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擾素對人體有什麼傷害
有,但你用的劑量不大,沒有問題。
干擾素有哪些不良反應?
1、 發熱:治療第一針常出現高熱現象。以後逐漸減輕或消失;
2、感冒樣綜合征:多在注射後2~4個小時出現。有發熱、寒戰、乏力、肝區痛、背痛和消化系統症狀,如惡心、食慾不振、腹瀉及嘔吐。治療2~3次後逐漸減輕。對感冒樣綜合征可於注射後2小時,給撲熱息痛等解熱鎮痛劑,對症處理,不必停葯;或將注射時間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現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一般停葯後可自行恢復。治療過程中白細胞及血小板持續下降,要嚴密觀察血象變化。當白細胞計數<3.0×10^9/L或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或血小板計數<40×10^9/L時,需停葯,並嚴密觀察,對症治療,注意出血傾向。血象恢復後可重新恢復治療。但需密切觀察。
4、神經系統症狀:如失眠、焦慮、抑鬱、興奮、易怒、精神病。出現抑鬱及精神病症狀應停葯。
5、少見的副反應有:如癲癇、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現這些疾病和症狀時,應停葯觀察。
6、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樣綜合征、血管炎綜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葯可減輕。
由滅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於易感細胞後,由易感細胞基因組編碼而產生的一組抗病毒物質。除病毒以外,細菌、真菌、原蟲、立克次氏體、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凡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的物質統稱為干擾素誘生劑。干擾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α、β和γ三種主要類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決於分子中的蛋白質,而與其糖基無關。脊椎動物細胞是產生干擾素的主要細胞,但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及昆蟲)及植物細胞(如丁香等)亦發現有干擾素類似物。干擾素對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有高度親和力,它與受體的相互作用可激發細胞合成新的mRNA,產生多種效應蛋白,發揮抗病毒、抗種瘤及免疫調節等作用。干擾素不具有特異性,即由一種病毒所誘發產生的干擾素,能抗禦多種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內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動物實驗證明,干擾素能抑制多種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從而抑制病毒誘發的腫瘤生長。干擾素制劑可用以治療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帶狀皰疹等),以及治療多種腫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初期用於病毒性疾病,繼而擴大到惡性腫瘤的治療。但目前所用的干擾素,不論是純化的天然干擾素,還是以DNA重組技術產生的干擾素,均有許多毒性,臨床使用時常可造成白細胞減少、貧血、頭痛、發熱、肝功能異常、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等。臨床應用的干擾素誘生劑,如聚肌胞,毒性較大,而且價格昂貴,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壞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難以在臨床推廣應用。
干擾素
1、單節顯性人體r-干擾素的製造
2、干擾素乾粉配方的方法及組合物
3、干擾素軟膏及其制備方法
4、干擾素脂質體凝膠劑
5、高比活性重組人干擾素αm及其製作方法
6、高純度治療上有用的人類白細胞干擾素的工業規模製備方法
7、酵母重組株及IFNα-la干擾素的純化方法
8、酵母重組株及IFNα-la干擾素的純化方法 2
9、結晶金屬-α-干擾素
10、聚乙二醇-干擾素水溶液
11、聚乙二醇修飾重組人干擾素
12、利用膨脹床色素親和色譜純化重組人干擾素α-2b的方法
13、人體內誘導干擾素的製造方法
14、生產干擾素的方法
15、使干擾素α-2結晶的方法
16、穩定白細胞干擾素的方法
17、穩定的r-干擾素的配製方法
18、一種改良的人α型干擾素復合體的生產方法和用途
19、一種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備人干擾素ω的方法
20、一種穩定的干擾素水溶液
21、一種新型α干擾素
22、以醯胺鍵連接的聚乙二醇-干擾素及其製法和用途
23、用淋巴母細胞樣細胞生產天然干擾素α
24、由遺傳工程酵母生產人干擾素α的方法
25、支鏈聚乙二醇-干擾素及其製法和用途
26、重組α型干擾素凍干保護劑
27、重組人α型復合干擾素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28、重組人干擾素α2a栓基質配方及生產工藝
29、重組中國漢族人源γ--干擾素及生產方法
IFN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IFN 通過對細胞因子及免疫細胞活性發生作用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或是抑制) 。研究表明 ,IFN 分別與 IL-6 和 IL-1 共同作用 ,能顯著增加人肝癌細胞系 C1 IN H 的合成 ,其作用強於同劑量的IFN 單獨作用。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星形細胞是產生NO 的主要細胞 , IL-1β是一個關鍵性因子 ,可直接刺激人星形膠質細胞產生 NO , IFN-α可增強 IL-1β的作用。而 IFN-1β可抑制由 IFN-α及L PS 刺激引起的 NO 大量釋放。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了 IL-2-IFN-NKC 免疫調節網路的新理論 , 認為 IL-2-IFN-NKC 能反饋性地進行系統調節 , 而 IL-2對T21 和細胞毒 T 細胞( Tc) 有利於生長的作用 ,能顯著增加 IFN 生成 ,增加 N KC 功能。
IFN 與腫瘤壞死因子( TN F) 相互作用使 TN F的抗腫瘤效果明顯增強。TN F 作用增強的機制是 IFN 對 TN F 受體發育作用所致。現已研究表明 , IFN 和 TN F 相互作用在炎症和其他病症的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IFN 及其受體的分布
