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型放射病

骨髓型放射病

發布時間:2020-08-08 22:53:48

1、核輻射達到多少濃度就可能導致慢性傷害?

劑量(Gy) 影響或效應 血液學變化或其它症狀
<0.1 未見生物效應 血液學無明顯變化,一般在正常范圍內波動
0.1-0.25 未見臨床症狀 淋巴細胞數略降後升高,漸恢復到正常;白細胞無明顯變化
0.25-0.5 可見血液學變化,但無明顯損傷 淋巴及白細胞數低於正常值,但較快恢復到正常水平;約2%的人出現輕微頭暈、乏力、食慾下降
0.5-1.0 血液學發生變化,且有一些損傷 淋巴、白細胞、血小板可降至照射前的25%--50%,但半年內恢復到正常水平;約5%的人出現輕度頭暈、乏力、不思食、失眠等
1.0 輕度放射病(骨髓型),容易治癒
2.0 中度放射病(骨髓型),能夠治癒
4.0 重度放射病(骨髓型),50%的人
可能在30天內死亡
6.0 極重度放射病(骨髓型)
10.0 腸型放射病
50.0 腦型放射病
這是輻射防護教材裡面的內容,

2、骨髓如何抽取?

朋友,詳細介紹給你了, 1.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位於人體許多骨骼內.成年人的骨髓分兩種: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能製造紅細胞、血小板和各種白細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細胞能殺滅與抑制各種病原體,抱括細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細胞能製造抗體。因此,骨髓不但是制血器官,它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黃骨髓主要是脂肪組織,當人體貧血時,它可以轉化為紅骨髓。 2.捐獻骨髓會不會影響捐獻者的身體健康? 捐款骨髓不會影響人的健康。許多人認為捐獻骨髓是抽取脊髓,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骨髓移植是需要人體內的紅骨髓——造血幹細胞。一個成年人的造血幹細胞是3公斤,一名捐獻者提拱不到10克的骨髓幹細胞就能救活一名白血患者、因此不會減盡弱其免疫能力和造血能力。骨髓是在生能力很強的組織,對於健康捐獻者,會在10天左右即可補足所捐獻的幹細胞量。 3.健康者在什麼年齡段適合捐獻骨髓? 健康者在18~55歲均可捐獻骨髓。 4.什麼是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指把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從一個人體內移植到另一個人體內(一般是通過靜脈輸入)。確切地說,骨髓移植就是造血幹細胞的移植。 5.什麼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 人體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嚴重疾病,如白血病(俗稱血癌)。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重病放射病患者,繼續生存的希望就是骨髓移植。我國每年約400萬名各類疾病的患者等待著骨髓移植。 除了對捐獻者的休重、血壓等身體健康程度和獻血條件一樣外,捐獻骨髓者一般要求在18周歲以上、45周歲以下,最好有獻血或捐獻血小板的經歷,一旦抽樣,配對也要求是身體、心理等都較成熟者,以便於救治患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捐髓實際上是捐獻造血幹細胞,一次性捐獻量約20克左右,對身體沒有影響,市民可在義務獻血的同時填寫一張自願捐髓表,這樣醫院將有關資料輸入信息庫後,可隨時約請志願者救死扶傷。 樣捐獻骨髓 1.如何成為志願捐獻者? 如果您年齡在18至55歲之間、身體健康,可撥打中華骨髓庫骨髓捐獻熱線電話:(北京)010-65126600,(上海)021-62478117,或到區縣級以上紅十字會報名,並填寫志願捐獻書及有關表格。 2.捐獻骨髓有哪些步驟? 1)報名後,骨髓庫或紅十字會安排您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的HLA分型結果儲存在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2)供者與受者初步配型相同,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同時請您接受全身檢查。 3.如何抽取骨髓? 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有兩種方法:一是醫生在供者的髂骨部位穿刺採集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術後一兩天內有些疼痛,一周內就可完全恢復。二是用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動員骨髓和其他部位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外周血液中去,從供者的手臂靜脈中採集,並通過機器將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剩餘的血液回輸到供者體內。 4.捐獻骨髓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許多人認為捐獻骨髓是抽取脊髓,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骨髓移植需要的是人體內的紅骨髓——造血幹細胞。一個成年人的骨髓重量為3公斤,一名供髓者提供不足10克的骨髓造血幹細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骨髓是再生能力很強的組織,一般健康者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在十天左右即可補足所捐的幹細胞量。因此,捐獻骨髓不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3、核泄漏後,人患核輻射病的症狀是什麼樣子的?

