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骨頭 > 股骨頭脫節馬步

股骨頭脫節馬步

發布時間:2021-01-22 12:48:44

1、弓步,馬步,歇步的動作要領

弓步:前腿躬正,後退綳直;馬步:一定要注意兩腳平行而且腳尖向前;虛步專:無論是屬高虛步還是低虛步,都要把重心放在後面的支撐腿上,只是高度不同而已;仆步:注意把胯打開,也是兩腳平行而且腳尖向前;歇步:要把臀部坐在後腳跟上,上體正直。以上就是我學武術的一點拙見,加上老師的教導,沒有參考什麼專業書籍,僅供參考。

2、扎馬步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馬步是中國武術中最要緊的東西。這個無論在那一家武術中,都是最重要的。馬步並不是僅僅常見的四平馬一種形式。馬步以前叫地盆勢。是練習武術的最重要入門工夫。 馬步的練法: 第一步:雙腳外開15度,與肩膀寬度相同,然後微微蹲下。為什麼要外開?因為人的股骨是外旋15度的。這種位置,是最不違背人體生理的動作。眼前看,脖子貼衣服領子(頂頭懸),穿一件上衣,做到衣服輕輕貼後背(身體中正),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開(拔背),這樣胸廓自然既開展又形成一個很小的內弧(含胸),意想腋下夾個熱饅頭,肘部吊一個10克的天平砝碼或者一個空墨水瓶(墜肘),不許聳肩(沉肩)。這樣站好,用鼻子慢慢呼吸(文火。有位兄弟注意:你問過文火。文火用在這里而不在套路里,套路里講的是提托聚沉四法)。這樣就覺得兩肋和腹部都有充實感覺(氣沉丹田,這是自然做到的,不要管氣)。雙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內,掌指相對。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這是訓練身體各部在武術中應該保證的位置。 第二步:雙腳尖開始轉向前。這樣是為獲得一個扭動的勁力。但是腳尖雖向前,膝蓋仍需要對前,這樣形成一個微微的扭轉,從而獲得一個力。這是首先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一點用力。這個力是腿上的力,體會到這個力,步法、轉身就都有了。——這是什麼?內家拳的渾元樁! 第三步:重心下移,逐漸蹲深。這是為獲得向下的力。這時,腿上除有腳尖和膝蓋的一對力外,又出現了向下的力,這是身體的重力。為克服這個重力,重心放在湧泉,並在身體正中(這兩句不知說明白沒有?不好懂),這樣膝蓋和腳腕獲得一個向上的力來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這是第二個力。體會到這個力,彈腿、跳躍和千斤墜就都有了。 第四步,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直到三腳寬。這樣又獲得一個力,是外展的力。為克服這種力,小腿大腿肌肉開始工作,產生一個反力獲得身體的平衡。體會到這對力,橫踹、分踢、勾踢就都有了。 第五步,雙手由環抱變成平擺,手心向下。——這是什麼?外家拳的四平馬!已經擺好。手上經過環抱,已經練出了綳勁。這個綳勁是手向內抱,腋向外頂的力,從第二步就可以練了。體會了這個力,直拳、翻拳、擺拳、勾拳就不費勁了。當手變成平擺後,出現了肩要把肘送出去,可肘還要墜下來保證手臂水平的一對力,這個力是練肘上力的,體會到這個力,擺肘、頂肘就不費勁了。 練習馬步,不需要時間多長,而是需要體會力。 四平馬,是馬步的最高階段,全身出現了四對主要的力。練到這一步,你就獲得了幾乎所有武術動作的發力能力,所以說,馬步(地盆)是拳術之祖。渾元樁,是馬步的基礎階段,全身只有上下兩對力,但是這是基礎的基礎。 從這里看出,內家和外家其實是一回事。我練少林和太極。我練少林時,就是這個順序,而我練太極時,仍是這個順序。現今外傳的往往上來就是——少林派直接蹲馬,這樣太難;太極派到渾元樁後不向下練了,這樣練了一半。 上面的馬步練法算是壓箱底的好東西,很多老師寧願挨罵,是不教的。我想:這只是武術的基礎,並不是打壞人的技巧。既然有人愛武術,那就讓人家學個全的。所以我一直是對外教的。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忽視。馬步,不是時間長就可以,而是必須體會出力來。馬步,不僅可以練出千斤墜,還可以練出輕功。我上面的東西其實也未必寫全,但是基礎都在這里了。這個東西比我的那個資料更重要,因此我索性公開在這里。千萬注意!!!可以說,即使不練別的東西,只要馬步練好,就算有了開花炮彈,架起炮就能打。否則,光有炮,沒有開花彈,光打些鐵彈丸,沒有大用。 其實,練力的方法很多,但是馬步最全。也最容易出全身功夫。轉貼一篇,你看如何?少林拳密訣》中說:「運用之入手法門,即以馬步為第一招。俗語雲:未習打,先練樁(又名站椿)亦即此意。苟能於馬步熟練純習,則氣貫丹田, 強若不倒之翁,而後一切柔術單行手法及宗門拳技均可以日月漸進矣!」從這里可以知道站馬步樁,氣貫丹田德潤身的內功,乃是形體柔弱無骨功夫,以柔用剛的手 法招勢變化運用功夫,攻防進退身法步法功夫的根基功夫;可以達到形體上虛下實的不倒翁的根本功夫。各方面功夫都要再按法而修練,決非馬步站樁所能達到了。 從這點可以知道站馬步樁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義。