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髖關節關節炎x線

髖關節關節炎x線

發布時間:2020-03-10 11:47:23

1、髖關節炎吃葯可以治好嗎?

關節炎症普通的廣譜消炎葯很難到達,因為裡面主要是積液和韌帶,血管很少,所以一般口服葯是達不到效果的。
髖關節有一定的麻煩,也就是封閉打不進去,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手術,將炎症組織挖去。手術確實很痛苦!如果你現在尚能忍受,並且病情沒有惡化的跡象,可以選擇不治療,因為關鍵炎症不會蔓延。就在狹小的范圍,但是要注意如果累及股骨頭,就一定要手術了。

2、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與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症狀根本上的區別是什麼?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骨科常見的疑難雜症,多見於中青年患者,令所有患者非常為煩惱的應該就是股骨頭壞死患病過程中的疼痛了吧,無論處在哪期的患者都會有不同位置和程度的疼痛。
髖關節疼痛一定是股骨頭壞死么? 股骨頭壞死早期的患者多表現為「異位疼痛」,如膝關節疼痛,腹股溝疼痛,腰部疼痛,中晚期的患者會有髖部疼痛,活動受限,並且隨著疾病的發展會越來越疼。
那是不是所有的髖部疼痛都是股骨頭壞死呢?不是。
有很多患者一旦發現髖關節疼痛就認為得了股骨頭壞死,其實引起髖關節疼痛的疾病非常多,並不是所有的髖痛都是股骨頭壞死,甚至有一些醫生也會將一些髖痛患者誤診為股骨頭壞死。 許多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被誤診為股骨頭壞死。其實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是以關節表面破壞為主,病程由表及裡;而股骨頭壞死則是關節軟骨下骨壞死在先,病程由里及表。 引起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比如:發育性:如髖關節發育不良引起的結構改變;神經性:如髖關節周圍神經卡壓綜合症;炎症性: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創傷性:如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髖臼盂緣損傷;放射性痛:如腰椎的病變

3、髖關節炎

病情分析:
髖關節炎表現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具體有髖關節疼痛,腫脹,內部積水,軟骨磨損,骨刺增生,關節變形,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指導意見:
1,非葯物治療
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行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2,葯物治療
(1)透明質酸鈉:為關節腔滑液的主要成分,為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起到潤滑作用,減少組織間的摩擦,關節腔內注入後可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症反應,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常於關節內注射,1次25mg,1周1次,連續5周,須嚴格無菌操作.
(2)氨基葡萄糖:為構成關節軟骨基質中聚氨基葡萄糖(GS)和蛋白多糖的最重要的單糖,正常人可通過葡萄糖的氨基化來合成GS,但在骨關節炎者的軟骨細胞內GS合成受阻或不足,導致軟骨基質軟化並失去彈性,膠原纖維結構破壞,軟骨表面腔隙增多使骨骼磨損及破壞.氨基葡萄糖可阻斷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促使軟骨細胞合成具有正常結構的蛋白多糖,並抑制損傷組織和軟骨的酶(如膠原酶,磷脂酶A2)的產生,減少軟骨細胞的損壞,改善關節活動,緩解關節疼痛,延緩骨關節炎症病程.口服1次250~500mg,1日3次,就餐服用最佳.氨基葡萄糖的弱點是其單體不能促使人體軟骨再生.
(3)非甾體鎮痛抗炎葯:可抑制環氧化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對抗炎症反應,緩解關節水腫和疼痛.可選用布洛芬1次200~400mg,1日3次;或氨糖美鋅1次200mg,1日3次;尼美舒利1次100mg,1日2次,連續4~6周.
3,手術治療
髖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實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要謹慎.
4,代替治療
鑒於目前的傳統治療大多著眼於緩解疼痛,不能改善關節內部的現狀,80年代開始,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即大青鯊軟骨粉來治療髖關節炎,恢復人體已退化的關節軟骨的再生,已成為80年代之後各先進國家中全新的嘗試.在歐洲,鯊魚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關節炎葯品,美國OAM(代替醫療事務局)也把鯊魚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選定專業公司提供臨床用品,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廣泛運用於髖關節炎的臨床,並取得顯著成效,日本鯊魚軟骨普及協會甚至歸納出針對人體軟骨再生的最佳服用量為7.5g/天的統計數據.純天然鯊魚軟骨粉除了功效得到驗證之外,沒有副作用也是它的難得之處,代替療法的普及為人類徹底攻克髖關節炎帶來了全新的希望.
生活護理:
多曬太陽,注意防寒濕,保暖,使髖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疼痛緩解後,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鍾.盡量減少上下台階,彎腰,跑步等使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補充關節營養物質,如上述提到的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對恢復關節活力大有裨益.此外,選擇適宜適度的體操,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可以保證關節的安定性.

