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側股骨頭壞死的診斷證明怎麼寫
我頭像。。。。。
2、如何診斷股骨頭壞死啊?
建議:股骨頭壞死常因外傷炎症感染或長期飲酒應用葯物以及高血脂等引起,可以拍片或CT檢查明確,一般早期可以考慮應用中醫葯結痂外用葯膏以及局部物理治療。晚期需要考慮手術股骨頭置換治療
3、兒童股骨頭壞死的診斷
由於兒童是弱勢群體,對於疾病的抵抗能力是很弱的。股骨頭壞死又是一種很嚴重的骨科疾病,積極的治療是減輕患者痛苦的關鍵。因此,一定要真確的診斷。那兒童股骨頭壞死該如何診斷呢?對於小兒股骨頭壞死症的診斷,特別是早期的診斷,更容易發生誤診,由於診斷的失誤和治療上的偏差,會使壞死更進一步的嚴重發展,這樣也就給後來的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同時也給孩子帶來了更大的痛苦。因此務必要求每一位家長,如發現孩子有以下四種狀況,就可以懷疑孩子是否是股骨頭壞死症,應立即去醫院做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一、無緣無故膝關節疼痛,走路跛行。 二、在膝關節痛的同時,用手按壓髖關節周圍,按壓時有壓痛點。 三、讓孩子平卧位,將患肢往上抬,達不到 45 度髖關節有疼痛感。 四、做 「4」 字實驗。將患肢 4 字型搭於健側大腿上,膝蓋往下壓,壓時髖關節有疼痛感。
4、股骨頭有問題要檢查那幾項?
你好
股骨頭確診需要檢查的有:
1)影像學檢查:
①X線檢查:
是診斷該病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但敏感性差,早期單憑X線片不易診斷。骨壞死早期表現為骨質正常或輕度疏鬆,也可出現病變區骨密度相對均勻增高現象,隨後可見負重區有楔狀硬化帶或骨組織囊性病灶形成,進一步出現與關節面平行的「新月狀透亮帶」,關節間隙增寬。
最後出現軟骨下骨板及關節面塌陷,骨輪廓改變,階梯狀不連續,骨壓縮加重,同時髖臼關節面也受損,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整個關節呈現退行性關節炎改變。
②磁共振(MRI):
在其他檢查陰性而高度懷疑缺血性壞死時,應作詼檢查。它是早期診斷較理想的方法。
③計算機斷層掃描(Cr):
較常規X線檢查及斷層攝影能更早地反映骨組織壞死改變。
④核素掃描:
採用99mTc磷酸鹽骨掃描方法診斷骨病,臨床應用已20餘年。診斷骨壞死敏感性高達80%,比常規X線檢查能更早地反映病變情況。
(2)血液動力學檢查:
①髓腔內靜脈X線攝影術:
經測髓內壓的套管針向髓腔內注人造影劑,連續攝X線片,觀察造影劑在髓腔內的行程及排空情況,從而檢查血管走行結構,可以為骨壞死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
②髓腔內壓測定:
在局麻或全麻下,將套管針直接插入股骨轉子間區髓腔,以測定病變區髓內壓。這種方法較常規X線和核素骨掃描檢查,能更早發現骨組織異常變化,對早期診斷骨壞死有一定價值。
專家在線可詳細咨詢,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股骨頭壞死的自我檢測方法
自我檢查股骨頭壞死方法:
方法一、檢查炎症:感冒發燒的時候,會加快血沉,導致白血球升高,會加重髖關節的疼痛。
方法二、檢查寒濕:天氣寒冷的時候,加重了髖關節酸脹以及疼痛,功能受到限制。
方法三、髖關節的疼痛向腹股溝區域或者是臀後側、外側或者是膝內側的放射。
方法四、髖關節僵硬、沒有力氣、活動遭受到限制,抬腿出現不靈活,初期所出現的症狀表現是盤腿或者是向外撇腿和下蹲時候比較的困難。
方法五、骨折、脫位或者是髖關節扭傷癒合了以後,又漸漸或者是突然發生髖部間歇性或者是持續性的疼痛。
方法六、跛行:就是走起路來,患肢不敢負重使用力,就跟踮腳一樣的走路。
方法七、長時間或者是短時間使用大量的激素或者是常常酗酒的患者發生了髖關節疼痛,多為隱痛和鈍痛,經常位於髖部外側以及股溝的中間,活動的時候十分的明顯,休息以後便會有所減輕。
6、什麼原因引起的,怎麼判斷是得了股骨頭
你好!股骨頭壞死是臨床常見病,發病原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因素:一是外傷導致股骨頸骨折,骨折復位不良,骨折癒合恢復行走後逐漸出現股骨頭壞死;二是股骨頭本身病變常與慢性酒精中毒或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有關。不過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和體征多種多樣,病痛出現的時間以及發作的程度也不盡相同,而且各種臨床表現都不是股骨頭壞死所特有的,許多髖關節疾患者都可以發生,換句話說,患者很難通過症狀做出是否有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必須做髖關節X線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才能明確是否有股骨頭壞死。
7、股骨頭壞死的早期症狀是什麼,如何能夠自我診斷?
