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的疾病描述
細菌侵入關節的途徑可為血源性,外傷性或由鄰近的感染病灶蔓延。
細菌侵入關節後,先有滑膜炎,關節滲液,關節有腫脹及疼痛。病情發展後,積液由漿液性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最後則為膿性。當關節受累後,病變逐漸侵入軟骨及骨質,最後發生關節僵硬。關節化膿後,可穿破關節囊及皮膚流出,形成竇道,或蔓延至鄰近骨質,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此外,由於關節囊的鬆弛及肌肉痙攣,亦可引起病理性脫臼,關節呈畸形,喪失功能。
1病因
50%以上的致病菌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套氣桿菌等。感染途徑以血源性感染最多見,另外細菌可由關節腔穿刺、手術、損傷或關節鄰近組織的感染直接進入關節。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的致病菌多為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淋病雙球菌,肺炎雙球菌則很少見。細菌侵入關節的途徑可為血源性,外傷性或由鄰近的感染病灶蔓延。血源性感染亦可為急性發熱的並發症,如麻疹、猩紅熱、肺炎等,多見於兒童。外傷性引起者,多屬開放性損傷,尤其是傷口沒有獲得適當處理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鄰近感染病灶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關節。
2發病機理
細菌侵入關節後,先有滑膜炎,關節滲液,關節有腫脹及疼痛。病情發展後,積液由漿液性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最後則為膿性。當關節受累後,病變逐漸侵入軟骨及骨質,最後發生關節僵硬。關節化膿後,可穿破關節囊及皮膚流出,形成竇道,或蔓延至鄰近骨質,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此外,由於關節囊的鬆弛及肌肉痙攣,亦可引起病理性脫臼,關節呈畸形,喪失功能。根據細菌毒力、機體防禦能力及感染的時限,有下述三種不同時期的改變。
(一)漿液性滲出液:滑膜腫脹,充血、白細胞浸潤, 滲出液增多, 關節液呈清晰的漿液狀。如病人抵抗力強,細菌毒性小,並得到及時的治療、滲出液逐漸減少而獲痊癒,關節功能可恢復正常。治療不當,雖有時表現暫時性的好轉,而後再復發,或進一步惡化,形成漿液纖維蛋白性或膿性滲出液。
(二)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液,滑膜炎程度加劇,滑膜不僅充血,且有更明顯的炎症,滑膜面上形成若干纖維蛋白,但關節軟骨面仍不受累。關節液呈絮狀。含有大量粒性白細胞及少量單核細胞,細菌培養多呈陽性。關節周圍亦有炎症。在此期雖能得以控制,但容易引起關節粘連,使關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損失。
(三)膿性滲出液: 是急性關節炎中最嚴重的類型和階段。感染很快就波及到整個關節及周圍組織,關節內有多量膿液。關節囊及滑膜腫脹,肥厚,白細胞浸潤,並有局部壞死。關節軟骨不久即被溶解,這是由於膿液內有死亡的白細胞所釋出的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將關節軟骨面溶解所致。關節內積膿而壓力增加,可以破壞韌帶及關節囊引起穿孔,使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蜂窩織炎或形成膿腫,甚至穿破皮膚、形成竇道。治療困難,可經久不愈。即使癒合,關節常發生纖維性成骨性強直。 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主要症狀為中毒的表現,患者突有寒戰高熱,全身症狀嚴重,小兒患者則因高熱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紅腫疼痛及明顯壓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液增加,有波動。病人常將膝關節置於半彎曲位,使關節囊鬆弛,以減輕張力。長期屈曲,發生關節屈曲攣縮,關節稍動即有疼痛,有保護性肌肉痙攣。
