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移植成功率高嗎?
骨髓移植成功率與以下因素相關:
1,配型結果相符性:半相合全相合的預後肯定是不一樣的;
2,術後及醫院用葯及護理:即便是全相合,術後用葯和護理也相當重要。
費用就不好說了。
根據患者年紀以及排斥反應而定。
一般的手續費用就要十幾~三十幾萬;
排斥厲害的話費用上百萬的也有。
2、骨髓移植的治癒率是多少?自己家人配型15萬真的能治好嗎?
單純移植的話,費用差不多那麼個數。
問題是移植前得先化療,一個療就得三四萬,還不知道幾個療能達到移植所要求的條件。
再就是不要感染,如果感染了,那費用開了去了。
我父親也是白血病,治了不到兩個月,打了一個療,恢復期間肺部感染,光治療感染就花了五萬多,到現在還沒好。
治癒率說是50%左右,也是理論數字,前提還是不感染。白血病其實一般死不死了,多數是因為感染無法治癒或者無法繼續化療而死,還有一些是被病嚇死的。
別在乎多少錢了,去個權威點的醫院,抓緊治吧,活著比什麼都好,哪怕欠下一屁股債。
3、白血病患者做骨髓移植後的治癒率有多少?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只有三個月。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種方法副作用大,復發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國際上從七十年代起就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中國由於骨髓供者的缺乏,使許許多多的白血病患者延誤了治療時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受國家衛生部的委託,在北京正式建立「中華骨髓庫」,並在上海、北京等全國五個省市紅十字會同時開展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的徵求工作。截止1997年底,有5000餘名志願者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其中上海就有2300多名。但由於在非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配型相符率只有萬分之一,僅少數非常幸運的白血病人才可能在庫中尋找到合適的供者。但它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只要有足夠的供者,就可以為大多數白血病患者提供幫助。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是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根治白血病的醫療手段之一,與骨髓移植相比,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尤其是其幹細胞採集的方法更安全,更易被供者接受。以前做骨髓移植,供者需要上局部麻醉,並在骼骨上鑽洞多次抽取骨髓混合液;而目前採用的幹細胞移植是從供者的外周血中(手臂上采血)採集造血幹細胞,並通過機器聚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只需總量為50毫升的幹細胞,就可以使一位白血病患者重建正常的造血機制與免疫功能,並獲得新生。
中國有十二億人口,按每年萬分之三的發病率,一年就新增加三萬六千名白血病患者,這還不包括以前發病的,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同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也迫切希望早日建成中華骨髓庫,為所有的炎黃子孫提供幫助。捐獻幹細胞無礙健康,只需您付出小小的勇氣,一條生命將因您而獲得新生。這是一件多麼友意義的壯舉啊!您獲得的不僅僅是病人及家屬終生的感激和崇敬,還將得到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凡身體健康,年齡在18~45周歲,無論男女,符合獻血條件的市民,歡迎您加入志願捐獻者的行列。
■ 中華骨髓庫亟待十萬捐獻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多發於青少年的惡性血液病,自然病程只有3個月。骨髓移植即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較有效的醫療手段,治癒率達65%~75%。上海市政協團青界別委員陳靖日前呼籲:應盡快動員10萬名志願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獻上少許鮮血,為白血病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
陳靖是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10日他代表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青聯在當地政協會議上提出的這個建議,已引起上海市政協和當地青年的強烈關注。據陳靖介紹,我國目前白血病的發病率已達10萬分之4,全國平均每年新增約4萬白血病患者,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其中多數可作骨髓移植手術。但由於我國獨生子女較多,同胞間尋找骨髓供者的可能性小,所以只有動員盡可能多的志願者加入非血緣性骨髓移植事業,才能給患者帶來再生的福音。
陳靖說,由於社會傳統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骨髓庫規模相差很大,例如美國的聯邦骨髓庫中志願捐髓者有300萬人之多,中國台灣地區骨髓庫中志願捐髓者有近2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但是,目前中華骨髓庫志願捐髓者還不到2萬人(包括中華上海骨髓庫的志願捐髓者約13800人),而一般來說,中華骨髓庫的骨髓供者資料最低限度應具備10萬人份以上才具有實際意義。配型數據的稀缺,導致了我國骨髓移植供者和受者的相配率很低。
陳靖認為,改變上述狀況,需要進一步弘揚社會新風,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為此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公眾了解和掌握有關骨髓移植的科學知識,克服懼怕心理;二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群眾團體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公眾尤其是青年志願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三是要鼓勵和倡導社會各界為中華骨髓庫建設捐贈,成立有關專項基金,提供必要資金保證。
