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列侯關節炎

列侯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1-06-16 21:57:20

1、北京最好的骨科醫院

去協和醫院吧
邱貴興院士帶領的團隊是很不錯的
不要相信什麼小醫院,被騙財是小事

2、濟寧梅氏屬於哪一支???

一、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為商湯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朝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干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秦朝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省)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時有安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魏晉南北朝時,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後逐漸發展成為梅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際見諸史冊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賾、梅陶父子外,還有吳興(今屬浙江省)人梅蟲兒。可見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一帶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盪,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際,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可謂人丁興旺,名人輩出,並且此際梅姓已有人定居於甘肅。明初,梅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雲南。清朝以後,梅姓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三、歷史名人
梅詢:宣城人,宋朝官吏。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
梅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松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
梅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
梅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
梅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斗雞最精。
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文學家。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員外郎,世稱梅都官。其詩平淡樸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因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孫,清代詩書畫家,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後人匯編為《梅氏叢書》。其兩位弟弟也長於天文數學。
梅曾亮: 江蘇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學家。道光進士,官戶部郎中。專力古文,有盛名。詩亦清秀。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貽琦:天津人,現代著名學者。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赴美。1957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
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出身京劇世家,十一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解放後,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有《梅蘭芳文集》。
梅艷芳:廣西合浦人,歌手、演員。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2003年12月30日凌晨因子宮頸癌病逝香港。1968年,五歲的梅艷芳開始跟著媽媽所創辦的錦霞歌舞團走唱公園、街頭、歌劇院。1982年憑借《風的季節》獲得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冠軍,就此步入娛樂圈,成為香港八零年代最受歡迎的女藝人。
梅婷:生日:4月30日,星座:金牛座 身高:166cm 體重:47kg學歷: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藝術成就:電影作品:《花眼》《紅色戀人》等電視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南北一家親》《心網》。獲第二十二屆國際開羅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獲九八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獲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第六屆評選最佳女主角獎。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還有: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相當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宛陵堂:宋朝時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堯臣,世稱宛陵先生 ,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工詩,與歐陽修為詩友,著有《宛陵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汝南堂」、「華萼堂」、「績學堂」等。
====================================================================
【梅姓宗祠通用對聯】
