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如何做清真的牛肉香腸?
使用人造腸衣或者羊腸衣,
原料配方 牛瘦肉70千克 肥肉30千克 精鹽2.5~3千克 白糖6~8千克 白酒2~3.5千克 白醬油2.5千克 硝酸鈉50克 味精0.25千克
選健康新鮮的精瘦肉為原料。必須除去筋腱等結締組織和碎軟骨,肉質要有彈性,色澤鮮紅。新鮮肉因粘著力強,可提高製品的保水能力。腸衣要求無異味,拉力強,有一定長度,直徑為16~18毫米。腸衣品質對香腸外觀影響較大,一般用羊小腸。食鹽用純度在95%以上的精鹽,要求無雜質,水分在2%以下,庶糖選用含水分和灰水少的精白糖。醬油是加工香腸的主要調味品(灌腸中不加),用量較多,對香腸風味影響較大,所以選用上等白醬油或優質特製醬油。曲酒是使乾式香腸具有醇郁味的重要配料,要求使用優質曲酒。
拌餡:將定量的瘦肉末和瀝乾的肥肉丁混合倒入攪拌機內,按配製好的各種調料均勻撒上肉面上,如固體性配料可稍許溶化後再加入,以免攪拌不勻。同時加入一定量的清水,以加快滲透作用和使肉餡多汁柔軟(冬季可加溫水)。加水量為肉重的10~15%。攪拌均勻的肉餡應迅速灌制,否則色澤要變褐色,影響製品外觀。
灌腸:灌制前將腸衣洗凈,泡在清水中,待其變軟後撈出控干。灌腸有手工和機械兩種。肉聯廠都採用空氣壓縮灌腸機。灌制時把握腸衣的手,松緊要適當。避免腸內肉餡過多而脹破腸衣或肉餡過少,形成空腸產生氣泡。灌制後的香腸,每24~26厘米為一小節,用水草繩結扎,然後在中間用小線再系結,使製品長度為12~13厘米。再用鋼針刺孔,使腸內氣體可排出。然後用清水洗凈腸體表面的油膩、腸餡,使腸體保持清潔明亮,以利乾燥脫水。
晾曬(或烘烤):灌好洗凈的香腸,用竹竿掛起,使香腸不相互接觸,送到陽光下曝曬每隔3~5小時,轉動一次香腸位置。日曬1~2天後,將香腸懸掛在通風良好的場所掛晾風干。烘烤時,烘房溫度應控制在45~50℃左右,香腸下部應離火苗60厘米以上,溫度過高會使脂肪溶化而滲出、色澤發暗、瘦肉烤熟而降低成品率;溫度過低會延長烘烤時間,肉餡發酵變酸。烘烤過程中,為了使香腸受熱均勻,上下層香腸應對換,一般烘烤1~2晝夜。
貯存:在10℃條件下,可保存1~3個月。應掛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2、石家莊人進
清真寺街有牛骨髓
你知道石家莊第二中學嗎?
中華大街與興凱路交口西行就到了
3、保定市哪裡能買到生牛骨髓
你到工人文化宮南側的清真寺市場看看。
4、上海哪裡有買牛骨髓粉?就是今日印象里播放的!知道的請給我地址!謝謝
在清真老店洪長興,雲南南路一號,靠近延安東路。
5、骨髓有沒有特殊的營養成分?需要怎麼補充?
《本草綱目》曰:「潤肺補腎、澤肌、閱面、理折傷、擦損痛。」
如果有以上情況,可以食用。在清真飯館中有牛骨髓這道菜,可以去品嘗。
6、大部分清真面館的紅燒牛肉麵是怎麼做的?? 如圖!不需要牛肉的做法
7、有哪位高人知道「油麥茶」的製作?
小時候家裡做過,很簡單
原料:麵粉(就是最普通的那種)、牛骨髓油(這個現在比版較難買權,建議上當地的清真食品店去看看)、綿白糖
做法:1、將牛骨髓油加熱化開備用
2、將麵粉倒入干凈的炒鍋,開小火翻炒,注意一定要撈底炒,否則容易焦,炒至微黃(時間有點長的,要耐心,千萬不能開大火),倒入化開的牛骨髓油,翻炒至干(也就是麵粉不結塊),待冷卻後拌入綿白糖即可
PS:由於年代久遠,用量記不太清了,大致是2斤麵粉,一大碗油(最普通的大碗)的比例,糖的話根據自己的口味就行了。
第一、香味的來源就是牛骨髓油,不信可以試試
第二、回味總是無窮的,呵呵
8、滋補牛骨髓怎麼做
牛骨髓油茶(又叫「方便油茶」、「油麵茶」、「油炒麵」)面在我國西北地區特別是回族聚居區久盛不衰。這種小吃最大的優勢是攜帶方便,貯存持久。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穆斯林出門經商、辦事或旅遊,特別是到南方沿海各大城市,常常為吃飯問題而犯難。由於回族人口少,有時跑一天還找不到一個清真飯館。為了適應經常出門的需要,聰明的穆斯林便發明了很多攜帶方便的「方便食品」, 牛骨髓油茶也是其中之一,後來漸漸地在全國食品市場都能買到了。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6/view-2628620.htm
說起牛骨髓油茶的來歷,還要追溯到元朝。據說元世祖忽必烈為了統一霸業、建立元王朝而征戰南北,他的騎兵部隊卻不得不被一日三餐沒保障所困擾。為了保持戰鬥力,戰士們想出個辦法,即把面用牛油炒熟了帶在身上,既不佔地方,也不容易腐壞。在長途跋涉的休息時,支起鍋架,滾上兩碗油麵茶,泡上鍋盔、牛肉乾充飢禦寒,那可是最高級的美味了,又可以迅速補充體能,非常有利於行軍打仗。這大概就是油炒麵最早的雛形。
