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臨床醫學表明中葯蠟療可以通過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的吸收,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
2、治療風濕關節炎的葯物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
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
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
臨床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最有效的葯物是DMARD,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說的特效葯,分為傳統的DMARD和生物合成DMARD,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最根本的葯物。
3、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成葯有哪些?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成葯主要有以下12 種。
(1)風濕寒痛片
葯物組成:青風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黃芪、黃芩等。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 ~ 8 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 ~ 16 片,不超過20 片)。每日2 ~ 3 次。
(2)痹苦乃停片
葯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葯、制馬錢子、懷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溫通化陽,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 ~ 7 片,每日4 次,兒童酌減。
(3)麝香丸
葯物組成:川烏3 枚,地龍5 條,全蠍、黑豆各21 個。
製法:上葯俱生用,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症見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咬,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 丸,甚者10 丸。夜卧令腹空,溫酒下,每日3 次。
(4)血痹大易方
葯物組成:萆_、山葯、牛膝、澤瀉各60g,地膚子、白術各15g,乾漆、蠐螬、狗脊、車前子各5g,茵陳3g,山茱萸16g,乾地黃75g,天雄5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邪偏重。症見疼痛,遊走無定處。
用法用量:每服10 丸,每日3 次,溫酒送下。用量亦可適當增加。
(5)防風丸
葯物組成:防風、羌活、桂心、茯神、人參、炒枳殼、酒牛膝、五加皮、麥冬、元參、薏苡仁、生地黃、芍葯、丹參、檳榔各60g,大黃、炒松子仁、木香各15g,磁石(火煅醋淬7 次)適量。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益氣養陰。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等。
用法用量:每服30 丸,漸加至40 丸,空心溫酒服下,每日3 次。
(6)痹隆清安片
葯物組成:萆_、懷生地、制馬錢子、制乳香、制沒葯、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於濕熱者。
用法用量:每次5 ~ 7 片,每日4 次。
(7)石楠散
葯物組成:石楠葉(醋炙)、山芋、葳蕤、天雄(去皮、炮)、石膏(別研)、升麻各30g,黃芪、桃花(生用)、甘草、菊花(未開花者,炒)各15g,山萸肉45g,珍珠(別研)、丹砂各7.5g。
製法:上為細末,入別研葯,更研令勻。備用。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扶助正氣。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肌肉熱極,體如鼠走,唇口反壞,皮膚色變,並治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3g,漸加至6g,空心用溫酒調下,每日3 次。
(8)燥濕化痰丸
葯物組成:羌活、獨活、防己、川烏、全蠍、南星、半夏、炒僵蠶、天麻、去白陳皮、豬牙皂角(炒)、酒當歸、生地黃、木香、沉香各15g,土炒白術、蒼術(米泔水浸)、杜仲(薑汁炒)各60g,炒巴戟天、薏苡仁、酒牛膝、川芎、破故紙(炒)各3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搜風化痰,通經活絡,滋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痰濕阻絡,頑痰膠結所致之關節腫脹,畸形,僵硬不得屈伸,晝夜疼痛無休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 丸,空心食前酒送下,食干物壓之,每日3 次。
(9)虎骨丸
葯物組成:乳香、沒葯(各另研)、赤芍葯、熟地黃、當歸、虎脛骨(酥炙黃)、(狗骨代)各30g,血竭15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用木瓜一個,切破去子,納以上葯末在內,以麻線纏定,勿令透氣,好酒適量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養血活血,通經活絡,宣痹止痛,強壯筋骨。
主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0 丸。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溫酒下。
每日3 次。
(10)昆明山海棠片
葯物組成:昆明山海棠。每片含相當於生葯5g。
功效:續筋接骨,祛瘀通絡。
主治: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亦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每次2 片,每天3 次,飯後服。
(11)益腎蠲痹丸
葯物組成:地黃、當歸、淫羊藿、骨碎補、蜂房、全蠍、蜈蚣等。
功效:益腎壯骨,蠲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或僵硬畸形、肌肉疼痛、瘦削、腰膝萎軟者,不論寒熱虛實均可服用。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g(症重者可加至12g),每日3 次,食後服用,兒童酌減。
(12)活血丹
葯物組成:熟地黃、當歸、白術、白芍、川續斷、人參各3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主治:遍身骨節疼痛。
服法:每服100 丸,每日3 次,溫酒送下。
4、風濕性關節炎特效葯是什麼?
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特效葯存在,對自己身體有效果的就是好的,風濕關節炎這樣的疾病要想吃葯就好的話,那困難還是蠻大的,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太多了,服葯期間的護理工作就需要做很多,也是葯效起不起作用最關鍵的一步,曹清華膠囊是可以嘗試的,或許適合你
5、風濕性關節炎用什麼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是貼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作用的膏葯,如通絡祛痛膏、麝香海馬追風膏、消痛貼膏等
6、風濕關節炎用葯原則是什麼?
