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炎會導致腿腳水腫嗎
關節炎是一種無菌性的炎症,老年性關節炎的確是會引起腿腫的現象。而且會引起關節局部疼痛,活動受限,這種情況一定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不要長時間行走。
另外,最好是到醫院檢查一下水腫的原因,是否是因為關節炎引起的,或者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2、用涼水洗腳會得關節炎么?怎麼辦啊?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如果你長時間都是用冷水洗腳,那麼可能會有影響,但是不會一定得!之後你可能注意一下。每天洗腳是個很好的習慣,對於身體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水溫問題注意一下。
每天多運動,但是不要讓關節疲勞。
注意飲食問題。
3、腳踝外傷引起的關節炎
可以用中葯調理治療
治療原則: 伸筋活血,通絡止痛.
葯物組成:
桑枝15g 乳香20g 沒葯2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羌活30g 獨活30g 當歸20g 補骨脂15g 牛膝20g 紅花20g.
上葯加水2000ml,煮沸30分鍾,倒出葯汁,再加水1000ml,再煎15-20分鍾,倒出葯汁合在一起.先趁熱熏蒸,再待葯液溫熱時久洗或熱敷,水凉後可再加溫.每天1-2次,每次30分鍾.每劑葯可使用2天.7天為一療程.也可將上葯粉碎成細末,用布袋裝好葯粉,濕敷於患處
4、腳踝關節炎吃什麼葯好
病情分析:因創傷骨折對位不良,或關節扭挫傷,韌帶損傷修復不善,關節承重面傾斜或關節面不平整,關節活動承重應力集中於某點或某處,造成關節面磨損;或因關節內游離體反復卡壓,關節軟骨磨損等導致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變性壞死,囊變或增生,刺激滑膜引起的以關節活動疼痛,活動初始疼痛尤為明顯為主要表現的炎症性疾病。意見建議:矯正畸形,防止關節軟骨退變:創傷性關節炎是骨折移位和關節軟骨骨折的晚期並發症,所以晚期出現畸形可由畸形癒合造成,也可以是正常癒合後發育障礙所致,應對那些易出現畸形癒合的骨折部位及其移位方式十分熟悉。
5、腳關節炎如何治療方法
1、保護關節: 應限制關節負重活動,避免久站或長時間步行,可用手杖減輕受累關節負荷;體重超標者宜減輕體重;要注意患病關節保暖,避風寒; 嚴重時可短期卧床休息,完全制動。
2、提高防範意識:患者要了解該病的危害性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危險因素的認識,消除和避免致病因素,有利於控制疾病和功能的恢復,同時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局部理療:急性期關節發熱,腫脹宜先進行局部冷敷,退熱消腫後可應用熱敷。慢性期還可應用紅外線、超短波、針灸、蠟療、按摩等。
4、功能鍛煉:合理的鍛練可恢復肌肉收縮力,關節靈活度和防治骨質疏鬆,不合理的鍛練則會增加關節負荷,引起軟骨的進一步損傷,從而加重臨床症狀。常常可以見到有些患者盲目地進行走長路、跳迪斯科,甚至 跑步、爬山等不適的鍛練後症狀加重。
6、露腳踝會導致關節炎,老了還得老寒腿?
春天來啦!年輕人為了追趕時髦,紛紛把腳踝露了出來(當然很多人一冬天也沒藏起來……)
▲我愛露腳踝,時尚時尚最時尚圖源:xiaohongshu.com
但是坊間一直流傳,露腳脖子屬於“要美麗不要健康”的做法,會讓身體落下毛病,而微信文章也有鼓吹這種說法的↓↓
▲文章部分內容截圖
但實際上,上面截圖中的內容,錯誤不少。
血液和皮膚、肌肉不一樣。血液是循環的,時刻處於流動之中。局部寒冷確實會引起血管收縮,但是,“關節的血液就會變差”,毫無依據;退一步講,就算變差也沒關系,反正它會流走的……
當然,我們的重點是,露腳脖子真的和疾病有關系嗎?