IFN 可在脾等免疫器官內分布 ,還可在某些內分泌腺和神經組織內分布。神經細胞能合成IFN-α,星形膠質細胞也能合成 IFN 。IFN-α存在於胃腸道副交感神經節細胞、脊神經節小細胞及腎上腺髓質細胞等多種神經細胞內。對於這些神經元內存在 IFN-α的現象 ,有學者認為可將 IFN-α視為一種新的神經肽和有效的神經遞質 ,並設想它可能參與靶器官免疫過程的神經調控。近年來 ,應用放射自顯影、放射受體分析、免疫細胞化學、受體 mR-NA 表達等方法證實存在 IFN 受體( IFN R) 。IFNR 可在許多組織細胞(如骨髓單核細胞、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 中發現。IFNR 為 130 ku 的糖蛋白。分為 2 種 ,即 IFN α/βR 和IFN R ,二者分別結合 IFN α/β及 IFN , IFN R 位於細胞表面 ,用胰酶處理細胞 ,可阻止 IFN 與細胞的結合。
2、干擾素的作用是什麼?
干擾素是病毒的剋星,更被公認為是自抗生素誕生以來,一種最具有巨大效力的新葯。它對治療癌症、流感、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都有效,這些病症都是尚未有決定性根治手段的疑難病症。如當癌症患者的癌細胞形成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但給患者注射干擾素後,癌細胞的增殖速度會大大減慢,有時甚至使癌細胞消失。現在已經證明:干擾素對骨肉瘤、多發性骨髓病、黑色素瘤、皮膚病以及淋巴癌都有治療效果。總之,任何病毒引起的疾病,它都可以預防和治療。
3、干擾素,治那些病
干擾素用於治療: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代償期病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異位性皮炎和尖銳濕疣。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腎癌,創傷,異位性皮炎和肉芽腫。日本批准用於治療腎細胞癌和蕈樣真菌病。歐洲批准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4、干擾素主要是治療什麼病的
干擾素的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抑制病毒繁殖、免疫調節和抗腫瘤效應!
如果是病毒性肺炎,用干擾素也是可以的!干擾素一方面可以抑制病毒,一方面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
其它所有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都是可以用到干擾素的!
5、干擾素到底是一種什麼葯?它有什麼副作用嗎?
干擾素概述
干擾素(IFN)是一種廣譜抗病毒劑,並不直接殺傷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過細胞表面受體作用使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同時還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力,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並增強抗病毒能力。70年代中期人們發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產生干擾素的能力低下,在應用外源性干擾素後,不僅產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時可以增加肝細胞膜上人白細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進T細胞溶解感染性肝細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 X 106單位干擾素後,3小時血清中干擾素活性開始測出,6小時達高位,48小時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臨床選用的干擾素種類很多。例如國產重組 IFN-α1型和IFN-α2型,進口的干擾能(IFN-α2b)、羅擾素( IFN-α2a)、惠福仁(類淋巴母細胞干擾素)及組合干擾素等等。各種亞型的干擾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療效近似;干擾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組織中易被滅活。干擾素-β制劑進入血液後,穩定性差,確切療效尚在觀察中,但可作為干擾素- α的替代制劑。當前國內對干擾素-α各亞型制劑的活用較佳劑量為(3~5)X106單位/日,連續用1 周後改為隔日或每周3次,肌內注射,療程3~6月。
干擾素是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它們在同種細胞上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影響細胞生長,以及分化、調節免疫功能等多種生物活性。
干擾素的發現
1957年,英國病毒生物學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員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雞胚絨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擾現象時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細胞能產生一種因子,後者作用於其他細胞,干擾病毒的復制,故將其命名為干擾素。
1966-1971年,Friedman發現了干擾素的抗病毒機制,引起了人們對干擾素抗病毒作用的關注,而後,干擾素的免疫調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腫瘤作用逐漸被人們認識。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報道用人白細胞干擾素治療4例慢性活動性乙肝,治療後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於人白細胞干擾素原材料來源有限,價格昂貴,因此未能大量應用於臨床。
1980-1982年,科學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腸桿菌及酵母菌細胞內獲得了干擾素,從每1升細胞培養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擾素。從1987年開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產的干擾素進入了工業化生產,並且大量投放市場。
什麼叫干擾素(IFN)?