以此類推,一切站樁方法皆有其各自站樁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義,但絕代替不了其它方式的修練拳術的方法,如身法、手法、步法、腿法、招法攻防變化的練習等。也就是說,站樁練功是築根基的大法,但永遠代替不了修練拳術的主體之方法,更 不能代替「末節」的方法。然而,築什麼樣的根基,成什麼樣的主體,有什麼樣的「末節之果」,是因果的關系,這是定而不移的。故前賢立言雲:「修練拳術,一步錯,百步歪。」即精煉地闡明「修練拳術,築根基的功夫一步錯誤,會引導以後的一切練功方法都是錯誤的。」故又說「武不善動」即言說想習 拳練武,必拜明師,否則,不知道以柔用剛的體用之要妙,會自誤終身而不可得,留為遺憾! 為什麼叫「馬步」呢?因為武術是冷武器時代的產物,而又以騎馬作戰為當時的快速部隊,拳術上武術的基礎功夫,所以習拳必以練馬步樁為第一招功夫,可想而 知。馬步樁是為武術、馬戰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就可以認識到拳術、武術、馬戰皆以馬步樁為練武術全部功夫內容的根基,即同樣一種練功夫方法而為拳術、 武術、馬戰的基礎功夫,只有馬步樁,這就是古代先賢的精明之處,一個功法而多效果。 而現時習拳練武之人,大多不習馬步樁功夫。原因各異,有不得練法的,有怕苦的,都情有可原諒。唯有認為站馬步樁是「雙重」的而不練習,實在是 不通拳理的外行人。站馬步架開始正功出現是「雙沉」的功夫,進而是「雙輕」的功夫,加上手法招式訓練可得上下相隨的功夫藝境。 低窄正馬步樁功:以腳平拉開,稍比肩寬(是為窄)兩腳平行,兩足尖微內含抓地之意。平心,身體松清。氣沉丹田,靜氣,下坐,臀部坐穩,提肛 (意提),膝至胯要求上平(是為低),雙膝前頂,不過足尖,而有內扣之意,襠內「外撐」,兩胯向後拉,造成胯與膝內有「對拉拔長」之勢,同時塌腰,腰上起 拔背之勢。虛領頂勁,神貫百會穴,上身豎直,虛胸實少腹,兩臂盤肘交叉雙手搭大臂,兩肘尖馬兩膝尖上下垂直,有寬胸自然背舒之功,背圓舒展之勢,神意內 斂,寧心靜氣。亦有雙手合十式,雙拳置兩側肋窩處等不同姿勢。 初練為「靜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勁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轉輕靈,是名催僵去拙。內氣自然向丹田氣海內聚集而至柔,即內功強化的開始,掌握好 「形虛氣運」為准則。站馬步樁以站樁內景象功夫的不同階段而區分,有易氣、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從初站馬步樁時的僵、疼、酸、累、軟、乏等 現象的逐漸消失,到一站即覺全縣之氣聚向丹田內時,是易氣功夫,久站而身輕乃易形功夫,由頂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靜自然,繼爾會出現形體松沉覺有筋肉脫骨之景 象是為易筋之功夫。此時,氣聚丹田,復又能舒而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虛氣運,雙足自覺舒平,是為根靈,一股內勁由足根似圓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節 間,以腰為准,腰上節節松開上拔之勢直貫頭頂百會穴,腰下邊下拉之勢直至會陰穴上翻貫入丹田。又通過夾脊部位分布兩胛雙肩雙臂直貫肘手部位,是為易骨。此 時為一氣貫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礎定矣。更時內氣聚丹田而自達皮毛,由皮毛意斂入骨,自覺氣爽神清,一旦入骨,渾身清靜爽快若空無,乃易髓功夫的開始,自得 內感通靈的上乘功夫的藝境基礎成矣。在整個修練馬步站樁功夫過程中,由出現「腹響雷鳴」到「虛氣恭」(即放屁)現象止住乃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臟腑各自 自然歸位」的過程,行話名「入槽」。臟腑入槽歸位乃能適應技擊攻防要求的內在功夫。以上乃站馬步樁靜練功夫成熟的火侯。這就是前賢所說的換勁,弱轉強,拙 化靈,以求技擊妙用的馬步樁練習功夫的方法作用目的及其意義。然在練功過程中「形虛氣運、凝神氣固、勿忘勿助」是法則。 修練馬步樁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水平時,要加入拳法訓練。亦是提前加入訓練手法功夫,以減少練馬步樁功中的單調和寂寞,增加練功的綜合效果,可使 習拳練功中興趣盎然,自有妙不可言的益處。歷來自有「馬步直拳、馬步正、側炮拳」以及向兩腿側「陽峻泉」穴位置高度的上崩下砸拳法的訓練,金雞抖翎肘的訓 練等多種方式,皆可運使,亦是「靜中能動、動中求靜」的訓練。這就是站馬步樁功的內築丹田氣之根、外築形體足之根、內外合一訓練乃拳術攻防之道的總根,一 馬步修練內外功夫而為拳術、武術、馬戰各種功夫的總根始的道理明矣。低窄馬步樁屬於下盤式,高寬馬步四平樁屬於中盤式。 由正馬架演變而來的有弓箭步樁、偏馬架樁,要求中土不離位是功夫。一字馬,可演變為掰腳疊步樁、扣腳疊步樁,又名踩畦埂、疊龍步。熊步樁,乃 不丁不八疾步型,有高樁、中樁、矮樁之分。中盤可演變為「折疊一字順肩樁」,再加雙手平開上托,名為「逆轉陰陽樁」,如以正馬步高樁可為「正步折疊一字順 肩樁」。

