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科專家幫忙會診
我不敢稱專家,第一次診斷為脫水,第一次診斷為雄激素分泌過多和異常血紅蛋白病。
看了你的骨穿,發現我第一次弄錯了。
這是題外話,下面是個人分析。
骨髓象是正常骨髓增生象,不過巨核細胞有點多了,加上你脾正常,基本可以排除真紅了。
所以我還是持我第二次觀點:優先考慮雄激素分泌異常,但也有異常血紅蛋症可能性。
還是建議去內分泌可看看,再次就是查血紅蛋白結構。
不過我也沒法確定什麼原因,如果真正的診斷結果出來無論對錯,麻煩也告訴我一下,這對我也一種收獲。
2、紅細胞5.9血紅蛋白182骨髓穿刺結果是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有問題嗎?
僅從你這句描述,沒有任何問題。正常骨髓象就是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
3、血液紅細胞
紅細胞計數(RBC)偏高,需要看高出正常值多少,特別是血紅蛋白,排除一下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你的檢查結果可見,紅細胞數僅僅高出參考值一點,沒有什麼問題,如果血紅蛋白正常,其他檢查也無異常的話一般不需要特別擔心
飲水出汗等可能造成血液濃縮也會引起輕微升高的,你的檢查指標基本是正常的。
附上真紅的實驗室檢查指標:
————————————————————————
血象:
血紅蛋白≥180g/L(男),≥170g/L(女 疾病檢查);
紅細胞計數≥6.5×1012/L(男),≥6.0×1012/L(女)。
白細胞計數>12.0×109/L(無發熱及感染)。
血小板計數>400×109/L。
骨髓象:
增生明顯活躍,粒、紅及巨核細胞系均增生,以紅系增生顯著。
4、紅細胞增多,JAK2/v617陰性,骨髓纖維化(+),粒紅比例1.45:1,紅系以中晚幼紅為主
你好:
你現在的情況根據檢查結果來看,還到不了真紅的診斷標准。真紅的血常規標準是紅細胞>6.5,
紅蛋白>180,白細胞>11.0,血小板>300.骨髓象顯示三系增生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所以你不能診斷為真紅,所以醫生只讓你服用阿司匹林,不主張額外用葯。
5、得了血小板增多症,紅細胞也比較高,哪些食物不能吃?
你懂的蠻多的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都知道!厲害!這病一般很少的,應該不會吧!別是辛辣的和熱性的食物,多吃點涼性的事物.
血小板增多要多吃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真的比較少的我就碰到過一個,應該不會造成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白細胞計數怎麼樣?這種病一般不能根治的,特別是冬天要小心,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這病不過可以穩定的住的.別擔心.這病會不會是家族遺傳?你們家還有誰得過這病?
6、染發劑會導致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你好,就算不導致真紅也是不建議染發的。
7、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真紅是一種克隆性、進行性、原因不明的以紅細胞系列增生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同時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
開始表現為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然後進入骨髓纖維化期,再進入貧血期,出現巨脾、髓樣化生和全血細胞減少。少數可轉變為白血病。
西醫常用葯:羥基脲,烷化劑,如(白消安,環磷醯胺)。干擾素。這些用葯能暫時降低血細胞數值,緩解患者病情,但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而且還有骨髓抑制等很多副作用,對病情的康復也十分不利。
建議結合中草葯治療的,當地的情況沒有權利發表意見的。如果當地治療效果不理想,建議直接過來北京的,這樣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的。
8、真紅要怎麼治療。
真紅是一種克隆性、進行性、原因不明的以紅細胞系列增生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同時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
開始表現為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然後進入骨髓纖維化期,再進入貧血期,出現巨脾、髓樣化生和全血細胞減少。少數可轉變為白血病。
西醫常用葯:羥基脲,烷化劑,如(白消安,環磷醯胺)。干擾素。這些用葯能暫時降低血細胞數值,緩解患者病情,但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而且還有骨髓抑制等很多副作用,對病情的康復也十分不利。如果病情嚴重必要還是需要結合西葯治療的,穩定後可以結合中草葯治療,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是選擇好的治療方案很重要的。
9、紅細胞增多症會引發腦癱嗎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簡稱真紅)是一種克隆性以紅細胞增多為主伴有白細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總血容量絕對增多;血液粘稠,臨床表現皮膚紅紫、頭昏、頭暈、頭痛、高血壓、肝脾腫大,嚴重患者可出現血管、神經並發症出血、梗塞等。
一、臨床表現:患者多為中年或老年,男性多於女性。起病緩慢,可在病變若干年後才出現症狀。有的在偶然查血時才被發現。臨床表現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是血(紅細胞)總容量增多,血液粘滯度增高,導致全身各臟器血流緩慢和組織缺血。早期可出現頭痛、眩暈、疲乏、耳鳴、眼花、健忘等類似神經官能症症狀。以後有肢端麻木與刺痛、多汗、視力障礙、皮膚瘙癢及消化性潰瘍症狀。本病嗜鹼粒細胞也增多,嗜鹼顆粒富有組胺,大量釋放刺激胃腺壁細胞,可導致消化性潰瘍,刺激皮膚有明顯瘙癢症。由於血管充血,內膜損傷,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減少、血塊回縮不良等原因,可有出血傾向。在血管性症狀方面,約半數病例有高血壓。Gaisbock綜合征指本症合並高血壓而脾不大。當血流顯著緩慢尤其伴有血小板增多時,可有血栓形成、梗塞或靜脈炎。血栓形成最常見於四肢、腦及冠狀血管。嚴重的神經系統表現有癱瘓等腦血管損傷引起的症狀。