自1957年發現干擾素以來,已知曉干擾素是真核細胞(真核細胞:微生物按其結構、組成等差異,可分為三大類:①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細胞器完整。真菌屬此類。②非細胞型微生物:體積微小,能通過除菌濾器;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有在宿主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之。③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僅有原生核質,無核膜或核仁,細胞器不很完整。此類微生物眾多,有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放線菌。)對各種刺激作出反應而自然形成的一組復雜的蛋白質。如果用醫學上更為詳細的說法則是:干擾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種類的干擾素誘導劑,刺激網狀內皮系統(人體免疫系統的一種)、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體細胞所產生的一種糖蛋白。這種蛋白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調節、抗病毒和誘導分化作用。
干擾素的相對分子質量小,對熱穩定,4℃可保存很長時間,-20℃可長期保存其活性,56℃則被破壞,pH(酸鹼度)2~10范圍內干擾素不被破壞。人體自然就能產生干擾素,經一定的制劑加工過程也能製造成葯物-干擾素制劑。
干擾素的分類
根據干擾素蛋白質的氨基酸結構、抗原性和細胞來源,可將其分為:IFN-α、IFN-β、IFN-γ。
IFN-ω屬於IFN-α家族,其結構和大小與其它IFN-α稍有差異,但抗原性有較大的不同。
現在公認IFN-β和IFN-γ只有一個亞型,而IFN-α有約二十餘個亞型。
自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顯示,干擾素(尤其是α-干擾素及γ-干擾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調節的作用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細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擾素已被用於治療多種白血病。
干擾素制劑如何分類?
要了解這一點,先要知道人天然干擾素的分類。人天然干擾素分為三種多肽:IFN-α、IFN-β及IFN-γ。IFN-α和IFN-β分別由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在酸性環境中穩定,並且結合相同的受體。而IFN-γ主要由T淋巴細胞分泌,對酸不穩定,結合的受體與前兩者不同,IFN-γ的免疫刺激活性在三者中最強。IFN-β和IFN-γ只由單個基因編碼,而IFN-α由至少23個不同基因,群聚在第9對染色體上,編碼產生多於15種的功能蛋白。
干擾素制劑的分類,按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利用基因工程生產的重組α-干擾素和人自然干擾素兩大類。
基因工程干擾素再按基因表達分子結構和抗原性可分為α、β、γ型,同一型內按氨基酸組成差異再分20多個亞型:α1、α2、α3……在同一亞型內又因氨基酸的差異而細分,如α2:有三種:α2a、α2b、α2c。
人自然干擾素是通過分別刺激淋巴母細胞和人體白細胞,然後提純制備而得。目前市場供應的只有由類淋巴母細胞產生的干擾素(IFN)…αN1,是天然的多亞型的混合物。臨床用的主要是重組制劑,有α2a、α2b和α2b。
臨床上常用的干擾素有哪些制劑?
1、自然干擾素
人體淋巴母細胞樣多亞型天然干擾素(IFN-N1),葛蘭素威康公司(英國)生產,商品名為惠福仁。
2、人體白細胞重組干擾素
IFNα1b:世界上第一個採用中國人干擾素基因克隆和表達的IFNα1b型干擾素,商品名為賽若金,深圳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生產,有300萬U/支和500萬U/支兩種劑量,為粉劑。
IFN-α2a:羅氏公司(瑞士)生產的羅擾素,有300萬U/支和450萬U/支兩種劑量,粉劑和水劑兩種劑型;沈陽三生公司生產的因特芬,每支300萬U;遼寧衛星生物研究所生產的迪恩安,每支300萬U和500萬U兩種劑型,均為粉劑,但備有專用溶解液。
IFNα2b:先靈葆雅(美國)公司生產的干擾能300萬U/支和500萬U/支,均為粉劑;天津華立達公司生產的安福隆,300萬U/支,粉劑;安徽安科公司生產的安達芬,100萬U/支。300萬U/支、500萬U/支粉劑。
3、復合干擾素
安進公司(美國)生產的復合干擾素C-IFN,商品名為干復津。其為針對治療目的而設計的一種非人體能自然產生的生物合成干擾素。干復津的特異活性被定位每毫克蛋白質功能單位,在體外已證實其活性至少比α2a或α2b干擾素高出5倍,干復津所用的微克是質量測量單位,而其他干擾素所用的國際單位出)是活性測量單位。干復津有9μg、15μg兩種劑量的劑型。其9μg的療效與300萬U的IFN-α2b相似。
干擾素適應症
干擾素是病毒侵入細胞後產生的一種糖蛋白。由於幾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種抗病毒的特效葯。此外,干擾素對治療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療效。
干擾素有哪些不良反應?