3、扎馬步屁股骨頭疼是怎麼回事??

你現在先停止扎抄馬步,休息幾襲天,在扎馬步時先做准備活動吧,,專業的練習前都至少做滿30分鍾的准備活動(連腳趾都不能放過),一般馬步都是放在課後練習的,,然後姿勢肯定有不對的地方,,建議找教練先把動作學會在站把,而且站完後,,你可以用單腿120度站立然後稍微的起立,如果支撐腿膝痛,就說明膝傷了,,這種方法可以檢測膝部的傷痛情況..
採納哦

4、扎馬步的著力點在哪?

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

扎馬步是中國武術中最要緊的東西。這個無論在那一家武術中,都是最重要的。扎馬步並不是僅僅常見的四平馬一種形式。扎馬步以前叫地盆勢。是練習武術的最重要入門工夫。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

扎馬步的練法
第一步:雙腳外開15度,與肩膀寬度相同,然後微微蹲下。為什麼要外開?因為人的股骨是外旋15度的。這種位置,是最不違背人體生理的動作。眼前看,脖子貼衣服領子(頂頭懸),穿一件上衣,做到衣服輕輕貼後背(身體中正),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開(拔背),這樣胸廓自然既開展又形成一個很小的內弧(含胸),意想腋下夾個熱饅頭,肘部吊一個10克的天平砝碼或者一個空墨水瓶(墜肘),不許聳肩(沉肩)。這樣站好,用鼻子慢慢呼吸。這樣就覺得兩肋和腹部都有充實感覺(氣沉丹田,這是自然做到的,不要管氣)。雙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內,掌指相對。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這是訓練身體各部在武術中應該保證的位置。

第二步:雙腳尖開始轉向前。這樣是為獲得一個扭動的勁力。但是腳尖雖向前,膝蓋仍需要對前,這樣形成一個微微的扭轉,從而獲得一個力。這是首先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一點用力。這個力是腿上的力,體會到這個力,步法、轉身就都有了。——這是什麼?內家拳的渾元樁!