4、什麼情況下應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置換對於嚴重的髖關節炎是科學手段。如果患有髖關節炎並且保守治療無效,就將需要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5、髖關節怎麼判斷良e性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DH)又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種對兒童健康影響較大的病變,如能作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臨床效果是滿意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又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其發生率世界各地區有較明顯差別,我國並沒有完全整的統計資料,就上海某些產院調查的約為0.91‰,北京地區為3.8‰,沈陽某院為1.75‰,香港為0.07‰。
1概述編輯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好治. 這些資料都不夠全面,也不能反映我國的發生率,估計我國的發生率大概為1‰。約20%的先髖脫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髖脫位是第一胎;沈陽某院新生兒普查家族遺傳為1/14,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226例中只有4例有遺傳史;遺傳因素並非為先髖脫位發病的重要因素。先髖脫位發病率以女孩佔主體,我國統計男女之比為1:4.75. 地區與種族的發病率有很大差別,這與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和生活習慣有關;習慣背背嬰兒的民族發生率低,如南非、中非一些地區,愛斯基摩人,朝鮮族人和廣東、香港地區;喜歡用捆綁方法的民族,使新生兒髖關節固定於伸展、內收位,其發生率明顯增高,如北義大利,北美印地安人,德國和北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及我國漢族的習慣。冬季出生的嬰兒,其發生率明顯增高。臀位產發病率較高,國外約23%,上海26%,沈陽28.5%,正常生產中只佔5%;臀位產發生先髖脫位較頭位產高10倍;剖腹產發生先髖脫位較陰道產高,上海統計佔30%,有顯著差異,同時發現剖腹產中體重重的嬰兒發病率高。

2病理特點
①髂腰肌緊張、攣縮,壓迫髖臼的入口;
②關節囊變形呈葫蘆樣;
③股骨頭頸變形,主要有股骨頭呈橢圓形,股骨頸短,股骨頸前傾角增大;
④髖臼變形,主要有髖臼窩淺小,呈三角形,髖臼指數增大,關節盂唇內卷;
⑤股圓韌帶增粗變長,關節軟骨變性等。

