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29歲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晚期患者不要吃什麼水果
多發性乳腺纖維瘤是最多見的乳腺良性腫瘤,是指乳房部有2個以上的纖維腺瘤者,其發生的比例約為15%。好發於20-39歲之間的育齡女性,因為這個年齡的女性卵巢功能旺盛,性激素也處於活動期。一般認為多發性乳腺纖維瘤的產生與雌激素的刺激有關,主要表現為乳腺的上皮組織和纖維組織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增生現象。多屬良性,平常患者可以沒感覺,因為它不痛或僅有輕微的脹痛、鈍痛,這種疼痛和大小與月經周期無關,腫塊生長緩慢,表面光滑,由於瘤的外面有一層包膜,所以與周圍組織的邊界很清楚,而且摸上去韌性也比較好。
2、老年多發性骨髓瘤進程
老年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療進展
多發性骨髓瘤(MM)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據國外文獻統計,MM確診的中位年齡為70歲,35%患者小於65歲,28%為65至74歲,37%為75歲以上[1]。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患者數目隨之增加,MM的發病人數逐年增加。。
1 老年MM的治療原則
在無症狀MM的治療中,尚無證據提示早期干預能給患者帶來益處。對於症狀性MM應當立即開始治療。有症狀MM常伴有終末期器官損害(CRAB):C:高鈣血症(>11.5mg/dl);R:腎功能衰竭(血清肌酐>1.73mmol/L);A:貧血(血紅蛋白<10g/dl或>2g/dl但低於正常下限);B:骨病(溶骨性病變,嚴重的骨質減少及病理性骨折)。復發的MM再治療的指征是指MM疾病進展伴CRAB;如果沒有CRAB但M蛋白於2月內加倍也需要治療。
由於年齡大於65歲患者已不具備移植條件,所以將65歲作為MM自體幹細胞移植的截點。但生理年齡往往與實際年齡不符。對臨床狀況優良患者應考慮行降低強度的自體移植(馬法蘭100mg/m2,Mel100)。對年齡介於65與75歲之間患者,推薦使用全劑量化療,而75歲以上或年輕並發症嚴重(嚴重的心,肺,腎或肝功能障礙)的患者應適當減量,採用降低劑量的化療。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4級以上血液學毒性或3級以上非血液學毒性)治療應立即停止。當嚴重不良反應緩解或降至1級以下時,應以適當減低的劑量重新開始治療。
老年MM的治療是否應該考慮預後因素仍有爭議。以國際分期系統(ISS)將MM分為3期。ISS各期患者伴FLC比值異常者危險分層相應增加。FISH檢出的細胞遺傳學異常中,盡管del13合並del17或t(4;14)與不良預後相關,但是單獨發生del13並未提示不良預後。FISH檢測到的del17或t(4;14)或t(14;16)預後較差,t(11;14)則未提示預後不良,超二倍體與較好預後相關。
2 治療方案的選擇
2.1 新葯為基礎的治療
多年來,年齡大於65歲老年患者或不適宜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的年輕患者的常規治療為馬法蘭聯合潑尼松(MP)。一組平均年齡為72歲隨機研究[2]比較了MP與沙利度胺聯合地塞米松(TD),結果發現:與MP組比較,TD組非常好部分緩解(VGPR)及以上的緩解率(26%vs13%;P=0.006)及部分緩解率(PR)(68% vs 50%;P=0.002)均高於MP組。至疾病進展時間(TTP)(21.2vs29.1月;P=0.2)及PFS(16.7vs20.7月;P=0.1)大體相似,但總生存期(OS)TD組較MP組明顯縮短(41.5vs49.4月;P=0.024)。TD組的毒性較大,75歲以上基礎狀態不佳的老年患者表現尤為明顯。在前12個月的治療中,患者因非骨髓瘤相關死亡人數TD組為MP組的2倍。針對年輕MM患者(平均年齡為64歲)進行的另一項研究[3]表明,無論緩解率(63% vs 46%,P<0.001)或至疾病進展時間(22.6 vs 6.5月,P<0.001),TD組較大劑量地塞米松單用組有明顯優勢。TD組3~4級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高(79.5% vs 74.2%,P<0.001)。盡管TD的療效優於大劑量地塞米松單葯化療,但與MP方案相比在PFS及OS方面仍缺乏優勢,提示TD對那些不適宜大劑量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的初診患者並非最佳選擇。