第三步:重心下移,逐漸蹲深。這是為獲得向下的力。這時,腿上除有腳尖和膝蓋的一對力外,又出現了向下的力,這是身體的重力。為克服這個重力,重心放在湧泉,並在身體正中(這兩句不知說明白沒有?不好懂),這樣膝蓋和腳腕獲得一個向上的力來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這是第二個力。體會到這個力,彈腿、跳躍和千斤墜就都有了。

第四步,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直到三腳寬。這樣又獲得一個力,是外展的力。為克服這種力,小腿大腿肌肉開始工作,產生一個反力獲得身體的平衡。體會到這對力,橫踹、分踢、勾踢就都有了。

第五步,雙手由環抱變成平擺,手心向下。——這是什麼?外家拳的四平馬!已經擺好。手上經過環抱,已經練出了綳勁這個綳勁是。手向內抱,腋向外頂的力,從第二步就可以練了。體會了這個力,直拳、翻拳、擺拳、勾拳就不費勁了。當手變成平擺後,出現了肩要把肘送出去,可肘還要墜下來保證手臂水平的一對力,這個力是練肘上力的,體會到這個力,擺肘、頂肘就不費勁了。

四平馬,是扎馬步的最高階段,全身出現了四對主要的力。練到這一步,你就獲得了幾乎所有武術動作的發力能力,所以說,扎馬步(地盆)是拳術之祖。渾元樁,是扎馬步的基礎階段,全身只有上下兩對力,但是這是基礎的基礎。練習扎馬步,不需要時間多長,而是需要體會力。

5、扎馬步起身後感覺尾椎骨一陣小舒爽,啥情況?

心理作用,正復常的階段性感制觸。不必太在意,堅持正確動作標准,堅持心態放鬆沉靜地去繼續練習就是。此外,建議每天若干組時間段馬步訓練後,做幾組各種踢腿動作,包括高踢腿、內外擺蓮腿、後撩腿等,對關節松活和保持肌肉良好彈性有利,過度單純練馬步或負重訓練等,肌肉容易僵