1、 發熱:治療第一針常出現高熱現象。以後逐漸減輕或消失;
2、感冒樣綜合征:多在注射後2~4個小時出現。有發熱、寒戰、乏力、肝區痛、背痛和消化系統症狀,如惡心、食慾不振、腹瀉及嘔吐。治療2~3次後逐漸減輕。對感冒樣綜合征可於注射後2小時,給撲熱息痛等解熱鎮痛劑,對症處理,不必停葯;或將注射時間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現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一般停葯後可自行恢復。治療過程中白細胞及血小板持續下降,要嚴密觀察血象變化。當白細胞計數<3.0×10^9/L或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或血小板計數<40×10^9/L時,需停葯,並嚴密觀察,對症治療,注意出血傾向。血象恢復後可重新恢復治療。但需密切觀察。
4、神經系統症狀:如失眠、焦慮、抑鬱、興奮、易怒、精神病。出現抑鬱及精神病症狀應停葯。
5、少見的副反應有:如癲癇、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現這些疾病和症狀時,應停葯觀察。
6、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樣綜合征、血管炎綜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葯可減輕。
由滅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於易感細胞後,由易感細胞基因組編碼而產生的一組抗病毒物質。除病毒以外,細菌、真菌、原蟲、立克次氏體、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凡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的物質統稱為干擾素誘生劑。干擾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α、β和γ三種主要類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決於分子中的蛋白質,而與其糖基無關。脊椎動物細胞是產生干擾素的主要細胞,但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及昆蟲)及植物細胞(如丁香等)亦發現有干擾素類似物。干擾素對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有高度親和力,它與受體的相互作用可激發細胞合成新的mRNA,產生多種效應蛋白,發揮抗病毒、抗種瘤及免疫調節等作用。干擾素不具有特異性,即由一種病毒所誘發產生的干擾素,能抗禦多種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內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動物實驗證明,干擾素能抑制多種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從而抑制病毒誘發的腫瘤生長。干擾素制劑可用以治療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帶狀皰疹等),以及治療多種腫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初期用於病毒性疾病,繼而擴大到惡性腫瘤的治療。但目前所用的干擾素,不論是純化的天然干擾素,還是以DNA重組技術產生的干擾素,均有許多毒性,臨床使用時常可造成白細胞減少、貧血、頭痛、發熱、肝功能異常、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等。臨床應用的干擾素誘生劑,如聚肌胞,毒性較大,而且價格昂貴,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壞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難以在臨床推廣應用。
干擾素
1、單節顯性人體r-干擾素的製造
2、干擾素乾粉配方的方法及組合物
3、干擾素軟膏及其制備方法
4、干擾素脂質體凝膠劑
5、高比活性重組人干擾素αm及其製作方法
6、高純度治療上有用的人類白細胞干擾素的工業規模製備方法
7、酵母重組株及IFNα-la干擾素的純化方法
8、酵母重組株及IFNα-la干擾素的純化方法 2
9、結晶金屬-α-干擾素
10、聚乙二醇-干擾素水溶液
11、聚乙二醇修飾重組人干擾素
12、利用膨脹床色素親和色譜純化重組人干擾素α-2b的方法
13、人體內誘導干擾素的製造方法
14、生產干擾素的方法
15、使干擾素α-2結晶的方法
16、穩定白細胞干擾素的方法
17、穩定的r-干擾素的配製方法
18、一種改良的人α型干擾素復合體的生產方法和用途
19、一種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備人干擾素ω的方法
20、一種穩定的干擾素水溶液
21、一種新型α干擾素
22、以醯胺鍵連接的聚乙二醇-干擾素及其製法和用途
23、用淋巴母細胞樣細胞生產天然干擾素α
24、由遺傳工程酵母生產人干擾素α的方法
25、支鏈聚乙二醇-干擾素及其製法和用途
26、重組α型干擾素凍干保護劑
27、重組人α型復合干擾素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28、重組人干擾素α2a栓基質配方及生產工藝
29、重組中國漢族人源γ--干擾素及生產方法
IFN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IFN 通過對細胞因子及免疫細胞活性發生作用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或是抑制) 。研究表明 ,IFN 分別與 IL-6 和 IL-1 共同作用 ,能顯著增加人肝癌細胞系 C1 IN H 的合成 ,其作用強於同劑量的IFN 單獨作用。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星形細胞是產生NO 的主要細胞 , IL-1β是一個關鍵性因子 ,可直接刺激人星形膠質細胞產生 NO , IFN-α可增強 IL-1β的作用。而 IFN-1β可抑制由 IFN-α及L PS 刺激引起的 NO 大量釋放。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了 IL-2-IFN-NKC 免疫調節網路的新理論 , 認為 IL-2-IFN-NKC 能反饋性地進行系統調節 , 而 IL-2對T21 和細胞毒 T 細胞( Tc) 有利於生長的作用 ,能顯著增加 IFN 生成 ,增加 N KC 功能。
IFN 與腫瘤壞死因子( TN F) 相互作用使 TN F的抗腫瘤效果明顯增強。TN F 作用增強的機制是 IFN 對 TN F 受體發育作用所致。現已研究表明 , IFN 和 TN F 相互作用在炎症和其他病症的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IFN 及其受體的分布
IFN 可在脾等免疫器官內分布 ,還可在某些內分泌腺和神經組織內分布。神經細胞能合成IFN-α,星形膠質細胞也能合成 IFN 。IFN-α存在於胃腸道副交感神經節細胞、脊神經節小細胞及腎上腺髓質細胞等多種神經細胞內。對於這些神經元內存在 IFN-α的現象 ,有學者認為可將 IFN-α視為一種新的神經肽和有效的神經遞質 ,並設想它可能參與靶器官免疫過程的神經調控。近年來 ,應用放射自顯影、放射受體分析、免疫細胞化學、受體 mR-NA 表達等方法證實存在 IFN 受體( IFN R) 。IFNR 可在許多組織細胞(如骨髓單核細胞、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 中發現。IFNR 為 130 ku 的糖蛋白。分為 2 種 ,即 IFN α/βR 和IFN R ,二者分別結合 IFN α/β及 IFN , IFN R 位於細胞表面 ,用胰酶處理細胞 ,可阻止 IFN 與細胞的結合。
6、干擾素之惑!!!!!!!!!