〖梅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中侯苗裔;
汝南望族。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梅姓的源流和郡望。
郎中三絕;
梅月二清。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書畫家梅朗中。梅朗中,字朗三,諸生,宣城人。善詩書畫,時稱「三絕」。有《畫帶園集》。下聯典指明代進士梅月。梅月,普定人。嘉靖間,歷官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行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仙隱吳市;
詩詠都官。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壽春人梅福,字子真,少年時在長安求學,懂《尚書》、《轂梁春秋》,後官南昌尉,不久,棄官還鄉。成帝、哀帝時,曾多次上書。元始年間,王莽專權,他離家到九江,相傳後來成了仙;有人曾在會稽見到他;又說改姓埋名在吳市做門卒。下聯典指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少年時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屬官,中年後賜進士出身,任國子監直講,官至都官員外郎。論詩注重政治內容,對宋初有些作家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寫作技巧上重視細致深入,認為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品致力於反映社會矛盾,風格平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很受陸游、劉克庄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濃香滿袖;
績學參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宣城人梅詢,字昌言,梅堯臣的叔父,進士出身,真宗時官三司戶部判官,後以侍讀學士出任許州知州。他喜愛焚香,每天早上一定點燃兩爐香,用公服罩上,直至灌滿兩袖筒,坐下後打開,使滿屋飄香,人們稱為「梅香」。下聯典指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字定九,號勿庵,安徽宣城人,畢生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始終未做官。共著書八十多種,《梅氏叢書輯要》中收錄的三十多種,可作為代表。在天文學上主要介紹《崇禎歷書》的部分內容和解釋《大統歷》;在數學上主要介紹當時流傳的中國古代數學和西方演算法,並有所補充和發展。康熙皇帝曾賜他「績學參微(治理學問,能領悟微妙的意旨)」四字。
汝南世澤;
雙清家聲。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梅月,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濃香滿袖;
績學參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梅詢,侈於奉養,喜焚香,以公服罩之而出,坐定拔開,滿室濃香,人謂之「梅香」。下聯典指清•梅文鼎,精歷算之學,清聖祖嘗以「績學參微」四字賜之。
宣城逸韻;
吳市清風。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梅詢事典。下聯典指漢•梅福事典。
-----------------------------------------------------------------
〖梅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榕聲浮遠岫;
石氣結寒雲。
——梅庚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書畫家梅庚題贈聯。梅庚,字耦長,號雪坪,安徽宣城人。康熙舉人,官泰順知縣。善八分書,作畫曠逸有雅韻。工詩,有《天逸閣集》。
-----------------------------------------------------------------
〖梅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詞客昌言博學;
詩人少達多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三司戶部判官莓詢,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梅堯臣。
-----------------------------------------------------------------
〖梅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績學詩文流光遠;
經星歷算播惠長。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天文數學家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號勿庵,宣城人。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志初稿謬誤五十餘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達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又有《績學堂詩文鈔》。下聯典指清代天文學家梅文鼎,字爾泰,與兩兄(文鼎、文鼐)皆精研歷算之學。夜則披圖卯觀,晝則運籌推步。考訂前史,輯有《中西經星同異考》。
卅載清明重竹帛;
一生亮節媲梅花。
——王大任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大任挽梅貽奇撰題聯。梅貽奇(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7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野鳧眠岸有閑意;
老樹著花無丑枝。
——梅堯臣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北宋文學家梅堯臣(1002-1060)《東溪》詩句聯。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任河南主簿時,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古文運動。仁宗時曾參與編修《新唐書》。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香煙篆出平安宅;