6、如何練習馬步

馬步是中國武術中最要緊的東西。這個無論在那一家武術中,都是最重要的。馬步並不是僅僅常見的四平馬一種形式。馬步以前叫地盆勢。是練習武術的最重要入門工夫。馬步的練法:第一步:雙腳外開15度,與肩膀寬度相同,然後微微蹲下。為什麼要外開?因為人的股骨是外旋15度的。這種位置,是最不違背人體生理的動作。眼前看,脖子貼衣服領子(頂頭懸),穿一件上衣,做到衣服輕輕貼後背(身體中正),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開(拔背),這樣胸廓自然既開展又形成一個很小的內弧(含胸),意想腋下夾個熱饅頭,肘部吊一個10克的天平砝碼或者一個空墨水瓶(墜肘),不許聳肩(沉肩)。這樣站好,用鼻子慢慢呼吸(文火。有位兄弟注意:你問過文火。文火用在這里而不在套路里,套路里講的是提托聚沉四法)。這樣就覺得兩肋和腹部都有充實感覺(氣沉丹田,這是自然做到的,不要管氣)。雙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內,掌指相對。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這是訓練身體各部在武術中應該保證的位置。 第二步:雙腳尖開始轉向前。這樣是為獲得一個扭動的勁力。但是腳尖雖向前,膝蓋仍需要對前,這樣形成一個微微的扭轉,從而獲得一個力。這是首先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一點用力。這個力是腿上的力,體會到這個力,步法、轉身就都有了。——這是什麼?內家拳的渾元樁! 第三步:重心下移,逐漸蹲深。這是為獲得向下的力。這時,腿上除有腳尖和膝蓋的一對力外,又出現了向下的力,這是身體的重力。為克服這個重力,重心放在湧泉,並在身體正中(這兩句不知說明白沒有?不好懂),這樣膝蓋和腳腕獲得一個向上的力來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這是第二個力。體會到這個力,彈腿、跳躍和千斤墜就都有了。 第四步,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直到三腳寬。這樣又獲得一個力,是外展的力。為克服這種力,小腿大腿肌肉開始工作,產生一個反力獲得身體的平衡。體會到這對力,橫踹、分踢、勾踢就都有了。 第五步,雙手由環抱變成平擺,手心向下。——這是什麼?外家拳的四平馬!已經擺好。手上經過環抱,已經練出了綳勁。這個綳勁是手向內抱,腋向外頂的力,從第二步就可以練了。體會了這個力,直拳、翻拳、擺拳、勾拳就不費勁了。當手變成平擺後,出現了肩要把肘送出去,可肘還要墜下來保證手臂水平的一對力,這個力是練肘上力的,體會到這個力,擺肘、頂肘就不費勁了。 練習馬步,不需要時間多長,而是需要體會力。 四平馬,是馬步的最高階段,全身出現了四對主要的力。練到這一步,你就獲得了幾乎所有武術動作的發力能力,所以說,馬步(地盆)是拳術之祖。渾元樁,是馬步的基礎階段,全身只有上下兩對力,但是這是基礎的基礎。 從這里看出,內家和外家其實是一回事。我練少林和太極。我練少林時,就是這個順序,而我練太極時,仍是這個順序。現今外傳的往往上來就是——少林派直接蹲馬,這樣太難;太極派到渾元樁後不向下練了,這樣練了一半。 上面的馬步練法算是壓箱底的好東西,很多老師寧願挨罵,是不教的。我想:這只是武術的基礎,並不是打壞人的技巧。既然有人愛武術,那就讓人家學個全的。所以我一直是對外教的。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忽視。馬步,不是時間長就可以,而是必須體會出力來。馬步,不僅可以練出千斤墜,還可以練出輕功。我上面的東西其實也未必寫全,但是基礎都在這里了。這個東西比我的那個資料更重要,因此我索性公開在這里。千萬注意!!!可以說,即使不練別的東西,只要馬步練好,就算有了開花炮彈,架起炮就能打。否則,光有炮,沒有開花彈,光打些鐵彈丸,沒有大用。 其實,練力的方法很多,但是馬步最全。也最容易出全身功夫。轉貼一篇,你看如何?少林拳密訣》中說:「運用之入手法門,即以馬步為第一招。俗語雲:未習打,先練樁(又名站椿)亦即此意。苟能於馬步熟練純習,則氣貫丹田,強若不倒之翁,而後一切柔術單行手法及宗門拳技均可以日月漸進矣!」從這里可以知道站馬步樁,氣貫丹田德潤身的內功,乃是形體柔弱無骨功夫,以柔用剛的手法招勢變化運用功夫,攻防進退身法步法功夫的根基功夫;可以達到形體上虛下實的不倒翁的根本功夫。各方面功夫都要再按法而修練,決非馬步站樁所能達到了。 從這點可以知道站馬步樁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義。以此類推,一切站樁方法皆有其各自站樁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義,但絕代替不了其它方式的修練拳術的方法,如身法、手法、步法、腿法、招法攻防變化的練習等。也就是說,站樁練功是築根基的大法,但永遠代替不了修練拳術的主體之方法,更不能代替「末節」的方法。