨出,髓核頂撞纖維環,腰椎間盤有較輕微的突出,稱之為膨出,患者通常變現為勞累後腰部出現疼痛。第二:突出,髓核頂撞纖維環使其出現更加大限度的形變,可以明顯看出椎間盤的一部分超出椎骨間隙的范圍,第三:椎間盤脫出。纖維環斷裂,髓核流出,對周圍造成嚴重影響,患者普片表現為無法正常步行,
3、骨質增生膨出並變性與多發性骨髓瘤怎麼區分
病情分析:
骨質增生,又稱骨刺.可以使用單純的止痛葯、消炎葯、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或非類固醇抗炎止痛劑,如阿斯匹靈、普拿疼等,減輕疼痛,使症狀獲得緩解。
指導意見:
治療骨刺也可以采熱敷、超音波、電刺激、頭部牽引術等方法。
4、腰間盤突出吃骨髓好嗎
中醫講究「以形狀補形」,應該有一定調理作用。
但很遺憾,我是學西醫的,我個人認為沒有意義,答案讓你失望了,不好意思,望你早日康復。
椎間盤突出症主要調理是生活習慣,飲食因素我認為並不是最重要的。
平時生活中可以適當、循序漸進鍛煉腰背肌力量,避免後續腰痛及腰肌無力,五個動作:
1、仰卧,輪替收腳,足跟盡可能靠近臀部;
2、仰卧,輪替綳直太高下肢;
3、側卧,輪替綳直太高下肢;
4、五點支撐:頭部,雙肘部(曲肘)、雙足(曲膝),將腰部撐起;
5、燕子飛:俯卧,以肚子為支撐點,向後抬起四肢及頭部;
5、醫學上L5S1椎間盤膨出是什麼意思,如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膨出)在中國古代中醫理論中稱之於「背骨痛」,背骨痛乃腎水衰耗不能上潤於腦,滯留在背骨既「椎骨」不能運行而痛也,是一種病程較長、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許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日久逐漸產生並發症,最終導致一系列退行性病變,有的還需要手術治療。但是,由腎虧引起有很多種,如:腰痛不能腑者(濕氣)也、腰痛不能直者(風寒也)、腰痛而不止者(腰扭傷)、腰腿筋骨痛、腰痛足亦痛、腰腿痛、胸背頸項手足肩胛腰膝痛(頸椎病、肩周炎)、腰痛兼頭痛等。有些患者對目前的治療效果不理想,要求醫生給他做手術,而有醫生也要求患者讓他來做手術,這種治療方法是錯誤的,也是完全不可接受治療方法,此種治療方法只會患者帶更加嚴重的痛苦,甚至會給患者造成永遠不能工作的後果或癱瘓。如頸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腰膝痛、口流唾液等,做手術能治好嗎?它的病源在那兒你們是否知道,為什麼要做手術?頸椎病的主要病源在於心隔,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致,引起頸骨痛、肩胛痛、、、、、、等等,既筋骨牽引。腰椎間盤突出症既稱背骨痛,是腎水虧不能上潤於腦,虧損者,腎水無法遠行,滯留在腰椎骨之間,久則寒,寒濕向下漫延,導致腰腿筋骨被壓痛,不能走路 。所以說,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做手術,能治好嗎?真正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首先補腎水,再加一些祛寒祛濕,然後加些止痛消炎,才能有效的治療。再說,手術治療創傷重、痛苦大、並發症和禁忌症多,術後恢復期長,且有復發可能。因此,多數患者不堪其苦,卻只有望而卻步。
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漸漸失去了日常而自然體育煅爍的寶貴時機,為適應工作需要,不得不長時間的保持坐姿不變及不正確的姿態持續過久,使得保護腰椎的腰肌及恝帶長時間得不到舒暢,從而導致許多的工作人員、司機、學生和某些崗位的操作人員患上了慢性腰肌勞損疾病,從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背骨痛)。因此,腰椎間盤突出是不能做手術的,只有用中葯才是患者最佳的選擇。其治療方法和葯方、葯理分析如下:
麥冬:滋陰清心,為常用養陰葯,滋陰而不傷胃。《本經》:「主諸風濕偏痹,強骨髓。」五味子:生津滋腎,本品酸斂,濕潤,常和麥冬等配伍治氣陰兩傷之症。《本經》:「主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為補中益氣常用葯。黃芪:補氣升陽,與黨參配伍能增強補氣之功效,為補氣之要葯,常用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與方中熟地、麥冬同用可起到益氣生津之功效,為方中君葯之一。《日華子本草》:「助氣,長筋骨。」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為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之聖葯,常用於寒濕痹痛之症。《本經》:「主寒濕痹。」山葯:益氣養陰,補腎益脾,補先天後天之本。熟地: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為補血之要葯,又為滋陰之主葯,與黨參、黃芪、麥冬同用有協同作用。中醫甚本理論有精、津、血同源,又有氣血相助相生的理論,故補血益於氣陰雙補。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本品即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常與羌活同用構成益痹湯。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治療肢節疼痛,肩背酸痛,與防風為本方臣葯。《珍球囊》:羌活:「祛諸骨節疼痛。」茯苓:利水滲濕,利水而不傷氣,葯性平和,為利水滲濕之要葯,為本方君葯之一。養陰生津,為方中佐葯之一。甘草:調和諸葯,補緩止痛,為使葯,為方中諸葯相互協同,標本兼顧,不僅能快速解除疼痛症狀,又能通過長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以上葯方不能擅自使用,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使用。但是使用此葯方的醫生,要懂此葯方的配伍方法,否則葯量不正確,反而會使患者更加嚴重,如果配法正確,患腰椎間盤突出(背骨痛)的患者,輕者一十五天,重者一個月,更嚴重者二個月痊癒,不復發
6、腰椎退行性改變椎間盤輕度膨出
針灸按摩加中葯,可以治癒
7、先天性骨髓膨出症治癒後有什麼後遺症
顱腦損傷後合並症和後遺症
發表時間:2008-10-14 發表者:林勁芝 (訪問人次:108)
一、腦脊液漏
(一) 概述
腦脊液漏是指腦蛛網膜和硬腦膜均有破損,以致腦脊液可經破損處漏到硬腦膜外,再經骨折縫漏至體外。腦脊液經由鼻腔、耳道或開放創口流出,是顱腦損傷的嚴重並發症,可導致顱內感染,其發生率約為:2%~9%。
(二) 腦脊液漏的部位和類型
腦脊液漏好發於顱底骨折,顱前窩骨折常致鼻漏,顱中窩骨折多為耳漏。而兒童由於顱骨較軟、富於彈性,且鼻副竇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兒童的外傷性腦脊液鼻漏發生率不足1%,不過,小兒的鼓室、乳突氣房發育較早,故腦脊液耳漏並不少見。腦脊液漏發生的時間差異較大,多數於傷後立即出現或於數日內發生,屬急性期腦脊液漏;但也有少數病人遲至數月之後出現,稱延遲性腦脊液漏。前者大多數在1周自行封閉癒合;後者一旦出現則常遷延不愈,時停時漏,往往導致顱內繼發感染、反復發作性腦膜炎。
(三) 臨床表現
腦脊液鼻漏多見於前顱凹骨折,發生率高達39%。急性病人傷後常有血性液體自鼻腔溢出、眼眶皮下淤血、眼結合膜下出血,可伴有嗅覺喪失或減退,偶有傷至視神經或動眼神經者。此種腦脊液漏出的多少,與體位有一定關系,坐位或垂頭時漏液增加,平卧時停止。
腦脊液耳漏常為顱中窩骨折累及鼓室所致,因岩骨位於顱中、後窩交界處,無論岩骨的中窩部還是後窩部骨折,只要傷及中耳腔,則皆可有血性腦脊液進入鼓室。若耳鼓膜有破裂時溢液經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時腦脊液可經耳咽管向咽部,甚至由鼻後孔返流到鼻腔再自鼻孔溢出。此外耳後乳突區遲發性皮下淤癍(Battle氏征)亦為顳岩部骨折常見的體征。
腦脊液口漏幾乎均為開放性顱腦損傷初期處理不當所致,多見於火器性腦穿透傷。因為硬腦膜修復欠妥或因創口感染癒合不良而引起。
(四) 診斷與治療
1.診斷
腦脊液漏的診斷首先是確定溢液的性質,腦脊液含糖量較高,故可用尿糖試紙測定。有時漏出液混有血液,生化測定難於確診,故可採用紅細胞計數,比較漏液與血液的血球計數來判定。不過確切的診斷仍許依靠特殊檢查方法:顱骨X線平片、CT掃描等方法協助診斷。
