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增強骨髓造血功能?
增強有氧運動,可以增加造血幹細胞活性,增強骨髓造血功能
2、如何改善人體骨髓的造血功能?
1.增強有氧運動,可以增加造血幹細胞活性2.人體的造血組織有很強的代償功能,當抽取部分骨髓後,造血幹細胞會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內完全恢復原來的水平。因此,捐獻者不僅不會影響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統得到了鍛煉,更具備了生命的活力。
3、成人紅骨髓 如何造血
紅骨髓富含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血細胞
4、人體是怎麼造血的?
每一天的每一秒鍾,你的身體會製造出一千萬個新的紅血球。匯入這股紅血球的還有大量的白血球,數以百萬計的血小板和多種多樣的營養素。人體怎樣把這些成分調配成我們稱之為血液的組合得很精細的混合物呢? 你的血液將近一半是由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組成的。所有這些成分都是在骨骼中孕育出來的。這三種維持生命的要素都起源於幹細胞。幹細胞是血液的胚胎,它們在骨髓中處於閑置狀態,直到奉命分別發育成三種不同類型的血細胞。 紅血球將氧氣運送到全身。當不斷監測血液的腎臟含氧量下降而以化學方式發出警告時,一種名叫紅血球生成素的激素便命令骨髓製造一批新的紅血球。 白血球能吞噬和清除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小入侵者,從而保護人體免於患病和受感染。白血球有多種形態,由多種方式生成。例如,抵禦各種疾病的白血球是由一種名叫促粒細胞生成素的激素發信號叫骨髓產生的。而製造專門抗感染的白血球則是由一些名叫抗原的外來物質促成的。為了預防不測,骨髓中還儲存著已經完全成熟的白血球後備軍。這支後備軍保持著高度警惕性,甚至會把日常身體鍛煉也當作人體可能受傷的信號,因而涌進循環系統去照應錯覺中的傷口。 為了應付真正的緊急情況,人體內還存有隨時可以動用的血小板。血小板形似圓盤,其職責是促使血液凝固。每當人體用促血小板生成素這種激素去滋養幹細胞時,幹細胞就成熟為血小板。人體每次只製造少量這種激素,以免血小板毫無節制地生成。當促血小板生成素完全耗盡時,血小板的數量便不再增加。 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在體內是靠血漿輸送的。血漿是一種稀液體,血液的另一半就是由它構成的。血漿的成份雖然復雜,但只含有10%的有機物,其餘部分是水。血液中的水分必須總是保持一定的濃度。倘若血液變得太稠或太稀,腎臟就要保存水分或排除多餘的水分,直到恢復適當的平衡。 單個的血球依靠血漿在體內運行的時間可達120天。最後,它被沖到脾臟。雖然每天有無數血球遭此厄運,但是新的血球很輕易地就完全替代了它們,就象它們被輕易地拋棄掉一樣。事實上,在人活到八十歲的一生中,血液中的細胞要完全破壞和更新300次。不過,雖然歷盡如此滄桑之變,生命之河依然奔騰向前。
5、如何捐獻骨髓??
一)年齡在18-45周歲,身體健康,志願捐獻骨髓者,可先
撥打當地紅十字會電話報名;
(二)安排您在適當的時間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後的HLA分
型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三)初步配型相同後,骨髓庫將通知您作進一步的驗血檢測;
(四)如配型完全相同,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並
安排做全身檢查。合格者,將進行捐獻;
(五)捐獻時,您完全處於清醒狀態,從您的手臂靜脈中採集造
血幹細胞(總量為50毫升),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收集,將其餘的血液
回輸體內。
6、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7、骨髓是怎麼採集的
骨髓造血幹細胞是直接從紅骨髓中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方法。紅骨髓是造血幹細胞存在的主要場所。由於抽取骨髓時骨髓腔內的血液亦會同時被抽取出來,為預防捐贈者損失過多紅細胞造成貧血或血壓過低。在捐獻骨髓前需要捐贈者做自體備血:即在捐獻前幾周逐步採集自身血液共600毫升,存儲在體外在手術時輸入。骨髓造血幹細胞採集需要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行外科手術進行。手術時,在麻醉後穿刺針插入臀部兩側的髂骨內抽取骨髓細胞。隨抽取骨髓細胞需要可能在髂骨的多點穿刺。抽取骨髓的量依患者體重而定,約須抽出500~1000毫升骨髓液。手術同時向體內回輸原自備血,以免貧血發生。骨髓造血幹細胞採集不會切開皮膚,只是在皮膚表面留下數個穿刺針孔。術後,需防止傷口部位出血。傷口部位可能感覺疼痛,可對症處理。大多數捐贈者還會感到腰部有酸痛感。另外,由於麻醉劑的作用,有的捐贈者會有惡心嘔吐感覺。由於體內白細胞計數暫時底下,可能會有輕度發燒的現象。出現這些情況也可由醫生對症進行處理。
雖然是復制的,但......我也用心了。
8、骨髓是怎樣造血的
人的血液在哪裡製造在哪裡生成,這是讓許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問題。其實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時期就已逐步形成,隨著人體的發育和成長造血器官又在不斷變化。
9、人體骨髓具體是如何造血的,怎麼連通與運輸紅細胞的?
骨髓可以產生生成各種細胞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通過分化再生成各種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然後通過毛細血管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