雷利度胺聯合大劑量地塞米松與大劑量地塞米松單用[4]相比,可產生較高的完全緩解率(CR)(22.1% vs 3.8%)及1年無進展生存(PFS)(77% vs 55%,P=0.002);雷利度胺聯合低劑量地塞米松(Rd)2年OS較RD延長(87% vs 75%,P<0.001),且不良反應減少。65歲以上老年患者中上述優勢尤為顯著,表明:Rd方案仍可作為老年患者的理想選擇[5]。
MP聯合沙利度胺方案(MPT)與MP方案進行比較,MPT組³VGPR(42%~76% vs 28%~48%)以及PFS(14~27.5月 vs 10~19月)均高於MP方案。然而僅有2項研究提示MPT組OS延長(45.3~51.6月 vs 27.7~32.2月)。盡管MPT方案可能會增加3~4級非血液學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如神經系統毒性,感染,心臟毒性及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但75歲及其以上老年患者對沙利度胺能夠較好耐受。在預防性應用伊諾肝素後,DVT的發病率由20%降至3%[6]。
為比較不同抗凝劑的差異,義大利GIMEMA的一項Ⅲ期臨床試驗[7],前瞻性比較低分子量肝素(LWMH)、華法令(1.25mg/d)或低劑量阿斯匹林作為初診MM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的預防用葯。低劑量華法令產生VTE的風險為3.9%,LWMH為4.5%,阿斯匹林為5.5%。患者發生VTE的概率與預防性應用抗凝劑、誘導治療及年齡之間無顯著聯系。對有VTE風險患者,LMWH,華法令及阿斯匹林可有效預防血栓。
硼替佐米聯合MP(VMP)與標准MP方案比較[8],VMP方案在PR(71% vs 35%),CR率(30% vs 4%;P <0.001),TTP(24月 vs 16.6月,P <0.001)及3年OS(72% vs 59%,P =0.0032)等各方面均有顯著改善。在7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也能出現同樣的優勢。外周神經炎(13% vs 0%)、胃腸道並發症(20% vs 5%)及乏力(8% vs <1%)等表現VMP組較MP組明顯增多。較之MP組,VMP組感染帶狀皰疹的病患數目也高很多(14% vs 4%),預防性應用阿昔洛韋可將發病率降至3%。
VMP與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聯合潑尼松(VTP)比較[9],兩者的PR,TTP以及OS的差別不明顯,但VTP方案導致3~4級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大,包括心臟毒性(8.5% vs 0%, P <0.001),血栓栓塞事件(4%vs <1%)及周圍神經炎(9% vs 5%),從而使治療中止的發生率增高(17% vs 8%, P = 0.03)。VMP組比VTP組患者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症(37% vs 21%, P =0.003),血小板減少症(22% vs 12%, P =0.03)及感染(7% vs <1%, P =0.01)的風險要高。盡管兩組的療效相同,但患者較易耐受VMP。
MP聯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VMPT)與VMP比較[10]:VMPT組有較高的VGPR(55% vs 45%, P<0.001)及CR率(39% vs 21%, P <0.001);尚待進一步隨訪觀察兩種方案PFS及OS。。兩組的常見不良反應(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周圍神經病變及感染)的發病率大致相似。當硼替佐米的標准輸注劑量由每周2次(1.3 mg/m2 ,第1, 4, 8, 11天)降至每周1次(1.3 mg/m2 ,第1, 8, 15, 22天)後,3~4級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顯著降低,VMPT組由24%降至6%,而VMP組由14%降至2%;VMP組CR率由27%降至20%,而VMPT組則相反(36% vs 39%)。若長期隨訪的結果證明劑量下調並未降低患者的生存期,那麼每周1次用葯可成為大於74歲患者及年輕患者伴1級以上外周神經炎的理想選擇。
