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的結構

骨髓的結構

發布時間:2020-08-06 19:59:40

1、骨骼的構成

2、骨的結構是什麼?

人骨主要包含骨膜、骨質和骨髓這三大結構。
骨膜:骨膜是骨表面除關節外所被覆的堅固的結締組織包膜。骨膜由兩部分構成,外層由膠原纖維緊密結合而成,富有血管、神經,有營養和感覺作用。內層也稱形成層,膠原纖維較粗,並含有成骨細胞,參與骨的生長和癒合。
骨質:骨質分骨密質和骨松質兩種。骨密質質地堅硬緻密,耐壓性較大,布於骨的表層;骨松質呈海綿狀,布於骨的內部,能承受較大的重量。
骨髓: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兒的骨髓全是紅骨髓。成年之後,長骨骨幹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稱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失血時有的會轉化紅骨髓,造血完後恢復。
骨骼系統則由206塊骨骼構成,形成了支撐人體的基本架構。

3、骨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骨膜、______和骨髓三部分組成.人體骨的生長包括長長和長粗:骨的骺端軟骨層產生新

骨的基本結構包括:骨膜、百骨質、骨髓三部分組成的;
骨的生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既骨的長長與長粗.
1、在骨的結構中有生長有關的結構有骨骺端的軟骨層和骨膜中的度成骨細胞.人在幼年的時候,骨骺端的軟骨層能夠不斷產生新的骨組織使骨不斷長長,但到成年後這些軟專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長了.
2、骨膜中有成骨細胞具有再生功能.對骨折後骨的屬癒合起作,它還能不斷產生新的骨細胞使骨不斷長粗.
故答案為:骨質;成骨細胞.

4、骨的構造

骨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此外還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分布。

1、骨膜(periosteum)分骨外膜和骨內膜。骨外膜分兩層,外層為纖維層,有營養和保護作用。內層為成骨層,參與骨的生長和修補。

2、骨質 是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組織構成,分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compact bone)分布在骨的表面,厚而緻密,由緊密排列的骨板構成,抗壓、抗扭力強。

3、骨髓(bone marrow) 位於長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由造血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

(4)骨髓的結構擴展資料:

成人骨頭共有206塊,分為頭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個部分。但兒童的骨頭卻比大人多。因為:兒童的骶骨有5塊,長大成人後合為1塊了。兒童的尾骨有4~5塊,長大後也合成了1塊。

兒童有2塊髂骨、2塊坐骨和2塊恥骨,到成人就合並成為2塊髖骨了。這樣加起來,兒童的骨頭要比大人多11~12塊,就是說有217~218塊。醫學書上說,初生嬰兒的骨頭竟多達305塊。

5、骨由哪些結構組成

骨骼由各種不同的形狀組成,有復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使骨骼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能夠保持堅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的骨骼組織,其內部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還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人體的骨骼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一般用關節和韌帶連接起來。 骨骼化是生物結構復雜化的基礎,骨骼系統又是生物形態進化的限制因素。骨骼是組成脊椎動物 骨骼內骨骼的堅硬器官,功能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製造紅血球和白血球;儲藏礦物質。骨骼由各種不同的形狀組成,有復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使骨骼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能夠保持堅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的骨骼組織,其內部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還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人體的骨骼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是人體運動系統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一般用關節和韌帶連接起來。 骨的構成 骨主要由骨質、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構成,裡面容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組織。長骨的兩端是呈窩狀的骨松質,中部的是緻密堅硬的骨密質,骨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及骨松質的縫隙里容著的是骨髓。兒童的骨髓腔內的骨髓是紅色的,有造血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失去造血功能,但長骨兩端和扁骨的骨松質內,終生保持著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骨膜是覆蓋在骨表面的結締組織膜,裡面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起營養骨質的作用,同時,骨膜內還有成骨細胞,能增生骨層,能使受損的骨組織癒合和再生的作用。 骨的化學成分 骨是由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的,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具有一定的韌度,而無機物主要是鈣質和磷質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人體的骨就是這樣由若干比例的有機物以及無機物組成,所以人骨既有韌度又有硬度,只是所佔的比例有所不同;人在不同年齡,骨的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比例也不同,以兒童及少年的骨為例,有機物的含量比無機物為多,故此他們的骨,柔韌度及可塑性比較高,而老年人的骨,無機物的含量比有機物為多,故此他們的骨,硬度比較高,所以容易折斷。

