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栓塞

骨髓栓塞

發布時間:2020-08-14 05:27:42

1、骨髓流進血管 會不會有事?

從骨傷科角度來看,在骨折發生時,骨髓特別是骨髓中的脂肪滴進行血液循環,會導致脂肪栓塞,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正常生理情況下,骨髓有造血功能,它生成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經過微循環緩慢進入血液循環是正常的,不用過慮的。
而治療白血病的幹細胞移植則是一種治療措施,即採集配型的捐獻者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再經靜脈輸注病人的體內,可以長期緩解白血病。

2、栓塞是啥意思?簡單解釋一下,謝謝

栓塞是心臟或血管內已形成的血栓脫落,順血流堵塞其他重要臟器血管的綜合征,如心房纖顫常有左心房內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脫落,則可順血流堵在腦血管,引起腦組織壞死(腦栓塞)或外周血管(如下肢動脈、腎動脈);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脫落堵塞肺動脈(肺栓塞),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嚴重導致病人死亡。 腦血管被血流中所帶的栓子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腦血管病,叫做腦栓塞。由於栓子阻塞了腦血管造成血流中斷,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症狀。這種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0歲以下的青壯年多見。起病急驟,常於數秒鍾至2~3分鍾達到高峰。 腦栓塞的栓子種類很多,可有多種疾病所產生的栓子進入血液,阻塞血管而誘發。而心臟病是腦栓塞的最常見原因。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左心房擴大,心臟血流緩慢、淤滯,易使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當血流不規則或心房纖顫時,這種附壁血栓容易脫落形成栓子,發生腦栓塞。細菌性心內膜炎由於內膜或內膜下病變,細菌常附著在內膜上繁殖,與血小板、紅細胞、血紅蛋白等集結成細菌性贅生物,脫落後隨血液進入顱內,也可發生腦栓塞。心肌梗塞時,心房和心室內膜可受到損傷,而受傷的內膜易發生附壁血栓,在心房纖顫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栓脫落形成栓子,也常造成腦栓塞。另外,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粘液瘤、心臟手術等,也是造成心源性腦栓塞的原因。 非心源性的栓子,較常見的是脂肪栓子和空氣栓子。當長骨骨折時,或因骨折手術,骨髓中的脂肪球進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栓塞;而氣體栓子則常見於胸部、頸部開放性外傷及外科手術、人工氣胸、氣腹以及潛水員、飛行員不適當減壓,形成氮氣栓塞;另外,肺靜脈栓塞,腦靜脈栓塞也是造成非心源性腦栓塞的原因。有的腦栓塞查不到栓子來源,稱為來源不明性的腦栓塞。

3、骨梗死算慢病嗎?

骨梗死又稱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指發生於干骺端和骨乾的骨性壞死,多發生於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發性和對稱性改變.

基本病理改變 病理過程分為細胞性壞死階段和骨修復階段:細胞性壞死為骨組織血供中斷,骨細胞死亡。骨髓造血組織對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細胞成分死亡(6~12h),以後是骨細胞、破骨細胞及骨母細胞(12~48h),最後是骨髓脂肪細胞壞死(2~5天) 。骨髓脂肪細胞壞死為骨梗死末期的改變。骨梗死發生後則進入骨修復階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組織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復的開始,死骨吸收,形成纖維結締組織和緻密新生骨則是骨梗死的晚期階段。骨梗死在演變的過程中有3個基本病理改變,即死骨塊、吸收帶(充血、水腫帶)、新生骨帶,是骨梗死X 線、CT、MRI等影像學診斷的基礎。

MRI表現 在骨梗死的不同時期其影像學表現也多種多樣。杜玉清等將骨梗死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其MRI表現分別為:(1)急性期:病變中心T1WI呈與正常骨髓等或略高信號,T2WI呈高信號,邊緣呈長T1、長T2信號;(2)亞急性期:病變中心T1WI呈與正常骨髓相似或略低信號,T2WI呈與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信號,邊緣呈長T1 、長T2 信號;(3)慢性期: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號。以上分期和本組的早、中、晚期相對應。

治療:⑴對症治療,定期復查。

⑵保守治療無效時或病變進展時,可行病損清除途徑與殘腔的充填:股骨頸病灶清除可鑿窗完成。徹底刮除病灶、處理囊腔、植骨,以相應大小的皮質骨片覆蓋,以免日後造成股骨頸皮質骨缺損而降低股骨頸的強度。殘腔以植骨為首選,如無充足的骨源,可選用羚基磷灰石或磷酸三鈣,骨水泥亦不失為良好的替代物,其不僅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而且在其固化時所產生的高溫可殺滅囊壁殘余瘤細胞。

與骨髓栓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