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醫學中的金標准骨髓

醫學中的金標准骨髓

發布時間:2020-03-17 23:20:31

1、醫學中什麼叫紅骨髓?什麼叫黃骨髓?

胎兒及嬰幼兒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紅骨髓逐漸被黃骨髓所代替,黃骨髓隨年齡而增多,成人的紅骨髓和黃骨髓約各佔一半
紅骨髓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
黃骨髓已停止造血,但仍保持著造血的潛能。

2、醫學中的CR是指什麼?

CR是醫學影像疾病診斷的一種。

CR是計算機X射線(computed radiography)的英文縮寫。它使用數字化影像,方便接入PACS系統,可結合計算機技術處理圖像,提高影像質量。CR價格相對低廉,一套CR即可實現全院X線設備的數字化。

(2)醫學中的金標准骨髓擴展資料:

主要優點

1、它在給患者進行X線拍攝時劑量比傳統X線攝影的劑量要小。

2、 使影像數字化,方便接入PACS系統。

3、IP板可以靈活放置,方便不便行動的重病者。

4、與DR相比價格低廉,一套CR即可實現全院X線設備的數字化。

計算機X線攝影(CR)系統實現常規X線攝影信息數字化,使常規X線攝影的模擬信息直接轉換為數字信息;能提高圖像的分辨、顯示能力,突破常規X線攝影技術的固有局限性;可採用計算機技術,實施各種圖像後處理(post-processing)功能,增加顯示信息的層次;

可降低X線攝影的輻射劑量,減少輻射損傷,而且只需要一次曝光就能捕捉到多層次的影像信息來滿足診斷的要求,在曝光量不足或過量時能在一定程度上較好顯示圖像,避免因X線攝影參數選擇不當而導致重拍,從而減少被檢者X線接受劑量。

此外,還可通過磁碟保存圖像,避免了傳統照片保存時間長而使影像質量下降,便於照片的列印及網上傳輸、會診、資源共享。

不僅如此,其影像質量的提高在於計算機的後處理,可通過窗寬、窗位的調整、邊緣增強等技術改善影像質量,並在抗擊SARS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而「能量減影」是計算機X線攝影影像處理技術的一種,目前主要用於胸部檢查,可同時獲得胸部的原始影像、單純肺組織像、單純肋骨像等多種影像信息,消除骨骼或軟組織影像,從而可為肋骨骨折或肺部腫塊及其對肋骨的破壞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3、為什麼醫學上講:腎主骨髓,肝腎同源。

腎、膀胱、骨、耳是腎的一個體系,所以說腎主骨髓;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精血同源,所以肝腎同源。

4、NEC在醫學上是什麼意義

骨髓原始細胞非紅系細胞計數(nonerythroid cells)

原始細胞非紅系細胞計數(NEC)是1985年FAB協作組AML修訂診斷標准中為了鑒別 AML與MDS而提出的。為了鑒別 AML-M6和MDS,在骨髓有核細胞分類計數時,當紅系有核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比例≥0.50 時,原始細胞比例應按NEC(除去紅系有核細胞以及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非造血細胞)計算,如果原始細胞比例≥0.20 則應診斷M6,否則診斷 MDS。

當確定患者是診斷AML或MDS 後,在進一步進行分型診斷時,AML 是按原始細胞佔NEC 的比例,而MDS 則是按原始細胞佔有核細胞的比例。

(4)醫學中的金標准骨髓擴展資料

骨髓細胞參考值

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

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

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

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

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

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

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NEC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骨髓細胞

5、醫學上的做骨穿是什麼意思???

直接點說就是取骨髓

6、骨髓移植對捐獻骨髓的人有沒有害處

7、骨髓算不演算法律上的器官?