6、骨的成分包括______和______.骨的基本結構包括______、______和骨髓三部分

骨的成分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將魚骨用火燒,有機物能燃燒,且有焦糊的味道,剩餘物為無機物不易燃燒,骨會慢慢變成灰白色,變得脆硬,用鑷子輕敲煅燒後的骨,骨會碎裂;無機物在與鹽酸發生化學反應是能被溶解出來,剩餘的為有機物,使骨變軟,並具有一定的彈性.
  骨的基本結構按從外到內的順序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組成;骨膜內有、血管、神經成骨細胞,血管與骨的營養有關,成骨細胞可以產生新的骨質,與骨的長粗和骨的癒合有關;骨質包括骨松質和骨密質,前者呈海綿狀,由許多片狀的骨小梁交織而成,分布於骨的內部和長骨的兩端.後者質地堅硬緻密,主要分布於骨幹,抗壓力強;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兒的骨髓全是紅骨髓.成年之後,長骨骨幹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稱為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失血時有會轉化紅骨髓,造血功能又恢復.
故答案為:有機物;無機物;骨膜;骨質.

7、骨的基本構造

1.骨質 由骨組織構成,分密質和松質。骨密質comPact bone,質地緻密,耐壓性較大,配布於骨的表面。骨松質spongy bone,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配布於骨的內部,骨小梁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較大的重量。顱蓋骨表層為密質,分別稱外板和內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鬆脆,故顱骨骨折多見於內板。二板之間的松質,稱板障(diploe),有板障靜脈經過。 
2.骨膜periosteum除關節面的部分外,新鮮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緻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著於骨面。內層疏鬆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別具有產生新骨質和破壞骨質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躍,直接參與骨的生成;成年時轉為靜止狀態,但是,骨一旦發生損傷,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復功能,參與骨折端的修復癒合。如骨膜剝離太多或損傷過大,則骨折癒合困難。襯在髓腔內面和松質間隙內的膜稱骨內膜(endosteum),是菲薄的結締組織,也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3.骨髓(bone marrow) 骨髓充填於骨髓腔和松質間隙內。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內含發育階段不同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呈紅色,稱紅骨髓red bone marrow,有造血功能。5歲以後,長骨骨幹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失去造血活力。但在慢性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可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而在椎骨、骼骨、肋骨、胸骨及肽骨和股骨的近側端松質內,終生都是紅骨髓,因此,臨床常選骼後上嵴等處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象。

8、人體骨髓是由幾塊骨構成的?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206塊骨頭,構成人體的支架。骨頭的大小、形狀和用途都各有不同。頭骨扁平、堅硬,,用來保護腦袋。臂骨和腿骨又粗又長,適宜拿東西和走路。最小的骨頭是耳朵里的三塊小骨,用來聽聲音。而鼻子里具有彈性的軟骨,把鼻子分隔成兩個鼻孔。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股骨126塊。由於骨在人體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異,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分別被稱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長骨呈長筒狀,中部較長的一段稱骨幹,長骨兩端比較膨大,叫骨骺。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里邊有骨髓。骨髓有造血功能。長骨多分布在四肢,如尺骨、橈骨、股骨等。短骨多數呈立方體,如跗骨、腕骨。扁骨大多又寬又扁,呈板狀,如顱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的形狀不規則,如脊椎骨。
骨與骨之間,主要藉助關節連接。人體較大的關節有肩關節、肘關節、橈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組成。

9、骨髓的成分

與骨髓的結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