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分別介紹:

外照射急性輻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一、概念
急性輻射病是指人體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分次受到大劑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輻射病是一種少見而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人們開始認識它,還是在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進行了核襲擊之後。那時,發生了數以萬計的傷病員。由於當時對這類疾病的經過與特點缺乏了解,加之原子彈爆炸後多種殺傷因素 (如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幅射及落下灰核幅射等)的復合作用,故對當時發生急性放射病的傷病員並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觀察,因而對急性放射病仍缺乏系統了解與認識。但是,通過這一事件,人們開始重視這一特殊疾病的系統研究。同時,隨著核科技術應用的廣泛發展,大型核設施逐年增加,全世界不斷發生重大核事故,各種類型的急性放射病病例,成為世界各國重點觀察研究與治療的對象。我國自60年代初期,也有各類事故病例發生,在急性輻射病的診斷與治療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二、急性輻射病的發病特點
由於急性輻射病是一種非隨機效應,故其嚴重程度與照射量呈正相關,並存在著照射量閾值 (見表13-1)。
損傷過程復雜,病變廣泛
放射線作用於機體內重要分子,引起它們不同程度的原發損傷,從而導致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生化、功能和形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可繼發性引起一系列並發症。例如:免疫系統受損,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凝血機制受損,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出血。這些並發症,重者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同時,由於射線作用不可能全身非常均勻、各組織和器官的敏感性又不同,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急性輻射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變十分廣泛。
由於不同器官、組織敏感性不同,故不同照射量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具有不同的規律性表現。從而奠定了急性放射病各種不同類型特徵的基礎。
骨髓型急性輻射病病程的階段性
人體全身吸收劑量達1~10Gy,可發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即其臨床表現以骨髓造血抑制為主。這種類型的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臨床表現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三、急性輻射病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以將急性放射病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骨髓型又可根據病情輕重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現依次介紹如下:
1. 骨髓型急性輻射病
骨髓型急性輻射病是指全身吸收劑量為1~10Gy時所引起的以骨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輻射病。病情輕重主要決定於劑量的大小,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
這種類型的急性輻射病,特別是中度與重度的,病程發展分期明顯,即可分為初期、假愈期、極期和恢復期。
各度骨髓型急性輻射病主要臨床經過:
1) 輕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1~2Gy,數天內可出現疲乏、頭昏、惡心、食慾減退、失眠等症狀,然後症狀逐漸緩解。整個病程中,一般不發生脫發、出血和感染。照後1~2天內,白細胞可一時性輕度上升到10×109/L左右,然後下跌到3.0×109/L ~ 4.0×109/L,淋巴細胞可減少到1.0×109/L,其他血細胞數量無明顯改變。40~50天後,血液逐漸恢復正常。
不經治療,兩個月可自行恢復。
2) 中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2~4Gy,多有明顯的分期。
初期:照射後數小時可出現頭昏、乏力、食慾下降、惡心、嘔吐。約一天左右進入假愈期。外周血白血球一過性升高,然後逐漸減少。淋巴球輕度減少。
假愈期:臨床症狀緩解,但白血球總數繼續下降,一般不會低於2.0×109/L;血小板可降低。假愈期末可開始脫發。脫發和皮膚、粘膜出血是進入極期的先兆。
極期:一般在照射3~4周後開始,主要的徵象是感染發燒、出血較廣泛,口腔感染多見,白血球降至最低值,血小板明顯減少,可有輕度貧血。