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主要症狀為中毒的表現,患者突有寒戰高熱,全身症狀嚴重,小兒患者則因高熱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紅腫疼痛及明顯壓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液增加,有波動,這在表淺關節如膝關節更為明顯,有髕骨漂浮征。病人常將膝關節置於半彎曲位,使關節囊鬆弛,以減輕張力。如長期屈曲,必將發生關節屈曲攣縮,關節稍動即有疼痛,有保護性肌肉痙攣。如早期適當治療,全身症狀及局部症狀逐漸消失,如關節面未被破壞,可恢復關節全部或部分功能。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征,在疑有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病人,應作血液及關節液細菌培養及葯物敏感試驗。X線檢查在早期幫助不大,僅見關節腫脹;稍晚可有骨質脫鈣,因軟骨及骨質破壞而有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關節骨性或纖維強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現象,但死骨形成較少。化膿性關節炎應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風濕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
1、90%為單關節炎,成人多累及膝關節,兒童多累及髖關節,其次為踝、肘、腕和肩關節,手足小關節罕見。
2、關節紅、腫、熱、痛,壓痛明顯,活動受限。深部關節如髖關節感染時,局部腫脹、疼痛,但紅熱不明顯。
3、多數病人起病急驟,有畏寒、發熱、乏力、納差等全身中毒症狀。
4、原發感染病的症狀和全征,如肺炎、尿道炎、輸卵管炎、癰等。
檢查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征,在疑有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病人,應作血液及關節液細菌培養及葯物敏感試驗。
X線檢查在早期幫助不大,僅見關節腫脹;稍晚可有骨質脫鈣,因軟骨及骨質破壞而有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關節骨性或纖維強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現象,但死骨形成較少。
(一)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
2、血沉增快。
3、血培養可陽性。
4、關節滑液檢查:是診斷的關鍵,宜盡早進行。①滑液為漿液性或膿性,白細甩總數常大於50×109/L,甚至高達100×109—200×109/L,中性粒細胞大於80%。②革蘭染色可找到細菌。細菌培養陽性,如為陰性,應重作並行套氧菌培養,同時作葯敏試驗。
5、關節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關節腔結構,採取滑液或組織檢查。
(二)X線檢查
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影,骨質疏鬆,以後關節間隙變窄,骨盾破壞,反應發現有質增生。晚期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融合,死骨形成,關節脫位或間脫位。X線檢查時,在早期由於關節液增加而關節囊腫脹,間隙增寬,骨端逐漸有脫鈣現象。如關節面軟骨有破壞,則關節間隙變窄。有時可講發骨骺滑脫或病理性脫位。較晚期,關節面下骨質呈反應性增生,骨質硬化,密度增加。最後關節軟骨完全溶解,關節間隙消失,呈骨性或纖維性強直,或餅發病理性脫位。其X線表現為:
1. 早期關節內有化膿性炎症時,關節周圍軟組織常有充血及水腫,表現為軟組織厚於健側,層次不清。關節囊因關節內積液而膨脹,脂肪層被推移呈弧形。偶爾可見關節間隙輕微增寬,應與健側對照,才不會漏診。
2.關節間隙狹窄化膿性細菌進入關節後首先引起的滑膜炎。滲出液內含有大量中性白細胞。白細胞死亡後所釋放出的大量溶蛋白酶、很快地溶解關節軟骨。根據關節軟骨被破壞的程度,常於發病後短期內出現關節間隙狹窄,甚至完全消失。
3.關節面改變關節軟骨被破壞後,即可進一步破壞軟骨下骨質。最早出現在關節面的相互接觸部分,即負重部分。表現為關節面模糊和不規則。繼而形成較大的破壞區,形成死骨。由於機體的修復作用,破壞區周圍因骨質增生而密度增大,關節邊緣有唇樣骨質增生。當骨小梁貫穿關節間隙以聯接兩側骨關節面時稱之骨性強直。
4.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嚴重時可引起脫位或半脫位一般青少年和成人,常因關節軟骨破壞形成骨性強宜,而兒童多發生骨端的破壞,吸收,引起病理性脫位。 1、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侵犯四肢小關節,為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類風濕為因子陽性。