然而,築什麼樣的根基,成什麼樣的主體,有什麼樣的「末節之果」,是因果的關系,這是定而不移的。故前賢立言雲:「修練拳術,一步錯,百步歪。」即精煉地闡明「修練拳術,築根基的功夫一步錯誤,會引導以後的一切練功方法都是錯誤的。」故又說「武不善動」即言說想習 拳練武,必拜明師,否則,不知道以柔用剛的體用之要妙,會自誤終身而不可得,留為遺憾!為什麼叫「馬步」呢?因為武術是冷武器時代的產物,而又以騎馬作戰為當時的快速部隊,拳術上武術的基礎功夫,所以習拳必以練馬步樁為第一招功夫,可想而知。馬步樁是為武術、馬戰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就可以認識到拳術、武術、馬戰皆以馬步樁為練武術全部功夫內容的根基,即同樣一種練功夫方法而為拳術、 武術、馬戰的基礎功夫,只有馬步樁,這就是古代先賢的精明之處,一個功法而多效果。 而現時習拳練武之人,大多不習馬步樁功夫。原因各異,有不得練法的,有怕苦的,都情有可原諒。唯有認為站馬步樁是「雙重」的而不練習,實在是 不通拳理的外行人。站馬步架開始正功出現是「雙沉」的功夫,進而是「雙輕」的功夫,加上手法招式訓練可得上下相隨的功夫藝境。低窄正馬步樁功:以腳平拉開,稍比肩寬(是為窄)兩腳平行,兩足尖微內含抓地之意。平心,身體松清。氣沉丹田,靜氣,下坐,臀部坐穩,提肛 (意提),膝至胯要求上平(是為低),雙膝前頂,不過足尖,而有內扣之意,襠內「外撐」,兩胯向後拉,造成胯與膝內有「對拉拔長」之勢,同時塌腰,腰上起 拔背之勢。虛領頂勁,神貫百會穴,上身豎直,虛胸實少腹,兩臂盤肘交叉雙手搭大臂,兩肘尖馬兩膝尖上下垂直,有寬胸自然背舒之功,背圓舒展之勢,神意內斂,寧心靜氣。亦有雙手合十式,雙拳置兩側肋窩處等不同姿勢。 初練為「靜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勁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轉輕靈,是名催僵去拙。內氣自然向丹田氣海內聚集而至柔,即內功強化的開始,掌握好 「形虛氣運」為准則。站馬步樁以站樁內景象功夫的不同階段而區分,有易氣、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從初站馬步樁時的僵、疼、酸、累、軟、乏等現象的逐漸消失,到一站即覺全縣之氣聚向丹田內時,是易氣功夫,久站而身輕乃易形功夫,由頂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靜自然,繼爾會出現形體松沉覺有筋肉脫骨之景 象是為易筋之功夫。此時,氣聚丹田,復又能舒而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虛氣運,雙足自覺舒平,是為根靈,一股內勁由足根似圓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節間,以腰為准,腰上節節松開上拔之勢直貫頭頂百會穴,腰下邊下拉之勢直至會陰穴上翻貫入丹田。又通過夾脊部位分布兩胛雙肩雙臂直貫肘手部位,是為易骨。此 時為一氣貫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礎定矣。更時內氣聚丹田而自達皮毛,由皮毛意斂入骨,自覺氣爽神清,一旦入骨,渾身清靜爽快若空無,乃易髓功夫的開始,自得內感通靈的上乘功夫的藝境基礎成矣。在整個修練馬步站樁功夫過程中,由出現「腹響雷鳴」到「虛氣恭」(即放屁)現象止住乃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臟腑各自 自然歸位」的過程,行話名「入槽」。臟腑入槽歸位乃能適應技擊攻防要求的內在功夫。以上乃站馬步樁靜練功夫成熟的火侯。這就是前賢所說的換勁,弱轉強,拙化靈,以求技擊妙用的馬步樁練習功夫的方法作用目的及其意義。然在練功過程中「形虛氣運、凝神氣固、勿忘勿助」是法則。 修練馬步樁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水平時,要加入拳法訓練。亦是提前加入訓練手法功夫,以減少練馬步樁功中的單調和寂寞,增加練功的綜合效果,可使 習拳練功中興趣盎然,自有妙不可言的益處。歷來自有「馬步直拳、馬步正、側炮拳」以及向兩腿側「陽峻泉」穴位置高度的上崩下砸拳法的訓練,金雞抖翎肘的訓 練等多種方式,皆可運使,亦是「靜中能動、動中求靜」的訓練。這就是站馬步樁功的內築丹田氣之根、外築形體足之根、內外合一訓練乃拳術攻防之道的總根,一 馬步修練內外功夫而為拳術、武術、馬戰各種功夫的總根始的道理明矣。低窄馬步樁屬於下盤式,高寬馬步四平樁屬於中盤式。 由正馬架演變而來的有弓箭步樁、偏馬架樁,要求中土不離位是功夫。一字馬,可演變為掰腳疊步樁、扣腳疊步樁,又名踩畦埂、疊龍步。熊步樁,乃 不丁不八疾步型,有高樁、中樁、矮樁之分。中盤可演變為「折疊一字順肩樁」,再加雙手平開上托,名為「逆轉陰陽樁」,如以正馬步高樁可為「正步折疊一字順肩樁」。

