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頭顱骨髓炎

頭顱骨髓炎

發布時間:2020-08-10 11:38:49

1、開顱手術後,都要再次進行顱骨修復術嗎?

開顱術後並不是一定要進行一次腦殼的修復手術的。
首先看是否行去骨瓣減壓,或者說是否有顱骨缺損,如果沒有就不用修補。
其次看年齡,一般老年人活動較少,而且手術耐受較年輕人差,可以不做修補,年輕人一般主張修補。
再次看位置,額部,顳部和枕部受壓的機會較大一般主張修補。
最後看大小,去除的骨瓣較小的話也可以不修補,問題不大的。

看你的描述,你是做鼻部血管瘤手術,一般是不用去骨瓣的,就算去了也是很小的一塊,或者已經回納,可以不修補。右側太陽穴塌陷的問題最好問下你的主刀醫生,看不見不好判斷。

2、頭骨會有的疾病

手術都能治療那些疾病
在古代,外科僅限於治療一些體表的疾患和外傷。但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外科的范圍已經包括許多內部疾病。手術作為一種手段,大致可以治療下面五類疾病:
損傷:由於車禍、槍傷、砸傷、燒傷等引起人體組織破壞,例如,內臟破裂、骨折、出血等,大多需要緊急手術搶救。
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蟲侵入人體,導致器官局限損害,這些感染灶適宜手術治療。如,化膿的闌尾應切除,肝膿腫需切開引流等。
腫瘤:絕大多數腫瘤都需要手術處理。良性腫瘤有良好效果,惡性腫瘤能達到根治、延長生存時間或緩解症狀的效果。
畸形:先天性畸形如,唇裂、先天性心臟病、肛門閉鎖等。後天性畸形如,燒傷後的瘢痕攣縮等。手術能得到功能矯正或外觀改善。
其它:常見的有器官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環障礙如下肢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症等;各種結石如膽結石、尿路結石等;內分泌功能失調如加狀腺功能亢進等,也常需手術治療予以糾正。

手術前為什麼要限制飲食
住院需要做手術的外科病人,醫生和護士都要囑咐他們,術前12小時開始都應禁食,4小時開始,禁止飲水。但很多病人及家屬對手術前限制飲食不理解,甚至錯誤地認為:餓著肚子怎麼能接受手術?手術前一定要吃得飽飽的。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是不得不停止手術,擇期另做。
在麻醉和手術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嘔吐反應,如果術前吃了食物喝了水,一旦嘔吐,就可反流入氣管,引起窒息,甚至死亡。流進肺臟即並發吸入性肺炎。對於胃腸道手術的病人,術前飲食限制更加嚴格,一般於術前2--3天就開始准備,有的還要進行清潔灌腸或全消化道灌洗。如果腸道內有食物殘渣存在,可引起手術部位的胃腸道癒合不良,腹腔或切口感染,還能發生危及生命的消化道瘺。可見,手術前的胃腸道准備十分重要,病人一定要配合醫生,限制飲食,為平安渡過手術過程創造良好條件。

兒童手術前家長應做些什麼?
兒童由於生病需要住院手術治療,他們常常有恐懼不安的心理,而且孩子年齡越小自理能力越差。為了保證手術能夠順利進行,患兒家長需要配合醫生做好術前准備。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盡量讓孩子保持安靜,用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向患兒解釋做手術的目的,減少恐懼感。
一般情況下,手術前6--8小時都要禁食禁水即不讓小兒吃喝任何東西,這是為了避免麻醉及手術時嘔吐。否則,嘔吐物返流入氣管,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性肺炎等非常嚴重的並發症。因此家長一定要把好這一關。
協助護士在手術前給孩子洗澡或擦洗手術部位,從而減少手術後感染的機會。
家長還要主動向醫生講述過去孩子有無其它疾病史、有無葯物過敏史、本次患病的詳細情況。
患兒家長除了要做上述工作外,因手術種類輕重不同,還要做些特殊准備,比如:輸血准備、腸道准備等,也需要家長協助。一般醫生會主動向家長交待這些情況,家長一定要積極配合,使患兒平安渡過手術過程。

