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頭更換手術要幾小時
人工股骨頭種類很多,設計在不斷改進,材料也在不斷改進。目前常用的是Moore型,相當於國產Ⅱ型;Thompson型,相當於國產Ⅰ型。Moore型可保留充足的股骨距,柄孔中可植骨,臨床較常用。對股骨距小者可用Thompson型。人工股骨頭置換具有關節活動好,下床早的優點。但並發症不少,主要有4種:感染、脫位、松動和假體柄折斷,處理上較困難。所以,雖然這僅為人工半關節置換,仍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意見建議: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內旋、伸直位。患肢外展中立位牽引1~2周,防止內收、外旋以免脫位。以後改用矯正鞋於同樣體位2~3周。
2.術後應用二聯或三聯足量抗生素,肌肉及靜脈聯合用至體溫平穩,再肌肉注射一周左右。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留置不應超過72小時,24小時引流量少於20ml後才可拔管。
4.下地前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工股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5.術後應即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作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2~3日後可起坐,逐漸增大主動和被動范圍;術後10日拆線;術後3~4周可持拐下地。半年內應在持拐保護下行走,鍛煉過程可輔以理療。棄拐後仍應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損傷。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現應及時隨診治療。用生物學固定的病人,在術後6周內宜在床上鍛煉,以便骨組織長入表面微孔。然後再持拐由不負重而逐漸加大負重行走。總之,節制負重要時刻注意。
6.嚴格定期隨診每2~3個月1次,以便指導鍛煉。定期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發症,如有疼痛、炎症,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X線片檢查應注意觀察有無骨與骨水泥、與柄間透亮帶,柄折斷,骨水泥折斷,柄端與髓腔內側的關系,假體下沉,股骨距吸收,股骨上端內側骨水泥裂開,骨質吸收等
如果手術後處理不當都會導致疾病的復發;這也是很多患者擔心的;以為是醫院的治療不到位。
2、股骨頭置換術後康復
股骨頭置換後術後正確護理包括:
1,術後搬動要小心,保持外展,內旋,伸直位,防止內收,外旋以免脫位.以後改用矯正鞋於同樣體位2~3周.
2,術後抗生素使用3天,無特殊情況停止使用.
3,有效的負壓吸引極為重要,主要為防止感染,又可觀察和記錄引流液顏色的改變及引流量.引流管通暢留置24小時,最後8小時引流量少於50ml才可拔管.引流管留置不不應超過72小時.
4,下地前常規拍X線片,檢查假體的位置,也便於術後隨診比較.
5,術後應即活動未固定的關節,做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2~3天後可坐起逐步增大主動和被動范圍;術後14天拆線;術後5~6周可扶拐下地,患肢不負重;7周後患者部分負重;10~12周可棄拐獨立行走.總之,節制負重要時刻注意.鍛煉過程可輔助理療.棄拐後仍應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損傷.
6,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現硬及時隨診治療.病人一定要知道新植入物的局限性.直至支持骨完全癒合時,新植入物都僅能承受應有的壓力.任何植入物的承受負荷的能力都不能與健康骨相比.
7,嚴格定期隨診,每2~3個月一次,以便指導鍛煉.定期拍攝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發症,如有疼痛,炎症,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
3、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手術步驟
將選用的股骨頭直接安放在髖臼內,測試是否合適。應與該頭臼大小一致,活動自由,在拔出髖臼時有一定的負壓。國產Ⅱ型人工股骨頭的柄上有兩個孔供植骨或骨水泥強化固定用。因此,插入髓腔內的假體柄可用填塞植骨或骨粘固劑(骨水泥)兩種方法固定。在固定之前,應先將人工股骨頭柄試行插入髓腔,復位到髖臼中,檢查假體安放位置及人工關節活動范圍是否合適,如有不當應予補救後再作最後固定。
