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根據您的病情描述,骨折應該是沒有移位的,如果骨折有移位,早期應做持續的牽引5-7天,X線照片復查,如果骨折無移位,一般僅需局部制動,卧床休息,患肢適當外展,囑病人不盤腿,不側卧,不下地,6-8周後復查X線照片,可考慮扶雙拐下地,以後每隔1-2個月復查X線照片一次,根據骨折癒合情況逐步負重鍛煉.
另外股骨頸骨折是引發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定期3-6個月拍片復查,檢查骨折癒合的情況。
2、股骨頭的臨床表現都是什麼呢?
大部分股骨頭壞死病人患病時年齡不大,在30-40歲之間 ,股骨頭壞死最後嚴重破壞股骨頭,髖關節,有明顯的致殘作用。通常認為在大多數病例即使早期診斷、及時手術也不能改變病人命運,但是手術可以延緩病程發展速度,推遲作全髖關節置換的時間。多數研究表明,不做手術治療病程發展的風險要比手術治療的風險高 。股骨頭壞死早期治療和晚期治療效果有比較大的差別。
由於股骨頭骨壞死病人患病相當長時間以後才出現症狀,症狀慢慢出現,一開始可能時有時無。大多數病人起初常常被誤診為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到出現明顯髖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想到股骨頭壞死去拍片確診時往往已經出現大面積壞死或塌陷,延誤了治療時機。因此認識壞死早期症狀是早期發現壞死的關鍵之一。美國股骨頭壞死基金會網站主頁就專門提出「首先出現的症狀」這一節: 「不幸的是許多骨壞死病人患病相當長時間後才出現症狀。一開始常在活動時感覺患病關節疼痛或刺痛,症狀緩慢出現,一開始可能時有時無,有時疼痛突然發生。隨著病情發展疼痛加劇,關節僵硬並不能活動。髖關節發病最常見,常感覺腹股溝疼痛」。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熟悉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表現對於早期發現壞死非常重要。病人出現症狀才來找醫生,醫生如果不明了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就不會想到股骨頭壞死,就不會做必要的檢查,就會延誤診斷。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文獻上只是認為壞死臨床症狀主要為腹股溝疼痛,偶爾臀部疼痛,疼痛位於深部 、悸痛,行走時加劇,有時夜裡疼痛明顯。通常患腿在屈曲和伸直時內旋均受限,腿伸直被動內旋時特別疼痛,常出現跛行。 其實這些已經是比較晚期的症狀,對於早期發現股骨頭壞死幫助不大。
我們經過仔細調查發現股骨頭壞死有特徵性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五點:
1、起動難。在椅子上坐的時間長了起來走路時,走頭幾步特別不舒服,走幾步以後就好。
2、走不遠
3、膝關節酸痛
4、翹二郎腿或穿襪子困難
5、腿左右分開困難
早期病例僅僅出現起動難,出現頭三條表現是典型表現,出現第4、5條表現時股骨頭已經塌陷。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就是股骨頸骨折作過內固定後發生壞死的病人,膝關節酸痛不明顯。少數叫做靜息髖的病人即使股骨頭有塌陷、關節間隙明顯狹窄也僅僅出現跛行而無其他症狀。一小部分青年人股骨頭輕度塌陷時不一定出現穿襪子困難。了解這些特點,對於早期發現壞死以及判斷壞死程度有一定幫助,關鍵是提高對股骨頭壞死的警惕性。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疾病,即使確診這些疾病也不能排除並存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只要有壞死的症狀就要檢查髖關節,通常檢查的順序是平片、CT和磁共振。我們認為隨著數碼照片的普及,與醫生認識的提高,不久以後絕大多數病人使用平片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
3、關於股骨頭骨折的提問
股骨骨折的康復治療,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促進骨折癒合和保證患肢功能順利恢復(主要是膝等關節及肌肉功能)。這兩方面互相促進,互相聯系。
股骨骨折已經康復,骨頭已經長好。若對位對線尚可,骨痂較多,一定要逐漸增加運動量,否則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粘連,骨折癒合後膝關節功能差。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在夾板固定下,逐漸屈伸膝關節,禁止負重,配合理療,可予中葯活血消腫、續筋接骨。