手術前的心理准備-泰然處之
一個人如果患有外科疾患,得知需要手術治療時,心理變化會很復雜。往往顧慮重重、焦慮驚恐,無法接受這種打擊。而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非常不利。應該在手術前調整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安下心來,面對現實,泰然處之。
臨床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病人病情很重,手術也很大而且危險。但患者精神飽滿,無所畏懼,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並且密切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大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有些病人病情簡單,手術不大,但卻憂心忡忡,長吁短嘆,戰戰兢兢。手術後恢復不順利,甚至還會出現一些並發症。有經驗的醫生會在手術前微笑著親切對病人說,你這樣的手術,我已經作了很多次了,不會有錯。給病人以安慰,如同一顆定心丸,從心理上先得到治療。手術風險只應對病人家屬交待。
用一種正常心態面對疾患,非常重要。這樣,會調動自身內在的康復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力,也就會加速康復過程。反之,心情壓抑,就不能調動這種功能。手術前,醫護人員會主動於病人進行思想交流,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對疾病能有正確的認識。交代手術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當然做手術就會有一定的風險,甚至會造成一定的缺陷,影響將來的生活治療。但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如果瞻前顧後,延誤病情沒,就會失去手術的最佳時機。有手術治療的可能性,就說明疾病能夠治療,而且有治癒的希望。在醫生的鼓勵下,在家屬的安慰下,增強信心,以良好的心態迎接手術。總之,手術前藐視疾病,泰然處之,便為治療自己的疾患奠定了基礎,是治癒病痛的一個良好開端。

中國五千年前即成功實施開顱手術 http://www.sina.com.cn 2001/06/26 17:54 新華網
新華網濟南6月26日電(記者董學清) 中國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醫學家們,今天在對一具出自大汶口文化遺址的頭骨進行鑒定後確認,中國五千年前就曾成功地施行過開顱手術。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開顱手術實例。
關於開顱手術的例證在歐洲、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早有發現。近年來,在中國青海省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開顱手術例證。但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還是第一次發現,而且這一發現將中國此類發現提前了一千年。
這具頭骨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土的,為成年男性頭骨。在頭骨右側頂骨的靠後部有一直徑為三點一乘二點五厘米的圓形穿孔。此孔的整個邊緣呈現非常光滑、均勻的圓弧形。
醫學專家對該頭骨進行了人體標本觀察、X線攝片、螺旋CT掃描及三維圖像重建,發現頭骨上的圓孔上有人工用銳利工具刮削的痕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鮑修風說,這明顯是做過手術的痕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說:「這種開口邊緣的圓弧狀屬自然修復,只有在十分精細的修飾和骨組織修復後才能形成,表明該墓主在手術後依然存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因而,這一史前外科手術是成功的。」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嚴文明說:「出土這一頭骨的墓葬內有棺和隨葬品,屬正常埋藏。表明墓主是做開顱手術後又活了很長時間的人。」
出土該頭骨的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十五萬平方米。該頭骨在一長方形豎穴坑墓中發現,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在頭部左側還隨葬陶鼎一件。根據山東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和碳十四年代數據分析,該墓年代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約在五千至五千二百年之間。
至於當時做開顱手術的確切起因,專家們尚無法提供准確的答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康信說:「對頭骨實施開顱手術的動機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為頭骨受創尤其是頭骨骨折時的一種外科治療,二是為治療頭痛、白痴、顛狂及其他亢疾而施行葯物治療的外科手術。也有可能為獲得頭骨上的圓盤狀物作為驅邪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教授說:「在如此久遠的時期施行如此精湛的外科手術並取得成功,展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完)

3、顱骨修補術有後遺症嗎

顱骨修復手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外科手術。顱腦外傷和腦部手術去除骨瓣,顱骨良性腫瘤或類腫瘤切除,顱骨慢性骨髓炎等等原因會造成顱骨的缺損,這就亟需要對顱骨進行修復。要進行顱骨修復手術,有的患者心理還是會有些顧慮的。比如有的顱骨缺損患者,就會擔心顱骨修復手術後遺症問題。
這個顧慮完全可以打消,因為這個手術完全不涉及腦組織,所以不會產生什麼後遺症。而且因為現在顱骨修復材料的升級,現在這項手術更加安全了。航空總醫院腦血穆蒼山教授採用最新PEEK為患者進行顱骨修復,這種材料是根據患者頭顱形態進行三維重建,完全還原解剖結構,精準吻合缺損骨窗,並且與自體骨高度相融。這種材料在在彈性、傳導熱量、堅硬度、穩定性等方面都和自體顱骨性能相當,尤其是對於兒童患者,能夠較好地適應自體顱骨的生長發育。

