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炎怎麼治
1.飲食調節
不同類型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原則不同。目前無確鑿的證據證實營養缺乏與關節炎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常由於全身的炎症反應,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其他感染性關節炎也可由於急性期炎症導致機體消耗,不利於關節炎的恢復。上述患者應盡可能補足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必要時給予胃腸營養,改善機體的抗病能力。與上述情況相反,骨關節炎及痛風患者多存在體重超重,尤其是痛風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紊亂,過高的血尿酸水平誘發及加重關節炎。因此,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控制飲食、適當減輕體重,減輕關節負擔。建議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減少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水產品的攝入,多進食鹼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卜及瓜類,嚴格限制飲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無證據證實紅酒可誘發痛風,相反,飲適量紅酒可能有利於降尿酸,而飲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於降尿酸。
2.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關節炎與環境尤其是感染的關系不可忽視。鏈球菌感染後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均與感染有直接關系。病原菌感染亦可能為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鏈球菌是導致關節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他與關節炎發病可能有關的微生物還包括EB病毒、巨細胞病毒(CMV)、細小病毒B19、痢疾桿菌、克雷白桿菌、結核桿菌及某些支原體、衣原體等。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防範於未然。
近年發現,吸煙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有顯著相關性。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且吸煙會影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戒煙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有可能會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調節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風濕性疾病。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抑鬱狀態,以積極的態度與疾病做斗爭,對關節炎的治療意義重大。
4.功能鍛煉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長期關節病變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及肌肉萎縮,功能鍛煉是關節功能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鍛煉時要注意鍛煉的時機、類型及強度。關節腫脹急性期應限制關節活動,抬高患肢以減輕水腫,必要時卧床休息直至關節腫痛改善。腫痛改善後,在不增加痛苦的前提下進行關節的屈伸和旋轉運動以增加關節活動度。負重關節的關節炎如膝關節炎、髖關節炎需避免負重運動。關節運動的類型不盡相同,膝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散步等運動,避免行走過多及下樓梯;腰部及頸部關節炎患者可選擇局部關節的旋轉活動,避免長期伏案、仰頭;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鍛煉。手小關節炎患者,則可選擇編織、編繩、捏橡皮泥、剪紙、書法、打字、園藝等以活動小關節。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均需從小量開始,循序漸進,以運動後不引起關節疼痛為宜,否則需調整鍛煉強度及減少鍛煉時間。在有條件的醫院,上述功能鍛煉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此外,患者應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時需直立,多睡硬板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攣縮,枕頭要低,一旦出現上胸椎及頸椎受累應停止使用枕頭。而膝關節炎患者則應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葯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葯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症狀及促進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症,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6.葯物治療
選擇治療葯物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並用其他葯物、是否妊娠;3)葯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葯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葯物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物(NSAIDs)、糖皮質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風濕葯物(DMARDs)、植物葯、生物制劑等。非甾類抗炎葯物為一線抗風濕葯物,能迅速緩解關節症狀,但不能阻止疾病進展,需酌情聯用其他葯物合用。Gs是最強的抗炎葯物,如果正確使用,能迅速緩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濫用,適用於存在關節外表現、過渡治療及局部應用。2010年中華風濕病學雜志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指南提出類風濕關節炎使用Gs的原則為短期、小劑量、聯合維生素D3和鈣劑、關節腔注射。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聯合、個體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變,明顯減緩病情進展,改善預後。此類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來氟米特(LEF)、硫酸羥氯喹(HCQ)等。但DMARDs對緩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關節炎急性期應聯合NSAIDs或Gs。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在積極有效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治療,但病毒性關節炎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反應性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亦有關,但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長達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療,目前意見不一。植物葯能輔助治療關節炎,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其在延緩骨破壞方面的確切療效。生物制劑的出現是風濕病相關關節炎患者的福音,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但使用之前需嚴格地篩查其適應症及禁忌症,權衡利弊。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為主,生物制劑尤其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效果最佳,尤其對於對DMARDs反應不好的中軸關節受累患者。
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對症止痛(對乙醯氨基酚、NSAIDs)外,還可在關節局部應用透明質酸。氨基葡萄糖類葯物及雙醋瑞因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可以延緩疾病進展,建議長期應用。
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選),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應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有無腎結石等選擇具體用葯。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苯溴馬隆)。通常以後者為首選。
7.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凈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8.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並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適應症。已經確診的關節炎,但個別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並給予腔內注射葯物。關節腔注射常使用的葯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濕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注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注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葯物滲出引起局部腫脹。
關節滑膜切除術適用於臨床、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葯物治療半年無明顯好轉時。術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備及術前葯物治療准備。關節矯形、關節置換用於具有關節畸形、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關節融合術可人為引起關節骨性強直以減輕疼痛,終止病變,或提供關節穩定。
綜上所述,關節炎的病因不一,治療亦不同。對不同的關節炎予以正確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予以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病因,其預後各異。
2、關節炎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3、"氯喹"是一種什麼葯物?