康復後覺得走路時腿軟,有正常的一面也有欠缺的方面。正常的是長期不活動,在所難免;欠缺的是在股骨骨折後果忽視了必要的活動和鍛煉,就會加速肌肉萎縮和關節僵化的進程,也就無形中增加了以後復康的難度。
骨折術後4周以後,這個時期鍛煉的關鍵在於對骨折固定可靠性及骨折癒合程度的判斷,因為這個時期的康復鍛煉的力度要適當加大。一般單純骨折,閉合性骨折固定的可靠性比較好,粉碎性骨折,開放性骨折要相對謹慎。最好不要因功能鍛煉而影響骨折癒合,因為術後前三個月是骨折癒合的關鍵時期。下肢骨折的總的康復原則是早活動,晚負重,因此應堅持對骨折部位進行適當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膝關節康復訓練,不可進行暴力鍛煉。
常用的方法有——
1. 自身重量法:如膝關節屈的功能完全障礙,可利用小腿的重量屈膝關節,每日3-4次,每次30-40次,屈的角度逐日增大。待此動作完成後,可開始進行膝關節床邊懸垂屈伸鍛煉,反復進行,重復20-30次。
2. 不負重練習法:坐於床上,做最大程度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必要時雙手加以輔助,每日4-5次,每次20-30次。
3. 負重練習法:為使膝關節達到最大運動范圍,可做蹲、起運動。可扶椅子或床頭。每日2-3次,每次20-30次,角度逐漸增大,同時可以增強下肢肌力,加強膝關節的穩定性。
4. 其它:在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時可以輔助理療、磁療及熱敷等,有利於膝關節的功能恢復。
膝關節功能改善需要數月的時間,只要能認真小心和堅持不懈,每日都會有進展,但又每日都會感覺好象沒有進展,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看,才會感覺到進步。因為膝關節僵硬的基本原因是骨骼與軟組織之間的粘連,靠鍛煉來松解和吸收這些粘連是無形中的事情,更象把橡皮筋拉松的過程,在開始時總會反彈回去,但反彈的力度會越來越小。通常情況下,在8周內能達到30-40度的活動度,一般會恢復到接近正常,即使在3個月內達到這個度數,通過堅持不懈的鍛煉,也會有滿意的恢復。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骨折癒合情況,如果骨折不癒合,可能需要再次手術,一切會從頭開始。第二次手術的患者通常會更關心骨折癒合情況,而較少關注膝關節的功能。記住:前3個月是骨折癒合的關鍵時期,過度鍛煉會破壞骨折癒合的基礎,應該與您的主刀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在醫生的指導下鍛煉。且不可使用暴力,應注意保護骨折部位,比如採用夾板,功能支具等。
據本人腿骨折(非股骨)的康復鍛煉,是以自行車為主,但首要的是保證安全,不可強求。可先練習蹬固定的有人保護的自行車,進而保護性行走,到獨立行進。
要堅定信念,一定要站起來!走起來!
4、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股骨頸的長軸線與股骨幹縱軸線之間形成頸干角,平均127°。
兒童的頸干角大於成年人。在重力傳導時,力線並不沿股骨頸中心線傳導,而是沿股骨小轉子、股骨頸下沿傳導,因此形成骨皮質增厚部分。若頸干角大於127°為髖外翻,小於127°為髖內翻。從矢狀面上觀察,股骨頸的長軸線與股骨乾的縱軸線也不在同一平面上,股骨頸有向前的12°~ 15°角,稱為前傾角。髖關節的關節囊較大,從各個方向包繞髖臼、股骨頭和股骨頸。在關節囊包繞的部分沒有骨膜;在髖關節的後、外、下方則沒有關節囊包繞。關節囊的前上方有髂股韌帶,在後、上、內方有坐股韌帶,是髖關節的穩定結構。成人股骨頭的血運來源:股骨頭圓韌帶內的小凹動脈,提供股骨頭凹部的血液循環;股骨幹滋養動脈升支,沿股骨頸進入股骨頭;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是股骨頭、頸的重要營養動脈。旋股內側動脈發自股深動脈,在股骨頸基底部關節囊滑膜反折處,分為骺外側動脈、干骺端上側動脈和干骺端下側動脈進入股骨頭。骺外側動脈供應股骨頭2/3 ~ 4/5 區域的血液循環,是股骨頭最主要的供血來源。旋股內側動脈損傷是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的主要原因。
股骨頸骨折分類如下。
(1)按股骨頸骨折線部位分類,頭下骨折、經頸骨折和基底骨折。
(2)按X 線表現分類,內收骨折(Pauwells 角>50°)和外展骨折(Pauwells 角
5、股骨頸骨折的血運和特點
股骨頸骨折,一般容易導致局部骨折部位血管斷裂、缺血,誘發股骨頭壞死。
6、股骨頭骨折
股骨頭骨折多因較強的間接暴力所致,可以單獨發生,但更多的是合並於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前脫位可合並股骨頭上方的骨折;髖關節後脫位,可並發股骨頭內下方的骨折或頭上部的骨折,有時也可見到股骨頭粉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