4、顱骨修補手術後遺症有啥

顱骨修復手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外科手術。顱腦外傷和腦部手術去除骨瓣,顱骨良性腫瘤或類腫瘤切除,顱骨慢性骨髓炎等等原因會造成顱骨的缺損,這就亟需要對顱骨進行修復。要進行顱骨修復手術,有的患者心理還是會有些顧慮的。比如有的顱骨缺損患者,就會擔心顱骨修復手術後遺症問題。
這個顧慮完全可以打消,因為這個手術完全不涉及腦組織,所以不會產生什麼後遺症。而且因為現在顱骨修復材料的升級,現在這項手術更加安全了。航空總醫院腦血穆蒼山教授採用最新PEEK為患者進行顱骨修復,這種材料是根據患者頭顱形態進行三維重建,完全還原解剖結構,精準吻合缺損骨窗,並且與自體骨高度相融。這種材料在在彈性、傳導熱量、堅硬度、穩定性等方面都和自體顱骨性能相當,尤其是對於兒童患者,能夠較好地適應自體顱骨的生長發育。

5、腦部受傷後遺症應該怎麼治療

顱腦外傷後為什麼會發生頭痛?
顱腦外傷是指頭顱和腦受到暴力撞擊後所遭受的外傷。
一般說損傷包括三個方面:
(1) 顱骨和腦組織的直接損傷,如顱骨骨折、腦挫裂傷等等。
(2) 腦組織的繼發性損害,如顱內血腫、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增高等。
(3) 臨近組織器官的損害,如頸椎、頸髓、頸部肌肉的損傷。頭痛是顱腦外傷患者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同其他原因所致頭痛一樣,顱腦外傷引起的頭痛同樣是由於頭部及其附近組織受到傷害性刺激引起。
這些傷害性刺激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顱內痛覺敏感結構受壓、受激惹。顱內敏感結構包括:顱內較大的動脈、靜脈、靜脈竇、硬腦膜以及某些顱神經,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等。
(2)顱外組織如頭皮、頭皮血管、神經、顱骨骨膜受損。
(3)頸項部肌肉所走行的神經及頭面部五官的受損。
上述組織在物理的或化學的傷害性刺激作用下,釋放出鉀離子(K+)、氫離子(H+)、組胺、緩激肽、5-羥色胺(5-HT)、前列腺素(PGI2,PGE2)、白介素、白三烯、乙醯膽鹼和P物質等致痛物質作用於痛覺感受器。由於痛覺感受器是一種表面僅有一層細胞漿包裹的游離神經末梢,可以與組織液進行直接接觸,容易接受上述致痛的化學物質,產生痛覺信號。通過頭面部痛覺的傳導通路,經三叉丘系、丘腦後側核、內囊傳入大腦皮層的中央後回皮質感覺中樞的1/3處,產生痛覺。當然,痛覺的調整與整合還需要腦干中的一些核群、丘腦、隔區、海馬、扣帶回的參與。

頭皮損傷後出現頭痛的處理原則是什麼?
由於頭皮中富含豐富的痛覺感受器,當頭皮軟組織受到外力作用引起損傷時,多損及分布於頭皮上的血管、神經,引起血管神經的直接受損及繼發性損害。例如血管繼發性痙攣,血管收縮擴張功能障礙,神經的斷裂,局部皮膚的損壞,局部的水腫,炎症的刺激等等,上述因素均可導致頭痛的發生。這種頭痛呈劇烈的刺痛和灼痛性質,持續時間很長,如不處理可持續一天到數天。定位相對明確,以受傷部位最明顯,受傷部位及其周圍區域有明顯的壓痛,相應的局部皮膚也有潮紅、水腫等炎性反應。頭痛有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往往伴有煩躁、苦惱、焦慮等情緒反應,當劇烈頭痛讓患者難以忍受,出現坐卧不安,甚至掙扎、叫喊時,我們可以給予鎮痛治療。措施包括非嗎啡類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嗎啡類鎮痛葯物如杜冷丁、安依痛;鎮靜催眠劑如苯巴比妥、氯丙嗪;抗焦慮葯物如安定;抗抑鬱葯物如阿米替林等。隨著傷口的癒合,頭皮損傷所造成的頭痛會逐漸緩解以致消失。頭皮血管豐富,皮膚及皮下組織緻密,裂傷後不易自行止血,常常因為出血嚴重而發生休克。且頭皮皮下組織內有導靜脈與顱骨板障靜脈和顱內靜脈竇相通,頭皮損傷後一旦發生感染容易向深部蔓延而引起腦膜炎、顱骨骨髓炎、硬腦膜外膿腫、腦膿腫等並發症。所以相對來說,頭皮傷口的處理比頭痛的處理更為重要,是不容忽視的。頭皮損傷的處理原則是清創、止血、包紮,必要時植皮。