氯喹屬於抗瘧葯
葯物名稱 氯喹
英文名稱 Chloroeuine
說 明
片劑:每片含磷酸氯喹0.075g;0.25g。注射液:每支129mg(鹽基80mg)(2ml);250mg(鹽基155mg)(2ml)。 復方磷酸氯喹片(復方止瘧片)每片含磷酸氯喹110mg(鹽基66mg)和磷酸伯氨喹8.8mg(鹽基5mg)。1日1次,每次口服6片,連服3日。
功用作用 本品及其他4-氨基喹啉類抗瘧葯(如哌喹、氨酚喹等)主要對瘧原蟲的紅內期起作用,可能系干擾了瘧原蟲裂殖體DNA的復制與轉錄過程或阻礙了其內吞作用,從而使蟲體由於缺乏氨基酸而死亡。 本品能有效地控制瘧疾症狀發作。對紅外期無作用,不能阻止復發,但因作用較持久,故能使復發推遲(惡性瘧因無紅外期,故能被根治)。對原發性紅外期無效,對配子體也無直接作用,故不能作病因預防,也不能阻斷傳播。 目前臨床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惡性瘧原蟲對本品產生了耐葯性,使本品療效降低,因此在很多情況下需改用其它抗瘧葯或聯合用葯。 本品口服後,腸道吸收快而充分,僅8%經糞便排出。服葯後1~2小時血濃度即達高峰,t1/2為48小時。能貯存於內臟組織中,可在紅細胞內濃集,大部在肝內代謝,排泄較慢,故作用持久。
【應用】本品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控制瘧疾症狀。還可用於治療肝阿米巴病、華支睾吸蟲病、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可用於治療光敏性疾患,如日曬紅斑症。
用法用量
(1)口服,控制瘧疾發作,首劑1g,第2、3日各服0.5g。如與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兒首次16mg/kg(高熱期酌情減量,分次服),6~8小時後及第2~3日各服8mg/kg。肌內注射,1日1次,每次2~3mg/kg,靜脈滴註:臨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稀釋後緩慢滴注,每次2~3mg/kg。
(2)瘧疾症狀抑制性預防,每周服1次,每次0.5g。小兒每周8mg/kg。
(3)抗阿米巴肝膿腫 每1、2日,每日2~3次,每次服0.5g,以後每日0.5g,連用2~3周。 (4)治療結締組織病 對盤形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劑量1日1~2次,每次0.25g,經2~3周後,如症狀得到控制,改為1日2~3次,每次量不宜超過0.25g,長期維持。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用皮質激素治療症狀緩解後,可加用氯喹以減少皮質激素用量。
注意事項
(1)服葯後可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還可出現皮膚瘙癢、紫癜、脫毛、毛發變白,濕疹和剝脫性皮炎、牛皮癬;頭重、頭痛、頭昏、耳鳴、眩暈、倦怠、睡眠障礙、精神錯亂、視野縮小、角膜及視網膜變性等。 (2)有時可見白細胞減少,如減至4000以下應停葯。 (3)本品無收縮子宮作用,但可能使胎兒耳聾、腦積水、四肢缺陷,故孕婦忌用。
(4)對少數病人,可引起心律失常,嚴重者可致阿-斯綜合征,值得重視,若不及時搶救,可能導致死亡。
(5)長期使用,可產生抗葯性(多見於惡性瘧)。如用量不足,惡性瘧常在2~4周內復燃,且易引起抗葯性。 (6)本品對角膜和視網膜有損害,因此長期服用本品治療以前,應先作眼部詳細檢查,排除原有病變,60歲以上患者宜勤檢查,以防視力功能損害。長期維持劑量每日以0.25g或其以下為宜,療程不超過1年。
4、類風濕性關節炎 硫酸羥氯喹 是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嗎?