1、類風濕關節炎的用葯原則:要掌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服葯方法
多數患者的關節炎症狀日輕夜重;少數患者症狀日重夜輕。所以一線葯物的使用,宜按症狀的周期性變化靈活調整。凡日重夜輕者,宜晚上服葯;凡日輕夜重者,宜早上服葯。再者,多數中、西醫抗風濕葯,都或多或少地對胃腸道有影響,故均宜在餐後半小時左右服用。
2,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葯物要及時調整
對於急性期的病人,要注意調整一線葯物。調整一線葯物,需按症狀變化做到痛減葯減、痛消葯撤。對於有消化道潰瘍病的患者,宜選擇外用葯物,如扶他林霜、紅葯氣霧劑等;對有高血壓病的患者,應慎用戴芬、萬絡等葯。
二線葯物起效緩慢,大多要1-3個月才起作用。所以,病人在使用二線葯物時要耐心等待、堅持用葯。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葯物,什麼時候加葯、減葯、停葯,患者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辦,切不可隨心所欲。
3、類風濕關節炎的用葯原則:治療方案必須因人而異
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盡早使用慢作用葯或控制病情葯物;治療方案必須因人而異,以聯合用葯治療為原則,不同病情、不同個體用葯各異;充分考慮用葯的安全性,防止各種意外並發症發生;考慮病人的經濟負擔,使病人能堅持長期用葯。
7、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中成葯有哪些
1、類風濕中葯之通絡壯骨散
治療類風濕疾病的中葯,每包30g、用適量熱開水調成稠糊狀、貼於疼痛部位、然後用軟塑料薄膜蓋在葯糊外、用布裹嚴;一般時長為30分鍾到一個小時,以患者不能耐受為度,其後把葯糊揭下。每用葯一次,間隔7天
2、類風濕中葯之防風薏米煎
這種葯物具有散風除濕的作用,薏米30克,防風10克。薏米洗凈,與防風共煎,取葯汁約200毫升。每日1劑,1次服完,連用1周,停3日後可再用
4、類風濕中葯之痹苦乃停片
葯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葯、制馬錢子、懷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溫通化陽、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7片,每日4次,兒童酌減
5、類風濕中葯之麝香丸
葯物組成:川烏3枚、地龍5條、全蠍、黑豆各21個
製法:上葯俱生用、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糊為丸、跟綠豆一般大
功效: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症見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咬,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甚者10丸。夜卧令腹空,溫酒下,每日3次
6、類風濕中葯之風濕寒痛片
葯物組成:青風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黃芪、黃芩等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過20片)。每日2~3次
也可以選擇吃氨糖,它可以修復骨關節、緩解骨關節疾病、增加骨密度等……氨糖能夠加快軟骨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刺激軟骨彈性組織的修復、再造。
適宜人群:
1、骨骼僵硬、運動量大、關節容易勞損的人群;
2、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痛風、椎間盤突出的人群;
3、肩周炎、頸椎炎、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及各種關節疼痛腫脹的人群;
4、骨質退化的中老年人群;
5、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
6、長期伏案工作者
8、我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
正規的地方買,比如好葯師.網上葯.店,去上面逛逛,華天寶桂龍葯膏的不錯
9、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哪些西葯?
(1)非激素性抗炎葯物
這類葯物通常稱一線葯物。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這類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細胞內的cAMP 增加,溶酶體膜穩定性增加,減少酶的釋放。但這類葯物雖然能減輕症狀,卻對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反應不發生根本影響,因此不能控制病情發展,只能改善症狀。
①吲哚美辛。開始劑量為每日75mg,分3 次飯後口服,其後逐漸增至每日100 ~ 150mg。孕婦、潰瘍病、精神患者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 ~ 4g 口服,4 至6 小時1 次。
③吡羅喜康。每次20mg 口服,每日1 次,飯後服。
④布洛芬。每日1 ~ 18g,分3 ~ 4 次口服。副作用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 口服,日2 次。副作用較少。
⑥氟芬那酸。每次0.2 ~ 0.4mg 口服。每日3 次。
一線葯物不主張聯合使用,應用某一種葯物3 周仍無效者,可更換另一種葯。經半年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應用二線葯物。
(2)緩解性葯物
這類葯物又稱二線葯物。其共同特點是作用慢,可影響疾病的免疫反應病理過程。
①金鹽。可改善體液和細胞免疫,減少骨質的侵蝕、破壞,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 的金鹽制劑,靜脈注射療效較好。包括硫代蘋果酸金鈉和金諾芬。口服金諾芬6mg,每日1 次。持續15 年,類風濕因子可有37% 轉陰。
②青黴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鍵斷裂,而發生解聚,降低RF水平。劑量為每日250 ~ 1800mg,病情好轉後改為每日250mg 維持。
服葯後1.5 ~ 2 個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損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開始劑量為每日250 ~ 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者慎用。為減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 個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類似青黴胺。可中度改善類風濕症狀,能增強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與一線葯物聯合應用,療效較好。
用法:25 ~ 50mg,口服,每日3 次,每周單日用,雙日停,12 周為1 療程。
(3)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首選此類葯。其應用指征如下。