恢復期:受照射後五周左右進入恢復期。症狀消退,血液開始恢復,毛發開始新生。
3) 重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4~6Gy。臨床分期明顯。
初期:受照後很快出現全身一般症狀,嘔吐發生早而頻繁,還可出現腹瀉。白細胞總數有一過性升高,然後開始下降,淋巴球明顯減少。
假愈期:1~3天後,上述症狀減退,但血象繼續惡化。2~3周後開始成束脫發,1~2周可全部脫光。
極期:約在病後2~3周進入此期。全身情況惡化,相繼出現嚴重毛發脫落,廣泛而嚴重的出血,多見於齒齦、胸部、頭部及受壓部位,可大片出血或皮下血腫,甚至便血、尿血、咳血、鼻,出血部位常伴感染或壞死,要害部位出血可造成死亡。感染是重度急性放射病的嚴重並發症,常由口腔開始,嚴重可發生敗血症,高燒達39~41℃,全身衰竭時可以體溫不升。早期感染病原菌多為上呼吸道的革蘭陽性球菌和桿菌,晚期多為腸道革蘭陰性桿菌。造血功能明顯抑制,白血球可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可低於10×109/L,可有輕度貧血。此外,神經系統、胃腸道、代謝方面均出現紊亂。精子生成障礙。
恢復期:如能積極治療,第5~8周可開始恢復,但記憶力減退、衰弱、食慾減退、貧血等恢復很慢。精子生成恢復更慢。
4) 極重度急性輻射病 吸收劑量為6~10Gy。分期不明顯。
受照後多在一小時內即開始初期症狀,反復而嚴重嘔吐和腹瀉,全身衰竭。2~3天後症狀可稍有減輕,白細胞下降迅速,淋巴細胞減少明顯。一周左右可轉入極期,高燒、拒食、頻繁嘔吐與腹瀉、柏油樣便,嚴重脫水,代謝紊亂。如不積極治療,死亡率很高。
2. 腸型急性輻射病
全身吸收劑量為10~50Gy,或全身不均勻照射而腹部受到特大劑量照射後,以胃腸道症狀為突出表現的急性放射病。
這種類型的急性放射病病程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3~4天即可死亡,分期不典型。病人受照射後數小時即出現明顯症狀,如頭痛、惡心、嘔吐。約經過2~3天後,症狀略有緩解,數日後很快進入極期。突出的症狀是上吐下瀉,嘔吐次數多,程度重,呈頻繁頑固性嘔吐,血水樣或果漿樣稀便,常有里急後重,偶有柏油樣便或膿血便。可伴腹痛,甚至可有腸梗阻症狀。病人食慾下降,甚至拒食。最後體溫升高,血壓下降、脫水、虛脫、中毒性休剋死亡。
3. 腦型急性輻射病
全身吸收劑量為50Gy以上或全身不均勻大劑量照射而頭部受到非常大劑量照射後所發生的以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變不只限於大腦,小腦症狀也很明顯。
整個病程很短,無明顯分期,進展迅速,很快死亡。主要表現為照後立即嘔吐、惡心、腹瀉、經神萎靡、全身虛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四肢冰涼、口唇發、眼結膜充血。,發病1~2小時即意識喪失、共濟失調、四肢抽搐、肌張力增高、眼球震顫。嚴重者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大小便失禁。數小時後可有短時間的症狀輕度減輕,隨之血壓下降、體溫不升、呼吸變慢、2~3天內死亡。
四、急性輻射病的診斷
急性放射病雖然是一種少見病,但在核戰爭情況下可發生大量傷病員,在平時,大型核設施發生核事故時,也可造成大批的急性輻射病病員。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分類診斷非常必要,可以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予以適當的醫療救護處理。至於最後的分類、分度診斷,則需要對各方面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並參考物理劑量,才能正確確定。
早期分類診斷:主要是根據受照後1~2天內能搜集到的各方面資料,進行早期病情的估計。
首先,在可能情況下,對可能受照射的劑量作劑量學的估計;其次,根據初期臨床表現及血細胞改變進行分類診斷 (見表 13-2 及圖 13-1 )。
圖13-1使用方法:將照射後24~48小時淋巴球絕對數和該時間內出現過的最重症狀 (圖右柱內側實線下角)作一連線通過中央柱,即可知病情的程度。如在6小時分類診斷,則僅根據出現過的最重症狀(圖右側內側實踐上線)作一水平橫線至中央柱,但誤差較大。
最後的分類、分度診斷
急性輻射病最後的分類分度診斷,主要應根據整個臨床表現及各項化驗等特殊檢查。物理劑量及生物劑量計(淋巴球染色體畸變檢查),可作為重要參考(見表13-3)。
五、急性輻射病的治療原則
根據病情程度和各期不同特點,應盡早採取治療措施。由於10Gy以上的腸型和腦型急性輻射病,目前尚難以救治,這里只重點介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療原則。
輕度急性放射病:一般只需採取對症處理即可痊癒。
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
初期:鎮定、脫敏止吐,盡早使用抗放射葯物,可給神經功能調節及改善微循環等葯物。
假愈期:有指徵地預防使用抗菌素。預防出血和保護造血功能;必要時輸全血或血液有形成分。
極期:積極採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嚴格消毒隔離;控制出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注意防止肺水腫。
恢復期:強壯治療,促進恢復。
極重度、腸型和腦型:可參考中度和重度的治療原則,但要特別注意盡早採取抗感染、抗出血措施,注意水電解質紊亂,積極緩解胃腸和神經系統症狀。注意黴菌和病毒感染。極重度骨髓型和輕度腸型放射病,可進行胎肝細胞移植;一般在8Gy以上,有合適供髓者時,可考慮同種骨髓移植,注意抗宿主病的防治。

