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為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為

發布時間:2020-03-19 01:36:04

1、正常骨髓象有何特點?

正常的骨髓象報告單上結論通常是這樣寫的:三系增生骨髓象。
具體描述就像樓上說的:各系細胞大小、分化、比例合適,沒有找到特別多的異常細胞以及非造血細胞。

2、增生性骨髓象是正常的嗎?

你好!這位朋友,下面是有關增生性骨髓象的詳細說明供你參考: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義按增生程度分5級: 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於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 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級:增生活躍,見於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於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Ⅳ級:增生減低,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釋。 Ⅴ級:增生極度減低,見於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粒細胞與幼紅細胞比例(粒/紅比例)意義比例增加見於: ⑴粒系細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等 ⑵紅系細胞生成抑制,如純紅再障。 比例正常見於: ⑴正常人骨髓; ⑵兩系細胞同時或成比例增多或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內髓瘤、骨髓轉移癌等。 比例減低見於: ⑴粒系細胞減少,如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症、化療、放射病等; ⑵紅系細胞增多,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脾功能亢進等。 三、粒系細胞改變粒系細胞增多意義 1.以原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細胞增多, ⑵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變,常伴有粒系的細胞核和細胞質發育不平衡及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2.以早幼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⑵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 3.以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質發育不平衡及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⑵粒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病因解除後恢復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桿狀核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鹼粒細胞增多; ⑵類白血病反應; ⑶代謝障礙,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葯物、毒物及異種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嚴重創傷、急性失血、大手術後等。 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蟲感染; ⑶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及皮膚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6.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⑵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應。 粒系細胞減少見於: 1.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症。 2.再生障礙性貧血。 3.急性造血停滯。 粒系細胞形態異常 1.胞核異常: ⑴分葉過多見於嚴重感染、腫瘤、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見於先天性或繼發於造血異常綜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質異常: ⑴中毒顆粒、空泡、吞噬異常; ⑵胞質中出現Chediak-Higashi顆粒或D?hle包涵體。前者見於Chediak-Higashi綜合征,偶見於淋巴瘤及白血病;後者見於急性感染、嚴重代謝障礙、中毒等。 四、紅系細胞改變意義紅系細胞真性增多 1.小幼紅細胞增多:見於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及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 2.正幼紅細胞增多:見於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各階段幼紅細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紅細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見於脾功能亢進及增生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4.巨幼紅細胞增多: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見多核巨幼紅細胞。 5.巨幼紅樣細胞增多:見於白血病、急性紅血病。 6.大幼紅細胞增多:見於溶血性貧血、某些難治性貧血及巨幼細胞性貧血經治療未完全恢復者。 7.鐵粒幼細胞增多:見於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紅系細胞相對性增多見於粒細胞減少症、放射病等。 紅系細胞絕對性減少及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及轉移癌等。 單純紅細胞系減少意義見於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五.淋巴細胞系改變意義惡性增生 1.以原淋巴細胞及幼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見於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見於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態異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 2.形態正常,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 六、單核細胞系增多意義惡性增生:見於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有三種類型: ⑴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單細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見於粒細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結核病、瘧疾等。 七、巨核細胞系改變意義巨核細胞增多 1.巨核細胞增多呈現左移,見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癜、脾功能亢進。 2.以產板型巨核細胞增多為主,見於急性失血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過敏性紫癜等。3.巨核細胞增多呈現左移伴有形態異常、畸形,見於巨核細胞性白血病。 4.巨核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多,形態異常,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及白血病。 巨核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八、漿細胞系改變意義漿細胞惡性增生:見於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性白血病。 漿細胞反應性增多:見於皰疹、風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結締組織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粒細胞缺乏症(漿細胞相對性增多)。 九、組織細胞增多意義惡性增生:組織細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態異常,可見淋巴樣組織細胞、單核樣組織細胞、吞噬型組織細胞、多核巨型組織細胞、怪異的異常組織細胞,後兩種異形組織細胞常見於惡性組織細胞病。 反應性增多:見於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及其他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症。 十、骨髓內特殊病理細胞和病原體癌細胞:如腺癌、鱗癌、未分化癌細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轉移至骨髓,原發部位多見於前列腺、乳腺、甲狀腺、肺、腎、胃、結腸、胰腺及子宮等。 其他如Reed-sternberg細胞,見於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細胞、網狀肉瘤細胞,見於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等,較少見如高雪細胞、尼曼-匹克細胞、海藍組織細胞等。 寄生蟲:骨髓中發現瘧原蟲、黑熱病小體、蚴絲蟲等,可幫助確診瘧疾、黑熱病、絲蟲病等寄生蟲病。 十一、骨髓象與血象的關系檢查骨髓象時,必須同時檢查血象,常見有以下情況:某些疾病骨髓象變化相似,但血象變化有明顯差別,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 某些疾病血象變化相似,但骨髓象變化有明顯差別,如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血象變化不明顯,但骨髓象有明顯變化,如多發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藍組織細胞增生症等。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現較多的異形淋巴細胞為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而骨髓象變化不明顯。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細胞分化不良時,確定細胞類型有時困難,若將骨髓片和血片結合對比檢查,有助對細胞類型的認定。 十二、骨髓象檢查在臨床診斷的價值肯定性診斷:骨髓中具有特異性病理性細胞時,如白血病細胞、巨幼紅細胞、骨髓瘤細胞、異形組織細胞、癌細胞等,根據骨髓象即可肯定診斷。 符合性診斷:骨髓象表現異常變化,結合臨床病史可符合診斷。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類白血病反應等。提示性診斷:骨髓象可提供進一步診斷線索。如溶血性貧血需結合病史作溶血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除外性診斷:骨髓象的檢查能排除臨床上被懷疑的疾病。如全白細胞減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檢查無相應改變時,可作出排除性診斷