2、風濕性關節炎:為遊走性大關節炎,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等,抗
O增高,對水楊酸制劑療效好,炎症消退後關節不留畸形。
3、結核性關節炎:病程長,反復發作,滑液呈滲出性為淡黃色,結核菌素度驗呈強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
(四)診斷依據
1.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關節局部紅腫、疼痛、關節被動活動障礙或功能障礙。 2.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白細胞數增高、血培養陽性、關節液細菌培養。
(五)診斷要點:
1. 詢問身體有無感染灶及外傷史。
2. 全身表現有起病急、食慾差、全身不適、畏寒及高熱等。
3. 局部表現有關節疼痛、腫脹、積液、皮膚溫度增高、關節拒動及呈半屈曲位。可發生理性脫位。
4. 關節穿刺液呈混濁樣或膿性。應送常規檢查,革蘭染色查細菌、細菌培養及葯物敏感驗。
5.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明顯增加、血沉增快,血培養可陽性。
6. X線攝片早期關節間隙變寬,較晚期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破壞,關節間隙消失等表現,早期應與對側。關節對比。
7. 有條件者,早期可行ECT檢查。
2、什麼是化膿性骨髓炎
化膿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種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骨髓炎以骨質吸收、破壞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為主。
臨床表現:
化膿性骨髓炎急性期病人往往有發冷、發熱,體溫有時可高達40度左右。有病的部位出現疼痛,且逐步加劇,呈持續性劇痛,局部有紅、腫、熱、痛等炎症症狀,和肢體活動障礙。如果此時治療不徹底,即可轉變成慢性骨髓炎。
慢性期病人,表現為「傷口多年來時發時愈」,這種傷口常常膿液不多,也沒有明顯疼痛,有時可能自己癒合,但間隔一定時期傷口又會紅腫、疼痛,破潰後症狀消失,反復發作,形成經久不愈的瘺管,有時會有小的碎骨片從傷口流出。X線攝片檢查,需在發病10日後才能發現膿腫或骨質破壞的陰影,遲者發病四周後才能見到骨質破壞的表現,慢性期進行X線拍片檢查,可以了解有無「死骨」和病變范圍。http://www.cnbmys.com/guke/201511/10416.html
3、化膿性骨髓炎的病理改變早期以什麼為主?
局部症狀:
1.早期:患區劇痛,局部皮溫增高,有局限性壓痛,腫脹並不明顯。
2.後期:局部水腫,壓痛更為明顯說明此處已形成骨膜下膿腫。往後疼痛減輕,為膿腫穿破後成為軟組織深部膿腫,但局部紅、 腫、熱、壓痛則更加明顯。各關節 可有反應性積液。如向髓腔播散,則症狀更嚴重,整個骨幹都有骨破 壞後,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4、如何進行化膿性骨髓炎的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早期血培養陽性率較高。如在腫脹及壓痛最明顯處穿刺抽得膿液、混濁液或血性液體且塗片檢查有膿細胞或細菌,即可確診。應作膿液細菌培養及葯物敏感試驗,以便及時選用有效葯物。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升高,白細胞計數可達(20~40)×10。/L,一般有貧血。血沉增高,但無特異性。
2.X線檢查x線平片在起病2周內多無明顯異常表現,故陰性結果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2周後,骨髓腔內膿腫形成,骨松質內可見微小的斑片狀骨質破壞區,進而累及骨皮質甚至整個骨幹。因骨膜被掀起,可出現骨膜反應及層狀新骨形成。如感染繼續向骨髓腔和骨幹方向擴展,則骨皮質內、外側面均出現蟲蝕樣改變、脫鈣以及周圍軟組織腫脹陰影,有時出現病理骨折。
3.放射性核素骨掃描對早期診斷骨髓炎有重要價值。常用的骨顯像劑為。。鍀.亞甲基二磷酸鹽(99—MDP)。應結合「血流相」(blood flow phase)圖像解釋骨髓炎病變。「血流相」圖像系指靜脈注射放射性核素後1秒和注射後3~4小時獲得的圖像。盡管骨掃描有其實用價值,但其應用仍受到許多限制,有時陰性骨掃描不能排除骨髓炎的診斷。
對於形成在身體上的化膿性骨髓炎疾病,需要進行上述一系列輔助檢查之後,才能夠找出化膿性骨髓炎患發的病理性因素,之後則需要骨髓炎病發者從骨髓炎病發機理出發,選擇一種對症性的骨髓炎治療方案來進行疾病的醫治,對於化膿性骨髓炎頑疾,唯有及早的科學治療才能夠將身上的骨髓炎病症消除。
5、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怎樣治療?