除了疼痛早期一般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患者確診了嗎?
8、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鑒別診斷
對具有類似的X線改變或MRI改變的病變,應注意鑒別。
1.具有類似X線改變疾病的鑒別診斷
(1)中、晚期骨關節炎 當關節間隙變窄,出現軟骨下囊性變時可能會混淆,但其CT表現為硬化並有囊形變,MRI改變以低信號為主,可據此鑒別。
(2)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骨關節炎 股骨頭包裹不全,髖臼線在股骨頭外上部,關節間隙變窄、消失,骨硬化、囊變,髖臼對應區出現類似改變,與本病容易鑒別。
(3)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 常見於青少年男性,多為雙側骶髂關節受累,其特點為HLA-B27陽性,股骨頭保持圓形,但關節間隙變窄、消失甚至融合,故不難鑒別。部分患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可合並AVN,股骨頭可出現塌陷但往往不嚴重。
(4)類風濕關節炎 多見於女性,股骨頭保持圓形,但關節間隙變窄、消失。常見股骨頭關節面及髖臼骨侵襲,鑒別不難。
2.具有類似MRI改變疾病的鑒別診斷
(1)暫時性骨質疏鬆征(ITOH) 可見於中年男女性患者,屬暫時性疼痛性骨髓水腫。X線片示股骨頭、頸甚至轉子部骨量減少。MRI可見T1加權像均勻低信號,T2加權像高信號,范圍可至股骨頸及轉子部,無帶狀低信號,可與本病鑒別。此病可在3~6個月內痊癒。
(2)軟骨下不全骨折 多見於60歲以上老年患者,無明顯外傷史,表現突然發作的髖部疼痛,不能行走,關節活動受限。X線片示股骨頭外上部稍變扁,MRI的T1及T2加權像顯示軟骨下低信號線,周圍骨髓水腫,T2抑脂像顯示片狀高信號。
(3)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 多發於膝關節,髖關節受累少見。累及髖關節的特點為:青少年發病,髖部輕中度痛伴有跛行,早、中期關節活動輕度受限。CT及X線攝片可顯示股骨頭、頸或髖臼皮質骨侵襲,關節間隙輕、中度變窄。MRI示廣泛滑膜肥厚,低或中度信號均勻分布。
(4)股骨頭挫傷 多見於中年有髖關節外傷史患者,表現為髖部痛及跛行。MRI位於股骨頭內的T1加權像中等強度信號、T2加權像高信號,內側較多。
(5)滑膜疝 此為滑膜組織增生侵入股骨頸部皮質的良性病變,MRI示T1加權像低信號、T2加權像高信號的小型圓形病灶,多侵襲股骨頸上部皮質,通常無症狀。
9、無菌性股骨頭壞死的鑒別診斷
該病應與髖關節骨關節病、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扁平髖等相鑒別。
10、因車禍造成左腿股骨頭斷開經大夫診斷必須更換股骨頭這在傷殘評定中應為幾級
1、你說的傷情,按《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准》,可以評上十級傷殘的。
2、《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准》
