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骨頭 > 股骨頭塌陷算幾期

股骨頭塌陷算幾期

發布時間:2020-10-07 06:23:07

1、股骨頭壞死分為幾期,每期的表現類型是怎樣的?

股骨頭壞死分四期,I期(超微結構變異期)、II期(有感期)、III期(壞死期)、IV期(致殘期),I期臨床上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輕微疼痛疼。II期臨床上較I期有明顯的疼痛、髖關節活動輕微受限等。III期症狀非常明顯,臨床表現疼痛加重、間歇性的跛行、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縮短等。IV期臨床表現為疼痛加重、功能障礙、僵直不能行走,出現脫位或半脫位,牽涉膝關節功能活動嚴重受限,患者生活無法自理。

2、股骨頭壞死分幾期,各期症狀都有什麼?

您好
Ⅰ期前放射線期,疼痛為主,症狀不明顯;Ⅱ期股骨頭百壞死形成,臨床症狀明顯,且較Ⅰ期加重頭部完好;Ⅲ期移行期,臨床症狀繼續加重,股骨頭出現輕微塌陷;Ⅳ期塌陷期,有死骨形成,股骨頭變扁情況加重,關節間隙變窄;Ⅴ期骨關節炎期,臨床症狀類似骨性關節炎表現,疼痛明顯,進一步塌陷關節間隙融合或消失,出現髖關節半脫位。

最後,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是宜早不宜晚。而且不管患者的病情處在第幾期,尋找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培養積極的心態才是治療的度關鍵。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3、股骨頭壞死確診後多長時間是塌陷危險期?

手術後何時是股骨頭壞死塌陷危險期?對於股骨頭壞死患者來說,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是患者的不二之選,那麼,股骨頭壞死患者在術後什麼是塌陷危險期呢?
手術後何時是股骨頭壞死塌陷危險期?此階段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股骨頭專家解釋說,股骨頭的不斷變化是隨著其血管的再生而發生的、特別是III、IV期的嚴重患者,由於它的頭被壓扁了,甚至向髖臼內側滑移了,頭內又有大量死骨與肉芽組織。
通過手術挖除頭內的死骨,填人松質骨,髂骨塊或肌骨瓣,把頭抬高,再植入血管束,術後血管束長出很多的小血管分向四周生長,長人骨塊和松質骨內,血管所到之處就將死骨、骨塊、松骨吸收,產生新骨,此時的骨頭由硬變軟,亦就是塌陷危險期,負重下股骨頭有再被壓扁,乃至頭向內面滑脫的危險。
此時一般出現在術後9—18個月。因此,股骨頭壞死患者出院後應定期三個月拍X片與醫生聯系,不可自作主張丟掉拐杖。當出現危險期時,最好能夠卧床休息3個月(取得醫生的指導下),坐位或卧位下進行鍛煉,此期過後再下床。

4、股骨頭壞死分幾期

1期——微結構發生變異。髖痛僵硬,活動受限,而x線沒有特殊徵象,或有骨小梁輕度不均勻,或斑點狀稀疏區,關節間隙無變化,也可把此期稱為:0--1期。

2期——有感時期。自身可明顯感知髖部不適,X光片顯示股骨頭內部會出現小的囊變影,囊變區周圍的環區密度不均。骨小梁結構紊亂、稀疏或模糊。也可出現細小的塌陷,塌陷面積可在10-30%臨床伴有疼痛明顯、活動輕微受限等。

3期——壞死、塌陷時期。痛感明顯、間歇性的跛行、關節活動受限, x線表現為股骨頭連續性斷裂,可看到股骨頭頂端有塌陷或變扁,與髖臼接觸緣處明顯。死骨局限於相應受壓部位,死骨可有斷裂和嵌壓。死骨呈圓錐狀下陷。

4期——致殘期。疼痛、功能障礙、僵直不能行走,出現脫位或半脫位,牽涉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x線表現為股骨頭進一步壞死,關節間隙變窄,成典型的骨關節炎改變,股骨頭頂端形狀改變。

金 冠 醫 院

5、股骨頭壞死大致分為幾期?