目前,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青聯正著手有關科普宣傳,希望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在上海建成10萬人規模的骨髓庫。
■ 上海「中華骨髓庫」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只有三個月。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種方法副作用大,復方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六十年代起就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八十年代起,運用同樣原理的幹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更為顯著的療效,是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根治白血病的醫療手段。同時骨髓(幹細胞)移植除了能根治白血病以外,還可以治療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免疫缺陷症、重症放射病、某些惡性腫瘤等多種不治之症。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白血病的自然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全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其中大多數需做移植手術。我國從60年代起就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同胞間尋找供髓者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依靠非血緣關系的捐髓者提供骨髓。雖然無關人群中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萬分之一,但是它畢竟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只要有足夠的志願捐獻者,還是能為大多數病人提供治癒的機會。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正式成立「中華骨髓庫」,上海市紅十字會也參與了骨髓移植供者的徵求工作。96年10月,全國首例由上海市紅十字會提供捐獻者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在上海獲得成功,挽救了一名有5年白血病史患兒的生命。上海市紅十字會於1997年7月成立中華上海骨髓庫(上海市骨髓捐獻者資料檢索中心),目前已有志願捐獻者7000名,現正在加快徵求更多志願者的工作。為需要進行移植的患者尋找健康的相配的骨髓,使血液病患者重燃生命之光!
■ 骨髓捐獻的條件:
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雙生子,因為他們之間的遺傳物質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之間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異反應少;但雙胞胎畢竟少見。
子女的HLA分型來自於父母,如父親為A和B,母親為C和D,那麼子女有AC、AD、BC、BD四種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間的HLA相配率為25%,因此患者從同胞中尋找供髓者較容易。然而家庭范圍正在縮小,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非血緣關系的骨髓捐獻者。
適合捐獻骨髓的年齡為18~45歲,健康要求如同獻血,即不能因獻髓影響捐獻者的健康,又不能因接受骨髓而使患者增加新的不利因素,重要的是捐獻者必須無可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 骨髓捐獻的步驟:
填寫中國血液在線骨髓捐獻志願者登記表;中國血液在線將把您的資料妥善保管並轉交給有關組織機構。
有關組織機構將安排您在適當的時間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後HLA分型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初步配型相同,骨髓庫將通知您作進一步的檢測;
如果配型完全相同,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同時您必須接受全身檢查;
捐獻時您完全處於清醒狀態,從您的手臂靜脈中採集造血細胞(總量為50~100毫升),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富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完全無礙健康。
■ 小資料:骨髓捐獻不可怕
據統計,約有90%的公眾對骨髓(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風險性等知識掌握不夠,對其過程的了解還停留在對字面含義的簡單理解上,普遍認為捐獻骨髓需要直接從供者骨內或脊椎內抽取骨髓。正是這種懼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造成了供者的流失。
實際上,捐獻骨髓與普通獻血沒有本質區別,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術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效。目前採用的骨髓移植方法類似於一般獻血,只需採集50~100毫升含有造血幹細胞的血液輸給患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本身就有50%處於靜止狀態,供者所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0.3%~0.5%,在完成採集後,供者的造血幹細胞會迅速增殖,一兩周內完全恢復,所以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骨髓庫實質上是通過普通血檢而建立的骨髓信息庫,即建立骨髓捐獻志願者資料檢索中心,而不是抽取志願者的骨髓儲存起來。
■ 小資料:上海骨髓捐獻者突破萬人
