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骨頭 > 股骨頭韌帶連結於

股骨頭韌帶連結於

發布時間:2021-02-19 09:30:04

1、骨連結有三種方式是什麼

(一)纖維連結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形成纖維連結。其間無間隙,連結比較牢固,回一般無活動性或答僅有少許活動,常有兩種連結形式。
1.韌帶連結
連結兩骨的纖維結締組織比較長,呈條索狀或膜狀,富有彈性,稱為韌帶ligament或膜。如椎骨棘突之間的棘間韌帶,脛腓骨下端的脛腓骨間韌帶,前臂尺橈骨之間的骨間膜等。
2.縫
兩骨之間借很薄的纖維結締組織(縫韌帶)相連,無活動性,這種連結往往隨年齡的增加,可出現結締組織骨化。如顱的冠狀縫、矢狀縫等。
(二)軟骨連結
骨與骨之間借軟骨相連,可緩沖震盪,可分兩種。
1.透明軟骨結合
兩骨間借透明軟骨連結,常為暫時性的結合,是胚胎時軟骨骨骼的存留部分並作為所連結骨的增長區,如骺軟骨,蝶枕軟骨結合等。此種連結到一定年齡即骨化形成骨性結合。
2.纖維軟骨結合
兩骨間借纖維軟骨連結,多位於人體中軸承受壓力之處,堅固性大而彈性低,如椎間盤、恥骨聯合等。
(三)骨性結合兩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一般由纖維連結或透明軟骨結合骨化而成。骨性結合使兩骨融合為一塊,如長骨的干與骺的結合,各骶椎之間的結合等。

2、有韌帶就一定是韌帶連結么??

一、作用:

1.韌帶:

限制骨骼活動范圍以免損傷

2.筋:

起到收縮肌肉、活動關節和固定的作用。

二、位置:

1.韌帶: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

2.筋:

大多看不見,它附著在骨頭上。

(2)股骨頭韌帶連結於擴展資料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

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3、連接椎骨的長韌帶和短韌帶分別有哪些

連接椎骨的長韌帶和短韌帶主要有五條,即三長兩短。

三條長韌帶:

①前縱韌帶,連接於椎體之前。

②後縱韌帶,連接於椎體之後。

③棘上韌帶,連接於棘突之後。

兩條短韌帶:

①棘間韌帶,連接於棘突之間。

②黃韌帶,連接於椎弓之間。

臨床意義:腰椎穿刺時由外向內依次經過的韌帶是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

(3)股骨頭韌帶連結於擴展資料

椎骨間的連結主要有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等

椎間盤

1)位置:位於相鄰椎體之間。

2)構成: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環形的纖維軟骨,連於上下椎體之間,髓核為膠凍狀,位於中央。

3)臨床意義:纖維環後外側較薄弱,用力過猛時可致髓核脫出而壓迫脊神經。

脊柱的整體觀

(1)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漸縮小,與承受體重壓力密切相關。

(2)後面觀: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條直線。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頸部棘突較短,胸部棘突向後下呈疊瓦狀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後伸。

(3)側面觀:可見四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減緩震盪作用。其中,頸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後。

4、股骨頭在人體的前面還是後面

股骨頭位於大腿股骨的上端,被包含在髖骨窩內。體表中在身體正面下腹部兩側,用手指按住突起的骨頭位置,沿臀部肌肉最厚實的方向摸索,同時活動大腿,有一點是隨你大腿活動的,這個位置就是股骨頭的位置所在。