顱骨骨折時發生頭痛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處理?
一般來說,正常成人顱骨能夠承受280公斤的靜體重量,超過這一重量時可造成骨折。骨折時有骨膜破損,在骨膜表面分布的是多型痛覺感受器,對機械、溫度、化學物質等多種刺激都能起反應,分布在骨膜處負責向中樞神經系統傳導痛覺沖動的纖維是AS纖維和C類纖維,以C類纖維佔多數,AS纖維只佔少數。C類纖維是所有纖維中最細的無髓的纖維,傳導速度較慢,一般僅為1~2m/s,多傳導灼痛和鈍痛。AS類纖維是一種有髓纖維,傳導速度為15~30m/s。一般認為刺痛是由AS類纖維傳導。所以當顱骨骨折時,患者可以開始感受到劇烈的刺痛,而後逐漸轉變為定位比較模糊的鈍痛,當然會同時合並骨折局部的頭皮腫脹和壓痛。另外,顱神經和血管都從顱底骨孔通過,當神經和血管受損時,頭痛會更劇烈。
在處理顱骨骨折時首先要明確診斷患者有無骨折及顱骨骨折的類型。在當今現代化診斷儀器普遍應用的情況下,對顱骨骨折的診斷是不難的。通過拍X片或CT掃描可使顱骨骨折的確診率達95%~100%。
顱骨骨折要及時到醫院請專科醫生復位或手術取出骨折片,注意防止出現大出血、感染等並發症。
對顱骨骨折所引起的頭痛的治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尋找正確的葯物。
(2)控制疼痛及病人的焦慮、抑鬱等精神改變,糾正病人的失眠。
(3)避免葯物成癮及對葯物產生依賴性。患者應該遵照醫囑,充分配合,不可擅自服葯。

腦外傷後神經衰弱綜合征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頭痛是腦外傷後神經衰弱綜合征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有各種各樣表現,多數為脹痛、鈍痛、緊縮感或搏動性疼痛。有些病人可發生外傷後偏頭痛,甚至不能堅持正常工作,頭痛部位多數為全頭痛,少數局部疼痛,因思維、閱讀、過勞、震動、特殊氣味、污濁空氣、人多嘈雜、精神因素而使頭痛加重,頭痛的同時大多伴有高級神經活動減弱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頭痛通常在外傷後即已存在,至恢復期仍不能完全消失,遷延數月數年。少數病例可能在傷後相隔一段時間由於某種因素誘發而出現。
腦外傷後神經衰弱綜合征的治療首先應該從思想上解除病人的精神負擔,認清疾病是功能性的,可逆的,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病人的工作和生活,飲食起居規律化,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文體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適當投給鎮靜、安神、止痛類葯物。