你這一個問題問的內容可真多~~~~~~
病人用來干擾素治療感冒會成為一種依賴性~~~~~
干擾素系統是生物細胞普遍存在的一個防禦系統,也可說是除免疫系統外的另一個防禦系統,對生物的生存與進化有重要意義。
干擾素分為天然干擾素和非天然干擾素,非天然干擾素主要指基因工程IFN,基因工程IFN具有與天然IFN完全相同的生物學活性。
非天然干擾素進入體內後,可發揮天然干擾素的作用,此過程受其他生理因子調控,而這種對調控作用是人體的正常生理過程,因而較為安全。
干擾素按抗原性不同分為α、β和γ三類,他們又可分為若干亞型,α-干擾素至少有20個以上的亞型。而β-干擾素則有4個亞型,至於γ-干擾素只有一個亞型。α-干擾素的亞型為IFN-αl,IFN-α2,IFN-α3等。
干擾素有廣譜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細胞毒性和天然殺傷性細胞的功能。
根據臨床研究及文獻報道,重組人干擾素適用於淋巴或造血系統腫瘤,病毒性疾病等。
干擾素的毒副作用發生率比較高。最常見的是發熱及流感樣綜合征,患者體重減輕、脫發、情緒激動,骨髓抑制致血細胞、血小板減少,輕度貧血,偶可發生神經系統損傷,影響內分泌系統功能,亦有產生干擾素抗體者。茲將其副作用及處理方法列述於下:
1.流感樣綜合征:患者發熱、寒戰、全身不適,肌痛、頭痛等,有時還可出現鼻塞、流涕、頭暈、尿急等,而以發熱最為常見。不論應用途徑及劑量大小,患者均可有發熱,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後2-6小時發生,體溫可升至38-40℃,6-12小時達到高峰,但24小時內均能自然消退。若發熱不高,可不必特殊處理,38℃者多喝開水,卧床休息,但若發熱較高甚或高燒者,則應給予物理降溫;亦可給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腸給葯,體溫便會很快下降。
2.造血系統改變: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白細胞減少通常發生於用葯後數小時至數日。用葯第一周,白細胞減少至40%-60%,而後趨於穩定。停葯或間歇5天以上用葯,白細胞可迅速恢復。主要是干擾素能可逆性地阻斷白細胞從骨髓釋放的緣故。長期應用可導致血色素性貧血,引起免疫介導的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但極少見。通常可口服養血飲、復方阿膠漿等來糾正,亦可服利血生、鯊肝醇及氨肽家等葯以升高白細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統反應:如食慾不振、味覺異常、惡心、嘔吐、泄瀉、腹脹等。葯量越大,症狀越頻繁,但一般不需治療,較重者可對症處理。嚴重者應考慮減量或停葯。
4.皮膚反應:用葯超過4個月者的最常見副作用是輕、中度脫發,偶有停葯後更嚴重者。斑丘疹多發生於軀乾和四肢,但多為暫時性的;還有發生潛在特異性反應,表現為彌漫性紅斑及蕁麻疹等。 輕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處理;嚴重者應考慮停葯或減量,並給抗過敏治療。
5.腎臟損害:最常見者為輕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漿蛋白的減少。其他腎臟損害雖有報道但極少見。通常無需特殊處理,囑患者多喝開水即可。
6.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11-羥皮質類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現糖尿,偶見高血鉀、低血鈣等症,還能提高血漿甘油三酯含量,但對膽固醇無影響。
7.抗干擾素抗體的產生:部分患者治療初期甚至未應用干擾素時即出現抗干擾素抗體,影響治療效果。估計與個體差異有關,而與應用劑量、給葯途徑、時間長短及患者年齡無明顯關系。
此外,尚可出現嗜睡、精神錯亂、周圍神經感覺異常等神經、精神症狀,以及對心血管、骨髓系統的影響和對生長的抑制等等。
7、干擾素的干擾素副作用
干擾素的副作用一:對於打完干擾素的乙肝患者,會在2-5小時內出現發熱、惡心、渾身乏力、頭暈、頭痛等類似於發燒症狀,體溫可高達38℃~40℃,多在24小時後症狀消失。
干擾素的副作用二:干擾素還可影響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惡心、嘔吐、厭油膩、無食慾、腹脹腹痛等現象。
干擾素的副作用三:長期打幹擾素治療還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組織,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細胞含量降低,引發造血異常病症。
干擾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擾素治療3個月後,乙肝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發,更為嚴重的患者可出現輕度皮疹等現在。 干擾素是病毒侵入細胞後產生的一種糖蛋白。由於幾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種抗病毒的特效葯。此外,干擾素對治療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療效。
目前使用干擾素治療的主要對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況應用干擾素治療反應較好,
1.治療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復波動或酶的活力持續升高者;
2.治療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
3.病程較短者;
4.肝臟病理有活動性炎症病變(如有碎屑樣壞死)者療效佳;
5.無重疊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