燭蕊生成富貴花。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梅氏宗祠余慶堂聯。據梅屋村梅氏家族的族譜記載,梅氏家族的老祖宗原是廣東順德龍山人,於清朝嘉慶年間來到合浦常樂鎮做生意,後在此定居、繁衍。香港一代歌後、著名影星梅艷芳的祖祠就在這里。1993年北海舉辦首屆國際珍珠節時,梅艷芳應邀到北海演出,登台演唱時坦陳自己的祖籍是北海市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該梅氏宗磚牆瓦頂,門上高掛「春風第」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宗祠內的神龕上,香火旺盛,中間有一個燙金的「神」字,「神」字兩邊普是這副對聯,橫批是「余慶堂」三字。宗祠內,張貼著梅氏家族老祖宗的畫像。梅家仁老人說,逢年過節,梅氏家族的人均要來祠堂拜祭祖先。梅氏家族中人都知道梅艷芳是香港歌後和著名影星,頗具愛心且口碑甚好,還聽說過她曾經參加了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家都為梅氏家族有這樣的好後代深感自豪。可惜她時運不佳,竟患上了宮頸癌。於2003年12月30日凌晨辭世,同時對她的英年早逝深感悲痛。
-----------------------------------------------------------------
〖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祖有遺編,昌言文集、聖俞詩稿;
家無長物,誕生字匯、定九叢書。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宣州市浦田村梅氏宗祠聯。
--------------------------------------------------------------------------------
【中國人民解放軍梅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梅盛偉少將
梅盛偉(1914-2001),曾用名梅聲為,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人。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宣傳員、師文印股股長,團政治處主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處股長、科長,天全獨立團團長,第80團政治部主任,後方縱隊司令部通信科科長,紅4軍司令部參謀、政治部保衛部秘書。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印股股長,129師第1、第2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總務處副處長、直供處政治委員,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3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24旅71團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2團副政治委員,合江軍區5支隊副政治委員,鶴立獨立團團長,興山警備司令員,合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沈陽軍區防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員,1950年組建東北防空部隊,任東北防空部隊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1日,高炮17團一舉擊落4架F-84型敵機。該月高炮部隊對敵作戰168次,擊落敵機11架,擊傷69架。空軍和防空軍合並後,任沈陽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1軍、第2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交通部顧問組組長、黨組成員,1995年8月離休。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梅嘉生少將
梅嘉生(1913-1993),江蘇省丹陽縣人。1926年隨生母到上海讀書,小學畢業後到一家中葯店當學徒,出徒後在父親的葯店當伙計,工余在夜校學校英語,不久考入華夏大學附屬中學。日軍佔領東北後,到南京報考國民黨陸軍軍校,學習裝甲兵課程。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梅嘉生回到家鄉,組織抗日武裝,和鄰村的管文蔚取得聯系,組織起農民自衛團。陳毅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北上時歸屬新四軍。歷任丹陽游擊縱隊3大隊大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3團團長,蘇皖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教導總隊中級幹部隊隊長,新四軍第1師3旅參謀長,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蘇中公學教育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副參謀長,第1軍委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1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4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經歷過「紫石英號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戰軍各抽調一個師的全套幹部參加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同時由第三野戰軍調集幹部組成顧問團團部班子,由第四野戰軍抽調一個軍事學校的班子擔任越軍軍事學校的顧問。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和粟裕商議,由當時設在南京的華東軍政大學第3總隊首長組成顧問團團部,由總隊隊長梅嘉生擔任韋國清的主要助手,擔任了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參謀長、第一副團長。曾經主持為越軍起草了《戰斗條令》、《隊列條令》和《內務條令》。1952年越南人民軍發動西北戰役,負責戰役計劃的准備,幫助越軍總部組織了戰場偵察,並和武元甲進行了8天沙盤推演作業。西北戰役開始時,梅嘉生隨越軍行動,兩次遇險,一次幾乎被定時炸彈炸著,一次是法軍飛機轟炸,警衛員把他壓在自己身子底下。西北戰役之後,和武元甲趕到越南和寮國邊境,會見了寮國巴特寮戰線領導人蘇發努馮親王,商議組織桑怒戰役。1953年,韋國清和梅嘉生隨越軍進入寮國上寮邊境地區。參與上寮戰役。上寮戰役越軍全勝,胡志明宴請韋國清、梅嘉生和鄧逸凡,胡志明將一個雞腿夾到梅嘉生碗里說:你為了越南的救國事業染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吃了這個,盡快康復!韋國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戰計劃》。韋國清、梅嘉生還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邊府戰役計劃。1954年1月,韋國清、梅嘉生到奠邊府前線,梅嘉生還到前沿觀察法軍陣地。回國後,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華東軍區戰史編輯室主任,1964年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197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越南民主共和國二級軍功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3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