3脫位分型
1、單純性先天性髖脫位
(1)髖關節發育不良:又稱為髖關節不穩定,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點,多數採用髖關節外展位而隨之自愈,約1/10將來發展為先天性髖脫位,還有少數病例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年長後出現症狀。
(2)髖關節半脫位:X線片有髖臼指數增大,髖臼覆蓋著部分股骨頭,這是一種獨立的類型,可長期存在而不轉化為全脫位。
(3)髖關節全脫位:股骨頭完全脫出髖臼,根據股肌頭脫位的高低可分為四度:
Ⅰ度:股骨頭僅向外方移位,位於髖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相當於髖臼外上方水平;
Ⅲ脫出的股骨頭位於髂骨翼的部位;
Ⅳ脫出的股骨頭上移達骶髂關節水平。
2、畸形型先天性髖脫位
典型者呈雙髖脫位,雙膝關節處於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兩足平足呈外旋位,還常合並上肢畸形。
一、 新生兒及嬰兒先天性髖脫位 1、先天性髖脫位在新生兒期診斷較為困難,一旦確診治療容易,且會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為新生兒期病理改變最輕,易於矯正;生後第一年骨盆發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兒期更快。
2、臨床症狀
外觀:大腿、小腿與對側不對稱(1-1,1-2),可表現為增粗變短或變細、外旋(單側);臀部增寬(雙側)。
皮紋:臀部、腹股溝與大腿皮紋增多、增深和上移不對稱(1-3,1-4)
肢體活動:患肢活動少,在換尿布時最易發現。
3、體征
患肢股動脈減弱或消失;
內收肌緊張痙攣;
Barlow試驗陽性(僅適用於新生兒檢查),因髖關節不穩定隨月齡的增加而減少,相反外展受限隨月齡的增加而增加。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此法可靠。
Nelaton線征破壞。
4、X線檢查
Von-Rosen位骨盆平片:正常延長線經髖臼外緣相交於腰5與骶1的平面以下;
骨盆平片:髖臼指數正常為20-25°,至12歲時基本恆定於15°,異常為>30°;
Perkin's方格 正常位於內下象限
Shenton氏線
測量 Hilgenereiner股骨幹骺端頂點至水平線的距離為H,正常為10mm;股骨幹骺端頂點至髖臼最內緣的距離為d,正常以12 mm為標准。當H值小於10 mm或d距離大於12 mm應懷疑髖發育不育。
Bertol測量法:(P30圖4-4)正常上方間隙a為9.5 mm,內側間隙b為4.3 mm。若a小於8.5 mm,b大於5.1 mm應懷疑髖脫位。若a小於7.5 mm,b大於6.1 mm可診斷為髖脫位。
5、 鑒別診斷
a、先天性髖內翻
b、病理性髖關節脫位
c、麻痹性與痙攣性髖關節脫位
d、佝僂病
6、新生兒及嬰兒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a、尿布枕
b、連衣挽具
c、Pavlik harness
d、Von-Rosen鋁制夾板
e、持續牽引復位
f、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石膏固定+支架
Pavlik固定帶圖 應該使用3-4個月
二、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
1、臨床症狀
走路較晚,步態異常: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或搖動步故態(單側);雙側者為鴨行步態,肢體不等長,軀干呈代償性側彎
2、體征
Allis征陽性(單側)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
Nelaton線征破壞
Trendelenburg征陽性
3、X線檢查
髖臼指數
CE角:正常值4歲+15°以上,15歲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線
Sharp角:該角>40°即表示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X線雙平片
頭臼指數(AHI):由股骨頭內緣到髖臼外緣的距離A比股骨頭的橫徑B,表示股骨頭的大小與髖臼深度不相稱的狀態。其特點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頭臼指數隨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計算公式為AHI=A/B×100。
髖關節間隙:與正常側相比較,雙側患者與同年齡髖關節進行比較。測定股骨頭最高點的面與髖臼軟骨底面的距離,分為5級,4級為正常間隙,3級較正常窄1/4,2級較正常窄1/2,1級較正常窄3/4,0級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斷有無創傷性關節炎的標准。
4、其它檢查:關節造影、CT、MRI均能對先天性髖脫位有其診斷價值。
5、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4手術
1、保守治療
自動復位法:以Pavlik harness固定帶為代表。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牽引復位法: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也有人用於1歲以內的患兒。
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法:本人主張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
2、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採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3、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後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並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
Salter骨盆截骨術
1、手術適應症:年齡在1.5-6歲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髖臼指數在45°以下,股骨頭大小與髖臼基本適應者。
2、手術前准備:必須進行牽引,可行皮牽引或骨牽引,牽引時間不應少於3-4周,必須使股骨頭達到髖臼Y形軟骨線水平。
3、手術方法:
4、術中注意事項:
手術時對內收肌和髂腰肌均應切斷,在關節囊外分離髂腰肌至股骨小轉子處應注意保護股神經;髖臼內的脂肪組織和圓韌帶均應清除,特別注意要切斷髖臼橫韌帶;作髂骨截骨時應用線鋸鋸斷而不應用骨刀,理想的截骨應是在髂骨上、下棘之間,保持內低外高,後低前高;髂骨遠端應以恥骨聯合為軸心,向前、下、外方向牽引旋轉,改變髖臼的方向;注意保持不能造成髂骨截骨後方張開,這樣達不到髂骨充分旋轉。
5、術後治療:
術後遠用抗生素5-7天;
術後12-14天折線;
6-8周折石膏並可拔出固定鋼針;
三個月後開始下地行走。
Pemberton髖臼成形術
1、手術適應征:
年齡在2歲以上,髖臼發育不良,髖臼角大於45°以上,頭臼比例不適合髖臼不能包容股骨頭者;手法或手術復位後,經一定時間觀察,髖臼仍發育不佳或未發育,股骨頭仍處於半脫位或全脫位;年齡超過7歲以上,恥骨聯合軟骨已癒合,雖髖臼指數未超過45°者也適應此術式。
2、術前准備:同Salter骨盆截骨術。
3、手術步驟:
4、術後治療:
外展內旋位單髖人字石膏固定;
術後14天折線,術後6-8周折石膏;
術後3-6個月下地行走。
其它手術
Gill手術:
Steell三相髂骨截骨術:適用於7歲以上,髖臼發育極度不良者。
改良沙拉尼契克手術(Zahradnick):是一次性髖臼、股骨頸、股骨幹成形術,使其恢復解剖關系和功能,這種手術適用於3-7歲手術法失敗或發現較晚7歲以內的兒童。手術成功率是很高的,但其並發症有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功能。應強調年齡越小手術效果越好,並發症越少。本人不主張該術式。