6.無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7.肝組織內含鐵量低者;
8.治療期間血清中無干擾素中和抗體產生者;
9.女性患者療效比男性為佳。
急性丙型型肝炎病人因有一半以上的人會發展為慢性丙 型肝炎,一般認為應該用干擾素治療,此外,有的病人不宜使用干擾素治療如:
1) 肝病病情嚴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於2.0-3.0×109/L的病人。
3) 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 有精神障礙、癲癇、抑鬱病病史及其他中樞神經功能紊亂的病人。
5) 有嚴重心臟病或其他嚴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葯之不良反應者。
6)已知對干擾素製品過敏者。
1.用於多種惡性腫瘤,包括毛細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轉移性腎癌及胰腺惡性內分泌腫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2.與其他抗腫瘤葯物並用。
3.作為放療、化療及手術的輔助治療劑。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干擾素有哪些不良反應
干擾素雖然對治療乙肝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干擾素的不良反應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發熱:治療第一針常出現高熱現象。以後逐漸減輕或消失;
2.感冒樣綜合征:多在注射後2~4個小時出現。有發熱、寒戰、乏力、肝區痛、背痛和消化系統症狀,如惡心、食慾不振、腹瀉及嘔吐。治療2~3次後逐漸減輕。對感冒樣綜合征可於注射後2小時,給撲熱息痛等解熱鎮痛劑,對症處理,不必停葯;或將注射時間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現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一般停葯後可自行恢復。治療過程中白細胞及血小板持續下降,要嚴密觀察血象變化。當白細胞計數<3.0×10^9/L或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或血小板計數<40×10^9/L時,需停葯,並嚴密觀察,對症治療,注意出血傾向。血象恢復後可重新恢復治療。但需密切觀察。
4.神經系統症狀:如失眠、焦慮、抑鬱、興奮、易怒、精神病。出現抑鬱及精神病症狀應停葯。
5.干擾素少見的副反應有:如癲癇、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現這些疾病和症狀時,應停葯觀察。
6.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紅斑狼瘡樣綜合征、血管炎綜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葯可減輕。
7.引發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誘發心絞痛。
8.脫發:發生率亦較高,幾乎80%以上的病人在長期用葯超過三個月時有不同程度的脫發。
由滅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於易感細胞後,由易感細胞基因組編碼而產生的一組抗病毒物質。除病毒以外,細菌、真菌、原蟲、立克次氏體、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凡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的物質統稱為干擾素誘生劑。干擾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α、β和γ三種主要類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決於分子中的蛋白質,而與其糖基無關。脊椎動物細胞是產生干擾素的主要細胞,但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及昆蟲)及植物細胞(如丁香等)亦發現有干擾素類似物。干擾素對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有高度親和力,它與受體的相互作用可激發細胞合成新的mRNA,產生多種效應蛋白,發揮抗病毒、抗種瘤及免疫調節等作用。干擾素不具有特異性,即由一種病毒所誘發產生的干擾素,能抗禦多種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內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動物實驗證明,干擾素能抑制多種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從而抑制病毒誘發的腫瘤生長。干擾素制劑可用以治療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帶狀皰疹等),以及治療多種腫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初期用於病毒性疾病,繼而擴大到惡性腫瘤的治療。但目前所用的干擾素,不論是純化的天然干擾素,還是以DNA重組技術產生的干擾素,均有許多毒性,臨床使用時常可造成白細胞減少、貧血、頭痛、發熱、肝功能異常、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等。臨床應用的干擾素誘生劑,如聚肌胞,毒性較大,而且價格昂貴,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壞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難以在臨床推廣應用。
8、干擾素是什麼?