----------------------------------------------------------------------------------
【關於梅氏緣起,黃梅新開鎮現今網路及專家比較流行的一個觀點】
按幾個版本的關於梅姓資料來看,梅姓的最早始祖為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諸侯梅伯——這,我們可從「殷王太丁封弟於梅[時地為今安徽亳州以南]是為梅伯,後以國為氏」知。據史書稱梅為梅國國君後至商紂時被紂醢(hǎi,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 )。梅死後(地名為今湖北黃梅),他的子孫便以(邑yì ,那個地名)為自己的姓氏了。
梅姓始祖梅伯是商末紂時朝廷一位直臣,因正直敢言而而使紂王不快,將其屍體殘忍剁成肉醬。於是後人就依地名而為其姓尊「梅伯」流傳千古。
這里我們可以猜測下兩個疑問:①當時梅伯所轄的梅國是否就是現今的湖北黃梅一帶?(依據梅姓的最早人數多是在黃梅一帶,而這一姓氏的人們就是因其邑——當時地名而隨之的。)②梅伯死時是在黃梅?(依據不大確定,因為當時商之國都是在今河南一帶的,雖說湖北與河南相隔不遠,但也很難說清他是在哪兒被紂所醢的。
另有宋濂的《梅府君墓誌銘》也很詳細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為殷紂所廢,周武王既伐紂,封伯諸孫黃梅,號曰忠侯,遂以梅為氏」。 {譯:梅本為子姓(即:該姓始為別人之名),梅始祖為梅伯,後被殷商紂王剁成肉醬,在周武王滅掉紂王後,周武王封梅伯後代★★★翻譯暫放於此,有語病要請教專家★★★}
總之我很感覺和理由覺著梅姓之起始是與今湖北黃梅地區有著不能割斷的絲連。而就我本人乃一梅氏又在湖北黃梅地區諳熟地十分來講,如黃梅縣新開鎮扁擔列、新列和上五房等都是梅姓廣地,且在我印象中小時候有位也是梅姓的女同學曾這樣說過「我老家就是新開街上的,我爸說以前新開(鎮)全是梅姓的」。呵,不敢枉自狂說,只是想有可能梅姓之起源估摸真是由黃梅而出出去的。
另外又會一些資料顯示梅姓中也摻和有其他些非「一枝獨秀」局面。如「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還有說在南北朝「五胡亂華」後南蠻和北狄先後改姓為梅。在《姓氏考略》一書中有這樣寫道:「南蠻有梅姓,見《魏志》,北狄奚酋長有梅姓,見《唐書》。」
我曾在百度為梅氏何處是其發祥(或源)地而苦苦求解。但http://ke.baidu.com/view/37989.htm和http://ke.baidu.com/view/309562.htm兩個同為百度上的相關資料卻在這一觀點上給出了兩個很自己駁論的文字,當然後者要好一點。前者說其發祥地在河南後則是湖北黃梅。比如看前者在「一則姓氏講時末了第二段「得姓於周朝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漢末年,便已逐漸從發源地的河南,逐漸播遷到了現在江西省九江一帶,當時十分有名氣的高士梅福,便是安徽壽春人。」後者則在第二節「遷徙分布」中提道「……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
就我認為第二者要相對前者在表敘梅氏起源一點上客觀地多,可同時我也對後者來論不敢苟同有自己的觀點。就我認為梅氏起源應為黃梅還是河南只且僅只需抓住後世幾不同版本所引的同句話「梅世子孫後隨梅伯姓氏乃據其邑而決之的」。那其邑何為呢?正是黃梅呀,這點我們可從那句翻譯不了的古語中知,它說周武王覆了商朝為紀念正直敢言的梅伯便於黃梅賜予其地人們都為是姓。而當時商朝首都朝歌就是今河南北部隸屬鶴壁市的淇縣,在若我沒猜測的殷商王封其弟的梅國湖北黃梅應是又遙遠又近的。這一點恰是符合古代帝王予諸侯及諸侯國的「戒備」之心常理的。所以為了說明我的論斷之先見,讓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去了解下那段愚昧與科學相間的昏暗年代吧。
下面的這個商王系表是節自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shangchao.htm上的。
請注意一點商朝叫太丁的帝王有兩位:一位是商朝順數第二位和另一位是商朝倒數第二位。我用了「粗體顯示將它們標清。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湯->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紂王)
從上面的」商王朝王系表「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里所講的是後一個「太丁」商王。根據歷史結合上面談到的我們可以很自然知道歷史上曾這樣的發生過。那就是,太丁的弟弟梅伯在他仙逝後又作為臣子效命於帝辛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朝最後一個、最慘無人道的王商紂王。由於商紂王昏聵無道、梅伯的正直敢言致使紂王怒氣之下將梅伯殺後又不解恨地剁成了肉醬。而就在這王權與貴族權勢的斗爭發展到鼎點之時。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外圍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在西人周武王滅掉殷商後,英明聖世的周武王為了紀念那位曾令他敬仰的忠臣梅伯,於是令梅伯生前所轄地的臣民們以梅地之名作姓永示悼念。
最後關於梅伯在何處丟命暨是全篇之總結我想補充幾點:①梅伯定不會在他所轄之域受醢刊。②梅伯的梅國定是在今湖北黃梅地區。③由二知梅姓氏的發源地應不是河南汝南地區而是湖北黃梅地區。④梅姓在中國有三千多年歷史,是一個子姓,但我們後代因有梅始祖梅伯這樣的人物而感到驕傲與自豪。⑤姓「梅」之人名字如同姓「吳」樣是很難取的。曾看見著名相聲大師馬三立說吳姓取「吳自有」為最好而「梅」姓他沒說我卻覺得「梅傲雪」乃一好名字。解釋為:梅是單枝生長的,雪又喻冬日之秀——「梅」,前後照應,雙雙承祥,能給其補不足;其意堅韌自強,傲雪呈香。⑥姓「梅」的人都會如同「梅花」傲雪的骨氣而勇往直前的。⑦上面的翻譯「梅本子姓,其先梅伯,為殷紂所廢,周武王既伐紂,封伯諸孫黃梅,號曰忠侯,遂以梅為氏。」現翻譯如下:梅本為子姓(即:該姓始為別人之名),梅始祖為梅伯,後被殷商紂王剁成肉醬,在周武王滅掉紂王後,周武王封伯的那些子孫於黃梅這個地方吧。另一翻譯: 梅氏一族本來姓子 其先祖為梅伯,(這里的梅應該指的是封地,他因封地而被稱為梅伯)然後封梅伯為忠侯,然後後人就以此為姓了。

3、梅姓的由來?