【概述】化膿性骨髓炎是指骨髓、皮質骨和骨膜因化膿性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多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遷延而成。在大部分患者,全身症狀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暢時,才有全身症狀表現。一般症狀限於局部,頑固難治,甚至數年或十數年仍不能痊癒。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約佔75%,其次是溶血性鏈球菌約佔10%,其他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雙球菌都能引起骨髓炎。
本病中醫稱之為附骨疽,是一種毒氣深沉,附著於骨的化膿性疾病,也稱附骨癰、貼骨癰。因其部位不同,命名亦異,如生在大腿外側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內側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脛部的叫股脛疽。又因潰後常脫出敗骨,所以又有多骨疽之稱。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身體羸弱,氣血不充,腎精耗竭,骨髓空虛,加之外感六淫,餘毒流注,外來傷害等誘因而發病。
【治療】1.熱毒內蘊證(初期)
【症狀】寒戰高熱,患肢腫脹、劇痛,功能受限,重者神昏譫語,舌質紅或紅絳,苔黃或黃膩。【方一】①萆薢化毒湯合②黃連解毒湯【來源】①《瘍科心得集》②《外台秘要》【組成】萆薢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牛膝10克,防己10克,木瓜10克,薏苡仁10克,秦艽10克;黃連9克,梔子9克,黃柏6克,黃芩6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萆薢、薏苡仁利水滲濕,清熱排膿;防己、木瓜、秦艽清熱除濕,和胃通絡;當歸、丹皮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牛膝活血,利尿通淋,並引邪熱下行。諸葯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消癰排膿之功。黃連清瀉心火,黃芩清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導熱下行。四葯合用,共奏瀉火解毒之功。
【按語】濕重者,加石菖蒲、茯苓;便秘者加大黃瀉下實熱;發斑者,加生地、丹皮、玄參清熱涼血。2.熱毒成膿證(成膿期)
【症狀】局部紅腫灼熱,壓痛明顯,或有波動感,舌紅質干,苔黃膩,脈滑數。【方一】仙方活命飲【來源】《校注婦人良方》【組成】金銀花25克,當歸尾6克,赤芍6克,乳香6克,沒葯6克,白芷6克,防風6克,炙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天花粉6克,貝母6克,甘草6克,陳皮9克。
【功效】清熱化濕,和營托毒,消腫潰堅。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葯;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葯、陳皮活血散瘀,理氣化滯,消腫止痛,共為臣葯;白芷、防風疏散風熱,使熱毒從外透解;花粉、貝母清熱散結;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經絡,消腫潰堅,均為佐葯;甘草為使葯,助君葯清熱解毒,又調和諸葯。加酒煎服,是借其活血通絡以助葯效。
【按語】膿未成者,服之可消,膿已成者,服之可潰。瘡瘍潰後,則不可再用。脾胃素虛,氣血不足均應慎用。除煎煮取汁內服外,其葯渣可搗爛外敷。
3.正虛毒滯證【症狀】開始膿液稠厚腐臭,熱退痛緩,部分患側膿水淋漓,經久不愈,形成死骨,難以脫出,轉為慢性骨髓炎,並伴有虛熱、盜汗,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方一】托里消毒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人參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黃芪15克,當歸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銀花15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皂刺10克,桔梗10克。
【功效】益氣補血,托里排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芪、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托毒排膿;川芎、當歸、白芍養血和血,養血托毒;皂刺、桔梗、白芷透膿潰堅;銀花清熱解毒。諸葯合用,共奏補益氣血,托里透毒之功。
【按語】本方是外科托法中補托的代表方劑,適用於癰腫膿未成和膿已成之早期。
4.餘毒內蘊證【症狀】適用於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時,有寒戰高熱,局部紅腫疼痛,膿流不暢,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方一】四妙丸加味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8年第2期。
【組成】黃柏10克,蒼術10克,牛膝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防己10克,生薏米30克,丹參15克,萆薢15克。