3、骨穿化驗都化驗什麼指標

1、粒細胞系統 比例增高(大於65%)伴隨骨髓增生程度呈明顯或極度活躍則提示粒細胞增生增加或受葯物生物制劑的刺激或細菌毒素的刺激或骨髓造血細胞中粒細胞增生失控而導致的葯物反應感染病變骨髓增生性疾病甚至是粒細胞白血病

2、紅細胞系統 比例增高(大於20%)往往是紅細胞增生的信號可能是增生性貧血和脾功能亢進而原始紅細胞或早幼紅細胞的增高往往是紅細胞本身造血調控病變引起的可能是紅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3、淋巴細胞系統 比例增高(大於15%)除淋巴細胞本身病變(即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漿細胞病等惡性病變或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淋巴細胞反應性增多)外主要是粒細胞紅細胞巨核細胞再生障礙導致的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4、巨核細胞系統 巨核細胞計數增高(一張標准骨髓塗片有100個以上)伴有其他血細胞數量的增多往往是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5、其他細胞 當發現較多分類不明的細胞時可能各種造血系統以外的腫瘤細胞浸潤

4、骨髓增生程度判斷依據

E

5、診斷骨髓壞死的指標

骨髓壞死診斷指標


【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和血小板數減少,白細胞數減少或增多,血塗片分類時常可見幼粒及幼紅細胞。


【骨髓常規檢查】
骨髓檢查是確診本症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多部位骨髓穿刺塗片可以滿足臨床診斷,部分則需要骨髓活檢。骨髓穿刺常「干抽」,骨髓液外觀呈深棕色、灰暗色或果醬樣等,可有臭味。骨髓增生程度不一,一般為增生減低或增生極度減低,白血病伴有骨髓壞死者呈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
骨髓塗片中有核細胞輪廓均不清,胞膜及胞核呈崩解狀或溶解狀,胞核嗜鹼性增強,細胞問布滿嗜酸性物質(大小不等的顆粒),有的細胞可見核固縮、核破裂、核溶解,細胞周圍由無定形的嗜酸性物質所填充,見彩圖23-3。嚴重時僅見模糊不清的細胞及大量顆粒狀物質沉澱,其細胞結構無法辨認,因此無法判定細胞系列。若能見到形態較完整的細胞多數為中性成熟粒細胞和中幼紅細胞,有時還可見粒細胞毒性改變。
由於骨髓壞死出現在多個部位,且與正常骨髓相互交錯,故有時需多部位穿刺才能明確診斷。對於骨髓壞死病例應動態觀察病情,當出現血象異常時,應及時進行骨髓檢查,以除外是否發生白血病。該機理可能與骨髓壞死後髓內發生強烈反應導致克隆突變有關。有文獻報道骨髓壞死修復後發生白血病的病例。