4.10 Ⅹ級傷殘
4.10.1 顱腦、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致:
a.神經功能障礙,日常活動能力輕度受限;
b.外傷性癲癇,葯物能夠控制,但遺留腦電圖中度以上改變;
c.輕度失語或構音障礙;
d.單側輕度面癱,難以恢復;
e.輕度不自主運動或共濟失調;
f.斜視、復視、視錯覺、眼球震顫等視覺障礙;
g.半身或偏身型淺感覺分離性缺失;
h.一肢體完全性感覺缺失
i.節段性完全性感覺缺失;
j.影響陰莖勃起功能。
4.10.2 頭面部損傷致:
a.一眼低視力1級;
b.一側眼瞼下垂或畸形;
c.一眼視野中度缺損(直徑小於60°);
d.淚小管損傷,遺留溢淚症狀;
e.眼內異物存留;
f.外傷性白內障;
g.外傷性腦脊液鼻漏或耳漏;
h.上頜骨、下頜骨缺損,牙齒脫落4枚以上;
i.口腔損傷,牙齒脫落8枚以上;
j.口腔或顳下頜關節損傷,輕度張口受限;
k.舌尖部分缺失(或畸形);
l.一耳中等重度聽覺障礙;或雙耳中度聽覺障礙;
m.一側耳廓缺失(或畸形)10%以上;
n.鼻尖缺失(或畸形);
o.面部瘢痕形成,面積6平方厘米以上;或面部線條狀瘢痕250px以上;
p.面部細小疲痕(或色素明顯改變)面積15平方厘米以上;
q.頭皮無毛發40平方厘米以上;
r.顱骨缺損4平方厘米以上,遺留神經系統輕度症狀和體征;或顱骨缺損6平方厘米以上,無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s.頜面部骨及軟組織缺損8立方厘米以上。
4.10.3 脊柱損傷致:
a.頸椎或腰椎畸形愈台,頸部或腰部活動度喪失10%以上;
b.胸椎畸形癒合,輕度影響呼吸功能;
c.胸椎或腰椎一椎體三分之一以上壓縮性骨折。
4.10.4 頸部損傷致:
a.瘢痕形成,頸部活動度喪失10%以上;
b.輕度影響呼吸和吞咽功能;
c.頸前三角區瘢痕面積20平方厘米以上。
4.10.5 胸部損傷致:
a.女性一側乳房部分缺失(或畸形);
b.4肋以上骨折;或2肋以上缺失;
c.肺破裂修補;
d.胸膜粘連或胸廓畸形。
4.10.6 腹部損傷致:
a.胃、腸、消化腺等破裂修補;
b.膽囊破裂修補;
c.腸系膜損傷修補;
d.脾破裂修補;
e.腎破裂修補或腎功能輕度障礙;
f.膈肌破裂修補。
4.10.7 盆部損傷致:
a.骨盆傾斜,雙下肢長度相差50px以上;
b.骨盆畸形癒合;
c.一側卵巢缺失或完全萎縮;
d.一側輸卵管缺失或閉鎖;
e.子宮破裂修補;
f.一側輸尿管嚴重狹窄;
g.膀胱破裂修補;
h.尿道輕度狹窄;
i.直腸、肛門損傷,瘢痕形成,排便功能障礙。
4.10.8 會陰部損傷致:
a.陰莖龜頭缺失(或畸形)25%以上;
b.陰莖包皮損傷,瘢痕形成,影響功能;
c.一側輸精管缺失(或閉鎖);
d.一側睾丸缺失或完全萎縮;
e.陰囊損傷,瘢痕形成50%以上。
4.10.9 外陰、陰道損傷致陰道狹窄,影響功能。
4.10.10 肢體損傷致:
a.雙手缺失(或喪失功能)5%以上;
b.雙手感覺缺失25%以上;
c.雙上肢前臂旋轉功能喪失50以上;
d.一足足弓結構破壞1/3以上;
e.雙足十趾缺失(或喪失功能)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