梅姓起源參考之一
梅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時候有梅國,是殷的同姓封國。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於梅國(今安徽毫縣東南),後來太丁有封了他為伯爵,於是世稱梅伯。梅伯是位忠於國家、愛護百姓的王族,但後來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統治的時候,由於紂王的殘暴荒淫,導致國家敗壞,百姓苦難。梅伯關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勸說紂王改邪歸正,而紂王竟惱羞成怒並因此用殘酷的刑法將梅伯折磨至死。後來周武王起兵,打敗紂王奪得天下,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為人,追加給梅伯的稱號叫忠侯,並優待梅伯的子孫後代。而梅伯的子孫為了紀念梅伯,就以封地為姓氏,並且世代姓梅。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梅堯臣,北宋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他認為寫詩應注重政治內容,在寫作技巧上要重視細致深入。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淡,對轉變當時靡麗的詩風影響很大。

姓氏:梅
祖籍:汝南
祖宗:梅伯
郡望:汝南郡 華萼堂
分類:以國為氏
歷史名人
最早的梅姓名人就是十分有名氣的高士梅福,宋、明這際,較有地位、名聲的梅姓人士很多,如梅詢、梅堯臣、梅旋等人,都是備受後世推崇的文人學者;又如曾助岳飛討賊有功的梅成和,明初靖難之變時盡忠維護建文帝的大臣梅殷等,也是受人敬仰的人物。清代畫家梅清、天文數學家梅文鼎、古文學家梅曾亮等,都是很在影響的文人、學者
姓氏來源
根據明代宋濂所著的《梅府君墓誌銘》記載,梅姓出自子姓,始祖是梅伯,在殷商時被紂王所滅,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封梅伯的孫子黃梅,號稱忠侯,後代從此就以梅為氏。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梅姓出自子姓,殷王太子受封於梅,稱為梅伯,後代以國為氏。另一支梅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古代南蠻之地有梅姓,在魏志中記載,北狄族奠長中有梅姓。望族居於汝南郡,即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

【梅】梅 MEI
一、姓氏來源 梅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居136位,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人口約佔全國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姓起源有三:一為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後裔。殷商時,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亳縣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到商紂王時,紂荒淫無道,梅伯數進諫均不聽,反遭紂王廢黜,後遭紂殺戮。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梅伯的後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封地為姓,稱梅氏。二為漢時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三為清滿族八旗姓梅佳氏者,改為梅姓。 梅氏的郡望為汝南郡,世稱汝南世第。汝南郡,漢高祖時設置,其地相當於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區。 梅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二、梅姓名人 梅蘭芳: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生京劇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裝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 梅派 。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 梅文鼎:宣城人,清代天文數學家。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地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志初稿謬誤五十餘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達八十餘種,富有科學價值。 梅堯臣:宣城人,國子監直講,北宋文學家。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宋初的古文運動。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 「蘇梅 」。 梅詢,年少時即好學,尤愛詩詞,官至許昌知州。喜焚香,每日清晨必焚香兩爐,罩住香爐,灌香盈袖,坐後方開,濃香滿室,人稱梅香。 梅郎中:清代詩書畫家。善詩書畫,時稱 三絕 。有《畫帶園集》。 梅 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為人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 梅月雙清 」之譽。 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任南昌尉),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 當代有京劇表演家梅葆玖,香港著名藝人梅艷芳。

4、梅氏起源於什麼時候?