患者皮膚和粘膜顯著紅紫,尤以面頰、唇、舌、耳、鼻炎、頸部和上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魚際)為甚。眼結合膜顯著充血。統計資料顯示約有79.9%患者肝腫大,部分系因充血所致,大多為輕度,後期可導致肝硬變,稱Mosse綜合征。87.8%患者有脾大,大多較明顯,可發生脾梗塞,引起脾周圍炎。
二、輔助檢查:
血象:血紅蛋白≥180g/L(男),≥170g/L(女);紅細胞計數≥6.5×1012/L(男),≥6.0×1012/L(女)。白細胞計數>12.0×109/L(無發熱及感染)。血小板計數>400×109/L。
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粒、紅及巨核細胞系均增生,以紅系增生顯著。
紅細胞容量增加:51Cr標記紅細胞法:男>39ml/kg,女>27ml/kg。
紅細胞壓積增高:男性≥55%,女性≥50%。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增高>100(無發熱及感染)。
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92%)。血清維生素B12增高(>666pmol/L)
三、診斷要點:
1.臨床有多血症表現。
①皮膚、黏膜呈絳紅色,尤以兩頰、口唇、眼結合膜、手掌等處為著。
②脾腫大。
③高血壓,或病程中有過血栓形成。
2.血紅蛋白測定及紅細胞計數明顯增加。
①血紅蛋白:男性>180g/L、女性>170g/L;
②紅細胞計數:男性>6.5X10^12幾、女性>6.0X10^12/L。
3.紅細胞壓積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4.無感染及其他原因而白細胞計數多次>11.0X10^9幾。
5.血小板計數多次大於300X10^9/L。
6.骨髓象示增生明顯活躍,粒、紅與巨核細胞系均增生,尤以紅系細胞為顯著。
7.能除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特別是由於心肺功能不全,腎、肝、小腦及婦科腫瘤等所致者。此外病史中要注意有無嗜煙癬,是否居位高原地區,有無遺傳性疾病等。
四、鑒別診斷
應與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心肺疾博異常血紅蛋白病;某些腫瘤(腎上腺樣瘤、肝癌、腎癌等)、囊腫和血管異常引起的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鑒別
五、治療原則:
治療目的是盡快使血容量及紅細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從而緩解病情,減少並發症。
1、靜脈放血 可在較短時間內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症狀減輕,減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機會。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紅細胞數在6.0×1012/L以下,紅細胞壓積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維持療效1個月以上。本法簡便,可先採用。較年輕患者,如無血栓並發症,可單獨放血治療。但放血後有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復放血又有加重缺鐵傾向,宜加註意。對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謹慎,一次不宜超過200~300ml,間隔期可稍延長。血細胞分離可單采大量紅細胞,但應補充與單采等容積的同型血漿,放血時應同時靜脈補液,以稀釋血液。
2、化療:
(1). 羥基脲系一種核糖核酸還原酶,對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有良好抑製作用,且無致白血病副反應,每日劑量為15~20mg/kg。如白細胞維持在3.5~5×109/L,可長期間歇應用羥基脲。
(2). 烷化劑有效率80%~85%。環磷醯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馬法侖)作用較快,緩解期則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為長,療效可持續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減少,為其優點。烷化劑也有引起白血病但較放射性核素為少。烷化劑的用量和方法:開始劑量環磷醯胺為100~150mg/d,白消安,馬法侖及苯丁酸氮芥為4~6mg/d,緩解後停用4周後可給維持劑量,環磷醯胺為每日50mg,白消安等為每日或隔日2mg。
(3). 三尖杉酯鹼國內報告應用本品2~4mg,加於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連續或間歇應用到血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降到正常為止。達到緩解時間平均為60d,中數緩解期超過18個月。
3、α干擾素治療:干擾素有抑制細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開始用於本病治療,劑量為300萬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療3個月後脾臟縮小,放血次數減少。 緩解率可達80%。
4、放射性核素治療 32P的β射線能抑制細胞核分裂,使細胞數降低。初次口服劑量為11.1×107~14.8×107Bq,約6周後紅細胞數開始下降,3~4個月接近正常,症狀有所緩解,約75%~80%有效。如果3個月後病情未緩解,可再給葯一次。緩解時間達2~3年。32P有可能使患者轉化為白血病的危險,故近年已很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