2.治療
因顱底骨折而引起的急性腦脊液鼻漏或耳漏,絕大多數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而愈,僅有少數持續3~4周以上不愈者可考慮手術。
(1)非手術治療
一般取頭抬高30度卧向患側,使腦組織沉落在漏孔處,以利貼附愈著。同時應保持鼻腔或耳腔的清潔和通暢。避免篩鼻、耳,避免咳嗽及用力屏氣,保護大便通暢,限制體液入量,適量給予減少腦脊液分泌的葯物,如醋氮醯胺或採用甘露醇脫水。大約85%以上的患者經過1~2周的保守治療而獲愈。
(2)手術治療
在漏孔經久不愈(3個月以上)或自愈後多次復發才需行腦脊液漏修補術。腦脊液鼻漏修補術;腦脊液耳漏修補術;腦脊液傷口漏。
二、顱神經損傷
顱神經損傷多由顱底骨折引起,或因腦干損傷累及顱神經核,或繼發於顱內高壓、腦膜炎及血供障礙,偶因手術誤傷而引起。
(一) 嗅神經損傷
頭外傷病人伴嗅神經損傷者約3%~10%,半數以上嗅神經損傷都是額部直接暴力所致,嗅神經絲在穿過篩板處被撕脫,多伴有副鼻竇骨折。若為部分嗅覺障礙,日後可有一定好轉,於恢復之前常出現異常嗅覺有如燒焦的氣味。如持續二月以上雙側嗅覺喪失,則常難恢復,亦無好的治療方案。
(二) 視神經損傷
常因額部或額顳部的損傷所引起,特別是眶外上緣的直接暴力,往往伴有顱前窩及顱中窩骨折。視神經損傷的治療較困難,對已經斷離的視神經尚無良策。若部分性損傷或屬繼發性損害,應在有效解除顱內高壓的基礎上給予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劑。對於傷後早期視力進行性障礙,並伴有視神經管骨折變形、狹窄或有骨刺的病人可考慮行視神經管減壓手術。手術方法有兩種: 1.顱內入路:經患側前額開顱,將眶頂部硬腦膜剝離,沿蝶骨嵴上緣至視神經管上壁,勿損傷篩板區嗅神經。2.顱外入路:經眶或鼻部打開篩竇外側壁即眶內側壁直至後篩紙板,然後在顯微鏡下,小心磨開或鑿開視神經骨管的內側壁,以達減壓目的。
(三) 動眼神經損傷
常見顱前窩骨折累及蝶骨小翼所致,亦可因顱中窩骨折穿過海綿竇而引起,偶爾繼發於顱內動脈海綿竇瘺、動脈瘤或海綿竇血栓。病人動眼神經完全麻痹時出現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偏向外側稍下方且向上、向下、向內的運動及輻射功能喪失。目前,外傷性動眼神經損傷尚無好的治療方案,主要靠神經營養性葯物及血管擴張劑。
(四) 面神經損傷
顱腦損傷伴面神經損傷的發生率為3%,傷後有外耳道溢血及溢液的患者,其中1/5可出現同側面肌無力。面神經損傷的常見原因是顱中窩岩骨部及乳突部的骨折。面神經損傷後患者出現面肌癱瘓,患側失去表情,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偏向健側。如面神經損傷在鼓索神經近端則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治療:面神經損傷後恢復的可能性較大,早期處理應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採用地塞米松及適量脫水以減輕創傷反應及局部水腫,給予神經營養性葯物及鈣離子阻滯劑,以改善神經代謝及血管供血狀況,常能促進神經技能恢復。對持久的完全性面癱多採用替代修復手術治療。如面-舌下神經吻合術或面-膈神經吻合術,面-副神經吻合術。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五) 聽神經損傷
聽神經損傷引起單側或雙側耳聾是顱腦損傷的重要並發症,據報道約有0.8%的顱腦外傷且均伴有岩骨骨折並累及中耳腔。損傷後部分病人表現耳鳴及眩暈症狀,聽神經損傷的治療,目前尚無良策,仍以葯物治療為主。對後期經久不愈的耳鳴及眩暈,則需依靠鎮靜劑來抑制或減輕其症狀,如苯巴比妥、氯丙甲嗪、氯丙嗪或異丙嗪等。對個別嚴重耳鳴或眩暈、久治無效者可考慮耳科手術治療,破壞迷路或選擇性切斷前庭神經。
三、外傷性腦積水
(一) 病因及發病機制
外傷性腦積水多是由於顱腦外傷後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大量的血性腦脊液對腦膜產生刺激,引起無菌性炎症。在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發生粘連,甚至堵塞蛛網膜顆粒,造成腦脊液循環和重吸收障礙,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腦積水;或因腦室穿通傷或血腫破入腦室,堵塞室間孔、導水管或四腦室出口即一個中間孔和兩個側孔,形成梗阻性腦積水;或因去骨瓣減壓後,腦嚴重膨出、移位,導致腦脊液循環受阻引起。