MRC進行了一項Ⅳ期試驗[11],在900例患者中評價了環磷醯胺(500 mg,第1,8,15天,每3周為一療程)聯合TD(CTD)方案與標准MP方案進行比較。CTD組的PR率(82% vs 49%)及CR率(23% vs 6%)優於MP組。由於隨訪時限較短,尚未發現PFS的差異。若CTD組PFS優於MP組,CTD可作為老年患者的標准治療方案。
一項I/II期研究[12]探討馬法蘭、潑尼松及雷利度胺聯合應用的臨床療效。患者接受MTD(馬法蘭0.18 mg/kg,潑尼松2 mg/kg及雷利度胺10 mg)可獲得PR率為81%,包括³VGPR47.6%及CR24%;中位TTP及PFS為28.5個月,2年總生存期為90.5%。3或4級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發生率為52.4%,42.3%的患者需要接受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3到4級非血液病學不良反應影響較輕,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導致的發熱(9.5%),皮疹(9.5%)及血栓栓塞(4.8%)。
2.2 降低強度的自體幹細胞移植(ASCT)
年老及有明顯並發症的患者通常不適宜進行大劑量馬法蘭200mg/m2預處理及其後的ASCT。兩項隨機研究將中等劑量馬法蘭100mg聯合ASCT與MP進行了比較。對65至70歲患者的研究顯示:ASCT組無事件生存期(EFS)及OS均優於MP組。對65至75歲患者,降低強度的ASCT產生的反應率優於MP,幾乎與MPT相當,但PFS與OS差別不大。與ASCT相比,MPT可顯著改善生存期,降低非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提示:年齡65至70歲之間患者可以應用Mel100進行移植,但對於70至75歲的患者則MPT方案更為有效。
降低強度的ASCT前聯合使用硼替佐米,脂質體阿黴素及地塞米松(PAD)進行誘導治療,移植後使用雷利度胺聯合潑尼松(LP)鞏固治療及平台期使用雷利度胺單葯(L)維持治療的療效在65至75歲患者中得到評估[13]。經PAD治療後的CR為13%,經Mel100治療後的CR為43%,移植後應用LP-L鞏固治療的CR為73%。上述數據提示:含硼替佐米方案作為誘導治療以及雷利度胺作為平台期鞏固治療的化療方案,通過連續暴露於不同的葯物來改善治療反應率。感染是最常見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發生於PAD(16.6%)誘導後及Mel100(27.1%)移植治療期間。應用雷利度胺鞏固及維持治療,患者可以很好耐受,且無累積性或持續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或血小板減少症,無周圍神經炎,其可作為長期維持治療葯物。
3 維持治療
非ASCT或ASCT後均可以採用沙利度胺進行維持治,沙利度胺治療患者的PFS有所改善,大部分研究支持可以改善OS。維持治療期間沙利度胺中止使用的原因主要為周圍神經炎,限制該葯長期應用。雷利度胺不導致神經炎的發生,故可以作為長期維持治療的理想選擇。目前經MP或其他方案誘導化療後選用何種方案進行維持治療尚未明確。
4 老年患者的治療策略
如今老年病人有多種治療方案供選擇,特別是新葯的出現。但是選擇是應該考慮新葯方案的療效與毒性。比如,對血栓栓塞風險較高的患者,MPV方案為首選;對曾出現周圍神經炎的患者,應考慮MPR方案;並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盡管雷利度胺經適當減量可以選用,但應選擇MPV及MPT等相對安全且易耐受方案。對體弱的極老年患者或年輕但並發嚴重肺、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方案均可選用,但建議根據臨床經驗下調葯物劑量,沙利度胺(隔日100 mg 甚或 50 mg),硼替佐米(每周一次方案)及雷利度胺(15~10 mg 甚或5 mg)[14]。
