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骨頭 > 股骨頭出汗是什麼病

股骨頭出汗是什麼病

發布時間:2021-03-25 00:01:43

1、出汗異常有什麼疾病?

人在用力、天熱或心情緊張時出汗均為正常現象。但人在特殊的狀態下出汗時,汗的多少、出汗的時間、出汗的部位以及顏色,不僅能告知人們所患的疾病,而且還能表明病情的變化。

昭示疾病的汗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汗

自汗是不用發汗葯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自然出汗的現象。祖國醫學認為這是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兒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謂之盜汗。祖國醫學認為這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斂陽,津隨泄而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顴紅、口咽乾燥等症。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3)戰汗

先見全身戰栗,幾經掙扎,而繼之汗出的為戰汗。中醫認為此是邪正相爭,是病變發展的轉折點。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去正安的好轉現象;若汗出而煩躁不安,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4)絕汗

久病突然出汗不止,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精神不固,元氣欲脫為亡陽危症。多見於心衰和虛脫病人。

(5)頭汗

汗出僅限於頭部。祖國醫學認為此多由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得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陽虛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兒睡時慣常頭汗,其他無症狀,不屬病變。

(6)偏汗

偏汗俗稱「半身汗」。它或見於左側,或見於右側,或見於上半身或見於下半身。中醫認為此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如老人出偏汗可為中風先兆,應注意防範。另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也常常出現偏汗。

(7)手足汗

手足汗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過多,又兼見口乾咽燥、便秘尿黃、脈細等,則為陰經郁熱熏蒸所致;汗出過多,獨見於心胸部,多因思慮過度、勞心傷脾所致。

(8)微汗、甜汗

微汗、甜汗多見於糖尿病患者。經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及甜味。

(9)黃汗

肝病或肝硬化病人,常分泌一種特殊腥味的黃汗液。

2、腿老出汗股骨頭壞死是開始回復嗎?

?

3、股骨頭疾病是怎樣的

骨細胞、骨質細胞、髓質細胞(血管和神經)發生了壞死,致骨組織營養中斷或嚴重不足,使骨的代謝障礙,局部骨組織失去了營養,即為骨壞死。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臨床以手舟骨、足舟骨、髕骨、鎖骨、股骨頭為多見,尤其股骨頭發生率最高。骨壞死發生在股骨頭部位,就叫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股骨頭壞死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4、股骨頭都會得什麼病

?

5、股骨頭的臨床表現都是什麼呢?

大部分股骨頭壞死病人患病時年齡不大,在30-40歲之間 ,股骨頭壞死最後嚴重破壞股骨頭,髖關節,有明顯的致殘作用。通常認為在大多數病例即使早期診斷、及時手術也不能改變病人命運,但是手術可以延緩病程發展速度,推遲作全髖關節置換的時間。多數研究表明,不做手術治療病程發展的風險要比手術治療的風險高 。股骨頭壞死早期治療和晚期治療效果有比較大的差別。
由於股骨頭骨壞死病人患病相當長時間以後才出現症狀,症狀慢慢出現,一開始可能時有時無。大多數病人起初常常被誤診為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到出現明顯髖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想到股骨頭壞死去拍片確診時往往已經出現大面積壞死或塌陷,延誤了治療時機。因此認識壞死早期症狀是早期發現壞死的關鍵之一。美國股骨頭壞死基金會網站主頁就專門提出「首先出現的症狀」這一節: 「不幸的是許多骨壞死病人患病相當長時間後才出現症狀。一開始常在活動時感覺患病關節疼痛或刺痛,症狀緩慢出現,一開始可能時有時無,有時疼痛突然發生。隨著病情發展疼痛加劇,關節僵硬並不能活動。髖關節發病最常見,常感覺腹股溝疼痛」。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熟悉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表現對於早期發現壞死非常重要。病人出現症狀才來找醫生,醫生如果不明了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就不會想到股骨頭壞死,就不會做必要的檢查,就會延誤診斷。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文獻上只是認為壞死臨床症狀主要為腹股溝疼痛,偶爾臀部疼痛,疼痛位於深部 、悸痛,行走時加劇,有時夜裡疼痛明顯。通常患腿在屈曲和伸直時內旋均受限,腿伸直被動內旋時特別疼痛,常出現跛行。 其實這些已經是比較晚期的症狀,對於早期發現股骨頭壞死幫助不大。
我們經過仔細調查發現股骨頭壞死有特徵性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五點:
1、起動難。在椅子上坐的時間長了起來走路時,走頭幾步特別不舒服,走幾步以後就好。
2、走不遠
3、膝關節酸痛
4、翹二郎腿或穿襪子困難
5、腿左右分開困難
早期病例僅僅出現起動難,出現頭三條表現是典型表現,出現第4、5條表現時股骨頭已經塌陷。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就是股骨頸骨折作過內固定後發生壞死的病人,膝關節酸痛不明顯。少數叫做靜息髖的病人即使股骨頭有塌陷、關節間隙明顯狹窄也僅僅出現跛行而無其他症狀。一小部分青年人股骨頭輕度塌陷時不一定出現穿襪子困難。了解這些特點,對於早期發現壞死以及判斷壞死程度有一定幫助,關鍵是提高對股骨頭壞死的警惕性。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疾病,即使確診這些疾病也不能排除並存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只要有壞死的症狀就要檢查髖關節,通常檢查的順序是平片、CT和磁共振。我們認為隨著數碼照片的普及,與醫生認識的提高,不久以後絕大多數病人使用平片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

6、86歲的老人股骨頭骨折更換手術後,吃飯2個小時後胃口疼痛,渾身發熱。這是為什麼?該怎麼辦?

一般正常人的體溫在36-37℃左右,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一般也在1℃,老年人的體溫稍低於年輕人。發熱主要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兩大類。

非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的原因主要有手術反應熱、輸血或輸液反應熱、葯物熱、脫水熱等。尤其是在大手術後24小時內出現的發熱,常常是術後機體的正常反應,屬於手術創傷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反應,通常無需特殊處理,進行降溫處理和補液即可。

感染性發熱

主要由手術創口、導管留置等所引起的感染而導致,體溫往往較高(>38.5℃),常伴隨白細胞升高。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術後哪些原因會引起感染性發熱?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住院期間患者感冒性發熱時有發生,術後因傷口疼痛而汗出受涼,或人群過於密集空氣不流通,均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體溫升高。

肺部感染

高齡患者、長期吸煙、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採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術者容易發生。由於痰多,術後疼痛影響咳痰,易並發肺不張,繼而感染形成肺炎或肺膿腫。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感染性發熱的另一種常見的原因,患者手術後3~5天體溫恢復正常後,再度發熱,或體溫升高後持續不退,伴切口皮膚紅、腫、壓痛,疼痛加重。一般引起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切口長時間受汗液血液浸漬,暴露的切口與污染的衣物或床單接觸,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特殊患者切口感染的風險會上升。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見於留置導尿、女性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患者手術後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導尿管滯留時間過長或導管清潔消毒不利是發病誘因。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可能引起發熱的因素,如褥瘡、風濕病、甲亢等原因皆可以出現體溫升高。

與股骨頭出汗是什麼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