(二) 分型及臨床表現
外傷性腦積水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發生於傷後兩周之內,最快在傷後1~3天內即可發生,多因血凝塊堵塞腦脊液循環通路(梗阻型)或血紅細胞堵塞蛛網膜妨礙腦脊液吸收(交通型)。患者病情急劇惡化,顱內壓增高顯著,常合並有嚴重腦挫裂傷。慢性型多見於傷後3~6周,或遲至6~12個月,多因腦脊液吸收障礙所致交通性腦積水。臨床表現多為正常顱壓腦積水。逐漸出現痴呆、步態不穩、反應遲鈍及行為異常。病情進展緩慢,症狀有波動,也有表現為持續淺昏迷數月,以後逐漸恢復。
(三) 診斷與治療
診斷:有明確的外傷史,顱內高壓的表現,頭顱CT檢查可確診。
治療:一旦明確診斷,應及早行腦室外引流術或腦室-腹腔引流,療效肯定。保守治療效果不確定。
四、靜脈竇損傷
以上矢狀竇損傷最多,橫竇,竇匯次之,可分部分撕裂和完全斷裂兩種。術前充分准備,備血至少2000~3000ml。手術時,應在骨折周邊鑽孔,將其四周咬除一圈骨質,在竇兩側作牽引線,並准備好肌肉或筋膜片,然後將刺入竇內的骨片或金屬異物摘除,在吸引下看清傷情,小破口可行縫合,難以縫合者可用肌肉或筋膜片覆蓋壓迫5~10分鍾,如不再出血可將其縫合固定於硬腦膜。上矢狀竇前1/3斷裂,不易修補時可以結扎,中或後1/3段斷裂,盡可能修復,可用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吻合,處理確有困難,且有出血致死危險時,不得已才結扎。橫竇最好避免結扎。
五、顱面傷
其主要並發症是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顱底入口處顱內血腫發生率高。各氣竇中以額竇損傷機會多。乳突竇。篩竇、蝶竇及上頜竇也可受累。X線攝片,CT掃描等,顱內未見骨折片,臨床又無急需手術指征者,應嚴密觀察病情。如顱內有骨片,需經頭蓋部開顱,探查顱底入口處,清除顱內血腫,骨片及失活的腦組織。取出竇內骨片,刮盡竇壁粘膜,用肌片填塞竇腔,縫合硬腦膜。蝶竇傷時多經鼻入路刮除竇壁粘膜,以肌片填塞。面部傷道亦同時清創。
六、腦室傷
常有大量腦脊液從創口流出,腦室內有出血,深昏迷,持續高熱,頸強直,傷情多較重。清創時應清除腦室內血塊,摘除移動的金屬異物,反復以生理鹽水沖洗,術後腦室持續引流,一般3天左右拔管。
七、外傷性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顱底骨折或異物直接損傷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及其分支,動脈血由破口直接注入海綿竇內所致。典型症狀:①搏動性突眼;②顱內雜音,壓迫頸動脈雜音減弱或消失;③眼球運動障礙;④球結合膜水腫、充血。治療:目前採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技術是外傷性CCF的第一治療選擇方案,如各種原因(如動脈硬化、扭曲、狹窄等)使導管不能正確到位者,再予考慮其它治療方法。包括經動脈入路和經靜脈入路,經股動脈是最常用的途徑。常用栓塞材料為可脫性球囊、亦可用微彈簧圈。可脫離性球囊導管栓塞瘺口,保持頸內動脈通暢的治療為最佳方法。也可採用肌片「放風箏」法等以達到栓塞瘺口,保持頸內動脈通暢的目的。
八、外傷性動脈性鼻出血
顱底骨折傷及頸內動脈、蝶齶動脈或篩動脈可引起難以制止的動脈性鼻出血。①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破裂引起的鼻出血表現為頭部傷,一眼或雙眼失明和嚴重鼻衄。緊急處理:鼻腔填塞止血,對有休克者給予輸血,輸液補充血容量。嚴重者需行手術治療:可用頸動脈結扎術或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孤立術或蝶竇填塞術。②蝶齶動脈或篩動脈損傷引起的鼻出血。亦可行蝶齶動脈或頸動脈結扎術。術前均需根據臨床表現和頸動脈造影明確病變部位才能正確有效的處理。
九、腦膨出