7、請述弓步、馬步、虛步、仆步、歇步的動作要點

1、弓步

動作要點:挺胸,立腰,前腿弓,後腿綳。

具體是前腿屈膝前弓,大腿接近水平(或斜向地面),膝蓋不超過腳尖;後腿自然蹬直,腳跟外展,腳尖斜向前方約45度(陳式弓步後腿膝關節微屈)。

兩腳橫向距離約為10-30厘米。弓腿為實,蹬腿 為虛。兩腿分擔體重的虛實比例是:前腿承擔2/3,後腿承擔約1/3(俗稱前七後三)。

2、馬步

動作要點:下蹲,圓背。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

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3、虛步

動作要領:挺胸,立腰,虛實分明。

兩腳平行,前後開立,寬約腳長的三倍,後腳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腳掌著地,重心落於後腿,前腿微屈,腳面綳平,腳尖稍內扣虛點地面。

4、仆步

動作要點:挺胸,立腰,開髖,全腳掌著地。

兩腿左右分開,兩腳距離約腳長的四至五倍,一腿屈膝全蹲,膝部與腳尖外展;另一腿伸直平仆,接近地面。兩腳全腳著地。左腿伸直為左仆步,右腿伸直為右仆步。

5、歇步

動作要點:挺胸,立腰,兩腿貼緊。

兩腿交叉靠攏全蹲,左腳全腳著地,腳尖外展,右腳前腳掌著地,膝部靠於前小腿外側,臀部接於右腳跟處。左腿在下為左歇步,右腿在下為右歇步。

(7)股骨頭脫節馬步擴展資料:

弓步、馬步、虛步、仆步、歇步都是武術的常用五大基本步型。

按照兩腿與兩腳的空間不同,可將武術步型分為:左右開步式、前後錯步式、交叉式、並立式與獨立式五種。

1、左右開步式:即兩腳向左右兩側橫向分開的步型。包括馬步、八字步、仆步、撗襠步、丁開步等。

2、前後錯步式:即兩腳前後縱向分開的步型。包括弓步、半馬步、三體步、虛步、前點步、坐步、跪步、騎龍步等。

3、交叉輾轉式:即兩腿前蓋後插或原地蹍轉形成交叉的步型。包括歇步、坐盤、交叉步等。

4、雙腳並立式:即兩腳靠攏站立的步型。包括丁步、丁字步、並步等。

5、獨立式:即一腿支撐身體,另一腿離開地面懸空的步型。雞步、前提膝步、側提胯步、扣膝步、獨立步(後幾種一般來說,不屬於步型,歸並到平衡動作中)等。

8、請問蹲馬步對膝蓋有損傷嗎?

最好不要練這個!!!會對膝關節不好!你要是想練骨四頭肌,就練直抬腿~平躺床上,直抬腿,抬高到與床15cm,保持到力竭為一次~一組十個,一次三組~這樣傷不到髕骨,還能練股四頭肌!我髕骨脫位手術後,也是肌肉萎縮,皮包骨頭的感覺,現在堅持練好多了~~這個保證管用~祝我們都早日康復~

9、關於蹲馬步時間

1.扎馬步大腿股四頭肌的力量很重要,平時除了練習扎馬步之外,還可以專做其他可以練到股四屬頭肌的動作,蛙跳、深蹲都是很好的方式,鍛煉一段時間後扎馬步的功夫也會提高,肌肉耐力也會增強,這樣能堅持的時間自然增強了。
2.還有一個不錯的方法是關繫到人的心理的,在開始扎馬步同時按下妙表,不要看時間,當實在堅持不住時再按下妙表,看看能堅持多少秒,會發現每次能堅持的時間相差無幾。但是,請記住,耐力也在不斷提高,也許每次都能堅持2分20~2分30秒,幾天後能堅持的時間就從2分21~2分30。
3.建議每天練習5~10次,記下一次時間最短的,然後每天堅持練5~10次,看看哪天低於這個時間的次數多,哪天高於的次數多,如果是後者,就說明在進步了。