【骨髓活檢】
確診本症最重要的依據之一,骨髓活檢還可以判斷骨髓壞死范圍,典型者呈現大量膠狀物質並包繞著變形、壞死的細胞。骨髓壞死累及的范圍大小不一,有的僅累及少數細胞,大者可占整個活檢標本。壞死表現為嗜伊紅染色,呈顆粒狀,重者表現為嗜伊紅均質片狀,有的細胞輪廓還隱約可見,嚴重者支架亦受影響。有些病例在壞死周圍可有細胞反應,有的邊緣區可見到漸進性壞死表現。根據壞死的程度及范圍可以分為三級,詳見下表。

【細胞超微結構檢查】

鏡下完整的有核細胞極度減少,僅見少數成熟的紅細胞及無結構細胞。根據細胞破壞的程度將它分為兩種:①完全溶解破壞的細胞:細胞結構不清晰,胞膜破壞,胞核固縮;②部分溶解破壞的細胞:胞膜結構不完整,細胞器部分消失,少數分布的線粒體中嵴排列紊亂,甚至泡化,顆粒較多,可見少數粗面內質網及核糖體,核不規則,以染色質為主,在核周邊有板塊形成,核孔增多。壞死細胞也有三級分類法,洋見下表。光鏡下大量溶解狀態的細胞是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而超微結構及細胞化學染色過氧化物酶陰性、脫氧核糖核酸陰性或陽性有助於鑒定壞死細胞的等級和活性。

呈木僵、脫水狀態。腹部膨脹伴多數痛性癌性腫塊,出現貧血及血小板減少。血液學分類星紅白母細胞血象,毒性顆粒,Doh-le小體,多染性 細胞增多,紅細胞碎片及淚滴狀紅細胞。有尿毒症及肝功不佳,LDH顯著升高。胸骨穿刺得黃棕色抽出物,MGG染色塗片示壞死物質伴一些單核細胞,。

6、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是按什麼分類

判斷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幾種方法的比較

目的探討和比較判斷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幾種方法的准確性.方法對臨床206份抗凝骨髓標本採用直接定量計數法和塗片染色後高倍鏡視野觀察有核細胞數;比較低倍鏡法、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比值法、高倍鏡視野法和直接定量計數法,對骨髓有核細胞高、中、低值標本的測試精度.結果 206份EDTA-K2抗凝的骨髓標本有核細胞直接定量計數,結果介於(5.0~770.0)×109/L之間,-x83.86×109/L;其中男性骨髓標本120例,有核細胞介於(5.0~388)×109/L之間,-x79.4×109/L,女性患者86例有核細胞介於(8.0~770)×109/L之間,(-x)94.2×109/L;高、中、低值骨髓標本有核細胞直接定量計數法,變異系數(CV)分別為0.061,0.061和0.096(平均CV0.073).4種方法,除方法1隻能按五級增生法大體估計外,其它二種方法高、中、低值骨髓標本的平均CV分別為0.424,0.186.結論選用EDTA-K2抗凝骨髓並進行骨髓有核細胞直接定量計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該法較目前國內傳統方法准確性高、重復性好、便於操作,能滿足現代臨床血液學診斷、治療和預後的需要.

7、骨髓增生象是什麼意思啊?

骨髓增生程度意義按增生程度分5級: 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於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 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級:增生活躍,見於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於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Ⅳ級:增生減低,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釋。 Ⅴ級:增生極度減低,見於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請提問者結合臨床症狀或者化驗單。

8、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級的原因?

zshui

與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