梅氏起源於商朝。
【梅姓得姓始祖】:梅伯。商末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干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梅姓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為湯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秦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省)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時有九江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魏晉南北朝時,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後逐漸發展成為梅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際見諸史冊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賾、梅陶父子外,還有吳興(今屬浙江省)人梅蟲兒。可見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隋代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一帶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閹宦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盪,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際,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可謂人丁興旺,名人輩出,並且此際梅姓已有人定居於甘肅。明初,梅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雲南。清代以後,梅姓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梅姓歷史名人】
梅 詢:宣城人,宋代官吏。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
梅 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松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
梅 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
梅 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
梅 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斗雞最精。
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文學家。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員外郎,世稱梅都官。其詩平淡樸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因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孫,清代詩書畫家,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後人匯編為《梅氏叢書》。其兩位弟弟也長於天文數學。
梅曾亮: 江蘇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學家。道光進士,官戶部郎中。專力古文,有盛名。詩亦清秀。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貽奇:天津人,現代著名學者。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赴美。1957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
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出身京劇世家,十一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解放後,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有《梅蘭芳文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還有: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梅姓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相當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宛陵堂:宋朝時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堯臣,世稱宛陵先生 ,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工詩,與歐陽修為詩友,著有《宛陵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汝南堂」、「華萼堂」、「績學堂」等。
【梅姓宗祠通用對聯】
〖梅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中侯苗裔;
汝南望族。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梅姓的源流和郡望。
郎中三絕;
梅月二清。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書畫家梅朗中。梅朗中,字朗三,諸生,宣城人。善詩書畫,時稱「三絕」。有《畫帶園集》。下聯典指明代進士梅月。梅月,普定人。嘉靖間,歷官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行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仙隱吳市;
詩詠都官。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壽春人梅福,字子真,少年時在長安求學,懂《尚書》、《轂梁春秋》,後官南昌尉,不久,棄官還鄉。成帝、哀帝時,曾多次上書。元始年間,王莽專權,他離家到九江,相傳後來成了仙;有人曾在會稽見到他;又說改姓埋名在吳市做門卒。下聯典指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少年時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屬官,中年後賜進士出身,任國子監直講,官至都官員外郎。論詩注重政治內容,對宋初有些作家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寫作技巧上重視細致深入,認為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品致力於反映社會矛盾,風格平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很受陸游、劉克庄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濃香滿袖;
績學參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宣城人梅詢,字昌言,梅堯臣的叔父,進士出身,真宗時官三司戶部判官,後以侍讀學士出任許州知州。他喜愛焚香,每天早上一定點燃兩爐香,用公服罩上,直至灌滿兩袖筒,坐下後打開,使滿屋飄香,人們稱為「梅香」。下聯典指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字定九,號勿庵,安徽宣城人,畢生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始終未做官。共著書八十多種,《梅氏叢書輯要》中收錄的三十多種,可作為代表。在天文學上主要介紹《崇禎歷書》的部分內容和解釋《大統歷》;在數學上主要介紹當時流傳的中國古代數學和西方演算法,並有所補充和發展。康熙皇帝曾賜他「績學參微(治理學問,能領悟微妙的意旨)」四字。
汝南世澤;
雙清家聲。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梅月,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濃香滿袖;
績學參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梅詢,侈於奉養,喜焚香,以公服罩之而出,坐定拔開,滿室濃香,人謂之「梅香」。下聯典指清·梅文鼎,精歷算之學,清聖祖嘗以「績學參微」四字賜之。
宣城逸韻;
吳市清風。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梅詢事典。下聯典指漢·梅福事典。
-----------------------------------------------------------------
〖梅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榕聲浮遠岫;
石氣結寒雲。
——梅庚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書畫家梅庚題贈聯。梅庚,字耦長,號雪坪,安徽宣城人。康熙舉人,官泰順知縣。善八分書,作畫曠逸有雅韻。工詩,有《天逸閣集》。
-----------------------------------------------------------------
〖梅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詞客昌言博學;
詩人少達多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三司戶部判官莓詢,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梅堯臣。