中華上海骨髓庫,日前創下了骨髓捐獻志願者入庫人數超過1萬人的紀錄。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白血病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全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其中半數以上為兒童,而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有效的醫療手段。鑒於我國從六十年代起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同胞間尋找供髓者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依靠非血緣關系的捐髓者提供骨髓,而在非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萬分之一。中華上海骨髓庫志願捐髓者入庫人數突破1萬人之後,將有望成為白血病患者的福地,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4、骨髓移植成功率是多少失敗了會怎麼樣
恩,這要看醫院的水平,骨髓移植有其一定的適應症: 1。首先要求化療取得的完全緩解。 2。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下,自體骨髓移植55歲以下。 3。無嚴重的肝、腎、心、肺、腦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較重的糖尿病、肝炎、高血壓、腦梗、心臟疾患,嚴重的精神障礙者。 4。最好有適宜的全相合基因提供者。
骨髓移植一般要經過五大關口:1,移植前化療關。 2、移植關 3,移植後免疫排異關。 4,感染關 5、移植後化療關。
骨髓移植成功率受諸多因素及時間考驗:
只有依次順利通過以上這五關,並在半年後作基因檢查,在患者體內發現供髓者的基因表達,且骨髓、血象及重要臟器檢查正常、無明顯症狀,才算真正成功。 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在移植出艙後一月、三月、六月甚至一年後出現復發的。這與患者病情類型、機體臟器功能、自身免疫反應、移植過程的並發症及供髓者與患者的基因位點匹配相符率、移植醫院的綜合水平又有相當關系。 目前骨髓移植真正移植成功率新聞媒體報告在50%左右,但醫學界認可在33%左右。即1/3、1/3、1/3 觀點:1/3患者在移植中失敗;1/3在移植後半年內復發;1/3患者獲得移植成功。
其移植費用因患者病情、並發症、輸血量、所用葯、進艙時間長短等有關,一般在15—35萬元間。
5、骨髓移植的成功率是多少?
要看醫院的醫學水平了。
兒中心骨髓移植成功率達到94%第100位移植患兒出院東方網-文匯報 2006-7-13 8:55:21
本報訊(記者施嘉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第100位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兒——5歲的小宇昨天順利出院。醫生們用「移植經驗分享會」的形式慶祝了這個特殊的日子。更關鍵的是,他們希望藉由這個好消息,讓更多的人了解骨髓移植,進而志願參與其中。
中華骨髓移植庫近年來的擴容,給許多身患絕症的孩子以再生的希望。兒中心血液腫瘤科陳靜醫生說:「現在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都能配對成功,而且有的一配可以配上好幾個。」兒中心骨髓移植的100個患兒中,40%以上屬於異體移植。在中華骨髓庫配對失敗後,醫生們現在還能繼續查詢臍血庫。小宇就是在臍血庫內找到了合適的臍血。
兒中心目前是全國兒童骨髓移植數量最大的醫院,移植成功率達到94%,長期生存率超過60%,其中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長期生存率高達100%。本報3月31日曾報道過17個月孿生哥哥捐骨髓救弟弟,昨天醫院公布最新檢測結果,骨髓移植已經在弟弟體內發揮作用,弟弟骨髓中已長出所需要的酶,疾病有望得到控制和改善。
醫學專家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對血液病兒童和其他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兒最佳的治療方法之一。移植成功是治療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但孩子們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兒中心目前有八九位配對成功正在等待移植的孩子,陽陽和小敏就在其中。他們的媽媽爸爸也參加了分享會,與已經接受移植的病兒家長溝通,為孩子們即將面臨的挑戰,例如排異、不適應等生理和心理反應作好准備。
目前,中華骨髓庫入庫HLA分型資料為36萬人份,中華骨髓庫目前庫容量可以使50%成人和兒童患者初配成功。到2010年,中華骨髓庫有望達到100萬人份。
5歲的小宇是兒中心第100位接受骨髓移植的患兒。
6、骨髓移植手術成功率是多少
我就做過骨髓移植呵呵,強烈建議來北京的人民醫院,我就在這做的成功率非常高,和我同時做的人現在都非常健康。如果你非要知道一個准確的,我聽醫生說是97%點幾呵呵很高吧,我說的是北京這里啊。
7、用親人的骨髓移植大概需要多少錢,成功率有多高
如果你是有親人做骨髓移植的話,先不要去考慮你的手術費用是多少,因為現在就算你的家庭情況無法去支付這筆費用的話,你也可以通過其他的網路籌款的渠道去籌集這筆資金,而且我覺得治癒率是非常高的,主要看你這個血型是否適配。
8、骨髓移植的利弊···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是各種血液腫瘤、再生不良性貧血症、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或代謝性疾病救命的根本治療方法。近年來世界上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逐年增加,顯示骨髓移植已經成為目前治療的趨勢;而因骨髓移植所帶來的病人長期存活率也大大的增加,各種血液疾病如再生不良性貧血症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有適當的供髓者,骨髓移植已有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長期存活率,而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亦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治癒率,這些成果皆遠非傳統之化學療法所能及,這也是這什麼我們需要發展骨髓移植的最重要原因。 什麼是骨髓移植呢?如何作骨髓移植?