一般可分早期腦膨出和晚期腦膨出。(1)早期腦膨出(一周內),多系廣泛腦挫裂傷,急性腦水腫,顱內血腫或早期並發顱內感染等因素引起。經對症治療,解除顱內壓增高後,膨出的腦組織可回復顱腔內,腦功能不致明顯損害,可稱為良性腦膨出;(2)晚期腦膨出(一周以上)。多因初期清創不徹底,顱內骨片異物存留,引起腦部感染,腦膿腫,或亞急性,慢性血腫等,使顱內壓增高所致。膨出的腦組織如發生嵌頓、感染、壞死,亦可影響鄰近的未膨出的腦組織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形成惡性腦膨出或頑固性腦膨出。處理時應將腦膨出部以綿圈圍好,妥加保護並用脫水及抗菌素治療,因血腫或膿腫所致應予清除。
十、腦膿腫
是腦穿透傷常見並發症和後期死亡原因之一。清創不徹底者,膿腫的發生率約為10~15%,所以早期徹底清創是預防膿腫發生的關鍵措施。處理:應及時手術治療,早期膿腫應將傷道擴大引流,清除異物。重要功能區的膿腫先行穿刺抽膿。晚期膿腫可連同異物及竇道一並切除。
十一、外傷性癲癇
多見於顱腦穿透傷後,任何時期均可發生,但以傷後3~6月發病率最高。早期發作與腦挫傷,腦水腫,血腫及凹陷骨折有關。晚期發作多因腦膿腫,腦疤痕和腦萎縮等引起。臨床以局限性發作為主,亦可呈大發作。一般以內科治療為主,可選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米蘇林、朴癲酮等。亦可針對病因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
十二、顱骨骨髓炎
常由顱骨開放骨折,清創不及時或不徹底所致。早期局部紅腫熱痛並有膿性分泌物。晚期形成慢性竇道,硬膜外炎性肉芽組織或膿腫,X線片示有死骨或骨缺損邊緣有破壞。處理:急性期應用抗菌素使感染得到控制和限局。晚期應切除竇道,摘除死骨,清除硬膜外肉芽組織和膿液。
十三、顱骨缺損
開放性顱腦傷清創術或閉合性顱腦損傷去骨辦減壓術後,可遺留顱骨缺損。直徑3cm以上,臨床有頭暈、頭痛,有時還引起惡心、嘔吐與癲癇。且患者有怕碰傷等不安全感。位於額部影響面容等均須修補。一般傷口癒合後3個月即可修補,感染過的傷口須延至傷後半年以上。凡近期有感染,清創不徹底,或顱內壓仍高而有腦膨出者均暫不宜修補。
十四、顱腦傷後綜合征
顱腦傷後,不少病人可留有某些神經方面或精神方面障礙的表現,統稱為顱腦損傷綜合征。又稱之為腦外傷後遺症、腦震盪後遺症、腦外傷神經官能症,病名不一,說明對此症尚缺乏統一認識和診斷標准。其發病機理可能系在腦的輕度器質性損傷和病理改變(腦點片狀出血,腦水腫,腦小軟化灶和輕度腦萎縮)的基礎上,附加病人思想和精神因素所致。病人主訴經常有頭昏,頭痛,惡心,厭食,疲勞,易激動,耳鳴,多汗,心悸,記憶力減退,精神萎糜,失眠,性功能減退,月經失調等。症狀時輕時重,與精神情緒狀態有一定關系,病人主訴常多於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有時雖查出一些輕微徵象,也難以定位。其中一些傷員可能腦電圖輕度或中度異常,CT腦掃描可有輕度腦萎縮等。處理:預防和治療同等重要。傷後急性期傷員安靜卧床休息,勿過多思考問題,暫停閱讀長篇讀物等。急性期過後,可讓傷員早期活動。對存在的臨床症狀給予適當的鎮靜和鎮痛劑,關心體貼傷員痛苦,以解除傷員思想上對所謂「後遺症」為不能治癒的緊張和憂慮,適當的進行一些體療,氣功,太極拳等,配合中醫活血化瘀葯物的治療,症狀有了進步就鼓勵傷員逐漸轉入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8、這么年輕就有腰椎間盤膨出,那老了以後怎麼辦,腰椎間盤膨出會不會加重啊?
加強腰部肌肉對脊柱的保護(運動不易過量),特別是女孩子一定要做到腰部的保暖首先
無外傷和先天脊柱缺陷的話,你這年紀很少有腰椎間盤膨出,所以就是要先確認是否是腰椎問題
如果是外傷所致多半有其他問題,比如腰椎生理角度是否正常,X光是看不到椎間盤這種軟骨組織的
確認是腰間膨出的話也不許太擔心,如果腳受到了寒涼的侵襲也很容易引起腰部的問題。
只要有一個好的習慣,鑒於你的年齡來說,主要是得注意有個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不能誰軟床,保持一定量的運動,千萬不要做X光,老是說腰有問題就暖腰就OK了,其實並不僅僅是這樣,腳也一定要暖,而且特此說一下,
要是沒有外傷的情況下,那就要去做個CT才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