內照射輻射病(Radiation Sickness from Internal Exposure)
一、概念
內照射輻射病是指放射性同位素過量進入人體後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對機體產生持續性的照射;以同位素靶器官(Target Organ)損傷為主;臨床表現遲發遷延。內照射放射比較少見,而臨床工作中見到的多為放射性同位素內污染(Internal Contamination of Radinuclides)。所謂放射性同位素內污染,指體內放射性同位素超過其自然存在量。
二、內污染放射性同位素的來源
1 放射性礦石的開采、冶煉、精製加工及核燃料的後處理。
2. 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制備的各個環節。
3. 核反應堆、核動力裝置運行和維修。
4. 加速器的運行和維修。
5. 工業、農業、醫學、地質和石油勘探,科學研究等部門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各個環節。
6. 核爆炸後放射性落塵的污染。
三、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代謝
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代謝主要決定於元素的化學性質和物理狀態。它們在體內的代謝直接影響其內照射生物學效應。為認識各種放射性同位素內照射效應特點,應了解有關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知識。
1. 吸收 放射性同位素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有胃腸道、呼吸道、傷口。有些放射性同位素亦可通過正常皮膚進入體內。
1)由胃腸道攝入 不同族同位素的胃腸道吸收率不同。如鹼族元素和鹵族元素,它們的鹽類易溶於水容易吸收,吸收率極高,幾乎達100%。鹼土元素吸收率也較高,約為10~40%。大部份稀土族元素如鑭系、錒系元素極易水解,在PH>3的介質中可以形成氫氧化物膠體而沉澱,而不易吸收,其吸收率約為0.05%或更少。見表13-4
此外還應考慮到胃腸道功能、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狀態、食物成份等對胃腸道吸收的影響。
2)由呼吸道吸入 放射性同位素以氣態、氣溶膠或粉塵狀態存在時,可由呼吸道進入體內。氣態的放射性同位素(碘蒸汽、氚、氡等)極易通過呼吸道粘膜及肺泡壁入血。放射性氣溶膠或粉塵經呼吸道吸收時的吸收率與它們的粒徑大小及其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密切關系。顆粒大、溶解度小的、吸收率低。否則相反。
3)由正常皮膚和傷口的吸收 某些氣態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氣、碘蒸汽)和某些液態的放射性同位素(如碘、磷、鍶)可透過正常皮膚進入體內。皮膚破損時,可大大增加吸收的速度和吸收率。動物實驗表明,147Pm經擦傷的皮膚吸收率較未擦傷皮膚高幾十倍。
2. 在體內的分布及影響因素
1)放射性同位素吸收入血後,摻入與其化學性質相類似元素的代謝,如90Sr、131I、137Cs分別摻入Ca2+、I–、K+的代謝過程。它們在各組織器官內分布有以下幾種類型表13-5。
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沉積較多的器官及其臨近組織往往受照劑量較大,組織損傷亦大。
2)影響分布因素
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分布主要受同位素的化學性質和機體狀態兩個方面的影響。
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學性質 是指同位素本身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在影響分布的化學因素中還包括溶劑的化學性質和有無載體等。如硝酸環進入體內易水解成氫氧化物,沉積於肝臟較多,約占注入量的30%;而檸檬酸環呈絡合狀態進入體內,沉積於骨骼,約占注入量的56%,肝臟僅佔9%。放射性核素的溶媒性質影響其吸收速度,如釙(210Po)溶於生理鹽水或甘露醇中給小鼠皮下注射比溶於明膠或油中吸收得快。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所伴隨的載體量,對分布影響甚大,如131I帶有一定量碘載體時,由於碘對131I有「稀釋作用」,可使用甲狀腺中131I沉積量明顯降低。
機體代謝旺盛時核素在體內的沉積率增加。幼年骨骼的代謝,再建過程大於破壞過程,對鈣的利用多,因而同族同位素45Ca、90Sr、140Ba和226Ra的沉積率也高。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對131I的吸收率增高。
3. 排泄 進入體內的放線性同位素,可以通過胃腸道、腎、肺、膽汁、汗液、乳汁等途徑排泄。其排泄速度、途徑和排泄率與同位素進入途徑及其理化性質有密切關系。
1)氣體或揮發性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由呼吸道排出,排出率高,排出速度也快。如氡氣吸入後,2小時大部分排出,5小時後肺內僅剩微量。
2)經口攝入,不易被胃腸道吸收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隨糞排出。例如口服
210Po隨糞排出 90%。沉積在肝臟的同位素,經膽汁排至腸道隨糞排出。稀土族和重金屬元素一般隨糞排出為主。
3)直接進入血液或由其他途徑吸收入血的可溶性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經腎臟隨尿排出。如3H、24Na、131I、90Sr等,它們入體後的最初幾天,與組織尚未緊密結合,隨尿排出率高,隨時間延長,摻入體內代謝,與組織結合緊密,尿排出率逐漸下降。
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減少速度以有效半減期表示。例如131I,物理半衰期為8天,生物半排期為138天,有效半減期為7.6天。
四、內照射放射病的臨床表現
內照射放射病的發病機理和病變的本質與外照射損傷類似。例如:一例口服131Cs148MBq(4mCi);一例口服226Ra75.11MBq(2.03mCi);一例紅骨髓增生症的女患者,在做肝掃描時錯誤地由靜脈注入7400MBq(200mCi)的198Au。這三例患者雖然進入體內的同位素分布特點不同,但臨床表現與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均出現了初期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症狀,繼之出現血液的變化。與外照射放射病不同的是,病程長而分期不明顯,或可轉為慢性。慢性期的症狀和體徵與進入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有關。慢性內照射放射損傷具有持續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這是由於放射性同位素成為持續體內照射源,其作用直至排出體外或衰變完為止。因此,內照射放射病,除有全身症狀外,還有選擇性的損傷(靶器官的損傷)。例如放射性碘可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甲狀腺結節形成等;239Pu、90Sr、226Ra主要分布在骨骼,可引起骨痛、骨質疏鬆、造血障礙、病理性骨折等。鈾在體內主要表現為鈾的化學毒性,首先引起腎臟的損傷。內照射放射損傷的遠期效應,可引起惡性腫瘤和白血病等。