⑴植骨固定:用股骨頭把持器固定人工股骨頭外側孔,保持15°的前傾角,將人工股骨頭頸部長軸順股骨頸切骨面長軸安放,用力將人工股骨頭插入髓腔,最後的部分應用錘入器將其慢慢錘入[圖1⑻].錘入過程中將松質骨塊嵌入假體柄的孔內,以期植骨與骨幹癒合而固定。最後錘至股骨距恰好托住人工股骨頭底面內側為止。但此法固定不牢靠,在人工股骨頭柄周圍易發生透明帶與硬化帶,即為松動的結果,也是術後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⑵骨粘固劑(骨水泥)固定:將髓腔內側的松質骨刮除,僅剩皮質骨,使骨水泥可牢固地粘著[圖1⑼].沖洗髓腔,清除所有骨屑、血液及凝塊,然後用干紗布填塞止血,務須在乾燥環境下填入骨水泥。為不使骨水泥與手套上的血、水及骨屑混合,術者應另換乾燥並潔凈的手套操作。然後開始調制骨水泥,將拔絲期呈粘糊狀的骨水泥用手指或水泥槍充填在股骨幹髓腔內,下端要超過骨頭柄的下端。最好在柄的遠端先置入一團骨水泥栓,這樣可避免骨水泥過多地進入髓腔[圖1⑽];在保持人工股骨頭頸部前傾角的位置下,按上述方法最後錘入人工股骨頭。為減少骨水泥單體的吸收中毒,在填入骨水泥前,應在相當於人工股骨頭柄下端的股骨幹上鑽孔,直通髓腔,由此插入一根直徑3mm的塑料導管,充滿肝素液,使髓腔內氣體和骨水泥在聚合過程中釋放出的單體從導管排出。假體置入後要持續保持人工股骨頭的位置,待骨水泥聚合完成、干固後(約需10~20分鍾),才能放鬆保持力,拔出導管。也可從上向下置入一根塑膠管,以便在充填骨水泥過程中,清除血液及氣體,隨骨水泥填入而逐漸拔出。清除溢出骨外多餘的骨水泥。 必須保持人工股骨頭於130°~140°的輕度外翻和前傾15°位,假體頸基座要與股骨頸切面平行而緊貼;擊進股骨頭時不可用力過猛。如遇有阻力應注意檢查方向是否有誤,以免穿出皮質骨。有一點必須指出,人工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要松緊適宜(具正常張力),過緊易磨損髖臼,過松則不穩,也易損毀髖臼[圖6⑴⑵].這也與假體頸長度的選擇、安放的位置有密切關系。
4、股骨頭置換手術後一個月復查是從開刀算起,還是從出院算起
建議從出院後算起,一般出院小結上面會有這樣的醫囑,不用太擔心了
5、股骨頭壞死手術後恢復
你們呀,又受了西醫的騙了。他們治好了你父親的病,但是卻讓人沒有恢復健康,這是西醫的局限性。我見過有中醫就是喝葯而把髓炎治療好的人,沒有見過西醫動手術讓人恢復健康的。現在的問題其實還是腎出了問題,所謂腎主骨,還是先調節人的腎陽,讓人恢復健康再說吧。我之前有一個葯方是治療這類病的,可惜後來丟了電腦,所有的資料就不存在了。真的很遺憾。無論如何,現在是提高腎的功能,逐步讓人恢復的時機,在當地找一個好中醫調理下吧。祝早日康復!
6、手術記錄、術後記錄的書寫 100分
手術記錄的書寫
手術記錄由手術醫師或第一助手書寫於「手術記錄單」,上級醫師審簽。在手術後24小時內完成(危重病人及時完成)。其內容包括:
(1)手術日期及時間。
(2)手術前診斷。
(3)手術名稱。
(4)手術後診斷。
(5)參加手術的醫務人員。
(6)麻醉方法和麻醉人員。
(7)麻醉前用葯及術中用葯。
(8)手術過程。如病人體位、皮膚消毒及鋪巾方法,手術切口、顯露方法,探查過程和發現,決定繼續手術的依據,手術的主要步驟,所用縫線的種類和號數,縫合方式,引流材料及其放置位置和數目,吸出物或取出物名稱、性質和數量,曾送何種標本檢驗、培養或病理檢查,術中及手術結束時病人的情況和麻醉效果,出血量及輸血量,輸液內容及數量等。
(9)術中如遇意外,應詳細記錄其搶救措施及過程。
術後記錄
(1)手術結束應及時寫術後醫囑。
(2)手術者或助手應在手術結束,送病人回病房後,在病程錄中寫好術後記錄(在橫行適中位置用紅筆標明「術後記錄」),方能離開病區。扼要記錄術中重要了現及處理情況,術後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況,應用何種引流、,引流管處理注意點,術中輸血、輸液及用葯情況,術後麻醉注意事項、體位,血壓、脈搏、呼吸測量方法及時間,術後繼續輸血、輸液、用葯名稱及劑量,術後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及防治措施等。
出院記錄
出院記錄是病人住院診治過程的小結,是隨診(或隨訪)時重要的參考資料,由經治醫師書寫,上級醫師審簽。出院記錄書寫在「出院記錄」專頁上,一式兩份,一份與病歷一起留存歸檔,另一份附在門診病歷上。
出院記錄內容包括:
(1)一般項目:姓名、性別、年齡。入院科別、出院科別、床號、門診號、住院號、入院時間、出院時間、住院天數、入院診斷、出院診斷等。
(2)住院治療經過:入院時主要病史、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陽性結果、住院期間的病情變化、診治措施(包括手術方式、葯物用量、用法)及療效等。
(3)出院時情況:出院時尚存在的主要症狀、陽性體征、實驗室結果、健康恢復程度、後遺症、切口癒合情況、是否帶有引流管等。
(4)出院時醫囑:包括休息時間、飲食、治療(葯物劑量、療程及其他)、勞動力鑒定、復診時間及要求等。
(5)記錄日期、記錄者簽名。實習醫師書寫時須經上級醫師審簽(交病人保存的一份,上級醫師簽字用藍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