干擾素是一類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故動物的干擾素對人無效,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調節免疫及抗腫瘤作用。
干擾素用於抗病毒治療已經有15年的歷史。徐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多年臨床觀察,使用干擾素半年到一年後,HBeAg轉陰率為30%—40%,去年在國內上市的長效干擾素派羅欣的抗病毒作用更好。其優點是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調節作用,且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延續。
如果HBeAg轉陰,療效保持穩定;再次,對於使用普通干擾素後復發的患者,再換一種干擾素或核苷類葯物,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據了解,干擾素對於女性、病程短、非母嬰傳播、肝纖維化程度輕且不合並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效果更好。
核苷類葯物和干擾素的優劣對比:
1、干擾素療程短 副作用較大
干擾素的優點就是療程比較短,大概要治療一年的時間,一般的療程是一年也就能控制住病毒。但是干擾素的缺點也很明顯。乙肝患者打幹擾素後,副作用相對核苷類葯物來說大一些。
打完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有很多,比如有一些發熱、有一些白細胞的抑制等等。還有一些包括食慾減退、全身乏力等等干擾素的副反應。但是這些副反應,大部分病人都能耐受。
另外干擾素有一個不夠完美的地方,就是干擾素的應答率是有限的。真正能取得比較好應答率的人大概有30%—40%,還有60%—70%的人,應答的效果不好。這是干擾素的優點和缺點。
2、核苷類葯物應答效果好 但是療程長
那麼核苷類葯物剛好和干擾素相反。核苷類葯物的優點就是應答效果非常好。90%以上的人,都能起到比較好的應答,而且沒有副作用。一天一片葯,非常安全。核苷類葯物的缺點就是時間很長。
9、什麼是干擾素
1、干擾素是一類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故動物的干擾素對人無效,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調節免疫及抗腫瘤作用。
2、主要用於治療晚期毛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他曾用於骨肉瘤、乳腺癌、多發性骨髓瘤、頭頸部癌和膀胱癌等。
3、也適用於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已知對干擾素製品過敏者禁用。有心絞痛、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其他嚴重心血管病史者禁用。癲癇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者禁用。
過敏體質,特別是對抗生素有過敏者,用葯過程中如發生過敏反應則立即停葯,肝腎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
不良反應主要是發熱、感到疲倦、頭痛等流感樣症狀。其次是輕度骨髓抑制。一般對肝腎功能無影響,少數有氨基轉移酶、血肌酐升高。
10、什麼是「干擾素」?
干擾素是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它們在同種細胞上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影響細胞生長和分化、調節免疫功能等多種生物活性。
干擾素的分類
根據干擾素蛋白質的氨基酸結構、抗原性和細胞來源,可將其分為:IFN-α、IFN-β、IFN-γ。
IFN-ω屬於IFN-α家族,其結構和大小與其它IFN-α稍有差異,但抗原性有較大的不同。
現在公認IFN-β和IFN-γ只有一個亞型,而IFN-α有約二十餘個亞型。
自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顯示,干擾素(尤其是α-干擾素及γ-干擾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調節的作用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細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擾素已被用於治療多種白血病。
什麼叫干擾素(IFN)?
自1957年發現干擾素以來,已知曉干擾素是真核細胞(真核細胞:微生物按其結構、組成等差異,可分為三大類:①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細胞器完整。真菌屬此類。②非細胞型微生物:體積微小,能通過除菌濾器;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有在宿主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之。③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僅有原生核質,無核膜或核仁,細胞器不很完整。此類微生物眾多,有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放線菌。)對各種刺激作出反應而自然形成的一組復雜的蛋白質。如果用醫學上更為詳細的說法則是:干擾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種類的干擾素誘導劑,刺激網狀內皮系統(人體免疫系統的一種)、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體細胞所產生的一種糖蛋白。這種蛋白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調節、抗病毒和誘導分化作用。
干擾素的相對分子質量小,對熱穩定,4℃可保存很長時間,-20℃可長期保存其活性,56℃則被破壞,pH(酸鹼度)2~10范圍內干擾素不被破壞。人體自然就能產生干擾素,經一定的制劑加工過程也能製造成葯物-干擾素制劑。
干擾素制劑如何分類?