10年前,骨髓移植用的還是老辦法"骨髓移植"。由於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到血液中"旅行"。只能通過抽取骨髓這條"路"獲得造血幹細胞,因此稱之為"骨髓移植"。為了採集600毫升骨髓,必須給供者做局部麻醉,經過多次骨穿才能完成。在骨穿過程中,供者流失的帶氧紅細胞比較多,所以手術後會感到頭暈、乏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但近10年來,"骨髓移植"已漸漸被"造血幹細胞移植"代替,這種方法對供者基本上沒有不利影響。
首先讓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去,這個過程稱為"動員"。然後,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獲得大量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這種方法稱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說,現在捐贈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獻血"了。而且,由於技術的進步,現在運用造血幹細胞"動員"技術,只需採集分離約50-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採集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後,血液可回輸到捐獻者體內。
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復制功能,捐贈造血幹細胞後人體將在短時間內恢復原有的造血細胞數量。所以,人不會感到任何不適,對供者很安全。造血幹細胞的供給者通常只要請半天假就能完成整個手術,不用作任何額外的休息和調養。
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其他還有多發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型地中海貧血等造血系統疾病;由於骨髓移植是建立在放、化療基礎上的治療方法,它也是治療惡性淋巴瘤、乳腺瘤、肺癌實體腫瘤的根治性辦法之一,骨髓移植在國外巳成為這些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近幾年來,骨髓移植治療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如系統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重症肌無力等,但這類病人應嚴格掌握移植的適應症,權衡利弊問題。
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區別
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採集和移植造血幹細胞,種植到患者體內,維持其造血及免疫功能,但骨髓移植需要在麻醉的狀態下採集骨髓750ml -1000ml左右,給供者帶來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自從發現造血幹細胞可被動員到血液中來並可用血細胞分離機分離採集後,目前多數的移植都採用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方法。與骨髓移植相比,它具有造血恢復快、採集方便、供者痛苦少的優點,供者易於接受,對供者的健康無任何影響
9、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成功率真有80%嗎?表弟的孩子骨髓移植後三個月沒了……
有些兒童白血病患者一旦被確診,就認為是被判了死刑,要治療,似乎也只有骨髓移植一種辦法。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在移植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預後一般可以生存1——5年,這因各人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很少有慢粒白血病患者長時間生存7年以上,多因急變而病情加劇惡化,約75%~85%的慢粒在1~5年內由穩定期轉入急變期
慢粒一旦急變,預後不良,半數以上病例在3~6個月內死亡,僅極個別病例能超過1年,因此急變是慢粒的終末表現。 說句實話,即使做了骨髓移植,復發的可能性也很大,而且反復復發會使患者的身體更加虛弱,因此很多患者不能承受化療,復發以後再想治癒那個幾率已經很低很低了,即使移植成功,白血病患者想要長時間生存也是件很難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