腦震盪所致的頭痛有什麼特點,如何治療?
腦震盪是指頭部受傷後立即發生的,經過較短時間可自行恢復的短暫的腦功能障礙,是損傷程度最輕的一種顱腦損傷。
臨床有以下三個特徵:
1 一過性意識障礙。
2 清醒後不能回憶受傷時的情形。
3 神經系統體檢無陽性發現。
4 某些輔助檢查有異常:腦電圖檢查可見波幅降低,節律性差,可出現廣泛的波與波,腦干誘發電位檢查發現半數以上的患者所描記出來的圖形波幅及潛伏期有改變。
腦震盪造成的頭痛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數人認為是由於受傷時腦在顱腔內的運動較為劇烈,腦膜和血管受到牽拉伸張所致。腦震盪患者清醒後,約半數以上的病人可出現頭痛的症狀,頭痛的部位和性質多種多樣,臨床以額部的隱痛、壓榨樣疼痛為多見,休息後好轉,勞累後加重,常伴有頭昏、頭暈、耳鳴、惡心、嘔吐、乏力、視物模糊以及心悸、失眠、煩躁、怕吵鬧、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力低下等症狀。頭痛一般可持續數日到數周,以後可逐漸消失,有的病人頭痛症狀消失較慢,要持續到數月至數年。
腦震盪引起慢性頭痛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患者所受的外傷較重,腦內腦乾等重要結構受損較明顯,皮質及皮質下結構功能的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
(2)病人的恐懼心理起作用。一部分病人對腦震盪認識不清,認為腦震盪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醫治起來較困難,後遺症多,過度的思慮可能會造成慢性頭痛。
頭痛的症狀僅僅是腦震盪患者的一個臨床表現,所以腦震盪所引起的頭痛的治療原則也就是腦震盪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傷後在一定時間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對於確診為腦震盪的病人,要求住院治療觀察1~2周,以免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時來不及救治,延誤治療時機。觀察內容包括病人意識狀態的情況,有無惡心、嘔吐等症狀,瞳孔的變化,肢體運動功能的變化等等。
(2)急性期要安靜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7~14天,避免喧嘩吵鬧。應給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溫濕度適宜的休息場所,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以防顱內壓波動較大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3)使患者減少腦力勞動,盡量少思考問題,不要看電視,不要閱讀長篇文章,閑暇時可以欣賞旋律優美平和的音樂,使思維得到放鬆。
(4)止痛治療。一般頭痛可選擇阿斯匹林、顱痛定等止痛劑。對混有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的頭痛可選用調節血管運動功能的葯物,如尼莫地平、麥角胺、咖啡因、地巴唑等葯物。對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者可以應用谷維素、胞二磷膽鹼等協助治療。
(5)心理治療。使病人消除恐懼、焦慮的心理,有助於頭痛的治癒。在對腦震盪患者做了詳細檢查,必要時進行CT掃描、磁共振成像等檢查,在排除腦部器質性病變後,就需要向病人做耐心的解釋工作,說明腦震盪引起的頭痛的恢復時間可有長短之分,但最終是可以治癒的,不會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患者需要減輕心理負擔,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治療。

什麼是腦挫裂傷,腦挫裂傷發生頭痛的原因是什麼?
腦挫裂傷是顱腦外傷中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暴力打擊頭部所造成的顱內腦組織的器質性損傷。因為所受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部位各不相同,腦挫裂傷的程度就有輕重之分,腦實質受損傷的部位亦有所不同,相同的病理變化是都存在著腦組織的水腫、出血、軟化、壞死。
頭痛是腦挫裂傷患者的常見的臨床症狀,除頭痛外,腦挫裂傷患者還有以下的表現:
(1)發生持續性昏迷,持續時間較長,一般大於0.5小時。
(2)有生命體征的改變:如發熱,脈博呼吸的加快,血壓正常或偏高,有時甚至合並休克。
(3)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受損的體征,如偏癱、失語、偏身感覺減退、偏盲、肢體抽搐等。
腦挫裂傷時腦膜受損斷裂,使分布於腦膜上的痛覺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就會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多呈隱痛性質,持續時間較長,隨著腦膜的修復頭痛會逐漸緩解。當腦挫裂傷合並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蛛網膜下腔中過多的紅細胞及其破壞後形成的膽紅素造成化學刺激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常常伴有頸項僵硬、惡心、嘔吐,醫生體檢時常會發現腦膜刺激征,蛛網膜下腔出血容易繼發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威脅人生命的疾病,影響患者的健康。所以這種頭痛是一個嚴重的警惕信號,需要引起醫者和病者的高度重視。最後,嚴重的腦挫傷常常會引起明顯的腦水腫,造成顱內壓力曾高而引起頭痛,頭痛呈彌漫性鈍痛,程度劇烈,往往伴有噴射性嘔吐,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等,均可使頭痛加重。這時必須及時採取緊急處理措施,否則有發生腦疝導致死亡的危險。

