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骨角的解剖位置
位於胸骨上切跡下約5cm處。
胸骨柄與胸骨體的結合處,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
胸骨角是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位置處的橫行隆起。平對第二肋。
2、詳細講肋骨的結構(最好有圖)
人體肋骨12對,左右對稱,後端與胸椎相關節,前端僅第1-7肋借軟骨與胸骨相連接,稱為真肋;第8-12肋稱為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軟骨與上一肋的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離,又稱浮肋。
3、左足骰骨的解剖位置
足部的基本結構、名稱及注意事項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3組(圖1——1)。足部的關節多達數十個。(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 位於足的後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1)跟骨 位於足部的後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2)距骨 位於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 有3塊。第一換骨位於內側,第二楔骨位於中間,第三楔骨位於外側,分別位於舟骨與第—- 第五跖骨之間。(4)骰骨 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5)舟骨 位於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2.跖骨 位於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塊跖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位於足外側中部)。3.趾骨 共14塊。包括:(1)拇趾2塊(近節趾骨、遠節趾骨)。(2)第二至第五趾 各3節(分別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遠節趾骨)。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志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頭(圖1——2)。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頭(圖1——3)。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第一至第五跖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圖1——4)。(三)足部的關節小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也是足部最後面的關節。跗骨之間、跗骨與跖骨之間都形成關節。跖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跖趾關節,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趾間關節與遠節趾間關節。無論關節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 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定性。(四)足的各局部名稱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後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後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後,分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4、學解剖要學好都得把所有那些部位,那麼細致的記下嗎,所有器官,骨頭都記下嗎?
別聽下面的胡說 你所說的這些都是基礎 是必須要具備的 當然,你或許可能覺得 有很多地方 很多部位 很多知識 是以後 用不上的 沒錯 但是我要說的是 以後 都是醫生 那麼 你如何從眾多學醫的裡面 脫穎而出 拼的就是 你所擁有的 而你所擁有的恰好是別人沒有的 那你就贏了 至於其他的 人脈 金錢 咱比不上 咱也不會後悔 咱就認了 但要是哪一天因為自己因為現在貪圖省事兒或懶惰 而導致將來的自己 失去機會 那才是最可悲的 再說了 醫者。。。大任也。。。沒有一個器官是沒有用的 沒有一塊兒骨頭是不需要的 或許當你以後 遇到問題的時候 找不到原因一籌莫展 一斜眼看到了 被眾人遺忘的 某個部位 某個知識 或許 就能讓你另闢蹊徑呢 所以 這就是 為什麼 同樣一個問題 有的人 解決的法子很多 有的人只會教科書上教的。。。知識多知道點好啊 就跟玩游戲一樣 技能越多 選擇越多 我現在快40了 物理化算半個專家 文科是本門 還覺得自己懂得太少了 一直都在不斷的汲取知識
5、命關穴的具體位置,最好附上圖片,帶解剖骨頭位置的那種。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6、頭蓋骨在解剖上具體指哪裡?
顱蓋,從前到後由額骨、2塊頂骨和枕骨構成
7、四踝骨折(內 外 前 後)四個部位具體的解剖位置是什麼?
內外踝還用說嗎?
前後踝是脛骨下端前後唇向下延伸形成前後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