5蓋成形術
綜上所述,先髖脫位的手術方法很多,超過100餘種,但其基本原理均相同。目前公認的經典根治性手術是Salter骨盆截骨術和Pemberton髖臼成形術。其它手術均屬於補救性的或者稱為姑息性手術,適用於年齡超過8-10歲以上的兒童,主要目的在於改善其負重功能。相比之下,Stahali髖臼蓋成形術和Steell三相髂骨截骨術效果較好,但後手術操作過於復雜,手術打擊也過大。 Zahradnick手術由於術後其關節功能太差,不宜提倡,由於其手術成功率是很高,可作為多次手術失敗病例的選擇。
先髖脫位遠期療效的評價:
1、本評價標准適用於手術或保守治療之後的各年齡組的先天性髖脫位的療效評定;對療效的評定時間至少在治療後2年以上方可評定,時間過短意義不大;本標准既可反應出隨訪的結果也可判斷預後,具有使用簡便,判斷容易,評價較准確的特點。
2、本標准由兩大部組成,均以評分方式進行,總計30分。
⑴ 臨床功能評價(15分):主觀感覺和臨床檢查
⑵ X線攝片檢查評價(15分):
3、評價方法:
4、評定:
30-26分……優
25-21分……良
20-16分……可
<15分 ……差
5、說明:
⑴Trendelenburg征是髖關節穩定程度的標志,是評價中一項重要內容,當髖關節出現半脫位或治療後並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致短髖畸形時均為陽性。
⑵Shenton線標志股骨頭復位的程度,反應髖臼發育的狀態,Y形軟骨未閉合時採用。Sharp角也是反應髖臼發育狀態的,用於Y形軟骨已閉合者,因此時測髖臼角難以准確。Sharp角的測量方法為通過骨盆正面相,雙淚痕連線再通過淚痕與髖臼外緣連線,此二線夾角為Sharp角。
⑶臼頭指數AHI(Acetabular-Head-Index)AHI=A/B,A為股骨頭內緣至髖臼外緣的距離;B為股骨頭的橫徑。其值與年齡呈負相關。
⑷關節間隙的測量:按5級制進行評定,4級為正常關節間隙;3級較政常間隙窄1/4;2級窄1/2;1級窄3/4;0級關節間隙全消失。關節間隙的測量應與健側對比,雙側者應與齡兒童的髖關節對比。關節間隙是反應關節軟骨有無損傷的重要參考指標。
1、ortolani 試驗 是早期發現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效而又簡單的檢查方法。具體做法:讓患兒仰卧並屈髖屈膝至90°,檢查者將拇指放在患兒大腿內側,示指和中指放在大轉子處,將兩側大腿逐漸外展、外旋。如有脫位,可感到彈響或跳動聲,髖部才能外展、外旋至90°,如將大腿內收、內旋,拇指向外推,股骨頭可再脫位,再次有彈響或跳動聲,稱為Ortolani試驗陽性(彈進彈出試驗),適用於新生兒的檢查。
2、barlow試驗 又稱「穩定」試驗,嬰兒平卧,檢查者的兩側中指放在兩側大轉子處,兩手拇指放在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將髖屈至90°,膝完全屈曲,然後將兩髖外展至45°,若檢查者中指感到股骨頭滑入髖臼內,表明有脫位。再用置於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的拇指將股骨頭推向外後側,若感到股骨頭自髖臼後緣滑出,放鬆拇指後,股骨頭又滑入髖臼內,表明髖是不穩定的,稱為Barlow試驗陽性。年齡較大病兒不宜作此檢查。
3、allis征脫位期單側脫位者,患肢短縮,平卧時雙膝屈至90°,兩膝頂端不在一個平面上,低的一側表明有脫位。
4、trendelenburs 實驗 令患兒單足站立時,對側骨盆不能抬起,以保持身體平衡,則站立足側髖有病變。

