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發性骨髓瘤分哪幾種類型?
◆ 疾病知識,醫學知識,臨床知識,健康科普知識,為您疾病康復提供幫助 根據血清中M 蛋白的特點,可將多發性骨髓瘤分8 種類型。 ( 1 ) IgA型:此型最多見,約佔全部多發性骨髓瘤的50 % - 60 % ,本型具有多發性骨髓瘤的典型臨床表現。 ( 2 ) IgA 型:此型佔15%一20 % ,除具有與IgG 型類似的臨床表現外,尚有M 成分出現在α2 區,骨髓中有火焰狀瘤細胞、高膽固醇血症和髓外骨髓較多見等特點。 ( 3 )輕鏈型:此型佔15%一20 % ,瘤細胞僅合成和分泌單克隆輕鏈,不合成相應的重鏈,輕鏈相對分子量僅為23 000 ,遠小於{清蛋白相對分子量,故在血清蛋白電泳上不出現M 成分,而在尿中排出大量輕鏈(本周蛋白)。此型瘤細胞常分化差,增生迅速,骨骼破壞及腎功能損害較重,預後較差。 ( 4 ) IgD 型:佔全部多發性骨髓瘤的8 %一10 % ,此型除多發性骨髓瘤的一般表現外,還有以下特點:患者年齡較輕,多在50 歲以下;由於IgD 的正常含量很少,即使I 只D 含量升高至正常水平的200 倍時,血清蛋白電泳上也不顯示明顯的M 成分,因此診斷此型需依靠IgD 定量測定及免疫電泳,而不是依賴蛋白電泳;髓外浸潤多見;本周蛋白尿多見;骨質硬化相對多見。 ( 5 ) IgM 型:此型國內少見,除具有多發性骨髓瘤的一般表現外,因為其相對分子量巨大,故易引起高勃滯血症。 ( 6 ) IgE型:此型罕見,血清中ige含量很高(45 一60 g/L ) , 輕鏈多為λ鏈。溶骨性病變少見,外周血中漿細胞增多,可呈現漿細胞白血病圖像。 ( 7 )雙克隆或多克隆型:此型少見,約佔1 %。雙克隆常為IgM 與IgG 聯合,或IgM 與IgA聯合。雙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輕鏈多屬一種類型即λ鏈或K 鏈,偶可為兩種輕鏈既有λ鏈又有K 鏈。多克隆者罕見。雙克隆即可來自單一克隆漿細胞,也可來自兩個克隆的瘤細胞分泌。 ( 8 )不分泌型:約佔1 %。此型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惡性漿細胞增生、骨質破壞、骨痛、貧血、易感染等典型表現,但血清中無M 蛋白,尿中無本周蛋白,因為瘤細胞不分泌免疫球蛋白。應用免疫熒光法可進一步分為不合成型和不分泌型,前者瘤細胞內無免疫球蛋白合成,後者瘤細胞內有免疫球蛋白合成但不能分泌出來。 來源:浙江省醫學會資料提供,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2、骨肉瘤有哪些分類?
一、成骨性腫瘤(一)良性1.骨瘤(Osteoma)2.骨樣骨瘤和骨母細胞瘤()(二)惡性1.成骨肉瘤(Osteosarcoma)2.皮質旁成骨肉瘤(Juxtacorticalosteosarcoma)骨腫瘤分類二、成軟骨性腫瘤(一)良性1.軟骨瘤(Chondroma)2.骨軟骨瘤(Osteochondroma)3.軟骨母細胞瘤(Chondroblastoma)4.軟骨粘液樣纖維瘤(Chondromyxoidfibroma)(二)惡性1.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2.近皮質軟骨肉瘤(JuxtacorticalChondrosarcoma)3.間葉性軟骨肉瘤(MesenchimalChondrosarcoma)骨腫瘤分類三、骨巨細胞瘤(CiantCellTumorofbone)骨腫瘤分類四、骨髓腫瘤1.尤文氏肉瘤(Ewing『ssarcoma)2.骨網織細胞肉瘤(Reticulosarcomaofbone)3.骨淋巴肉瘤(Limphosarcomaofbone)4.骨髓瘤(Myeloma)骨腫瘤分類五、脈管腫瘤(一)良性1.血管瘤(Hemangioma2.淋巴管瘤(Limphoangioma)3.血管球瘤(Glomangioma)(二)中間型或未定型
3、多發性骨髓瘤怎樣分型?分期?【多發性骨髓瘤】
您好!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必須要有免疫固定電泳結果證明其為單克隆性,目前沒有該結果,不好下定論。
但就描述來看,該病可能性大,可能是輕鏈型。其他資料缺乏,臨床分期晚期(3期)可能性大。
該病的治療主要是化療。
我們醫院在多發性骨髓瘤的診療中有豐富經驗,條件允許,可到我院進一步診治。
(邱錄貴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骨髓瘤前期症狀
骨髓瘤早期的症狀是非常多的,其中骨頭疼、骨骼變形是骨髓瘤比較容常出現的一個症狀。出現這兩個症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瘤細胞會往外面分泌出細胞活性因子從而將破骨細胞全部激活了,緊接著就會出現骨頭疼痛、胸痛、肋骨疼痛的症狀。由於癌細胞對於骨質引起破壞,所以骨髓瘤患者非常容易骨折,這叫做病理性骨折。
貧血和出血也是骨髓瘤容易出現的症狀之一
骨髓瘤患者早期就會出現貧血和出血的症狀,隨著病情的越來越嚴重,患者的貧血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到了晚期血小板積聚減少,稍微受到外力碰撞身上就會變紫,甚至會出血,以皮膚黏膜出血最為常見,還有較為嚴重的患者是內臟出血和顱內出血。