-----------------------------------------------------------------
〖梅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績學詩文流光遠;
經星歷算播惠長。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天文數學家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號勿庵,宣城人。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志初稿謬誤五十餘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達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又有《績學堂詩文鈔》。下聯典指清代天文學家梅文鼎,字爾泰,與兩兄(文鼎、文鼐)皆精研歷算之學。夜則披圖卯觀,晝則運籌推步。考訂前史,輯有《中西經星同異考》。
卅載清明重竹帛;
一生亮節媲梅花。
——王大任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大任挽梅貽奇撰題聯。梅貽奇(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7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野鳧眠岸有閑意;
老樹著花無丑枝。
——梅堯臣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北宋文學家梅堯臣(1002-1060)《東溪》詩句聯。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任河南主簿時,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古文運動。仁宗時曾參與編修《新唐書》。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香煙篆出平安宅;
燭蕊生成富貴花。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梅氏宗祠余慶堂聯。據梅屋村梅氏家族的族譜記載,梅氏家族的老祖宗原是廣東順德龍山人,於清朝嘉慶年間來到合浦常樂鎮做生意,後在此定居、繁衍。香港一代歌後、著名影星梅艷芳的祖祠就在這里。1993年北海舉辦首屆國際珍珠節時,梅艷芳應邀到北海演出,登台演唱時坦陳自己的祖籍是北海市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該梅氏宗磚牆瓦頂,門上高掛「春風第」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宗祠內的神龕上,香火旺盛,中間有一個燙金的「神」字,「神」字兩邊普是這副對聯,橫批是「余慶堂」三字。宗祠內,張貼著梅氏家族老祖宗的畫像。梅家仁老人說,逢年過節,梅氏家族的人均要來祠堂拜祭祖先。梅氏家族中人都知道梅艷芳是香港歌後和著名影星,頗具愛心且口碑甚好,還聽說過她曾經參加了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家都為梅氏家族有這樣的好後代深感自豪。可惜她時運不佳,竟患上了宮頸癌。於2003年12月30日凌晨辭世,同時對她的英年早逝深感悲痛。
-----------------------------------------------------------------
〖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祖有遺編,昌言文集、聖俞詩稿;
家無長物,誕生字匯、定九叢書。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宣州市浦田村梅氏宗祠聯。
【中國人民解放軍梅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梅盛偉少將
梅盛偉(1914-2001),曾用名梅聲為,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人。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宣傳員、師文印股股長,團政治處主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處股長、科長,天全獨立團團長,第80團政治部主任,後方縱隊司令部通信科科長,紅4軍司令部參謀、政治部保衛部秘書。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印股股長,129師第1、第2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總務處副處長、直供處政治委員,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3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24旅71團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2團副政治委員,合江軍區5支隊副政治委員,鶴立獨立團團長,興山警備司令員,合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沈陽軍區防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員,1950年組建東北防空部隊,任東北防空部隊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1日,高炮17團一舉擊落4架F-84型敵機。該月高炮部隊對敵作戰168次,擊落敵機11架,擊傷69架。空軍和防空軍合並後,任沈陽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1軍、第2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交通部顧問組組長、黨組成員,1995年8月離休。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梅嘉生少將
梅嘉生(1913-1993),江蘇省丹陽縣人。1926年隨生母到上海讀書,小學畢業後到一家中葯店當學徒,出徒後在父親的葯店當伙計,工余在夜校學校英語,不久考入華夏大學附屬中學。日軍佔領東北後,到南京報考國民黨陸軍軍校,學習裝甲兵課程。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梅嘉生回到家鄉,組織抗日武裝,和鄰村的管文蔚取得聯系,組織起農民自衛團。陳毅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北上時歸屬新四軍。歷任丹陽游擊縱隊3大隊大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3團團長,蘇皖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教導總隊中級幹部隊隊長,新四軍第1師3旅參謀長,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蘇中公學教育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副參謀長,第1軍委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1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4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經歷過「紫石英號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戰軍各抽調一個師的全套幹部參加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同時由第三野戰軍調集幹部組成顧問團團部班子,由第四野戰軍抽調一個軍事學校的班子擔任越軍軍事學校的顧問。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和粟裕商議,由當時設在南京的華東軍政大學第3總隊首長組成顧問團團部,由總隊隊長梅嘉生擔任韋國清的主要助手,擔任了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參謀長、第一副團長。曾經主持為越軍起草了《戰斗條令》、《隊列條令》和《內務條令》。1952年越南人民軍發動西北戰役,負責戰役計劃的准備,幫助越軍總部組織了戰場偵察,並和武元甲進行了8天沙盤推演作業。西北戰役開始時,梅嘉生隨越軍行動,兩次遇險,一次幾乎被定時炸彈炸著,一次是法軍飛機轟炸,警衛員把他壓在自己身子底下。西北戰役之後,和武元甲趕到越南和寮國邊境,會見了寮國巴特寮戰線領導人蘇發努馮親王,商議組織桑怒戰役。1953年,韋國清和梅嘉生隨越軍進入寮國上寮邊境地區。參與上寮戰役。上寮戰役越軍全勝,胡志明宴請韋國清、梅嘉生和鄧逸凡,胡志明將一個雞腿夾到梅嘉生碗里說:你為了越南的救國事業染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吃了這個,盡快康復!韋國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戰計劃》。韋國清、梅嘉生還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邊府戰役計劃。1954年1月,韋國清、梅嘉生到奠邊府前線,梅嘉生還到前沿觀察法軍陣地。回國後,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華東軍區戰史編輯室主任,1964年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197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越南民主共和國二級軍功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3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

5、請問中國從古到今有哪些名人是姓「梅」的?