6、髖關節炎 求高手指點下

平時在飲食上,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黑豆糯米、雞肉山葯都可以多吃,不能吃生冷辛辣的食物,`海產品和腌鹹食物不能吃!!

7、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還是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缺血壞死是因為股骨頭內血運破壞、中斷,股骨頭出現囊性變等,發展到晚期出現股骨頭塌陷,累及髖關節面軟骨,而髖關節骨關節炎是股骨頭關節面軟骨先發生病變,而後累及股骨頭內部,引起股骨頭出現囊性變等改變。
股骨頭壞死與髖關節骨關節炎晚期治療都是一樣的,都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但是這兩種疾病的診斷需要我們的鑒別,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鑒別:
首先,從病史方面來看,股骨頭壞死多見於青壯年,多有激素使用史、大量飲酒時或者外傷史,而髖關節骨關節炎多見於老年患者。
其次,從X線片方面來看,股骨頭壞死早期表現為股骨頭出現骨紋理細小或中斷,骨密度不均勻,股骨頭囊腫、硬化,此期關節間隙是正常的,後期股骨頭可變扁平、塌陷等情況,關節間隙可以變窄;髖關節骨關節炎早期關節間隙變窄,髖臼與股骨頭關節面同時出現欠平滑或出現波浪狀等異常現象,與間隙狹窄相對應的骨面,常有不規則的骨質硬化,股骨頭呈蘑菇狀,髖臼邊緣的骨質增生形成緻密的三角形骨塊或弧形長條,覆蓋於向外擴大的股骨頭上方,在股骨頭承重區骨面下和髖臼外上方可見有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略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的囊性變,可有硬化的骨壁。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表現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太靈活。體格檢查顯示關節腫脹、有液、肌肉萎縮;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時有吱嘎聲,並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和肌痙攣。有些老年人同時伴有遠側指間關節增粗。繼發性骨關節炎的原因有:關節的先天性異常;創傷;關節面的後天性不平整;關節外畸形引起的關節對合不良;關節不穩定;醫源性因素,如長期不恰當地使用皮質激素等。 股骨頭壞死的主要症狀表現在以下五點: ①疼痛。疼痛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行走活動後加重,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鈍痛或酸痛不適等,常向腹股溝區,大腿內側,臀後側和膝內側放射,並有該區麻木感。 ②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患髖關節屈伸不利、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行走鴨子步。早期症狀為外展、外旋活動受限明顯。 ③跛行。為進行性短縮性跛行,由於髖痛及股骨頭塌陷,或晚期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所致。早期往往出現間歇性跛行,兒童患者則更為明顯。 ④體征。局部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4字試驗陽性,伽咖s征陽性,Allis征陽性試驗陽性。外展、外旋或內旋活動受限,患肢可縮短,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體征。有時軸沖痛陽性。 ⑤X線表現。骨紋理細小或中斷,股骨頭囊腫、硬化、扁平或塌陷。 股骨頭壞死早期和晚期疼痛的表現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 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摩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摩擦,疼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 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骨關節炎有本質區別的,前者是缺血壞死,從內往外發展,骨性關節炎多是退行性的,從外向內發展。

8、髖關節炎與股骨頭壞死根本上的區別有些什麼?

1、股骨頭是否有壞死,有壞死就是股骨頭壞死。
2、股骨頭供血是否中斷,供血中斷就是股骨頭壞死,。
前者可以通過普通的X線平片得出結果,後者可以通過MRI(磁共振片)看血流變數據,也可以看影像。
髖關節炎有很多類型,這是一種比較隆統的說法。在髖關節炎中有風濕性髖關節炎,類風濕必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髖關節不明原因的疼痛,各種西醫診斷方法都查不到原因,西醫人員乾脆也叫它髖關節炎,等等等。

與髖關節關節炎x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