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症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骨髓炎為一種骨的感染和破壞,可由需氧或厭氧菌,分枝桿菌及真菌引起。
2、脊骨髓灰質炎具有怎樣的流行性?
此病的流行具世界性,第一批脊髓灰質炎患者出現在英國,此後各地均有發生。我國1882年開始有病例報道,後逐年增加,其中1959年在南寧一次流行發病率高達150.6/10萬。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問世使發病率明顯下降,大部分國家疫情已得到控制,有的已基本消滅。據全國AFP專報系統監測結果,自1994年10月以來,我國未發現本土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病例。
拿我國來說,使用活疫苗以前,城市發病率要高於農村許多倍,廣泛服用疫苗後,城鄉發病率基本相等。本病終年可見,而以夏秋為多。可散發或流行,流行時以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及不發生癱瘓的輕型為多。發病者多為5歲以內的孩子,要佔90%以上,其中,成人很少見近年來由於開展減毒活疫苗接種,發病年齡有逐年升高趨勢,成人患者有所增多,且使用活疫苗後,發病季節曲線亦變得不平穩,原3~5年流行一次的規律已不科學,流行的病型由過去常見的Ⅰ型轉為以Ⅱ、Ⅲ型相對多見。
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發部位是? A 肱骨的遠端 B 股骨的遠端,脛骨的近端 C 脊柱 D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發於長骨幹骺端,最多見的還是兒童的股骨遠端,多見於輕微外傷後。
4、脊骨髓灰質炎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不分種族、年齡及性別均可感染脊髓灰質炎,自然感染後人體對同型病毒能產生較持久的免疫力,一般認為可維持終身。新生兒可由母體獲得抗體,但出生後3~6個月逐漸下降以至全部消失,此後嬰幼兒通過野毒感染(包括隱性感染和輕型感染)或人工免疫接種而獲得免疫力。脊髓灰質炎病毒3型之間交叉免疫的可能性極小。麻痹型病例重復感染後再次出現麻痹者較少。人群的免疫狀態在流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對流行或散發、流行特徵、傳播速度、范圍大小意義重大。
5、脊髓灰質炎的主要傳播途徑
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俗稱為小兒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影響年幼的兒童。病毒通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經口腔進入體內並在腸道內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沒有症狀,但他們排泄的糞便帶有病毒,因此傳染給他人。少數感染者出現發熱、疲乏、頭痛、嘔吐、頸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狀。僅有極少數感染者,由於病毒侵襲神經系統導致不可逆轉的癱瘓。在癱瘓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灰病毒由口進入胃腸道,潛伏期為3—35天,一般7—14天。腸道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感染脊灰病毒後有下列幾種表現:
無症狀性感染:表現有輕度疲倦或無任何症狀,這占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後的大多數。
頓挫型:病人只有輕度發熱、疲倦、嗜睡或伴以頭痛、惡心、嘔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狀。
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型):開始的症狀與頓挫型相似,繼之或痊癒數日,或好轉數日或相繼出現背痛,頸部強直等腦膜刺激症狀。
癱瘓型脊髓灰質炎:感染後僅1%或更少的感染者發展為癱瘓型脊髓灰質炎。主要是由於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害而出現肌肉鬆弛性癱瘓,表現可單側或雙側,下肢或上肢肌肉無力,癱瘓,肢體溫度低於正常。肌肉癱瘓在開始幾天內發展很快,繼之停留在這一水平,恢復較慢,需要6個月或更長時間,相當多數留下跛行的後遺症。
6、脊髓炎和骨髓炎的區別在哪?
最大的區別就是,視神經脊髓炎對視力有影響的,脊髓炎對視力沒有影響
7、怎樣預防脊骨髓灰質炎?
服用小兒麻痹糖丸是預防脊髓灰質炎的重點,這是使孩子遠離此病最關鍵的措施。疫苗有兩種: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我國現應用的是減毒活疫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兒麻痹糖丸」,口服「糖丸」的活動在每年冬春季全國統一進行。
出生2個月至7歲的小兒是口服疫苗的對象,服用時禁止使用熱水送服,以防「活疫苗」遇熱失活而起不到免疫的效果,可用涼開水或奶液化開,用湯匙喂下,並有成人嚴格看管以確保小兒將糖丸咽下,也可直接將糖丸投入口中含化咽下。這種疫苗的安全性好,不良反應極少。對於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應用免疫抑制劑,如激素等。發熱、嚴重佝僂病、活動性結核或其他嚴重疾病者禁止服用。
現行的免疫計劃如下:嬰兒出生後24小時內必須服用一粒,以後2個月、3個月、4個月時各服一粒,然後每年再進行強化免疫一次,防止出現漏服。
只要按要求服用「糖丸」,小兒的腸道便分泌免疫球蛋白IgA,當有野毒株的脊髓灰質炎病毒進入小兒腸道時,IgA就會發揮抵抗病毒作用從而使小兒產生免疫力。當本病出現流行時,兒童應減少集體活動,禁食可能被污染的食物,盡量不游泳。患兒用過的玩具、餐具、衣物等應煮沸15分鍾進行消毒。
8、脊髓炎和骨髓炎是一回事嗎?
不是的,這是兩種疾病。脊髓炎是脊髓受感染
脊髓炎是由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質或(和)白質的炎性病變,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其臨床特徵。常見脊髓炎有化膿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急性壞死出血性腦脊髓炎、小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結核性脊髓炎等。
骨髓炎為一種骨的感染和破壞,可由需氧或厭氧菌,分枝桿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發於長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於外傷或手術引起的穿透性骨損傷部位。兒童最常見部位為血供良好的長骨,如脛骨或股骨的干骺端。
9、脊骨髓灰質炎病損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哪幾類?
脊髓型
這種類型較為常見,下肢多為不對稱性軟癱,其次可出現上肢癱,也可出現呼吸困難、聲音低微、缺氧等膈肌及肋間肌癱瘓的表現。
腦干型
延髓及橋腦易出現病變。有顱神經損傷時可出現面肌麻痹、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呼吸中樞麻痹的表現為呼吸淺弱、節律不整、呼吸暫停、嚴重缺氧。心血管運動中樞麻痹可導致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和休克。
腦型
表現為高熱、神志不清、昏迷等病毒性腦炎的症狀。
10、脊骨髓灰質炎的症狀是什麼?
潛伏期症狀
潛伏期在3~35天。
前驅期症狀
此期的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頭痛、腹瀉或便秘等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腸炎的症狀。
癱瘓前期症狀
在前驅症狀消失後1~6天再次發熱而進入本期,故有雙峰熱之稱。也可不經過前驅期而直接至癱瘓前期。此時若讓患者坐起,患兒需雙臂後伸支撐身體才能坐立,稱為三腳架征,患者坐在床上屈膝,不能用下頜抵住膝部為吻膝征陽性,此兩體征為該病的特點。此外,出現感覺過敏、拒撫抱、多汗等症狀。
癱瘓期症狀
多在病程的2~7天體溫下降後出現癱瘓,且癱瘓范圍逐漸擴大,隨體溫降至正常,癱瘓症狀穩定。
恢復期症狀
四肢遠端小肌群首先恢復,其次為大肌群,肌力的恢復需1年左右。
後遺症期症狀
一般都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