五、診斷
首先要全面掌握職業史,臨床表現、體徵和實驗室檢查,此外還需要做體內放射性核素的測定和沉積器官功能的檢查。其中包括現場污染水平、呼出氣、排泄物(痰、尿、糞)、血液等放射性定性和定量測定,全身放射性定性和定量測定等。以便得知內照射放射性同位素種類,並推算出體內污染量及內照射劑量。
診斷標准如下:
1. 經物理、化學等手段證實,有過量放射性同位素進入人體內,致其受照射情況符合下述條件之一:
1)一次或短時間(數日)內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使全身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幾個月)均勻或比較均勻地受到照射,使其有效待積量當量(Effective Committed Dose Equivalent)可能大於1.0Sv,並有個人劑量檔案和健康檔案可查。
2)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放射性同位素連續多次進入體內,或者較長有效半減期的放射性同位素一次或多次進入體內,致使機體放射性同位素攝入量超過相應的年攝入量限值幾十倍以上。
2. 內照射輻射病的臨床表現,或以與外照射急性輻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現為主,或以該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損傷為主,並往往伴有放射性同位素初期進入體內途徑的損傷表現。
前述臨床表現可能發生在放射性同位素進入體內的早期(幾周內)和或晚期(數月至數年)。
1)均勻或比較均勻分布於全身的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內照射輻射病,其臨床表現和實驗檢查所見與外照射急性輻射病相似,可有不典型的初期反應、造血障礙和神經衰弱癥候群。
2)選擇性分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則以靶器官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伴有神經衰弱癥候群和造血功能障礙等全身表現。
靶器官的損害因放射性同位素種類而異,如:1. 放射性碘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結節形成等。2. 鐳、環等親骨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等。3. 稀土元素和以膠體形式進入體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網狀內皮系統的損害。
六、處理原則
1. 對有過量放射性同位素進入體內的人員進行及時、正確的初期處理,主要包括為減少放射性同位素吸收的急救處理及加速放射性同位素排出的治療。處理必須分秒必爭,及時正確。
1)減少放射性同位素吸收
(1) 減少胃腸道內的吸收 主要是催吐、洗胃、服沉澱劑、吸附劑和瀉劑。
催吐:用手指或棉棒剌激咽部;服催吐劑,如吐根劑、硫酸銅(1%, 25ml),硫酸鋅(1~2g)、藜蘆(2.5~5g)、甜瓜蒂(5~15g)等,或皮下注射阿撲嗎啡(5~10mg)。早期用這些方法可使胃內放射性核素排出80~90%。
洗胃:可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或微鹼性溶液洗胃。禁用能促進放射性同位素溶解和吸收的葯液。
服吸附劑、沉澱劑及緩瀉劑:已知攝入的放射性同位素為鍶、鋇、鐳、鋅、錳等二價元素時,可酌情服用下列一種沉澱劑:硫酸鋇50g;磷酸三鈣5g及磷酸氫二鈉6g;磷酸鋁凝膠100ml等。也可服吸附劑活性炭、骨粉和離子交換樹脂等。在口服沉澱劑、吸附劑後約半小時,口服緩瀉劑,硫酸鎂、雙醋酚酊等,以加速被吸附沉澱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排出。
若已攝入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超過4小時,應首先使用緩瀉劑。
較特異性阻止吸收劑 褐藻酸鈉和氫氧化鋁凝膠均有阻止90Sr從胃腸吸收的作用。用法:前者8~10g配成糖水飲用,後者首次劑量50ml。均可使胃腸道吸收減少50%以上。
普魯士蘭(亞鐵氰化鐵):可增加137Cs排出。用法:每次1g,1日3次,連服數日。
碘化鉀(KI):可阻止體內放射性碘(131I、125I)進入甲狀腺,使穩定性的碘在甲狀腺內飽和並封閉了甲狀腺,以減少放射性碘在甲狀腺的蓄積。用法:KI100mg,每天一次,連服數日,如無十分必要,累加量不宜大於1g。
(2) 減少呼吸道的吸收:用棉簽拭去鼻腔內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噴血管收縮劑,如腎上腺素,麻黃素等,然後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給去痰劑如氯化銨、碘化鉀等,使殘留在呼吸道的放射性同位素隨痰咳出。
(3) 減少傷口內的吸收 對污染的傷口,首先用生理鹽水或3~5%肥皂水,由內向外擦洗傷口周圍皮膚,再用生理鹽水或清水反覆多次沖洗傷口,並阻止傷口處靜脈迴流,使由傷口流出一定量的血,以減少吸收。如傷口污染嚴重,經單純沖洗效果不佳,可考慮擴創。
2)加速放射性同位素的排出
放射性同位素內照射損傷的程度和後果,主要取決於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滯留量和時間。因此,抓緊時機選用適當的促排措施是內照射損傷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否則,隨著時間推移,放射性同位素固著於組織中,促排效果差。
(1) 絡合劑應用 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二乙稀三胺五醋酸鈣鈉鹽(DTPA-CaNa3)又稱促排靈,是一種高效廣譜的促排葯物,可加速稀土、超鈾及超環等同位素的排出,如鑭 (140La)、鈰(144Ce)、鐠(143Pr)、釹(147Nd)、鉅(147Pm)、鋯(95Zr)、環(239Pu)等。用法:1g溶於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每日一次,連續3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3~4天再行第二療程。同時注意腎功能的變化。二巰基丙磺酸鈉對釙(210Po)有較好的促排效果。用法:5%5ml肌注,每天2次,3~4天為一療程。胺酸(811)對鉈(234Th)、鋯(95Zr)、鉅(147Pm)、環(239Pu)等皆有顯著的促排效果。用法:0.5g 溶於3ml注射用水或苯甲醇溶液中,肌注,每日1次,3~4天為一療程。有明顯肝、腎功能損害者禁用。
(2) 增加水代謝 3H進入體內後,很快與體內水達到平衡,為加速3H的排出,可大量飲水,由尿排出3H可增加10~20倍。
(3) 增加骨質代謝 用葯物、激素或控制膳食的方法。促進骨質的分解代謝,加速親骨性同位素由尿排出。
2. 加強營養,注意休息和綜合對症治療。
3. 脫離放射性同位素接觸。
〔附〕職業性照射所致外照射急性輻射病,外照射慢性輻射病和內照射輻射病的診斷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應由放射醫學專業醫院作出的診斷才屬有效。