硬膜外血腫引起的頭痛的預後如何?
我們把暴力打擊頭部時引起顱內出血而逐漸形成的一定體積的位於硬膜外的血腫稱為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外血腫一般發生在著力點及其附近。當頭部兩側骨折時,可能會傷及腦膜中動脈或腦膜中靜脈,引起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腫。當前額損傷或顱前窩骨折時,損傷篩前動脈及其分支—腦膜前動脈,可產生額前或額底部硬腦膜外血腫。當枕部骨折損傷橫竇時,可發生顱內窩硬膜外血腫。另外,少數病例頭部損傷後並無骨折,外力使顱骨與硬腦膜分開,以致硬腦膜表面的小血管撕裂,形成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外血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是以15~30歲的青少年比較多見。硬腦膜外血腫所引起的頭痛也多是由於血腫的形成造成顱內壓力的增高,造成顱內痛覺敏感結構受到壓迫、牽拉所致。病人在清醒期間往往感受到劇烈頭痛,難以忍受,常常伴有惡心、嘔吐、血壓的升高或降低、心慌、胸悶等症狀。硬腦膜外血腫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即開顱手術清除血腫,以解除腦組織受壓的情況。硬腦膜外血腫的預後多屬良好,只要及時診斷治療,血腫得以徹底清除,患者可完全康復,頭痛也能逐漸減輕,直至消失。患者不必過度焦慮擔心,否則會增加精神負擔,加重頭痛症狀,延緩病人康復的進程。

外傷所致的硬膜下積液為什麼會引起頭痛?
我們把頭顱外傷後發生於硬腦膜下腔的積液稱為外傷所致的硬膜下積液。它的發病率一般不高,硬膜下積液的具體形成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多數人同意下面的解釋:即頭部在遭受暴力的打擊下,腦組織在顱腔內運動,使覆蓋在腦實質表面的腦蛛網膜撕裂,撕裂口處的蛛網膜形成活瓣,腦脊液經過此活瓣進入硬腦膜下腔,由於活瓣的作用,腦脊液只能流進不能流出,經過一段時間後,硬腦膜下腔內就有大量液體的積聚,壓迫額葉、頂葉或者葉的凸面,引起顱腦內壓力的增高和佔位效應,導致顱腔內的痛覺敏感結構受到壓迫、牽拉而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呈持續性,程度輕重不一,多呈隱痛、鈍痛或壓榨痛,頭痛的部位與硬膜下積液的部位有一定的關系。由於壓迫的位置不同,除頭痛外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其他臨床症狀亦不同,可以伴有肢體的無力、抽搐、麻木甚至癱瘓,患者可以有吞咽困難、飲水發嗆、說話費力等症狀,個別患者還可以發生智力下降甚至痴呆。由於現代診斷技術的迅猛發展,硬膜下積液能夠很快確診。例如CT掃描檢查看到腦表面處有新月形低密度影即可確診。硬膜下積液應該早日爭取手術治療,爭取盡早去除積液,使腦組織復位,保持腦脊液循環通暢。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後,大多數可以完全康復,不會留下後遺症。當然,個別病人由於受傷較重而病情危急,在傷後幾小時或幾天內就出現因硬膜下積液而發生的壓迫症狀,引起腦疝而帶來生命危險,若搶救不及時會發生死亡。

什麼是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
顱腦外傷後由於顱壓過低使腦組織受到牽引以及動靜脈擴張所致的頭痛稱為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顱壓的測定採用腰椎穿刺測量腦脊液壓力的方法測定,若側卧位時腰穿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的壓力小於0.58kPa時,就符合了低顱壓的診斷標准。
外傷造成低顱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外傷使脈絡叢的功能受到抑制。脈絡叢位於蛛網膜下腔各腦池、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中,主管腦脊液的生成與回收,脈絡叢的功能低下,直接導致了腦脊液生成減少而致顱壓降低。
(2)蛛網膜在外力的作用下破損,腦脊液從破損處流出,造成蛛網膜下腔內腦脊液的量的減少,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動脈血壓力過低。
顱內壓力的產生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的聯合作用:腦脊液產生的壓力、腦組織對顱腔壁產生的壓力又包括兩個方面——液體的靜水壓力以及血液流動時產生的壓力也隨之減少,造成低顱壓。
頭痛是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多出現在傷後1~2小時或傷後2~3天,大部分位於額部和枕部,有時波及舌頭並向頸背部放射。頭痛與體位有明確關系,坐位和站立時加重,平卧時減輕或消失。患者應保持水平卧位,大量飲水對緩解這種頭痛有作用。再就是要有意識調整呼吸節律,使吸氣時間延長,呼氣時間短,因為這樣可以使顱內壓力增高。當然醫生還可以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先用手術修補裂縫,靜滴生理鹽水促進腦脊液分泌等不同方法治療外傷後低顱壓綜合症引起的頭痛。