要了解這一點,先要知道人天然干擾素的分類。人天然干擾素分為三種多肽:IFN-α、IFN-β及IFN-γ。IFN-α和IFN-β分別由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在酸性環境中穩定,並且結合相同的受體。而IFN-γ主要由T淋巴細胞分泌,對酸不穩定,結合的受體與前兩者不同,IFN-γ的免疫刺激活性在三者中最強。IFN-β和IFN-γ只由單個基因編碼,而IFN-α由至少23個不同基因,群聚在第9對染色體上,編碼產生多於15種的功能蛋白。
干擾素制劑的分類,按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利用基因工程生產的重組α-干擾素和人自然干擾素兩大類。
基因工程干擾素再按基因表達分子結構和抗原性可分為α、β、γ型,同一型內按氨基酸組成差異再分20多個亞型:α1、α2、α3……在同一亞型內又因氨基酸的差異而細分,如α2:有三種:α2a、α2b、α2c。
人自然干擾素是通過分別刺激淋巴母細胞和人體白細胞,然後提純制備而得。目前市場供應的只有由類淋巴母細胞產生的干擾素(IFN)…αN1,是天然的多亞型的混合物。臨床用的主要是重組制劑,有α2a、α2b和α2b。
臨床上常用的干擾素有哪些制劑?
1、自然干擾素
人體淋巴母細胞樣多亞型天然干擾素(IFN-N1),葛蘭素威康公司(英國)生產,商品名為惠福仁。
2、人體白細胞重組干擾素
IFNα1b:世界上第一個採用中國人干擾素基因克隆和表達的IFNα1b型干擾素,商品名為賽若金,深圳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生產,有300萬U/支和500萬U/支兩種劑量,為粉劑。
IFN-α2a:羅氏公司(瑞士)生產的羅擾素,有300萬U/支和450萬U/支兩種劑量,粉劑和水劑兩種劑型;沈陽三生公司生產的因特芬,每支300萬U;遼寧衛星生物研究所生產的迪恩安,每支300萬U和500萬U兩種劑型,均為粉劑,但備有專用溶解液。
IFNα2b:先靈葆雅(美國)公司生產的干擾能300萬U/支和500萬U/支,均為粉劑;天津華立達公司生產的安福隆,300萬U/支,粉劑;安徽安科公司生產的安達芬,100萬U/支。300萬U/支、500萬U/支粉劑。
3、復合干擾素
安進公司(美國)生產的復合干擾素C-IFN,商品名為干復津。其為針對治療目的而設計的一種非人體能自然產生的生物合成干擾素。干復津的特異活性被定位每毫克蛋白質功能單位,在體外已證實其活性至少比α2a或α2b干擾素高出5倍,干復津所用的微克是質量測量單位,而其他干擾素所用的國際單位出)是活性測量單位。干復津有9μg、15μg兩種劑量的劑型。其9μg的療效與300萬U的IFN-α2b相似。
干擾素有哪些不良反應?
1、 發熱:治療第一針常出現高熱現象。以後逐漸減輕或消失;
2、感冒樣綜合征:多在注射後2~4個小時出現。有發熱、寒戰、乏力、肝區痛、背痛和消化系統症狀,如惡心、食慾不振、腹瀉及嘔吐。治療2~3次後逐漸減輕。對感冒樣綜合征可於注射後2小時,給撲熱息痛等解熱鎮痛劑,對症處理,不必停葯;或將注射時間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現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一般停葯後可自行恢復。治療過程中白細胞及血小板持續下降,要嚴密觀察血象變化。當白細胞計數<3.0×10^9/L或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或血小板計數<40×10^9/L時,需停葯,並嚴密觀察,對症治療,注意出血傾向。血象恢復後可重新恢復治療。但需密切觀察。
4、神經系統症狀:如失眠、焦慮、抑鬱、興奮、易怒、精神病。出現抑鬱及精神病症狀應停葯。
5、少見的副反應有:如癲癇、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現這些疾病和症狀時,應停葯觀察。
6、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樣綜合征、血管炎綜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葯可減輕。
由滅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於易感細胞後,由易感細胞基因組編碼而產生的一組抗病毒物質。除病毒以外,細菌、真菌、原蟲、立克次氏體、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凡能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的物質統稱為干擾素誘生劑。干擾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α、β和γ三種主要類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決於分子中的蛋白質,而與其糖基無關。脊椎動物細胞是產生干擾素的主要細胞,但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及昆蟲)及植物細胞(如丁香等)亦發現有干擾素類似物。干擾素對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有高度親和力,它與受體的相互作用可激發細胞合成新的mRNA,產生多種效應蛋白,發揮抗病毒、抗種瘤及免疫調節等作用。干擾素不具有特異性,即由一種病毒所誘發產生的干擾素,能抗禦多種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內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動物實驗證明,干擾素能抑制多種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從而抑制病毒誘發的腫瘤生長。干擾素制劑可用以治療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帶狀皰疹等),以及治療多種腫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初期用於病毒性疾病,繼而擴大到惡性腫瘤的治療。但目前所用的干擾素,不論是純化的天然干擾素,還是以DNA重組技術產生的干擾素,均有許多毒性,臨床使用時常可造成白細胞減少、貧血、頭痛、發熱、肝功能異常、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等。臨床應用的干擾素誘生劑,如聚肌胞,毒性較大,而且價格昂貴,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壞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難以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