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指關節皮炎怎麼治
西藏紅花露用的挺不錯的,我買過一瓶,用後感覺涼涼的有點輕微的灼熱感用後兩天就感覺皮炎那塊明顯的厚了,問了下醫生說是結痂。差不多三天的時候,皮膚脖子還有肩部的皮炎都結痂,而且剛噴上去就立即止癢了,現在結痂的地方死皮慢慢脫落,已經是第五天了。你也可以試試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可反 復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 特徵。中醫稱本病為「三痹」,根據感邪不同及臨床主要表現,有 「行痹」、「痛痹」、「著痹」的區別,其病機主要為風寒濕邪三氣雜 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痛。[配 方] 椿樹枝、柳樹枝、桑樹枝、榆樹煎湯洗澡。
希望能幫到你
3、流行性腦膜炎治療
流行性腦膜炎
流行性腦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當健康小兒吸入帶菌的塵埃後病原菌首先侵犯呼吸道粘膜,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狀,這時的表現與一般的感冒不易區別。有的小兒在上呼吸道感染時期就被控制了,如不能控制,細菌就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菌血症。這時表現為高熱、惡心、嘔吐,皮膚出現瘀點、瘀斑為本病特徵,主要分布於肩、肘、臀等易於受壓的部位。病原菌最終可侵及腦膜,發展成腦膜炎,出現腦膜剌激征和顱內壓增高,如煩躁不安或嗜睡、抽搐、頭痛加劇、嘔吐頻繁、高熱不退,嬰兒則表現為拒乳、兩眼凝視、高聲尖叫、前囟飽滿和腦膜剌激征。暴發型流腦由於腎上腺皮質出血,可出現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症狀,如嚴重休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心率快、心音低鈍、神志昏迷。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本病治癒率較高。一般死亡病例多為暴發型,短期內死於嚴重休克或腦疝。
普通型病兒若早期採用適當治療可徹底治癒。嬰兒時期症狀常不典型,診斷較為困難,如延誤治療,即使存活,也易發生後遺症。流行性腦膜炎常見的並發症為關節炎、硬腦膜下積液或積膿。後遺症有耳聾、失明、肢體癱瘓、智能及精神改變、腦積水等 。流行性腦膜炎的預防需採取綜合性措施,病人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在流行季節(2-4月)和地區,要警惕流行性腦膜炎的發生,千萬不能只當感冒來處理,以免延誤病情。密切接觸者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皮膚有出血點,應按本病治療。在流行地區,應對接觸者進行葯物預防,可用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每日每公斤體重50毫克,分2次口服。目前在部分地區採用的A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糖菌苗,對本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或散發於世界各國,平均年發病率為2.5/10萬,以非洲中部流行地帶為最高。
(一)傳染源 人為本病唯一的傳染源,病原菌存在於帶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行期間人群帶菌率可高達50%,人群帶菌率如超過20%時提示有發生流行的可能。非流行期的帶菌菌群以B群為主,流行期間則A群所佔百分比較高。病後帶菌者約有10%~20%,其排菌時間可達數周至2年。帶菌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慢性帶菌者,所帶多為耐葯菌株,常存在於帶菌者鼻咽部深層淋巴組織內。帶菌者對周圍人群的危險性大於病人。
(二)傳染途徑 病原菌借飛沫直接由空氣傳播。因病原菌在體外的生活力極弱,故通過日常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極少。密切接觸對2歲以下嬰兒的發病有重要意義。無論散發或流行,發病率均隨著冬季來臨而增加,一般從11月份開始上升,至2~4月份為高峰,5月起呼吸病毒感染,均有利於疾病的傳播。日常用品間接傳播機會較少。
(三)人群易感性 本病在新生兒少見,2~3個月以後的嬰兒即有發病者,6個月~2歲嬰兒的發病率最高,以後又逐漸下降。新生兒出生時有來自母體的殺菌抗體,故很少發病,在6~24個月時抗體水平下降至最低點,以後又逐漸增高,至20歲左右達到成人水平,人群的易感性與抗體水平密切相關。各地區由於各年齡組的免疫力不同,而有發病率的差異。大城市發病分散,以2歲以下發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則以2~4歲或5~9歲的最高;在偏僻山區,一旦有傳染源介入,常導致暴發流行,15歲以上發病者可占總發病率的一半以上。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平均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流行高峰,這是由於相隔一定時間後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漸積累增加之故。近年來在流行病學上的兩個主要問題,是菌群的變遷和耐磺胺葯菌株的增加。
【臨床表現】
流腦的病情復雜多變,輕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種臨床表現,即普通型、暴發型和慢性敗血症型。潛伏期1~7日,一般為2~3日。
(一)普通型 佔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期、敗血症期及腦膜炎期三個階段。但臨床各分期之間並無明顯界線。
1.上呼吸道感染期 約為1~2日,大多數病人無症狀,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養可發現病原菌,一般情況下很難確診。