你好,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常見的骨關節病之一。大多因風濕病、血液病、潛水病、燒傷等疾患引起,先破壞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造成壞死。總共分為五期;Ⅰ期(前放射線期)此期約有50%的患者可出現輕微髖痛,負重時加重。查體:髖關節活動受限,以內旋活動受限最早出現,強力內旋時髖關節疼痛加重。Ⅱ期{壞死形成,頭變扁前期)臨床症狀明顯,且較I期加重。X光片顯示:股骨 頭廣泛骨質疏鬆,散在性硬化或囊性變,骨小梁紊亂、中斷,部分壞死區,關節間隙正常。Ⅲ期(移行期)臨床症狀繼續加重。X光片顯示:股骨頭輕度變扁,塌陷在2mm以內,關節間隙輕度變窄。Ⅳ期(塌陷期)臨床症狀較重。下肢功能明顯受限,疼痛多緩解或消失,患肢肌肉萎縮。X光片顯示:股骨頭外輪廓和骨小梁紊亂、中斷,有半月征,塌陷大於2mm,有死骨形成,頭變扁,關節間隙變窄。Ⅴ期(骨關節炎期)臨床症狀類似骨性關節炎表現,疼痛明顯,關節活動范圍嚴重受限。X光片顯示:股骨頭塌陷,邊緣增生,關節間隙融合或消失,髖關節半脫位。正確的診斷和分期,對決定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有密切的關系。早期治療可防止骨壞死的股骨頭塌陷。如果在X線上發現或懷疑有骨壞死,可繼續做磁共振 (MRI)或CT掃描。早期可以保守治療,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考慮股骨頭置換或者髖關節置換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股骨頭壞死一共分幾期,他們的各自症狀是什麼?

第一期:常見症狀就是髖部疼痛,晚間疼痛較為厲害,成進行性。關節活動有輕度受限制,內旋和外展受限較為明顯。還有一部分病人早期病症不明顯,可以做磁共振檢查就可以確診。
第二期:這個階段持續時間較長,臨床症持續或加重,骨質變化形式較多,可見迷漫性骨質疏鬆或骨質硬化現象,可見股骨頭內囊泡改變,有時可見上述現象合並出現,若見到關節面下的線性透亮區,稱為新月征,是軟骨下骨小梁壞死吸收的表現。
第三期:臨床上疼痛持續並進一步加重,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患肢功能下降,明顯跛行,多數需用拐杖,但由於軟骨下的死骨在應力作用下碎裂,骨折,股骨頭關節面可見負重區塌陷變平或髖臼緣下台階明顯。
第四期:此期是病變的後期,關節活動度逐漸消失,關節活動度變窄,關節面塌陷,骨贅增生,股骨頭扁平畸型,為適應其形態,髖臼頂也隨之發生變形,由球狀體關節變為圓柱體關節。

7、股骨頭壞死會在第幾期出現塌陷

股骨頭壞死由於本身起病緩慢,病因易被忽略(如激素等),早期定位症狀體征不典型,尤其是醫生的警惕性不高等原因,有許多門診病人多次就診甚至歷時2-3個月直到定位症狀體征出現、股骨頭已塌陷變形才得以確診,此時已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有的甚至給患者造成終生殘疾。股骨頭壞死的三大主要症狀是髖關節(單側或雙側)疼痛、跛行、功能障礙)。由於早期唯一症狀就是疼痛,常常誤診為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膨(脫)出症、梨狀肌綜合症、膝關節炎、風濕病等。股骨頭發生缺血壞死時,因無菌性炎症而導致其骨髓內壓增高和關節腔內壓增高,周圍組織和神經被牽拉擠壓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疼痛。早期即急性期以向後沿坐骨神經的放射痛,向前可出現沿股神經、內收肌的放射痛(病人常誤為膝關節痛)。中晚期以髖關節局部的隱痛、鈍痛、脹痛、針刺樣痛為主。臨床上對腰腿痛病人,特別是臀後放射痛和膝關節痛病人,往往忽略髖關節疾患和常規的骨盆正位片不易發現X線的微細改變,這是股骨頭壞死誤診、漏診常見的兩種情況。

與股骨頭塌陷算幾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