肝、脾、淋巴結和腎臟病變
骨髓瘤患者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接受治療的話,肝臟和脾臟會出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現象,器官腫大或者異常腫物需要考慮髓外漿細胞瘤或者澱粉樣變。
骨髓瘤的神經系統症狀
有一種類型的骨髓瘤叫做神經系統髓外漿細胞瘤,這些患者出現的症狀主要就是一些神經系統的,比如記憶力消退、視力減退、嗜睡、昏迷、復視等等,這些症狀都是非常容易被發現的,發現這些症狀之後立馬接受針對性的治療,降低死亡率。
5、脊髓腫瘤有哪些類型?
1.根據腫瘤與脊柱水平部位的關系分為:頸段、胸段、腰段及馬尾部腫瘤。
2.按腫瘤的性質與組織學來源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前者有神經鞘瘤、脊膜瘤、血管瘤、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脂肪瘤及畸胎瘤等。後者有膠質瘤、侵入瘤及轉移性腫瘤。
3.根據腫瘤與硬脊膜的關系分為兩大類:即硬脊膜外腫瘤和硬脊膜內腫瘤,後者又分為髓內腫瘤和髓外腫瘤。
6、骨髓瘤是癌症嗎,為什麼要化療
全身類PET腫瘤篩查(E診斷)一.手術治療理論上,若是以手術完全移除腫瘤細胞,癌症是可以被治癒的。對早期或較早期實體腫瘤來說,手術切除仍然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根據手術的目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根治性手術:由於惡性腫瘤生長快,表面沒有包膜,它和周圍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局部浸潤明顯,並可通過淋巴管轉移。因此,手術要把腫瘤及其周圍一定范圍的正常組織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結徹底切除。這種手術適合於腫瘤范圍較局限、沒有遠處轉移、體質好的患者。 (二)姑息性手術:腫瘤范圍較廣,已有轉移而不能作根治性手術的晚期患者,為減輕痛苦,維持營養和延長生命,可以只切除部分腫瘤或作些減輕症狀的手術,如造瘺術、消化道短路等手術。 (三)減瘤手術:腫瘤體積較大或侵犯較廣,不具備完全切除條件,可以做腫瘤的大部切除,降低瘤負荷,為以後的放、化療或其他治療奠定基礎。 (四)探查性手術:對深部的內臟腫物,有時經過各種檢查不能確定其性質時,需要開胸、開腹或開顱檢查腫塊的形態,區別其性質或切取一小塊活組織快速冰凍切片檢查,明確診斷後再決定手術和治療方案,為探查性手術。 (5)預防性手術:用於癌前病變,防止其發生惡變或發展成進展期癌,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患者,可以通過預防性結腸切除而獲益,因這類患者若不切除結腸,四0歲以後約有一半可發展成結腸癌,漆0歲以後幾乎一00%發展成結腸癌。 二.化學治療 是用可以殺死癌細胞的葯物治療癌症。由於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快速的細胞分裂及生長,所以抗癌葯物的作用原理通常是藉由干擾細胞分裂的機制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譬如抑制DNA復制或是阻止染色體分離。多數的化療葯物都沒有專一性,所以會同時殺死進行細胞分裂的正常組織細胞,因而常傷害需要進行分裂以維持正常功能的健康組織,例如腸黏膜細胞。不過這些組織通常在化療後也能自行修復。 因為有些葯品合並使用可獲得更好的效果,化學療法常常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的葯物,稱做「綜合化學療法」,大多數病患的化療都是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 化學治療的臨床應用有四種方式: (一)晚期或播散性腫瘤的全身化療:因對這類腫瘤患者通常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常常一開始就採用化學治療,近期的目的是取得緩解。通常人們將這種化療稱為誘導化療。如開始採用的化療方案失敗,改用其他方案化療時,稱為解救治療。 (二)輔助化療:是指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後,針對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病灶,防止其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例如骨肉瘤、睾丸腫瘤和高危的乳腺癌患者術後輔助化療可明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或無病生存率。 (三)新輔助化療:針對臨床上相對較為局限性的腫瘤,但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一定難度的,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先使用化療。