?
5、關節炎最好的治療方法?
關節炎治療的重點,首先是針對原發病的有效治療,其次是緩解症狀和改善關節功能。往往需要嘗試幾種不同的療法或療法組合。
葯物治療:治療葯物因關節炎的類型而異。
物理療法:對某些類型的關節炎有幫助。運動可以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一些患者,還需要佩戴夾板或支架。
手術:如果保守治療沒有效果,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
急性期治療
關節炎中很多類型都是慢性炎性或退行性病變,需要長期的治療,而發作性的痛風性關節炎和感染性關節中的急性化膿性關節炎需要進行急性期的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關節疼痛、紅腫比較嚴重,醫生會首先考慮緩解患者的症狀。發作24小時內,針對性地使用非甾體抗炎葯、秋水仙鹼、糖皮質激素,可減輕患者50%的疼痛症狀。對於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為了減少對胃腸道的副作用,可以應用選擇性環氧化酶抑制劑。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應及時的手術引流和抗感染治療等。
一般治療
保護性措施
注意建立合理的日常生活方式,從而很好地保護受累的關節。比如為了保護膝關節,應當避免長途疲勞奔走,避免上下高層樓梯、長久跪位。平時穿戴保護關節的彈性套。發作期通過休息等方式,減輕關節的負荷。
科學的鍛煉
適量的步行,舒緩的太極拳,重要關節在非負重狀態下,做緩慢、簡單的屈伸活動。既可以保持關節活動度,又可以加強肌肉群的伸縮性和力量。
葯物治療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用葯,應謹遵醫囑。
止痛葯
有助於減輕疼痛,如非處方葯對乙醯氨基酚。更嚴重的疼痛,可能會應用阿片類葯物,如曲馬多、羥考酮,或氫可酮。
非甾體抗炎葯
能減輕疼痛和炎症。非處方葯包括布洛芬和萘普生。
抗風濕葯物
通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減緩或阻止類風濕因子攻擊關節,包括甲氨蝶呤和羥基氯喹。
生物反應調節劑
通常與抗風濕葯物聯合使用。包括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等。
皮質類固醇
可以減輕炎症和抑制免疫系統,包括強的松、可的松。葯物可以口服,也可以直接注射到疼痛的關節。
降尿酸葯物
預防痛風關節炎的急性復發,和痛風石的形成,幫助痛風石溶解。葯物包括別嘌醇,苯溴馬隆,非布司他等。
手術治療
關節修復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過對關節軟骨的修整,以減少疼痛和改善功能。這類手術通常在關節鏡下,微創施行。
關節置換
通過手術移除受損的關節,並使用人工關節代替。最常見的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術。
關節融合
通常用於較小的關節,如腕關節、踝關節和指關節。手術過程為去除兩塊關節骨的末端,然後將末端固定在一起,直到它們堅固融合在一起。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方法,包括熱療、經皮神經電刺激等。其作用的原理主要是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肌張力、緩解關節炎引起的疼痛。
急性期物理治療:主要是止痛、消腫、改善關節功能,解決患者最首要的症狀問題。
慢性期物理治療:主要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功能、預防關節炎症狀的復發。
中醫治療,主要幫助緩解關節炎疼痛、功能限制、關節僵直的問題。中醫緩解症狀的方法,包括按摩、推拿、針灸、熱療等。應當到正規的中醫門診接受治療,防止使用方法不當,對關節帶來潛在的損傷,或者意外的感染。
6、氯喹用於 ?