目前尚無隨機臨床試驗對比兼顧遺傳異常的方案有何優勢Mayo Clinic提出了一項以細胞遺傳學為基礎的分類方法:伴del17p,t(14;16), t(4;14),del13,亞二倍體,或漿細胞標記指數升高(>3%)等為高危;而t(11;14), t(6;14),或超二倍等為低危。對不宜進行移植的低危病人採用MPT方案,而高危患者則採用MPV方案。
5 不良反應的控制
5.1 血液學毒性
MM常見症狀之一為骨髓抑制,尤其為貧血,血小板減少症多出現於疾病終末期。中性粒細胞減少是雷利度胺及烷化劑的常見不良反應之一,血小板減少症在硼替佐米使用者中也較為常見。控制骨髓抑制需要進行支持治療及劑量調控。
5.2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對於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最需關注的是感染問題。輸注G-CSF是降低或預防粒細胞缺乏的一項安全有效措施。盡管使用G-CSF,若出現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0.5´109/L),化療應當終止。不良反應降至2級(中性粒細胞數≥1.0´109/L),下調劑量後重始下次化療。綜合參考患者年齡、病史、疾病特點及化療葯物的骨髓抑制毒性,對高危患者為預防粒細胞減少性發熱,可以預防性使用G-CSF。
5.3 貧血
骨髓瘤相關貧血通常會隨疾病的有效治療而有所改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可用來治療化療相關的貧血,靜脈補充鐵劑同樣助於改善療效。當血紅蛋白濃度小於90g/L時,推薦使用EPO;對伴有心臟病或難以進行日常生活的患者,可以早期(血紅蛋白100~120g/L)開始EPO治療。為避免輸血及貧血相關性症狀,EPO的使用劑量應使血紅蛋白濃度維持在110~120g/L。腫瘤患者血紅蛋白濃度大於120g/L血栓形成的風險增高。對於凝血高危患者,給予EPO前應仔細權衡利弊。
5.4 血小板減少症
出現4級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計數<25´109/L)應中止治療。至少待不良反應降至2級(血小板計數≥50´109/L)後,方可將骨髓毒性葯物減量後重始化療。
5.5 腎功能衰竭
MM病人常見腎功能受損。腎衰的發病因素包括免疫球蛋白輕鏈的聚集導致近端小管受損、脫水、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感染以及腎毒性葯物的使用。腎功能不全病人在使用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時無需調整劑量。雷利度胺可以使用,但應密切注意其對造血功能的影響,尤其在化療的前幾個療程。應參照肌酐清除率(Ccr)劑量調整:如果Ccr為30~60mL/min,推薦劑量為每天10mg;若Ccr低於30mL/min但患者不需透析,那麼推薦劑量為隔日15mg;如果Ccr低於30mL/min且需要行透析治療,推薦於透析後當日給予5mg。
5.6 周圍神經炎
周圍神經炎是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的常見不良反應。目前尚無有效葯物可減輕神經炎症狀,治療過程中迅速降低或調整葯量為最有效的處理辦法。就硼替佐米而言,出現1級伴疼痛或2級的周圍神經炎,劑量應降至1.0mg/m2;出現2級伴疼痛或3級的周圍神經炎,應立即中止用葯,待周圍神經炎症狀緩解後以0.7mg/m2的劑量重新使用;若出現4級的圍神經炎,應立即停用。對於沙利度胺,若出現復雜的感覺障礙伴疼痛,運動障礙或干擾日常活動應立即減量或停用。若出現1級周圍神經炎,維持原量;2級,劑量減半;3級,停用,待其緩解至1級,減量後恢復使用[15]。
5.7 DVT
選擇抗栓劑時考慮如下危險因素:個性化危險因素(年齡,肥胖,VTE病史,中心靜脈導管置入,並發症諸如心臟病、慢性腎病,糖尿病,感染,制動,外科手術及先天性血栓形成傾向),骨髓瘤相關性風險(診斷依據中各項指標及高粘血症),治療相關性風險(大劑量地塞米松,多柔比星或多葯化療)。阿斯匹林用於無危險因素或僅有一項個性化或骨髓瘤相關危險因素的患者。LMWH或華法令用於存在至少兩項個體化或骨髓瘤相關性危險因素及所有使用大劑量地塞米松或多柔比星或多葯化療的患者。
3、得了骨髓瘤能活多久
骨髓瘤患者能活多久與患者具體情況有關,若病情較輕,沒有感染及並發症,且控制良好,則可能存活十幾年;若病情較重,出現感染及並發症,則治療難度較大,生存期可能只有數月。這個有時候很難說,保持樂觀心態呀,聽一些歡快的歌曲!