2.敗血症期 患者突然高熱、畏寒、寒戰,伴頭痛、食慾減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狀。幼兒則有啼哭吵鬧,煩躁不安,皮膚感覺過敏及驚厥等。少數病人有關節痛或關節炎。70%的病人皮膚粘膜有瘀點(或瘀斑),見於全身皮膚及粘膜,大小約1~2mm至1cm。病情嚴重者的瘀點、瘀斑可迅速擴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發生皮膚大片壞死。約10%病人的唇周等處可見單純皰疹,多發生於病後二日左右。少數病人有脾腫大。多數病人於1~2日內發展為腦膜炎。
3.腦膜炎期 病人高熱及毒血症持續,全身仍有瘀點、瘀斑,但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加重。因顱內壓增高而病人頭痛欲裂、嘔吐頻繁,血壓可增高而脈搏減慢,常有皮膚過敏、怕光、狂躁及驚厥。1~2日後病人進入譫妄昏迷狀態,可出現呼吸或循環衰竭。
嬰兒發作多不典型,除高熱、拒食、煩躁及啼哭不安外,驚厥、腹瀉及咳嗽較成人為多見,而腦膜刺激征可能缺如,前囟未閉者大多突出,對診斷極有幫助,但有時因頻繁嘔吐,失水反可出現前囟下陷。
(二)暴發型 少數病人起病急驟,病情凶險,若不及時搶救,常於24小時內死亡。
1.暴發型敗血症 多見於兒童,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見。以高熱、頭痛、嘔吐開始,中毒症狀嚴重,精神極度萎靡,可有輕重不等的意識障礙,時有驚厥。常於12小時內出現遍及全身的廣泛瘀點、瘀斑,且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壞死。循環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發紺、脈搏細速、血壓明顯下降、脈壓縮小,不少病人血壓可降至零,尿量減少或無尿。腦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腦脊液大多澄清,僅細胞數輕度增加。血及瘀點培養多為陽性,實驗室檢查可證實有DIC存在。血小板減少、白細胞總數在1萬/mm3以下者常提示預後不良。
2.暴發型腦膜腦炎 此型亦多見於兒童。腦實質損害的臨床症狀明顯。患者迅速進入昏迷,驚厥頻繁,推體束征常陽性,兩側反射不等,血壓持續升高,眼底可見視乳頭水腫。部分病人發展為腦疝,天幕裂孔疝為顳葉的鉤回或海馬回疝入天幕裂口所致,能壓迫間腦及動眼神經,致使同側瞳孔擴大,光反應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對側肢體輕癱,繼而出現呼吸衰竭。枕骨大孔疝時小腦扁桃體疝入枕骨大孔內,壓迫延髓,此時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顯縮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邊緣亦不整齊,雙側肢體肌張力增高或強直,上肢多內旋,下肢呈伸展性強直,呼吸不規則,或快、慢、深、淺不等,或呼吸暫停,或為抽泣樣、點頭樣呼吸,成為潮式呼吸,常提示呼吸突將停止。呼吸衰竭出現前病人可有下列預兆:①面色蒼白、嘔吐頻繁、頭痛劇烈、煩躁不安;②突然發生昏迷、驚厥不止、肌張力持續升高;③瞳孔大小不等、明顯縮小或擴大、邊緣不整齊、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眼球固定;④呼吸節律改變;⑤血壓上升。
3.混合型 兼有上述二型的臨床表現,常同時或先後出現,是本病最嚴重的一型。
(三)慢性腦膜炎球菌敗血症 不多見,成年患者較多。病程常遷延數月之久。患者常有間歇性畏冷、寒戰、發熱發作,每次歷時12小時後即緩解,相隔1~4天後再次發作。發作時可出現瘀斑、斑疹、膝腕關節疼痛等。診斷主要依據發熱期的血培養,常需多次檢查才獲陽性。辨點塗片陽性率不高。病程中有時可發展為化膿性腦膜炎或心內膜炎而使病情急劇惡化。
【預防】
(一)早期發現病人,就地隔離治療。
(二)流行期間做好衛生宣傳,應盡量避免大型集會及集體活動,不要攜帶兒童到公共場所,不要攜帶兒童到公共場所,外出應戴口罩。
(三)葯物預防 國內仍採用磺胺葯,密切接觸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連服3日;小兒每日為100mg/kg。在流腦流行時,凡具有:①發熱伴頭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④皮膚、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項中二項者,可給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葯治療,能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流行。國外採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環素進行預防。利福平每日600mg,連服5日,1~12歲兒童每日劑量為10mg/kg。
(四)菌苗預防 目前國內外廣泛應用A和C兩群莢膜多糖菌苗。經超速離心提純的A群多糖菌苗,保護率為94.9%,免疫後平均抗體滴度增加14.1倍。國內尚有用多糖菌苗作「應急」預防者,若1~2月份的流腦發病率大於10/10萬,或發病率高於上一年同時期時,即可在人群中進行預防接種。
http://www.dzjk.com/jbdq/lxjb/0591316121954436.htm
4、什麼是關節炎,關節炎會有什麼症狀
1.症狀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我國的關節炎患者有1億以上,且人數在不斷增加。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症狀有所區別,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痛和僵直。外傷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發腫、發痛和活動障礙。骨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化膿性關節炎主要是局部紅、腫、痛、熱與全身中毒現象。其共同的現象有:
關節疼痛:是關節炎最主要的表現。
腫脹:是關節炎症的常見表現,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
功能障礙:關節疼痛及炎症引起的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2.體征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體征也不同,可出現紅斑、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紅腫、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或肌無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及神經根受壓等體征。
關節炎的種類
1.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為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其特異性抗體。絕大多數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的活動度無絕對的相關性。
2.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民間俗稱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和肥胖密切相關。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到老年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各關節均可受累。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為雙手遠端指間關節。臨床可見患者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突起。患者也可出現晨僵,但時間小於半小時。該類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
3.痛風性關節炎:
該病與體內尿酸產生過多和(或)排出減少有關。過多的尿酸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關節炎。其發病非常急,常由飲食過量或應激誘發,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單關節受累多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大腳趾旁的骨性突起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也很迅速,不治療或經過葯物治療後一至兩周症狀可緩解,但容易再次復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則可以沒有明顯的間歇期,而表現為關節炎反復發作。
4.強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5.銀屑病關節炎:
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銀屑病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部分特點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但骶髂關節和脊柱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少見。部分患者可能在關節炎出現時尚未出現皮膚病變,此類患者容易誤診。患者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
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史。外周大關節(尤其是下肢)非對稱性受累。骶髂關節及脊椎也可累及。關節外可表現為眼炎、尿道炎、龜頭炎,8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
7.腸病性關節炎:
潰瘍性結瘍炎患者可合並關節炎。關節症狀輕微,並常有其他腸外表現包括眼炎、皮疹等。
8.感染性關節炎:
與細菌感染有關。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發病機制包括直接細菌感染所致和感染過程中細菌釋放毒素或代謝產物致病包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後關節炎等。直接細菌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並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下肢負重關節不對稱受累。大關節受累多見,如髖關節和膝關節。關節腔穿刺液常呈化膿性改變。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細菌。結核桿菌感染的關節炎好發於青年,有其他部位結核的證據包括肺或淋巴結結核。可有結節性紅斑,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細菌代謝產物或毒素所致的關節炎1-2周可以自愈,關節症狀呈遊走性。
9.創傷性關節炎:
與關節創傷有關。
10.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關節:
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常常出現關節炎的表現。該類關節炎多為非侵蝕性關節炎,在原發疾病控制後部分關節炎可緩解。多不遺留關節功能障礙。
5、關節炎是怎麼回事?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是以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