①常規治療無效時,可與一、二線葯物合用。
②嚴重關節外並發症,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
使用原則:最小劑量(如潑尼松每日小於10mg)。最短期限(因長期使用易發生無菌性骨壞死)。盡早減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劑
此類葯物又稱三線葯物。凡對一、二線葯物治療無效或有嚴重反應者可應用。
①環孢素。可抑制T 輔助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激活,或延遲引起過敏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的產生。用量為每日10mg/kg,靜脈注射。
療程60 日,總有效率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過程,並防治有關感染誘因,口服每日2g,症狀嚴重時每日可用3g,療程為兩個月。對晨僵、握力、血沉、C- 反應蛋白均可明顯改善。
③環磷醯胺。對頑固性類風濕有效。但副作用較多,不宜首選。
每次100 ~ 200mg,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射,每周1 ~ 2 次,療程總量為3g。副作用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為每日2.5 ~ 3mg/kg。如合用別嘌呤醇,該葯減量25%。
⑤甲氨蝶呤。可阻斷細胞的二氫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因而抑制類風濕,達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 ~ 50mg。每12小時口服1 次,連服3 次為宜。療程不超過6 個月。對一、二線葯物無效者作用顯著。孕婦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 - 干擾素。應用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生產的γ - 干擾素具有抑制DNA 和核糖核酸的復制,抑制T 細胞增殖,降低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的作用。每次1000 萬單位,肌內注射。7 次為1 療程。
②特異性抗體(McAb)。是通過人腫瘤細胞致敏的某個淋巴細胞單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它具有高純度,特異性強的特點。用鼠的McAb 與蓖麻毒素蛋白A 鏈免疫偶聯的IT(免疫毒素)特異地結合T 細胞亞群上,通過酶樣作用方式重復滅活核糖核酸,破壞和殺傷這些細胞,IT 治療量每日為0.05 ~ 0.33mg/kg,5 ~ 10 天為1 療程。
結果有效率為50%。
(6)其他葯物
①卡托普利。本品結構與青黴胺分子相似,能阻滯緩激肽的釋放,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用法:12.5 ~ 25mg,口服,每日3 次。最大量每日200mg。一般2 ~ 3 個月症狀明顯改善,類風濕因子轉陰率67%。
②鋅制劑:硫酸鋅每日10mg/kg。成人每天不宜超過700mg,兒童不宜超過每日150mg。一般認為對改善免疫指標優於症狀的改善。
10、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成葯有哪些?
中成葯有經濟、省時、服用方便的特點,對需長期服用中葯治療的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尤為適宜。對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配合西葯治療也有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疏風定痛丸。功能溫經散寒,散風除濕,通絡止痛,兼能強壯筋骨。適用於關節肌肉酸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肢體重著,四肢麻木,腰膝酸軟者。每次1 丸,每日2 次。
與疏風定痛丸功用相類似,能治療風寒濕痹而偏重於風寒的還有風濕骨痛片、九味羌活丸、散風活絡丸、小活絡丸、祛風舒筋丸、換骨丹以及_薟丸等。臨床均可選用。
(2)寒濕痹沖劑。功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肢體冷痛沉重,或腫脹,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沉遲者。
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具有上述症狀的患者還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筋丸、活絡丹等。
(3)寒熱痹沖劑。功能溫經除濕,散風清熱,涼血通絡。適用於肌肉關節腫痛,觸之發熱,但喜暖畏寒,或肌肉關節腫痛,觸之不熱,但自覺有熱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4)濕熱痹沖劑。功能疏風清熱,利濕通絡。適用於肌肉關節酸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近,得冷則舒,伴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此外還可選用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拈痛丸等。
(5)瘀血痹沖劑。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用於肌肉關節疼痛劇烈,為刺痛,或久痛不已,或痛處不移,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結,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膚甲錯乾燥,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具有類似功用的還有百寶丹、跌打丸、骨刺丸、舒筋活血丸等。
(6)_痹沖劑。功能補肝腎,強筋骨,散風除濕,通經活絡,蠲痹止痛。適用於痹證久病不愈,肌肉關節輕度腫脹、重著、麻木,腰膝酸軟,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滑細者。每次1 ~ 2袋,每日2 ~ 3 次。
(7)祛風止痛片。功能祛風止痛,散寒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適用於關節疼痛重著或麻木,遇陰寒天氣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者。每次6 片,每日2 次。
健步虎潛丸、金剛丸等除具有祛風散寒功用之外,又能補肝腎,亦適用於痹證日久兼見肝腎不足的患者。
(8)獨活寄生丸。功能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益肝腎。適用於腰膝酸軟而痛,關節酸楚,屈伸不利,喜暖惡寒,肢末欠溫或麻木不仁,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每次1 丸,每日2 次,溫開水加黃酒少許,空腹沖服。
薯蕷丸、人參再造丸、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補肝丸等均具有祛風濕,補氣血的功用,可隨證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