5、骨連接和骨連結的關系

(一) 上肢帶骨的連結包括胸鎖關節和肩鎖關節。1、胸鎖關節由鎖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鎖切跡構成。關節內有纖維軟骨構成的關節盤。2、肩鎖關節由鎖骨肩峰端和肩胛骨肩峰構成。 (二) 自由上肢骨的連接1. 肩關節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肩關節的特點是:肱骨頭大、關節盂淺,關節囊松馳。囊的上方、後方及前方有腱纖維編入以加強囊壁,關節囊下壁薄弱,肩關節脫位時,肱骨頭可由此處脫出。肩關節運動靈活,可作屈、伸、收、展、旋轉和環轉運動。 2. 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橈骨上端構成的復關節。它包括:由肱骨小頭和橈骨關節凹構成的肱橈關節,由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構成的肱尺關節,和由橈骨頭環狀關節面和尺骨橈切跡構成橈尺近側關節,這三個關節共同包在一個關節囊內。關節囊的前、後壁薄弱;內、外側有副韌帶加強,橈骨環狀韌帶包繞橈骨頭。肘關節可作屈、伸、旋前、旋後運動。 3. 前臂骨間膜和橈尺遠側關節前者為尺、橈骨之間連結的結締組織膜;後者由橈、尺骨遠端相關關節面構成。 4. 橈腕關節又稱腕關節,由橈骨下端的關節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作關節窩,以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上面作關節頭。橈腕關節可作屈、伸、收、展和環轉運動。5. 腕骨間關節位於各腕骨相鄰面之間,活動度很小。6. 腕掌關節 由遠側列腕骨與5個掌骨底構成。拇指腕掌關節可作屈、伸、收、展和對掌運動;其餘4個腕掌關節運動范圍都較小。7. 掌指關節 由掌骨頭和近節指骨底構成。8. 指骨間關節 關節囊松馳薄弱,兩側有韌帶加強,可作屈、伸運動。

6、人體解剖學的軀干骨及其連結可以有哪些作業

第三章 骨及骨連結 作業答案
2012-11-12 11:53 發布范圍:公開

名詞解釋
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的結合處,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胸骨角兩側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標志。
2.坐骨大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
3.坐骨小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
4.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兩側髖骨相連結而成的骨環,骨盆以界限分為大骨盆和小骨盆兩部。
5.恥骨聯合位於小骨盆前上部,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恥骨間盤相連結構成。
6.肘後三角:肘關節屈曲呈直角時,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3點構成等腰三角形,稱肘後三角。三角的尖指向遠端。當肘關節申直時,上述三點成一條直線。肘關節脫位或肱骨內、外上髁骨折時,三者的等腰關系發生改變。但肱骨其他部位的骨折,不會影響他們的三角形和直線關系。臨床上常常用來鑒別肘關節後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
7. 提攜角: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相交形成一向外開放的角度,約165-170度,其補角為10-15度,即提攜角。
簡答題
1.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上肢帶骨有鎖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有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掌骨(5塊)、指骨(14塊)。下肢骨包括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下肢帶骨有髖骨;自由下肢骨有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距骨、跟骨、骰骨、三塊楔骨、足舟骨)、跖骨(5塊)、趾骨(14塊)。軀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3部分。成人的椎骨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骶骨(由5塊骶椎癒合而成),1塊尾骨(由4~5塊尾椎癒合而成)。肋共有12對,胸骨1塊。
2.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髖臼周緣附有髖臼唇,加深關節窩,股骨頭幾乎全部納入髖臼內。關節囊堅韌而厚,股骨頸除後面的外側部外,都包在關節囊內。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其中位於囊前壁的髂股韌帶最為強大。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於股骨頭凹與髖臼之間,內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通過。髖關節是典型的杵臼關節,可作多軸運動,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
3.膝關節是全身最大、關節面最不適應,而穩定性最好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共同構成的關節。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特別是強大的髕韌帶在囊的前方,內、外側面附近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囊內有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腔內有內、外半月板。關節囊滑膜層結構復雜,除形成滑膜皺襞外,在髕骨上方形成髕上囊。
4.顳下頜骨節組成: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和關節結節組成。特點:關節面上覆有纖維軟骨,關節囊鬆弛,關節囊外側有顳下頜韌帶(外側韌帶)、莖突下頜韌帶和碟下頜韌帶加強,關節腔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關節盤上面如鞍狀,前凸後凹的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形狀相適應。
運動方式: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側方運動。
下頜運動的肌肉:
上提:咬肌、翼內肌、顳肌前部纖維
下降:翼外肌(雙側)、舌骨上下肌群
前進:翼外肌(雙側)、翼內肌
後退:顳肌後部纖維
側方運動:翼外肌(單側)、顳肌後部纖維(單側)
5.按關節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的形態分三類:

7、股骨頭韌帶的名詞解釋

股骨頭韌帶為髖關節囊內扁平的三角形纖維帶,基底部附著於髖臼橫韌帶及髖臼切跡的兩側;尖部連結股骨頭凹。此韌帶為滑膜所包裹含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使血管免受外傷,並對股骨頭起彈性墊的作用。

與股骨頭韌帶連結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