4、骨髓移植的禁忌症和適應症?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是各種血液腫瘤、再生不良性貧血症、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或代謝性疾病救命的根本治療方法。近年來世界上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逐年增加,顯示骨髓移植已經成為目前治療的趨勢;而因骨髓移植所帶來的病人長期存活率也大大的增加,各種血液疾病如再生不良性貧血症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有適當的供髓者,骨髓移植已有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長期存活率,而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亦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治癒率,這些成果皆遠非傳統之化學療法所能及,這也是這什麼我們需要發展骨髓移植的最重要原因。

適應症:
1、血液系統惡性疾病:
各種急性和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2、非血液系統惡性疾病:
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神經母細胞瘤和其他實體瘤等
3、血液系統非惡性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血紅蛋白病(地中海貧血等)等。
4、免疫系統疾病:
先天性免疫缺乏性疾病(SCID)、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放射病等。

禁忌症:

骨髓移植對妊娠婦女來講是絕對禁忌症
可能或已證實懷孕者
(對於懷孕的情況,既沒有臨床經驗,亦沒有實驗數據可提供。因此內科醫生要評估對應用ATG-Fresenius S作治療的危險性和益處,但應考慮到人體免疫球蛋白是可以通過胎盤屏障的。)
已知對兔蛋白過敏者
  血小板 重缺乏者
 (如每ml的血小板數小於50000)
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的,尚未得到治療控制者

5、放射病的臨床表現

1.照後初期有惡心和食慾減退、照射劑量可能大於1Gy;有嘔吐者可能大於2Gy。如發生多次嘔吐可能大於4Gy。如很早出現上吐下瀉,則可能受到大於6Gy的照射。
2.照後數小時內出現多次嘔吐,並很快發生嚴重腹瀉,但無神經系統症狀者,可考慮為腸型放射病。
3.照後1小時內頻繁嘔吐、定向力障礙、共濟失調、肢體震顫、肌張力增強者,可基本診斷為腦型放射病。在排除外傷因素的情況下發生抽搐者,可確認為腦型放射病。
對初期病狀要注意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排除心理因素。

6、核輻射包括哪些對人體及生態有危害的東西?如何有效避免?

1. 核輻射對人體有害的就是發射型物質;
2. 住的離火電廠遠一點,北方離鍋爐遠一點。火電廠的煙影區的背景輻射比現在福島疏散區還高。不過這些輻射對人體影響有限。

7、被工業X射線直射3分鍾距離在1m內,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啊?急,希望回答的具體些,應該做什麼檢查?

現在不知道當時所受的X射線機管電壓是多大的(kV)?管電流有多大(5mA還是10mA)?
你可以初略估算一下你自己受到的劑量:
1)管電壓50kV的X射線機在1m處產生的照射量約為10mR/mA·min(毫倫琴每毫安每分);
2)管電壓是75kV的X射線機在1m處產生的照射量約為100mR/mA·min;
3)管電壓是100kV的X射線機在1m處產生的照射量約為200mR/mA·min;
4)管電壓是150kV的X射線機在1m處產生的照射量約為1R/mA·min;
5)管電壓是200kV的X射線機在1m處產生的照射量約為2R/mA·min。
X、γ和β射線在數值可以近似做一些數值上的換算:1倫琴(R)=0.00869戈瑞(Gy)
假設探傷機是對著你直射,管電壓是50kV、管電流是5mA,那麼你所在位置的吸收劑量率D可按下式估算:10mR/mA·min×5mA×0.869Gy/R÷(1m)²×3min的劑量(mGy),有效劑量E≈D。

輻照劑量對人的影響效果如下:
D<0.25Gy 不明顯和不易覺察的病變。
0.25Gy≤D<0.5Gy 可恢復的機能變化,可能伴隨血液學的變化。
0.5Gy≤D<1Gy 機能變化,血液變化,但不伴隨臨床症象。
1Gy≤D<2Gy 輕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乏力,不適,食慾減退。
2Gy≤D<3.5Gy 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乏力,不適,食慾減退,惡心,嘔吐,白細胞短暫上升後下降。
3.5Gy≤D<5.5Gy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多次嘔吐,可能伴隨腹瀉,白細胞明顯下降。
5.5Gy≤D<10Gy 極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多次嘔吐,腹瀉,休克,白細胞急劇下降。
10Gy≤D<50Gy 腸型急性放射病,頻繁嘔吐,嚴重腹瀉,腹疼,血紅蛋白升高。
D>50Gy 腦型急性放射病,頻繁嘔吐,腹瀉,休克,共濟失調,肌張力增高,震顫,抽搐,昏睡,定向和判斷力減退。

不過依據環保的要求,探傷室應是門機聯鎖,你近去怎麼還能開機呢。就是在野外也應有警戒標志啊。

8、職業病x光輻射危害,當被輻射了,身體有什麼反映,會引發什麼病例了?