【梅姓得姓始祖】
梅伯。商末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干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梅姓其他歷史名人】
梅 詢:宣城人,宋代官吏。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
梅 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松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
梅 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
梅 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
梅 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斗雞最精。
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文學家。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員外郎,世稱梅都官。其詩平淡樸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因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孫,清代詩書畫家,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後人匯編為《梅氏叢書》。其兩位弟弟也長於天文數學。
梅曾亮: 江蘇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學家。道光進士,官戶部郎中。專力古文,有盛名。詩亦清秀。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貽奇:天津人,現代著名學者。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赴美。1957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
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出身京劇世家,十一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解放後,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有《梅蘭芳文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還有: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梅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梅盛偉少將
梅盛偉(1914-2001),曾用名梅聲為,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人。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宣傳員、師文印股股長,團政治處主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處股長、科長,天全獨立團團長,第80團政治部主任,後方縱隊司令部通信科科長,紅4軍司令部參謀、政治部保衛部秘書。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印股股長,129師第1、第2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總務處副處長、直供處政治委員,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3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24旅71團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2團副政治委員,合江軍區5支隊副政治委員,鶴立獨立團團長,興山警備司令員,合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沈陽軍區防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員,1950年組建東北防空部隊,任東北防空部隊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1日,高炮17團一舉擊落4架F-84型敵機。該月高炮部隊對敵作戰168次,擊落敵機11架,擊傷69架。空軍和防空軍合並後,任沈陽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1軍、第2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交通部顧問組組長、黨組成員,1995年8月離休。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梅嘉生少將
梅嘉生(1913-1993),江蘇省丹陽縣人。1926年隨生母到上海讀書,小學畢業後到一家中葯店當學徒,出徒後在父親的葯店當伙計,工余在夜校學校英語,不久考入華夏大學附屬中學。日軍佔領東北後,到南京報考國民黨陸軍軍校,學習裝甲兵課程。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梅嘉生回到家鄉,組織抗日武裝,和鄰村的管文蔚取得聯系,組織起農民自衛團。陳毅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北上時歸屬新四軍。歷任丹陽游擊縱隊3大隊大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3團團長,蘇皖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教導總隊中級幹部隊隊長,新四軍第1師3旅參謀長,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蘇中公學教育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副參謀長,第1軍委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1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4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經歷過「紫石英號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戰軍各抽調一個師的全套幹部參加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同時由第三野戰軍調集幹部組成顧問團團部班子,由第四野戰軍抽調一個軍事學校的班子擔任越軍軍事學校的顧問。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和粟裕商議,由當時設在南京的華東軍政大學第3總隊首長組成顧問團團部,由總隊隊長梅嘉生擔任韋國清的主要助手,擔任了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參謀長、第一副團長。曾經主持為越軍起草了《戰斗條令》、《隊列條令》和《內務條令》。1952年越南人民軍發動西北戰役,負責戰役計劃的准備,幫助越軍總部組織了戰場偵察,並和武元甲進行了8天沙盤推演作業。西北戰役開始時,梅嘉生隨越軍行動,兩次遇險,一次幾乎被定時炸彈炸著,一次是法軍飛機轟炸,警衛員把他壓在自己身子底下。西北戰役之後,和武元甲趕到越南和寮國邊境,會見了寮國巴特寮戰線領導人蘇發努馮親王,商議組織桑怒戰役。1953年,韋國清和梅嘉生隨越軍進入寮國上寮邊境地區。參與上寮戰役。上寮戰役越軍全勝,胡志明宴請韋國清、梅嘉生和鄧逸凡,胡志明將一個雞腿夾到梅嘉生碗里說:你為了越南的救國事業染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吃了這個,盡快康復!韋國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戰計劃》。韋國清、梅嘉生還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邊府戰役計劃。1954年1月,韋國清、梅嘉生到奠邊府前線,梅嘉生還到前沿觀察法軍陣地。回國後,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華東軍區戰史編輯室主任,1964年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197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越南民主共和國二級軍功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3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

與列侯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