其目的是希望化療後腫瘤縮小,從而減少切除的范圍,縮小手術造成的傷殘;其次化療可抑制或消滅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現已證明新輔助化療對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及軟組織肉瘤、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及頭頸部癌可以減小手術范圍,或把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經化療後變成可切除的腫瘤。 (四)特殊途徑化療: 一)腔內治療:包括癌性胸腔內、腹腔內及心包腔內積液。通常將化療葯物(如絲裂黴素、順鉑、5-氟脲嘧啶、博來黴素)用適量的流體溶解或稀釋後,經引流的導管注入各種病變的體腔內,從而達到控制惡性體腔積液的目的。 二)椎管內化療:白血病及許多實體瘤可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膜最容易受侵。治療方法通常是採用胸椎穿刺鞘內給葯,以便腦積液內有較高的葯物濃度,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椎管內常用的葯物有甲氨喋呤及阿糖胞苷。 三)動脈插管化療:如頸外動脈分支插管治療頭頸癌,肝動脈插管治療原發性肝癌或肝轉移癌。 三.放射線治療 也稱放療、輻射療法,是使用輻射線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放射治療可經由體外放射治療或體內接近放射治療。由於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都較正常細胞快,藉由輻射線破壞細胞的遺傳物質,可阻止細胞生長或分裂,進而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不過放射治療的效果僅能局限在接受照射的區域內。放射治療的目標則是要盡可能的破壞所有癌細胞,同時盡量減少對鄰近健康組織的影響。雖然輻射線照射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都會造成損傷,但大多數正常細胞可從放射治療的傷害中恢復。 腫瘤對放射敏感性的高低與腫瘤細胞的分裂速度、生長快慢成正比。同一種腫瘤的病理分化程度與放射敏感性成反比,即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則放射敏感性高,而分化程度高者則放射敏感性低。因此臨床根據腫瘤對不同劑量放射線的反應不同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對放射敏感的腫瘤,常照射50~陸0戈瑞,腫瘤即消失,如淋巴瘤、精原細胞瘤、無性細胞瘤及低分化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未分化型肺癌等。另一類屬是中度敏感的腫瘤,要照射到陸0~漆0戈瑞左右,腫瘤才消失。再一類是對放射不敏感的腫瘤,其照射量接近甚至超過正常組織的耐受量,放射治療的效果很差,如某些軟組織肉瘤和骨的腫瘤等。腫瘤的放射敏感性還和其生長方式有關,一般向外突性生長的腫瘤如乳突型、息肉型、菜花型較為敏感,而浸潤性生長的腫瘤如浸潤型、潰瘍型,則敏感性較低。 放射敏感性與放射治癒率並不成正比。放射敏感性的腫瘤,雖然局部療效高,腫瘤消失快,但由於它的惡性程度大,遠處轉移機會多,因而難以根治。鱗狀上皮癌的放射性屬中等,但它的遠處轉移少,故放射治癒率較高,如皮膚癌、鼻咽癌、子宮頸癌。另外,對淋巴肉瘤、髓母細胞瘤等較敏感。高度敏感的有多發性骨髓瘤、精原細胞瘤,卵巢無性細胞瘤、尤文瘤、腎母細胞瘤等。高度敏感的腫瘤可以放療為主,早期宮頸癌、鼻咽癌、舌癌、早期的食管癌等放療的五年生存率均可達90%以上。這些癌症的晚期放療有時也能取得一定的療效。 四.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從90 年代後期開始在治療某些類型癌症上得到明顯的效果,與化療一樣可以有效治療癌症,但是副作用與化療相較之下減少許多。在目前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這項治療的原理是使用具有特異性對抗癌細胞的不正常或失調蛋白質的小分子,例如,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劑,治療EGFR敏感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療效顯著,但耐葯基因的出現是目前阻礙進一步提高療效的主要障礙。 5.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利用人體內的免疫機制來對抗腫瘤細胞。已經有許多對抗癌症的免疫療法在研究中。目前較有進展的就是癌症疫苗療法和單克隆抗體療法,而免疫細胞療法則是最近這幾年最新發展的治療技術。 陸.中醫中葯治療 配合手術、放化療可以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促進患者恢復,增強對放化療的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