寰椎損傷造成頭痛有什麼特點,頸項部受傷時如何引起頭痛?
頸項部外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重物猛擊頭部,高處跌落時頭部著地,坐車時車體的顛振,運動鍛煉時過度地活動頸項部以及長期的伏案工作等等都是造成頸部外傷的原因。頸項部外傷包括肌肉和韌帶的拉傷,頸椎的脫位、半脫位、骨折,頸髓的出血和腫脹。外傷後枕部、頸項部疼痛主要與這一區域的神經受損有關。這一組神經包括頸神經根,頸叢及其分支。枕小神經由頸2~3發出,分布於枕外側部乳突及耳殼後側面的上部分皮膚。耳大神經由頸2~3分出,在枕小神經的下方出胸鎖乳突肌後緣,達皮下後轉而向上,分布於下部分耳廓前後側、乳突及腮腺區皮膚。枕大神經由頸上部分出,通過頸1~2椎之間沿寰椎關節的後外側出椎管,繼之沿經頭下余肌外緣並上穿過斜方肌及其腱膜到達皮下,最後分布於枕部和項部的皮膚。所以由於外傷使關節活動異常、頸肌損害等都會使上述神經遭受刺激或壓迫,造成後枕部疼痛。這種頭痛呈針刺樣或刀割樣,主要位於後枕部,可向頂部、前額放射,甚則波及到前額和眼眶區,疼痛與頭位關系密切,某種頭位可誘發或加重疼痛,而另一種頭位使疼痛減輕。所以病人在進行各種體力活動時往往應十分謹慎小心,盡量保持頭部不動或少動,頭部的活動或咳嗽、噴嚏等都會加劇頭痛。醫生檢查時可以發現頸肌緊張乃至強直失位,頸項部軟組織腫脹,壓痛明顯,當頸椎骨折或脫位時,頸椎壓痛、叩擊痛明顯,若骨髓受到損傷,還可以出現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甚則呼吸困難,大小便障礙等不同的情況。
寰椎是指第一頸椎,樞椎是指第二頸椎。由於存在著年齡、頸椎退變程度、受傷部位及外力大小、作用方向的不同,發生在寰樞椎的外傷性質也不同。其中,樞椎齒狀突骨折,寰椎脫位或者寰樞椎脫位時往往合並嚴重的上頸髓損傷,診斷往往比較容易,但某些不伴有明顯神經症狀的單純性寰樞椎損傷往往被忽視,造成嚴重的後果。寰樞關節扭傷或半脫位時由於關節囊或韌帶撕裂、出血及腫脹,使枕大神經根受壓,從而出現劇烈的頸部、後頭部局限性或彌漫性疼痛,頭頸部活動受限,頸肌痙攣,產生強迫體位,局部出現輕度腫脹或壓痛,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經出口處更為明顯。頸椎X線正側位攝片檢查多無改變,改用張口位或可能范圍內的過屈、過伸攝片,有時可以顯示寰樞椎半脫位。另外當患者從高處跌落頭頂觸地或者在站立時高處重物墜落擊中頭頂時,有可能會發生寰椎前、後弓骨折,這種骨折往往無明顯的神經根痛症狀,僅僅表現為持續性枕後疼痛、頸部僵硬和活動受限,頸椎側位片時一般無骨折發現,張口位頸椎攝片時可發現左、右寰樞側塊有外方移位(2~4毫米),而樞椎齒狀突居中。在前後位頸椎CT時,偶爾可看見側塊內緣有小的撕脫骨折碎片。本病的治療可採用頭、頸、胸石膏固定,頸托固定和自身懸吊牽引。