4、醫生:您好!請問骨髓癌能治好嗎
骨髓瘤特點:1老年人患病;2 進展緩慢;3 治療方法很多,但是不能治好;4 目前唯一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降低強度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年齡小於60歲,可以考慮 回復專家:北京軍區總醫院-血液科-陳惠仁主任醫師 查看原帖>>
5、多發性骨髓瘤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回答者:黃紅遠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B淋巴細胞的惡性漿細胞病。目前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是太清楚,以貧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見臨床表現,無症狀穩定期骨髓瘤無須治療,定期隨訪,如果血或尿中M蛋白進行性升高或出現臨床症狀的就需要進行治療了,目前主要是進行聯合化療、放射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需要加強對症與支持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和其他腫瘤一樣病因不明,發病機理不清楚,可能與慢性感染,病毒等因素有關。多發性骨髓瘤的由來回答者:齊玉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由來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多發性骨髓瘤的由來為你解答如下。你好,多發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發病危險因素有電離輻射和某些化學品的應用,如殺蟲劑和除草劑等,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電離輻射是最有證據的MM危險因素,DNA和DNA上的特殊的原癌基因可能是致癌電離輻射的主要靶位,在原子彈爆炸後的較大劑量輻射倖存者中,經過長期潛伏後,MM的發病增加,而放射線工作者的MM發生與長期低劑量受照射有關,MM的發生危險較正常人群增加2倍。生活中誘發多發性骨髓瘤的原因回答者:於心對於生活中誘發多發性骨髓瘤的原因一定要重視,你提到生活中誘發多發性骨髓瘤的原因為你解答如下。你好!飲食宜清淡,選用抑制骨髓過度增生的食品,如海帶、紫菜、裙帶萊、海蛤、杏仁。對症選用抗血栓、補血、壯骨和減輕脾腫大的食品, 一般病人可適當活動,過度限制身體能促進病人繼發感染和骨質疏鬆,但絕不可劇烈活動,祝健康。哪些原因可導致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胡剛學對於哪些原因可導致多發性骨髓瘤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哪些原因可導致多發性骨髓瘤為你解答如下。你好,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齡多為40歲以上,男多於女。2、病變前期可無明顯症狀,僅存在血沉增快、貧血、蛋白尿等症狀。3、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有可有骨關節、腰背疼痛、顱骨、胸肋骨瘤形成,以胸肋、鎖骨連接處發生串珠樣結節及溶骨性鑽鑿樣或鼠咬狀圓形骨質缺損為特徵,可出現病理性骨折、截癱、肋間及坐骨神經痛等。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姚新太您好;建議看看中醫,中醫辨證施治,祝您早日康復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劉振立是比較嚴重的。建議進行化療,有條件可以進行骨髓移植。多發性骨髓瘤的骨疼和骨損疼有區別嗎回答者:李金平您好,這個是很容易混淆的,如果是骨髓瘤的話,是可以化驗檢查的,一般的三甲醫院都可以,診斷不要住院我的父親今天檢查出是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任立存骨瘤多因腎氣不足,寒濕挾痰侵襲骨骼,造成氣血凝聚於骨所致。好發於長管骨的干骺端。良性骨瘤症狀多不明顯,發展緩慢。惡性骨瘤則表現為病初隱痛,繼則疼痛難忍,入夜尤甚,腫塊生長迅速,推之不移,堅硬如石,與骨相連,皮色紫竭,表面可有靜脈怒張,並常伴有低熱、消瘦、神疲、食慾不振等症。治宜補中益氣,散腫破堅為主,內服腎氣丸,外用陽和解凝膏。對惡性者應及時實施切除治療。
6、男27歲 多發性骨髓瘤診斷 檢查早期多發性骨髓瘤四川哪裡最好
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患者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血液科-...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患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腫瘤發病...多發性骨髓瘤:化療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化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指南:患者多發性骨髓瘤指南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生存率多發性骨髓瘤:試驗生存率新加坡多發性骨髓... 查看原帖>>
7、骨髓瘤患者做異基因移植的年齡有限制嗎?【多發性骨髓瘤】
1 可以再用1-2個療程的化療再移植,因為現在IgG仍高;
2 不知道患者的年齡是多少,異體移植在多發性骨髓瘤一般限制在50歲;但是由於清髓性異基因移植的風險較大(可以高達40%),所以一般不主張進行清髓性異基因移植;
3 為了減少移植的風險,我們一般進行二次自體移植或自體移植+非清髓異體移植;
4 確實,自體移植復發的機會很高,但是,利用現有的治療方法,治療的效果越來越好,患者的生存期越來越長。
(陳文明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8、骨癌的腫瘤一般長在人哪個部位?