【功效】清解餘毒,托毒排膿,利濕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柏、蒼術、牛膝、薏米清熱利濕;丹皮、赤芍、丹皮清熱活血,活血化瘀;防己、萆薢祛風除濕。
【按語】本方以發病急,皮下結節,灼熱紅腫,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畏寒發熱頭痛、咽痛者,加牛蒡子、薄荷、桔梗;關節酸痛者,加羌活、獨活、威靈仙、木瓜。
6、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特徵性X線表現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X線的表現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是由細菌導致的骨、骨膜、骨髓的化膿性感染,常見的致病菌為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其X線的表現主要為:
早期:10--14天以內多無明顯X線改變,部分病例可出現骨小梁變細、減少,骨皮質哈氏管擴大並出現骨質疏鬆。肌肉間透亮影模糊消失,皮下脂肪層出現細條影。
發病期:(1)骨質疏鬆、骨小梁結構模糊、骨松質內可見斑點狀或小斑片狀骨質破壞;(2)骨質變薄、邊緣不規則,可出現密度增高的壞死骨;(3)骨膜新生骨多為層狀或花邊狀改變;病變很少跨越骺板侵犯骨骺。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X線表現以骨質破壞為主,但同時亦有骨修復反應。
更多關於骨髓炎飲食,護理,診斷,等參考網頁學習了解
7、骨髓炎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建議先咨詢醫生,建議咨詢專業醫生
骨髓炎是骨組織受到致病菌感染導致的一種骨感染性疾病,包括骨膜、骨皮質和骨髓。本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低,病情嚴重復雜,往往反復發作多年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甚或致殘、死亡。
本病起初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化膿性骨感染,但是若治療不當,則嚴重威脅生命。
因外傷造成的骨髓炎發病率最高,此外還有其他因素導致的骨髓炎,由此根據其感染途徑可分為外傷性骨髓炎、血源性骨髓炎、感染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和醫源性骨髓炎等。
根據發病部位及病理改變的不同,可分為顱骨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頜骨骨髓炎、手部化膿性骨髓炎等。
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由急性轉為慢性是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前者以骨質吸收、破壞為主,後者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為主。
骨髓炎的早期症狀是紅、腫、熱、痛,最後是功能障礙。骨髓炎如果以小腿為例,比如骨髓炎是因為骨折,尤其開放性骨折,做完手術或沒做手術傷口閉上了,患者首先會出現紅,然後腫,腫消不下去反反復復發燒,有時高燒或者高燒不退。
所謂功能障礙是指不能動,一動就疼的厲害。骨髓炎有一個特點,急性骨髓炎的時候小孩多見,這時除了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很少查到其它情況,等有X線表現等輔助檢查表現的時候,可能是在2周以後了。而對於成年人來說,一般有明確的其它病史,反應在白細胞等其它地方可以查出來,所以診斷上比較容易。
8、骨髓炎如何治療?
髓炎是怎麼治呢,比如說血源性的骨髓炎,它播散了到骨頭這時候會有紅腫熱痛,這個時候首先是抗生素的應用,那麼除了抗生素應用如果無效,我們要開創打孔,也就是把髓內的膿,把它引流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引流完了以後,還形成了大量的死骨,那麼我們可以再做手術,把死骨也摘除掉,然後用周圍的肌皮瓣來對髓腔進行覆蓋,肌肉是抗感染能力最強的,因此要用肌肉去把這些膿都把它吸走吃掉,最後創面癒合,如果有骨缺損,可以在二期進行植骨,把他骨缺損修復,這樣的話骨髓炎的治療也不可怕,也就是說現在還有新的治療方案,就是伊利扎諾夫技術進行,把骨發炎的部分全部切除掉,然後用伊利扎諾夫延長技術,把兩端切一塊小骨頭下來,然後把缺損覆蓋掉,所以說這也是一個方式,還有我們就是採取帶血管的骨移植的方式,也就從另外一個腿取一塊骨頭帶血供的,然後把它移植過來修復這個缺損,就把這骨髓炎全部一次性的干凈的把它切除干凈,骨髓炎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9、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病理特點是什麼
重慶貽青中醫院的專家經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患有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都有以下特點:
(1)臨床診斷已明確,因反復的醫院的基本治療,對醫院的基本治療模式已清楚,以患者疑問多,心理負擔重.
(2)臨床症狀典型,病程長,因長期慢性消耗,全身營養欠佳.
(3)大部分病人已經有程度不同的患部功能障礙甚至已致殘.
(4)患部的骨與軟組織破壞重,組織修復能力差.
(5)不少患者因患部反復手術,使局部解剖關系發生了改變或破壞.
(6)病人可有程度不同的葯源性肝損壞,尤以結核性骨髓炎為重.
(7)經濟負擔重,其來源更加困難.