是用來治瘧疾的,說明書如下:
【 摘 要 】氯喹屬於葯品說明書欄目,主要講述了磷酸氯喹啉 ,磷酸氯喹,氯喹【適應症】 本品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控制瘧疾症狀。也不能作瘧疾的預防和阻斷傳播。對惡性瘧疾有根治效果,但近年來發現有某些瘧疾對本品產生抗葯性,使療效降低,因而需改用其他抗瘧葯或採用聯合用葯。還可用於治療肝阿米巴病、華支睾吸蟲病、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本文重點關注氯喹 治療 瘧疾 合用 等內容,您可以在本頁對氯喹進行討論
【關鍵字】葯品說明書;氯喹;治療;瘧疾;合用;氯喹
【 全 文 】
【別名】磷酸氯化喹啉;磷酸氯喹啉 ,磷酸氯喹,氯喹
【適應症】
本品主要用於治療瘧疾急性發作,控制瘧疾症狀。不能阻止復發,但因作用較持久,故能使復發推遲。也不能作瘧疾的預防和阻斷傳播。對惡性瘧疾有根治效果,但近年來發現有某些瘧疾對本品產生抗葯性,使療效降低,因而需改用其他抗瘧葯或採用聯合用葯。還可用於治療肝阿米巴病、華支睾吸蟲病、肺吸蟲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可用於治療光敏性疾患,如日盼紅斑症。
【用量用法】
1.治療瘧疾:口服先服1g,8小時後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全療程3日。如與伯氨喹合用,只需第1日服本品1g。小兒首次每千克體重16mg(高熱期酌情減量,分次服),6~8小時後及第2~3日每千克體重各服8mg。肌內注射:每次每千克體重2~3mg,1日1次。靜脈滴註:臨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滲鹽水500ml稀釋後緩慢滴注,每次每千克體重2~3mg。 2.抑制性預防瘧疾:每周服1次,每次0.5g即可。小兒每周每千克體重8mg。 3.抗阿米巴肝炎或肝膿腫:第1、2日,每次服0.5g,每日2次,連用12~19日。 4.治療結締組織病:對盤形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劑量每次0.25g,1日1~2次,經2~3周後,如症狀得到控制,改為1日2~3次,每次量不宜超過0.25g,長期維持。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用皮質激素治療症狀緩解後,可加用氯喹以減少皮質激素用量。
【注意事項】
1.服葯後可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還可出現皮膚瘙癢、紫癜、脫毛、毛發變白、濕疹和剝脫性皮炎、牛皮癬;頭重、頭痛、頭昏、耳鳴、眩暈、倦怠、睡眠障礙、精神錯亂、視野縮小、角膜及視網膜變性等症狀。 2.有時可有白細胞減少,如減至4000以下應停葯。 3.本品無收縮子宮作用,但可能使胎兒耳聾、腦積水、四肢缺陷,故孕婦忌用。 4.對少數病人,可引起心律失常,嚴重者可致阿斯綜合征,值得重視。若不及時搶救,可能導致死亡。 5.長期使用可產生抗葯性(多見於惡性瘧)。如用量不足,惡性瘧常在2~4周內復燃,且易引起抗葯性。 6.本品對角膜和視網膜有損害,故在長期服用本品治療以前,應先作眼部詳細檢查,排除原有病變,60歲以上病人宜勤檢查,以防視力功能損害。長期維持劑量每日以0.25g或其以下為宜,療程不超過1年。 7.與伯氨喹合用時,部分病人可產生嚴重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如改為序貫服用,效不減而不良反應降低。 8.與氯丙嗪等對肝有損害的葯物合用,可加重肝臟負擔;與保泰松合用易引起過敏性皮炎;與氯化銨合用可加速排泄而降低血葯濃度;必須注意
【規格】 片劑:每片含磷酸氯喹0.25g(鹽基0.15g)。 注射液:每支129mg(鹽基0.15g)(2ml),250mg/2ml(鹽基155mg)
7、能治關節炎
若關節不適,應當注意休息,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涼勞累。再通過健力多的氨糖,增加一下骨密度。還要少吃辛辣的東西,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