隨著商業發展,人口流動,牛骨髓油茶也隨著西北人來到了北京。老北京有本叫《故都食物百詠》的小冊子,就專門介紹了牛骨髓油茶:「一甌沖得味殊賒,牛骨髓油炒麵茶。不比散拉吐瑾好,卻來說品產吾華。」並進一步解釋道:「油茶麵即牛骨髓油炒麵也,味頗不惡。雖不如西方流傳過來的散拉吐瑾(大約是沙拉土司之類的西點)稀罕名貴,卻為國產平民化之滋補品也。」具體的沖調方法和功效,則是「大銅壺里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沖來能裹腹,香甜最好飽嬰孩。」
老北京們都記得,每年廟會或街頭的飲食攤子上,常常醒目地擺兩把大銅壺,下邊燒著火,壺內有滾開的水,此攤專賣各種油茶。擺著一個個精緻的小碗兒,還有盛在大盤子中的油炒麵和茶湯面兒,外面罩著大玻璃罩子。其油茶中往往有爪子仁等果料,並把白糖摻在面中,用大銅壺之滾水沖開,用小碗兒賣給顧客。在北京西城大廟白塔寺正門前,至今也還有一個著名的油茶攤兒,真可謂三凈:人凈、物凈、器皿凈。大家都愛在此買碗茶湯或油炒麵吃。現在,稻香村、宮頤府、御食園等著名老字型大小糕點店和大型超市也都有牛骨髓油茶的成品出售了。
牛骨髓是黃牛或水牛的骨髓。營養學研究發現,每100克牛骨髓含蛋白質36.8克、鈣304毫克,是高蛋白、低脂肪及含優質有機鈣的富營養原料。很多壯骨粉、補鈣產品所用原料就是來自牛骨髓。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牛髓油「主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名醫別錄》稱其能「安五臟,平三焦,續絕傷,益氣力,止溢利,去消渴」。《本草綱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理折傷擦損痛甚妙」。目前臨床上主要作為潤肺、補腎、填髓葯使用。
牛骨髓油茶營養豐富,製作簡便,適宜於中老年人精血虧虛、氣津不足、須發早白、牙齒松動、精力衰減者服用。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如今的牛骨髓油茶在傳統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營養配料,例如牛肉末、核桃仁、芝麻、枸杞、杏仁、花生仁等,受到男女老少的青睞,漸漸成為一種頗具京都特色的著名早點。
牛骨髓油茶的做法:
1、備料:麵粉1500克,配香油或牛油(牛骨髓最好)250克。輔料為瓜子仁、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切碎)各50克(放一兩種或不放也可)。
2、炒麵:將麵粉放入炒菜鍋內,用文火翻炒,使水分蒸發,當麵粉炒成小疙瘩時,出鍋倒在面案上。炒麵最忌用大火,這樣很容易炒糊。用小火將麵粉炒至顏色由白變黃、香氣溢出時,即可出鍋倒入瓷盆晾涼。用擀麵杖擀碎,如有籮過一下更好。再次放入鍋內用小火不斷翻炒,防止炒糊。如此多次炒制,直到炒成金黃色。
3、炒輔料:將香油燒熱,把瓜子仁和炒熟的芝麻仁、花生仁、核桃仁在油鍋里過一下撈出備用。如用牛骨髓油,則將骨髓放在鍋里加熱熬化過濾後再用。
4、拌粉:將晾涼的熟面、輔料和香油或牛油放在面案上進行攪拌均勻即為成品。
5、食用:油炒麵製成後即可食用。吃時將油炒麵分盛在小碗內,用開水沖攪成稠糊,根據個人喜好再放上白糖和桂花汁攪勻,或者加入炒乾果、青紅絲(橄欖和山楂蜜餞絲)、蜜棗等即成。
9、誰知道 清真拉麵館的 紅燒牛肉麵 牛肉湯澆頭是怎麼做的,很好吃,要是自己在家裡能做就好了
別著急,拉麵湯的做法因人而異、地域不同風格也不同。但大體有兩種風格:牛肉湯和牛肉加牛骨湯,前者清單顏色清亮,後者味道厚重顏色乳白。
圖片現實的湯色效果是因為牛肉炒制的時候加了番茄醬,已經不是牛肉湯的本色了。現在牛骨髓價格高、成本貴,而且湯中油脂大很多顧客特別是女客戶都不喜歡,所以多是牛肉湯。
你到超市購買新宰的牛肉,還要購買胡椒,胡椒很重要。
把牛肉洗凈,加清水、胡椒、花椒、八角、桂皮、桂葉、香葉、肉蔻、陳皮、姜、蒜,大火燒開,小火慢煨,過程中要不停地將沫子打出,40分鍾湯就好了。
湯頭么,底油加熱加入番茄醬翻炒、把牛肉改到切片入鍋,加洋蔥、薑末、蒜苔、青紅椒、西紅柿丁,咸鹽、味素適量,急火翻炒出鍋。
購買切面或刀削麵,煮到7成熟(切記不能全熟,看你自己的喜好),撈出至於冷水中。
然後你就可以見證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