10、半月板損傷恢復期的一些問題(蹲馬步,保養等)

大腿與小腿之間的活動樞紐——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以及前方的髕骨(膝蓋骨)包以關節囊而形成。股骨下端的內外股骨髁為半球形。當膝關節活動時,便在脛骨上端光滑的「平台」上作滾動及滑動的復合動作。為了減少摩擦和震動,使壓力均勻分布,兩骨關節面之間有軟骨「墊片」。「墊片」呈月牙形,一邊一個,如同小括弧,「墊」在脛骨平台上,並與關節囊及周圍肌腱韌帶相固定,隨膝關節運動可向前後或內外方向微微移動。
「墊片」的正名叫半月板。內側半月板外緣較厚,內緣很薄;外側半月板比內側略小,但較為豐滿,形狀像陰歷十二三的月亮。
半月板的作用重要,也容易受到損傷。當下肢負重,處於足部固定,膝部略屈的位置,關節突然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即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損傷。日常勞作、生活中,挑、抬重物,或騎自行車匆忙下車站立不穩之際;或在激烈的足球、籃球等運動中,運動員拼搶時,都可能發生半月板損傷。長期從事蹲位或半蹲位工作,如汽車修理工,反復蹲下起立,半月板磨損嚴重,也會損傷。此類病人以青壯年居多。
急性受傷時,有人自己能聽到關節內響聲。往往同時伴有關節囊內壁滑膜損傷,引起關節內出血、滲液。傷後關節逐漸腫脹,持續疼痛。經過休息及一般消腫止痛治療,症狀減輕,但關節間隙仍然疼痛,特別是當關節伸屈到某個位置時,尤其明顯。走路,尤其是上下樓梯,感到下肢無力,常打軟腿,影響工作和生活。時間長了,大腿肌肉萎縮,周徑變細。有的病人行走時,突然覺得膝關節疼痛異常,不能活動,甚至跌倒。忍痛,活動活動小腿後,又可以恢復行走。這種症狀稱為關節交鎖,是損傷的半月板卡住關節的緣故。部分病人,膝關節活動時感到彈動並聽到彈響聲。
少數特殊類型的半月板損傷可選擇修補手術,絕大部分則行半月板切除。切除損傷了的半月板,膝關節症狀可以消除或明顯減輕。隨著時間推移,原位會長出類似半月板的結構來,雖然比原先正常的差些,但也具有其絕大部分功能。
為了促進恢復,半月板手術前後,應刻苦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方法是,病人平卧床上,伸直下肢,用力將膝蓋骨(髕骨)向上提,然後放鬆,反復用力。或將下肢伸直抬起,放下,反復進行。到一定程度後,還可在腳脖上掛一定重量的沙袋進行練習。經過鍛煉的股四頭肌強壯有力,有利於保持關節穩定。鍛煉應在手術前就開始,手術後第二天繼續進行。這時傷口仍然疼痛,病人往往有顧慮,如生怕傷口裂開,裡面出血等等。一定要消除顧慮,忍痛鍛煉。手術後兩周下地負重,逐漸加大關節活動范圍。鍛煉程度與恢復效果有明顯關系,鍛煉愈好,效果愈佳。
治療方法
1.急性期 如關節有明顯積液(或積血),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如關節有「交鎖」,應用手法解除「交鎖」,然後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關節於伸直位4周(圖3-135)。石膏要妥為塑型,病人可帶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間和去除固定後,都要積極鍛煉股四頭肌,以防肌肉萎縮。
2.慢性期 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和體征明顯,診斷明確者,應及早手術切除損傷的半月板,以防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術後伸膝位加壓包紮,次日開始作四頭肌靜止性收縮練習,2~3天後開始作直腿抬高運動,以防股四頭肌萎縮,兩周後開始下地行走,一般在術後2~3個月可恢復正常功能。
3.關節鏡的應用 關節鏡可用於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半月板邊緣撕裂可行縫合修復,通常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損傷的部分。對早期懷疑半月板損傷者可行急診關節鏡檢查,早期處理半月板損傷,縮短療程,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損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通過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

與股骨頭脫節馬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