顱腦外傷後遺症如何發生頭痛?
顱腦外傷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在臨床醫生所說的度過恢復期後,仍暫時或長久地留有某些症狀,我們把這些症狀稱為顱腦外傷後遺症,或稱為顱腦外傷後綜合症。一般分為器質性顱腦外傷綜合症(神經型)和功能性顱腦外傷綜合症(精神性)兩種。通常將顱內存在著某些病理變化的稱為器質性顱腦外傷後遺症,這些器質性病理變化主要包括:顱內未清除的血腫、神經纖維的裂傷、腦缺血、腦室塌陷、靜脈竇及靜脈內血栓形成、顱骨缺損、頭皮、腦膜、腦組織粘連、頸部肌肉、筋膜、椎體、神經叢、神經根和周圍神經的損傷、損傷處疤痕組織的形成、顱內外動脈的栓塞、擴張和炎症等等。這類患者大都是急性損傷時損傷程度比較嚴重者;頭痛是主要的臨床症狀,因為上述病理變化均能導致頭痛,頭痛的性質隨著腦內殘留損傷的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可呈發作性,也可呈持續性,可為劇烈的針刺樣壓榨樣頭痛,也可為隱痛、悶痛;體檢患者時可發現神經系統的陽性體征;腦電圖、X線攝片、CT掃描、腦脊液檢查等化驗室檢查常有異常發現。而功能性顱腦外傷後遺症患者傷情多輕微,有的甚至在症狀發生後才想起原有一次當時未加註意的頭頸部外傷史;患者多為青壯年,自感所受痛苦頗多,包括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眼花、心慌、胸悶等等;但經過各種檢查卻都不能發現器質性病變。
顱腦外傷後遺症所致頭痛的治療仍然是鎮痛為主的對症治療,精神性顱腦外傷後遺症的患者容易見到成效,但容易復發,器質性顱腦外傷後遺症的治療效果則差得多。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護理如何?
顱腦外傷後頭痛是指由於外傷所致的顱腦病變,如血腫、骨折、腦挫傷、腦疝引起的顱內壓增高而導致的頭痛,少數見於血管神經性頭痛。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症狀多以早晨及晚間出現較多,部位多在額部及顳部,也可位於枕下,向前放射至眼眶部,可隨顱內壓的增高而加重,頭痛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及嘔吐。
顱腦外傷後頭痛的護理主要歸納如下:
(1)向患者簡要介紹病情,做好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頭痛劇烈時可送就近醫院就診。
(2)病人一般應留院觀察,密切注意病人的意識、瞳孔、血壓、呼吸、脈搏及體溫的變化,必要時可做顱內壓監測,根據監測中所獲得壓力信息指導治療。
(3)卧床休息,保持環境的清潔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探視,以免造成不良刺激。注意防護,以免因頭痛發生墜床或意外損傷。
(4)觀察頭痛的性質及程度,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常為急性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應警惕腦疝的發生,必要時應用鎮靜葯。

6、天壇醫院能做顱骨修補手術嗎

顱骨修補手術的原因是顱腦外傷和腦部手術去除骨瓣,顱骨良性腫瘤或類腫瘤切除,顱骨慢性骨髓炎等。由於顱骨缺損區形狀改變,頭皮受大氣壓的影響,使其內陷壓迫腦組織。如果你需要做類似的手術,我建議你去民航總醫院,到那裡找朱安林主任。他是一名經驗非常充足的醫生,做過無數次的顱骨修復手術。如果有問題可以直接詢問他的。010點8648話2244朱安林主任

7、我媽腦部做完開顱手術後感染傷口沒癒合好之後又做了化療現在一年多啦一直沒好而且還流東西 這是怎麼回事?

切口感染導致的慢性炎症!如果骨瓣還納,建議行頭顱X線檢查骨質是否己為骨髓炎改變,如果已經形成骨髓炎只有再次外科手術干預,去除骨質,如果骨質正常需每天更換敷料,不是簡單換葯,無菌紗布慶大黴素原液浸泡後向創口內填塞,抗生素不建議靜脈應用,局部炎症無效!因為時間拖太長沒痊癒,估計要一至二個月才可能癒合。

8、顱骨骨髓炎治療的花銷大嗎?

骨髓炎是一種慢性疾病,不管哪裡的骨髓炎都是一樣。因為是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的休養時間比較長,但骨髓炎並不是絕症,治療花銷不算太大。當然,不同病情不同醫院費用不同。

與頭顱骨髓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