(8)由於對醫療信心的不足、病痛的折磨、經濟的壓力,不少患者精神處於崩潰邊緣.
(9)小兒與老年人合並症、並發症多,病症重,病情波動大.
(10)中年人對本病的耐受性強,與醫務人員合作性不佳.
(11)全身及病患部免疫機能低下.
(12)偏食、厭食、胃納差,甚至拒食.
以上這些不利於治療的特點必須高度注意和警惕,更需要我們醫務人員盡快認真地掌握它,以便審慎地做好心理治療、飲食治療及擬訂一個非常周全的葯物治療計劃.
10、間接性骨髓炎
骨髓炎是指細菌感染骨髓,骨皮質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單純骨髓發炎,而是指整個骨組織,包括骨膜、骨皮質、骨髓均受細菌感染而產生的一系列病變,因此單稱骨髓炎也不恰當,而應稱為骨、髓炎。但由於「骨髓炎」這個名稱慣用已久,所以臨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
骨髓炎是化膿性細菌侵入骨組織所引起的一種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復發作多年不愈,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勞動能力,有時會因並發症而致終身殘疾。歷代醫家一直視其為難治之症。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廣譜抗生素的普遍應用,骨髓炎的治療手段有了新的進展,但目前由於濫用抗生素,細菌菌種不斷變異,機體的耐葯性逐漸增高,骨髓炎治癒率低和復發率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骨髓炎的分類和分型
臨床上骨髓炎的分類命名,是根據其發病部位、病程、感染途徑、臨床表現綜合命名的。中醫則在骨髓炎分類的基礎上辯證分型施治,如急性血源懷骨髓炎非化膿期屬餘毒濕熱型型的,則以解表祛邪、透邪外出為治則。
骨髓炎的分類有多種形式,根據其感染途徑可分為:①血源性骨髓炎:由身體其他部分的化膿性病灶經血液循壞傳播至骨內。②外傷性骨髓炎:由外傷創口感染引起,如開放性骨折繼發的骨髓炎。③感染性骨髓炎:由附近軟組織感染直接蔓延而成,如膿性指頭炎引起的骨髓炎。
骨髓炎根據病情發展可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從急性骨髓炎到慢性炎是一個逐漸發展的變化的過程,不能機械地按時間劃分。急性炎症消退後,若有死骨、有竇道、有死腔即為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包括急性化膿性骨髓炎、亞急性骨髓炎、急性髂骨性骨髓炎和急性脊椎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包括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局限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和結核性骨髓炎。
骨髓炎根據發病部位及病理改變的不同還可分為顱骨化膿性骨髓炎、頜骨化膿性骨髓炎和指(趾)骨化膿性骨髓炎等。全身有兩個以上部位發病的稱全身我發性骨髓炎。
小兒易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有的患者家屬常問:小孩患處既無碰骨折,局部又無化膿感染,只是發燒後就患了血源性骨髓炎,這是怎麼回事?原來致病菌的來源,可能是癤、癰、膿腫等,但也可能是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等,有時也可能查不到原發病灶。無論有無原發病灶,細菌進入血流中形成菌血症,是造成骨髓炎的先決條件。只不過有時進入血流中的細菌,被吞噬細胞消滅而不一定能生存;即使生存,也不一定能達到骨內;到骨內的細菌,也不一定會引起骨髓炎。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造成骨髓炎。這種條件,也就是形成骨髓炎的內在因素。小兒由於以下兩個因素,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條件,更易患血源性骨髓炎。
(1)解剖生理因素:青少年時期,骨的血流供給遠較成年人豐富,干骺端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生長活躍,且此處血流緩慢,有利於細菌的沉積、停留和繁殖、生長。根據來龍去脈克塞栓塞學齡前說,細菌你栓子一樣,在細小的動脈內形成栓塞,然後向遠心方蔓延到骨內,形成骨感染。所以,血源性骨髓炎多發生於青少年,甚至可發生於出生幾十天的嬰兒,其部位多在長骨的干骺端。
(2)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骨髓炎發病決定於人體抵抗力的強弱。這種抵抗力,包括全身抵抗力和局部抵抗力。小兒由於先天不足再回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受寒等各種削弱機體抵抗力的因素,易於罹患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