何謂骨癌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產生人類牽扯行動之重要組織。雖然骨頭佔了身體重要部份,每張X光片上幾乎都可見到骨頭,但很少骨癌會在無意中發現。
骨骼系統與其他器官一樣會罹患來自任何組織成份的腫瘤或來自其他器官的轉移性病變。侵犯骨骼的腫瘤,可發生於骨細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軟骨以及纖維性或滑膜成份。其他的腫瘤可來自骨骼的肌肉神經、血管與脂肪組織等。
骨瘤可分良性骨瘤、低度惡性骨瘤與高度惡性骨瘤三種。良性骨瘤是不會對人體發生致命的,惡性骨瘤它的組織有不正常癌細胞會對人體致命,並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良性骨瘤有時會轉變為惡性骨癌。(在電視劇《新不了情》中的女主角劉敏就是患此病去世。)
骨癌發生真正原因,現仍不很清楚,但可能與骨的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代謝的毛病及放射線等因素有關。骨癌的病理種類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骨性肉瘤、軟性肉瘤、纖維肉瘤等,最常見的惡性骨癌病兆卻是癌轉移至骨頭,尤其在脊椎骨及骨盆骨最常見。
診斷骨瘤最主要是要鑒別其為良性、低度惡性與高度惡性,這與發生的年齡、性別與發生部位有極密切的關聯。所以這要靠病人、骨科醫師、放射線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做早期最正確的診斷與最佳的治療效果。
[編輯本段]發生原因
可能與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遺傳因素、特殊病毒的感染,骨內血液迴流不順暢及放射線照射等因素有關。
病人之年齡、性別與發生部位,對骨瘤之良性與惡性之鑒別診斷很有幫忙。骨癌易發生在12~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原發性骨瘤為常見,次為50~60歲者,則以轉移性骨癌及多發性骨髓瘤轉移較多。
[編輯本段]臨床症狀
一般症狀與其他癌症患者一樣有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
患部疼痛,關節與肢體有局部腫塊及腫脹。
患部之關節與肢體運動受限制。
患部皮膚潰爛。
患部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因壓迫神經血管。
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
骨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骨痛,如果晚上比白天明顯的骨痛時,更需特別注意。
[編輯本段]如何診斷
臨床症狀與病史。
常規物理與生化檢查。
放射科檢查:
對患部骨骼作一般X光片攝影、血管攝影、淋巴血管攝影等檢查,可依照片所顯像性質作惡性與良性骨瘤之鑒別診斷,其可靠性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可達90%,尤其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血管攝影及核子醫學骨骼同位素掃描等檢查,其正確性更快更方便。
9、骨髓瘤細胞從哪兒來
骨髓瘤是怎麼得的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骨髓內有異常漿細胞(骨髓瘤細胞)的增殖,引起骨骼破壞(溶骨性改變),血清或尿的蛋白電泳出現單株峰(M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尿內出現本周蛋白;最後導致貧血和腎功能損害。我國骨髓瘤發病率約為1/10萬,低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約4/10萬)。發病年齡大約在50~60歲之間,40歲以下者較少見,男女之比為3:2。那麼,骨髓瘤是怎麼得的?
以下是專家總結的幾點多發性骨髓瘤病因:
1、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齡多為40歲以上,男多於女。
2、病變前期可無明顯症狀,僅存在血沉增快、貧血、蛋白尿等症狀。 3、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有可有骨關節、腰背疼痛、顱骨、胸肋骨瘤形成,以胸肋、鎖骨連接處發生串珠樣結節及溶骨性鑽鑿樣或鼠咬狀圓形骨質缺損為特徵,可出現病理性骨折、截癱、肋間及坐骨神經痛等。
4、多發性骨髓瘤可損害腎臟而造成蛋白尿、腎小管病、腎病綜合征、尿毒症等。
5、因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引起頭暈、頭痛、視力障礙、胸悶、眩暈、出血等都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
6、多發性骨髓瘤還易引起肺部、泌尿系感染。
至於造血前體細胞發生惡變的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有眾多證據表明MM的發生與癌基因有關。
特別提醒:
不明原因的骨痛或貧血,以及不明原因的蛋白尿和腎功能不全,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如經治療無好轉,最好到血液科就診。此外,還應堅持定期體檢,常規的體檢套餐都有生化、尿檢兩個項目,如果檢查顯示球蛋白指標異常,應到血液科排除骨髓瘤的可能性。
淋巴因子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與骨髓瘤的關系在近年來受到重視,B細胞的增生,分化,成熟至漿細胞的過程與多種淋巴因子有關,推測IL-6等淋巴因子分泌的調節異常可能與MM的發病有關,基於此點,有人試用IL-6抗體治療MM,療效尚待評估。
通過以上骨髓瘤是怎麼得的介紹,大家應該了解到平時做好預防保健措施的重要性所在,只要我們能夠在平時多加以注意,再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都會達到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