在事實操作上,骨髓不屬於法律上的器官。

目前我國規制器官移植的法規是衛生部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1號)——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根據兩個規定,器官移植應該遵循一定的程序,簽署自願書等等。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骨髓捐獻、骨髓移植並不需要遵循這些程序,所以我們可以說事實上法律已經確認骨髓不是器官了。

當然醫學上認為骨髓是造血器官,這與法律規定中的器官是有一定區別的,

8、請醫學專家看看這張骨髓化驗單

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髓系造血干/祖細胞惡性疾病。以骨髓與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細胞異常增生為主要特徵,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和發熱、臟器浸潤、代謝異常等,多數病例病情急重,預後凶險,如不及時治療常可危及生命。本病佔小兒白血病的30%。在分子生物學改變及化療反應方面兒童AML與成人(<50歲)相似。嬰幼兒的AML比成人易發生髓外白血病。(來自百度)根據骨髓象還是早點去大醫院的血液科治療

9、醫學中的(AP/lateral)是什麼意思

AP是anterior posterio的縮寫,指的是胸片的前後位。
lateral 胸片側位。

10、醫學中io指的是什麼

醫學中的IO是intraosseousinfusion的縮寫,意思是骨內輸液,又稱骨髓輸液,主要用於危重病人靜脈通道無法建立情況下的急救。
骨髓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利用骨髓腔中豐富的血管網,將葯物和液體經骨髓腔輸入血液循環中。其適應症廣,操作簡便,快速安全,成功率高,並發症少,為搶救工作贏得寶貴時間。近年骨髓通路給葯日漸受到重視,2005年、2010年《國際心肺復甦指南》和美國心臟病協會均認可和肯定。

1922年Drinker等在對胸骨血液循環進行觀察後首次提出骨髓腔有可能作為輸液途徑。,並描述了動物骨髓的解剖特性及其作為輸血部位的可行性,為以後骨髓輸液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1933年Josefson等經胸骨輸入肝濃縮劑治療惡性貧血取得成功。1937年曾有報道骨髓內注射膠體二氧化物,立即出現於下腔靜脈和肺血管內。1940年有病歷報告通過胸骨輸注血液,治療粒細胞減少症。1941年,Tocantins將骨髓輸液首次在臨床用於新生兒童的急救。1942年經丹麥醫生介紹,很多西方生物醫學雜志報道了骨髓輸液在兒科中的應用。1942-1943年有2位學者分別證實骨髓輸液途徑給葯的效果和外周靜脈給葯效果相同,並且許多葯物可滿足吸收而無局部和系統並發症。 1947年最大的一組報道在495例病人中的982次骨髓輸液,全部輸液成功 .

上世紀50年代早期,更新了骨髓輸液的技術和設備,擴大了適應范圍,骨髓輸液被廣泛應用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嬰幼兒日常治療,主要利用脛骨和股骨。1952年,採用環鑽針技術,止骨髓血栓的形成。1954年,證實髂脊可以安全輸注供地戈辛、去甲腎上腺素和硫酸妥鈉等葯物,以及右旋糖酐等膠體液。20世紀50年代末和整個60年代,由於塑料和聚氯乙烯套管的使用,靜脈通路很容易維持,同時其他給葯途徑不斷涌現,諸如氣管內、心臟內、腹腔內和舌下等的開展,使得人們對骨髓輸液興趣降低。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心肺復甦和急診醫學的發展,又重新受到重視。目前,已被列入美國心臟病學會生命支持和兒科生命支持)的訓練課程。
現代戰爭由於大量使用導彈、炸彈等高爆武器,導致批量傷員出現。肢體火器傷及大面積燒傷傷員較多,並常常合並休克。戰傷休克的發生率為10~20%,在前線休剋死亡率佔3.03~3.66%,休剋死亡數占傷死總數的35~75%,在師救護所,休剋死亡數占傷死總數的75%。因此,加強抗休克的治療與研究,對減少傷死率極為重要。在戰傷休克的防治方面,及時有效的容量復甦和輸注急救葯物是早期救治的關鍵。而此時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往往很困難並耗時,熟練的護士以及衛生員實施外周靜脈插管通常需耗時5-6分鍾,在對低血容量傷員進行緊急救治時,由於傷員的低灌注狀況,靜脈塌陷,靜脈插管困難,至少有24%的傷病員的靜脈插管需10分鍾以上。靜脈插管耗時以及對技術熟練程度依賴,制約了其在戰場急救中的應用。越戰、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由於出血沒有及時得到容量復甦而死亡的傷員佔20%以上。此時骨內輸液技術由於定位準確、操作簡便快速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與醫學中的金標准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