▲腳踝解剖示意圖:紅色,動脈;藍色,靜脈;白色,韌帶;黃色,神經 [1]
文中提到的疾病,一共有兩種,一種是風濕,一種是關節炎。
風濕的定義頗為復雜。傳統醫學認為,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在內的許多疾病,都是由風、濕等“外邪”引起的,而這些疾病,都有酸、痛等臨床表現,所以,將其統稱為風濕。而一般說起“風濕”,指的是類風濕關節炎。
關節炎是現代醫學的概念,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化膿性關節炎,是關節內的化膿性感染,多見於兒童;另一類是非化膿性關節炎。非化膿性關節炎,又包括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三種。
強直性脊柱炎好發於青壯年,90%的患者為男性,且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這里,可以拋開不談。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又稱退行性關節炎,所謂“退行性”,就是隨著時間演變,慢慢不好使了。
目前普遍認為,骨關節炎和損傷直接相關。肥胖會加重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某些職業,比如礦工、運動員、舞蹈運動員,也是骨關節炎的高危人群;此外,任何關節損傷或疾病,如果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引起骨關節炎。[2,3]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 RA)稍微復雜一些,這是一種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說,患者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不把自身組織當自己人,反而大肆攻擊。使得關節滑膜充血水腫,進而,滑膜邊緣部分增生,形成肉芽組織,覆蓋關節軟骨表面,最後,肉芽組織纖維化。臨床上,跟骨關節炎一樣,也會出現疼痛、腫脹、摩擦音等症狀;不過,骨關節炎是“傷哪病哪”,類風濕關節則表現為雙側、多關節同時受累,晚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
▲健康關節與滑膜炎關節對比圖圖源:meiyan.la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清楚。1939年,有學者從類風濕關節患者體內檢測到一種特別的抗體,後來命名為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RF)。[5]由此誕生了類風濕因子假說,這一理論認為類風濕因子會干擾正常的免疫系統,從而引起類風濕關節炎。不過,近年來研究顯示,很多正常人體內都有類風濕因子,於是,學者們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修正:遺傳決定人會不會攜帶類風濕因子,而微生物感染、激素水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類風濕關節炎女性多發)、飲食習慣等,都可能是激活類風濕因子的危險因素。[4]
好了,我們總結了各種風濕病和關節炎的發病成因,都可以看出,與寒冷無關。
歷次大規模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2005年,一項涉及國內六大行政區的的調查顯示,骨關節炎和年齡、飲酒、職業等密切相關,和經緯度(氣溫)不存在線性關系;[5]2000年,合肥某三甲醫院進行的調查表明,居住地形(山區還是平原,存在氣溫差異)和類風濕關節炎患病率之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6]
天氣不是問題,露腳脖子自然也不是問題。不過,對於關節炎患者來說,天氣變動前常常存在氣壓變化,而氣壓變化又會影響關節的承壓,所以,看上去,關節炎患者好像自帶天氣預報。
此外,露腳踝沒什麼,但是鞋子一定要選好。太小、太高、太平,都有可能引起關節損傷,進而發展為骨關節炎。
真相:露腳踝帶來的寒冷並不會引起風濕病或關節炎。
------------------------------------------
參考文獻
【1】DRAKE R, VOGL A W, MITCHELL A W. Gray’sanatomy for students[M].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09.
【2】李寧華. 中老年人群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特徵[J]. 中國臨床康復, 2005, 9(38): 133–135.
【3】邱貴興. 骨關節炎流行病學和病因學新進展[J]. 繼續醫學教育, 2005, 19(7): 68–69.
【4】張義浜, 劉志敏, 熊凌霜.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及其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05, 21(B03): 88–90.
【5】李寧華, 張耀南, 張毅等. 國內六大行政區域六城市中老年人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病危險因素比較[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39): 7758–7760.
【6】葉冬青, 沈沖, 徐建華. 類風濕關節炎危險因素探索[J]. 中國衛生統計, 2001, 18(6): 334–337.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趙言昌
7、腳足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朋友你好!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年齡、性別、發作部位、症狀特徵,一般可以歸納出軟組織性、軟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導致的關節炎,如能及時就醫,對症治療,一般都能治癒或緩解。以下是常見的一些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後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此類患者主要是處於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6.外傷性關節痛由於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肩、腕、膝、踝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等)而引起關節疼痛。 7.化膿性關節炎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傷的病史,疼痛的關節可以有腫脹,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顯,但都有體溫升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血象升高等現象。 8.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後。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可引起關節的疼痛。 9.骨質疏鬆症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鬆症。 10.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20~45歲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不確定),疼痛、腫脹、僵硬多發生在手腕部位,並且關節的敏感與腫脹、疼痛同時發生,對稱發病(如雙手腕、雙膝蓋)。 11.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疼痛常見於拇指及第一跖趾關節(腳拇指外側)。主要是由於食用海鮮和飲酒進而誘發的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在急性期,患者局部紅腫、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在慢性期,患者可有疼痛、關節變形等表現。
8、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引起腳後跟痛嗎?
常見的腳後跟痛的原因有強直性脊柱炎、外傷、骨質增生等。部分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也有可能引起腳後跟痛。
9、各位大神,骨性關節炎腳後根會痛嗎?
骨性關節炎會引起腳後跟疼痛。骨性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於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常發生於晨間,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又可加重。另一症狀是關節僵硬,常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檢查受累關節可見關節腫脹、壓痛,活動時有摩擦感或「咔嗒」聲,病情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