分為急性病和慢性病,如果劑量不大、時間較短、照射面積小,身體沒有異常反應,一般就是沒有發生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症狀有腹瀉、疲乏、血細胞下降、發熱等;有一點要注意,有一種叫「一次打擊效應」,或「隨機效應」,這就要看「運氣」了,這種效應,要很多年才顯現,甚至表現在後代!不過不要過分擔心,這種效應的幾率是很小的。去醫院做個檢查比較好,如血常規、淋巴細胞微核率檢查等。

9、輻射、放射線作業者營養平衡是什麼?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時間內大劑量的射線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損傷范圍廣,傷情的嚴重程度與受照劑量的大小有密切關系,受照劑量越大,傷情越重。主要表現為造血功能障礙、出血、感染及代謝紊亂,故稱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劑量過大,超過10平方米/平方秒以上,除有造血功能嚴重障礙以外,最主要的損傷有發生在胃腸道的胃腸型放射病,或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型放射病。

營養素平衡:各營養素之間的適當配比,即供給平衡飲食,是發揮營養效用的關鍵,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生熱營養素在總熱能攝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適時,可能影響氮代謝。因此,既不能因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對蛋白質利用有節約效能,就降低蛋白質的必需供給量,也不能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能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片面強調蛋白質營養而使體內蛋白質不能被充分利用。輻射損傷時,營養素平衡更為重要。動物試驗表明,過低或過高供給蛋白質或脂肪都會使動物輻射損傷加重或恢復延遲,甚至死亡率升高。營養素比例以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20%,脂肪25%~30%,氮熱比值以1∶0.63~0.84?06焦耳(150~200千卡)為宜。除生熱營養素間要保持適當比例外,各種維生素之間也要維持營養平衡。

維生素B2和維生素PP與熱能代謝有密切關系,這幾種維生素需要量常隨總熱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僅增加其中任何1種維生素,都不能得到預期的營養效果。礦物質營養平衡問題尤為重要,體內鉀、鈉、鈣、鎂等離子濃度須合適,否則不能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輕者損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與其他營養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很重要,鋅對許多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與維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都有重要影響。輻射損傷時,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在內,過量或不平衡,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在配製飲食時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過病人的耐受量,否則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同時要注意飲食性質,以少渣及細軟的高蛋白半流質飲食為宜,可給予牛奶、雞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種食物均應切碎煮爛,不用易產酸產氣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纖維多的食物,以減少對消化道刺激。烹調方法採用蒸、煮、氽、燴、燉、燜等。飲食呈糊狀,極易消化吸收,且滲透壓不高,對胃腸黏膜無刺激,可起到保護胃腸道的作用。在選擇食物方面可選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對輻射損傷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捲心菜、茄子、扁豆、胡蘿卜、黃瓜、番茄、香蕉、蘋果、酵母等。適量飲茶,有助於抗輻射。

10、什麼是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是指在較長時間內,連續或反復間斷地受到超劑量當量限值的全身外照射,達到一定累積劑量當量後引起的以造血組織損傷為主並伴有其他系統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屬於職業病范疇。

1疾病名稱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1]

2疾病概述
易感人群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可發生在健康狀況較差,修復能力較弱,不遵守防護和操作規程的各類放射工作人員,如應用 X射線或放射性核素進行診斷和治療的醫務人員,X射線或γ射線工業探傷、中子測井、核反應堆或加速器等的工作人員。
性狀區別
慢性照射的生物效應與急性照射不同。一般地說,對慢性照射可耐受較大劑量,因為每次照射的劑量小,損傷輕,機體有修復能力,形成一個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的連鎖過程,只有當積累劑量達到一定高度時,才產生臨床效應。
臨床特點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的臨床特點是:發病慢、病程長、主觀症狀多、客觀體征少。根據病情輕重程度可分為、、度。臨床表現有明顯的無力型神經衰弱綜合征,如頭暈、疲倦、無力、失眠或嗜睡、多夢、記憶力減退、食慾不振等;並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一般體格檢查基本正常、有些病人血壓可能在正常低值、束臂試驗陽性(可能由於毛細血管脆性增加),基礎代謝和甲狀腺吸(I功能偏低等。工齡較長的放射科醫務人員中,可見到手部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皸裂現象,也可能有指甲縱嵴易脆裂、 指紋變淺改變。比較肯定的客觀指標就是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較長時間持續在4.0×10g/L以下;有些病人伴有血小板數減少,較少病人伴有血紅蛋白降低,個別嚴重者可發生全血細胞減少。白細胞除數量減少外,有時可能伴有質的變化,如核固縮、核溶解、空泡和中毒性顆粒等的出現。骨髓檢查可見增生活躍或低下。也可能有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和微核率增高。某些女病人可有月經不調,男病人精子減少或功能、形態不正常,甚至不育。並可伴有一項或多項不同器官或系統的功能異常,如免疫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等功能異常。度慢性放射病的症狀輕而不穩定,病變屬功能性,是可逆的;度慢性放射病的症狀增多且加重,從功能性不穩定的變化逐漸發展為器質性的穩定的病變,並累及更多的器官和系統;度的病情更加嚴重,病變為不可逆,全身狀況急劇惡化,並發感染、出血、多系統功能衰竭。
判斷原則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無特異性診斷指標,所以診斷比較困難。要根據四項原則綜合判斷,即:首先要有明確的接觸放射的職業史,包括所受的照射劑量、工作量和工種、防護情況及同工作者的健康情況等;第二,臨床表現,包括主觀的和客觀的所見;第三,實驗室檢查結果,除外周血和骨髓檢查以外,還包括其他各器官系統的檢查結果,並參考染色體畸變率和微核率;最後還要除外其他的慢性疾病。
離放射線
凡診斷為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者,無論病情輕重,均應脫離放射線,接受治療。進行有針對性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加強營養和適當的體育鍛煉。度慢性放射病的預後良好,經過對症治療,可以完全恢復健康,並可恢復放射性工作。度慢性放射病經積極治療後,多數病人可恢復或減輕,少數病人可能殘留一些症狀,或白細胞較長時間持續在正常水平以下。根據體力恢復情況,可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非放射性工作。度的經積極合理治療後,可能獲得一些的近期療效,可轉入療養院繼續治療和休養,不應再接觸放射線。

3疾病分類
腫瘤科

4症狀體征
a)體液免疫降低;
b)細胞免疫降低;

c)淋巴細胞轉化功能降低。
d)易於感染,全身抵抗力下降。
e)生殖功能降低

5疾病病因
a)有長期連續或間斷超劑量當量限值照射史,法定個人劑量記錄顯示平均年劑量0.15Gy以上或最大年劑量0.25Gy,累積劑量當量達到或超過1.5Gy。
b)接觸射線以前身體健康,接觸數年後出現明顯的無力型神經衰弱症狀,其症狀消長與脫離及接觸射線有關。
c)可有出血傾向。
d)接觸射線以前造血功能正常,接觸數年後,血象經多次動態觀察證明造血功能異常(采血部位應固定,以便自身對照)。

6診斷檢查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必須根據照射史、個人劑量檔案、受照累積劑量當量、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合健康檔案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他因素和疾病方能作出診斷。
I度
1)具備以下各項者可診斷為I度。有長期連續或間斷超劑量當量限值照射史,法定個人劑量記錄顯示平均年劑量0.15Gy以上或最大年劑量0.25Gy,累積劑量當量達到或超過1.5Gy。
2)接觸射線以前身體健康,接觸數年後出現明顯的無力型神經衰弱症狀,其症狀消長與脫離及接觸射線有關。
3)可有出血傾向。
4)接觸射線以前造血功能正常,接觸數年後,血象經多次動態觀察證明造血功能異常(采血部位應固定,以便自身對照)。
a)白細胞總數自身對照有進行性降低,並較長時間(6~12個月)多次檢查(10次以上)持續在4.0×109/L以下,可伴有血小板數長期低於80×109/L,紅細胞數減少(男性低於3.5×1012/L,女性低於3.0×1012/L)和血紅蛋白量降低(男性低於110g/L;女性低於l00g/L)。
b)骨髓增生活躍或偏低下;或某一系列細胞生成不良或成熟障礙。
5)可伴有下列一個系統客觀檢查異常:
[1]免疫力降低
①具備下列一項異常者:

a)體液免疫降低。
b)細胞免疫降低。
c)淋巴細胞轉化功能降低。
②易於感染,全身抵抗力下降。
[2]生殖功能降低
①男性:具備下列三項中任何一項者:
a)三次精液檢查中二次精子數少於20×109/L(2000萬/ml);或無一次超過40×109/L(4000萬/ml)。
b)三次精液檢查中有二次活精子百分率低於60%。
c)三次精液檢查中有二次正常形態的精子數低於60%。
②女性:主要檢查卵巢功能,了解卵巢有無排卵和黃體功能情況。如檢查基礎體溫、陰道脫落細胞、宮頸黏液檢查等進行綜合判定。
[3]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
①具備下列二項異常者:
a)血漿皮質醇降低。
b)24h尿17-羥類固醇(17-OHCS)和17-酮類固醇(17-KS)降低。
②可有皮膚黏膜色素沉著。
[4]甲狀腺功能降低血清T3、T4經數次檢查低於正常;促甲狀腺激素(TSH)高於正常。
[5]物質代謝紊亂:主要檢查蛋白質和糖代謝功能。
[6]脫離射線和積極治療後可減輕或恢復[2]。
Ⅱ度
1 )有較頑固的自覺症狀,有明顯的出血傾向。
2 )白細胞數持續在3.0x109/L以下;白細胞數持續在3.0~4.0x109/L兼有血小板數和/或血紅蛋白量持續減少。
3 )骨髓增生低下。
4 )具有一個系統或一個系統以上異常
5 )脫離射線及積極治療後恢復緩慢。

7治療方案
1)Ⅰ度:脫離射線,中西醫結合對症治療,加強營養,頭兩年每年檢查一次,

以後每兩年全面檢查一次,在此期間根據健康狀況,可參加非放射性工作。恢復後,再繼續觀察一年臨床確認治癒則不再按外照射慢性放射病Ⅰ度診斷。
2)Ⅱ度:脫離射線,住院積極治療,全休。必要時進行療養,定期隨訪,1~2年全面復查一次。根據恢復情況可考慮參加力所能及的非放射性工作。
3)待遇和處理辦法按國家關於職業病的有關規定辦理。

8疾病預防
慢性放射病主要由職業性照射引起,是可以預防的:長期脫離射線工作,注意可能發生的遠期效應。預防措施為:進行放射工作的建築物和設備應符合安全防護要求;應制訂操作規程和安全防護條例;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應經過專業訓練,並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防護制度;應建立保健制度,按照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標准進行就業前和就業後定期體格檢查,加強營養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並有營養津貼和休假;應建立保健手冊,設置保健人員和監督機構,確保各項預防措施的執行;放射工作者在執行事先計劃的超劑量當量限值的照射之前,應服用預防葯物並作好必要的防護准備。

與骨髓型放射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